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怒吼(国民党正面战场炮兵大战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杨英健、陈冠任著的《怒吼(国民党正面战场炮兵大战纪实)》以纪实文学的方式记述了国民党炮兵部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斗历程,全书以正面战场上的重大战役为主线,颠覆了人们对战争惯常的想象,并以鲜为人知的炮兵大战史实,展现了人类战争史上最宏大的战争搏杀场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军队反抗侵略战争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尤其是炮兵将士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事迹。这是一段侵略与反侵略的殊死抗争,谱写了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斗场景。

内容推荐

这是一段侵略与反侵略的殊死抗争,血与火谱写了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斗场景。面对强敌入侵,中华民族发出了最强烈的怒吼,在这场正义之战中,以巨大的牺牲和不屈的精神,前赴后继打败强敌,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拿破仑说:“大炮是战争之神。”大炮撕开了战争铁幕,以排山倒海的力量争夺战争的胜利。在十四年的抗战中,隆隆的炮声,是中国军人征战和忠贞的证明;钢铁的大炮,留下的是中华军魂的绝唱。

杨英健、陈冠任著的《怒吼(国民党正面战场炮兵大战纪实)》记述了国民党炮兵部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斗历程,以重大战役为主线,撕开人们对战争惯常的想象,以鲜为人知的史实史诗般地展现人类战争史上最宏大的战争搏杀和残酷的场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炮兵反抗侵略战争的沧桑和辉煌,尤其是炮兵将士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目录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前后

 ·1.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抗战的铁幕

 ·2.备战:购炮、办学校

 ·3.对日作战演习:内部有奸细

第二章 抗日初战

 ·1.出征遇小挫

 ·2.蔡忠笏与日军斗法

 ·3.日本皇族亲王被大炮击伤而亡

 ·4.记者差点惹大祸

 ·5.化学巨炮初战:战果辉煌

第三章 艰难的斗争

 ·1.王牌军的冷遇

 ·2.杂牌军的宝贝

 ·3.士气高昂,只牺牲一营长

 ·4.太原保卫战:丢光了野炮

 ·5.不怪鬼子强,只怪自己烂

 ·6.逃命路上阻敌

第四章 血战南京

 ·1.张群是“老炮兵”

 ·2.江阴要塞的决战

 ·3.12名小兵堵住了敌舰队

 ·4.领奖金却领到撤退命令

 ·5.要塞炮兵救了长官部

第五章 台儿庄炮战

 ·1.几门山炮打败敌几十门重炮

 ·2.临沂之捷:“卡住”了板垣师团

 ·3.“小擀面杖”显神威

 ·4.炮兵全连官兵各升一级

 ·5.对峙战局成危局

 ·6.步兵不丢炮兵

 ·7.差点炸死土肥原贤二

第六章 武汉保卫战

 ·1.两万炮弹随便打

 ·2.半壁山守备战

 ·3.不怕鬼子强,只怕炮不响

 ·4.三大炮兵群“腰击”敌舰

 ·5.官兵不战而逃

第七章 “老炮兵”与“神炮”

 ·1.两位“老炮兵”弄巧成拙

 ·2.炮校总队长要教育长下台

 ·3.大炮没用上敌军就退了

 ·4.丢下妻子没葬,飞赴昆仑关

 ·5.小连长在昆仑关的荣辱遭遇

 ·6.硬是造不出自己的大炮

 ·7.奇迹:炸毙敌旅团长,击毁12架敌机

 ·8.“神炮”与胡宗南

 ·9.炮兵指挥官没有一炮一卒

第八章 湘赣和丛林之战

 ·1.炮兵安放在哪里之争

 ·2.两炮打得敌军“撤退”

 ·3.第三次长沙会战

 ·4.炮科出身的军长把炮兵第2营丢光

 ·5.史迪威练中国兵:“大炮随便给”

 ·6.丛林炮战的奇遇

 ·7.常德城的死里逃生记

第九章 豫湘桂会战

 ·1.千里溃逃不丢炮

 ·2.“三驾马车”守长沙

 ·3.衡阳保卫战

 ·4.桂林保卫战

 ·5.滇西炮兵敢死队

 ·6.智取回龙山,步兵指挥炮兵

第十章 胜利前后

 ·1.野炮营被美机炸掉

 ·2.老河口作战,炮弹落入敌菜盆

 ·3.西峡口之战

 ·4.收缴日军火炮12446门

 ·5.美援和整编

试读章节

1.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抗战的铁幕

在南京汤山参加试炮观摩的邹作华,不是军政部要员,也不是南京政府高官,而是张学良东北军的炮兵军军长。

1928年春,蒋介石宣布继续北伐,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别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至第四集团军总司令,联合向执掌北京政权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发起进攻。蒋介石的北伐军沿津浦路一路前进,直逼京津:冯玉祥的西北军,于陇海、津浦两线打得隶属张作霖的直鲁联军节节败退;阎锡山的晋军猛攻龙泉关。如果京津地区与东北的通道一旦被切断,奉军主力就有被包抄的危险。6月1日,张作霖决定退出京津地区,向关外退却。6月3日,他带着亲近随从秘密登上了泰山号专列,由北京启程返回老家沈阳。6月4日凌晨5时30分,“轰隆”一声巨响,张作霖专列行驶到离沈阳不远的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引爆预先埋下的炸弹炸翻,张作霖鲜血满身,身负重伤,在送往沈阳的路上咽气。

