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近大家(我访过的文化名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树平编著的《走近大家(我访过的文化名人)》是一部作者的亲身经历,他与巴金、冰心、叶圣陶、艾青、臧克家、赵朴初、谷牧、胡乔木、吴冠中等等众多文学大家们近身接触,详细记述了拜访时的真实情景,描写了他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书中还附有当年作者与这些大家们的珍贵照片,并附录一些名家的经典名篇和资料。

内容推荐

《走近大家(我访过的文化名人)》的作者李树平,在三十多年的图书编辑生涯里,曾深度访问了一批国内的名人大家。本书中作者选择撰写了几十位人物,他们或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或是学术巨擘;或是画家、书法家;或是政治家、宗教领袖、教育家;或是音乐家、歌唱家、舞蹈家……这些人物中,有的已经离我们而去,有的还正活跃在当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在推进我国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都曾做出过不凡的努力和贡献,他们都曾在我国的历史上闪耀过光芒。这些人物有:巴金、冰心、叶圣陶、艾青、臧克家、赵朴初、谷牧、胡乔木、吴冠中、范曾、关山月、钱钟书、季羡林、金克木、汪曾祺、吴组缃、秦牧、欧阳山、贺绿汀、郭兰英、杨绛、宗璞、柯灵、刘心武、余秋雨、史铁生、梁晓声、赵丽宏、林非、林怀民、