这就是历史上轰动一时的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立即秘密返回沈阳,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成为东北军的主帅。7月1日,张学良宣布与国民革命军停战,并表明不干涉蒋介石南京政府的“重新统一”的计划,与东北军关系密切的日本大为不满,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派遣特使助张学良策划东北独立,遭到张学良的拒绝。7月3日,蒋介石的代表来到北京与张学良的代表会面,商讨和平统一中国的方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更换东北所悬之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接受国民政府领导,中国得以形式统一。两日后,依照先前谈判条件,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兼东北军政领袖。

张学良易帜后,东北炮兵编遣为独立炮兵第l至第10团。并组建为炮兵军,由邹作华担任司令,后改称为军长。1930年2月,蒋介石与阎锡山等人爆发“中原大战”。9月18日,张学良发电,宣布支持蒋介石停止内战,两日后率东北军数万人人山海关,攻进北平。张学良在关键时刻出兵人关助蒋,炮兵主力也被调入关内,留驻东北的只有独立炮兵第9、第10团,分别驻扎在吉林、黑龙江,驻留沈阳的炮兵部队极少,不到两个团。由于张学良的支持,蒋介石胜局大势已定。lO月,中央军攻下潼关、西安等地,重兵包围山西残军败将;张学良趁势大举接收冀东地区。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反蒋同盟即告瓦解。阎由日本人协助出走天津,西北军则被张学良收编接管。张学良以东北军30万人主华北,势力大增。至此“中原大战”告一段落。

经过“中原大战”,东北军炮兵与南京方面的联系大大加强。炮兵军长邹作华经常参加南京方面的有关会议和活动,甚至在军政部购买德国新产的卜福斯(Bofors)高级炮时,也邀请邹作华前去南京,现地观摩厂方的试炮射击表演。

一次,邹作华从南京观摩试炮后,回到了沈阳。炮兵军参谋处长关玉衡立即前来求见。

原来,由于兴安岭科尔沁各旗一带土匪猖獗,为此关玉衡与炮兵军军法处长王璞山联名上书,建议将东北军的编余炮兵开到那里去屯垦殖边,一则守疆卫土,二则可以自己解决军粮。邹作华觉得这个办法好,立即上报张学良。

关玉衡的建议马上获得了张学良的批准。张学良还拨来了400万元屯垦军经费,要求邹作华拿出30万元到蒙古王公那购买荒地。

然而,此举却遭到亲日势力的极力反对。

这些年来,日本人对东北虎视眈眈,不仅加紧控制蒙古王公,豢养土匪骚扰滋事,而且拉拢大汉奸、洮辽镇守使张海鹏。眼看张学良要来屯垦,张海鹏立即跳出来反对。其他一些蒙古王公不明真相,也开始反对,并且还靠着背后日本人的庇护,不愿出售荒地给东北军,准备留待日本人“拓殖”。邹作华于是派关玉衡为交际处长,前去游说蒙古王公。

一个月后,关玉衡回来了。邹作华问他:“部队戍边拓荒之事如何?”

关玉衡说:“经过我们的游说,多数蒙古王公愿意把荒地售给我们,只有图什业图旗蒙王爷叶喜海顺死活不同意。他是前清肃亲王的女婿,早与日本人有勾结,图谋复辟。经过努力,我们还是把索伦山之阳,北界索岳尔济山为分水岭,沿洮尔河南至白城子之间,划定为了兴安屯垦区。”

“事不宜迟,你去那里参加屯垦殖边。”邹作华交代他。

随即,关玉衡调任炮兵第3团团长兼任东北兴安屯垦公署军务处长。

1931年初,关玉衡走马上任,率炮兵第3团驻扎在佘公府。为了防止日本人捣蛋,屯垦区成立后,东北长官公署照会驻沈阳各国领事馆:“兴安区乃荒僻不毛之地,山深林密,唯恐保护不周,谢绝参观游历。凡外国人要求人区者一律不发护照。”事后,各国领事都复照认可,只有日本总领事没回一个字。

其实,他们已是蠢蠢欲动。

5月25日,关玉衡正在下基层,突然副团长董平舆打来电话:“第3连连长宁文龙在四方台附近查获四名日本间谍。请团长赶快回来处理。”P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怒吼(国民党正面战场炮兵大战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英健//陈冠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94993
开本 16开
页数 4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8
CIP核字 2017031342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9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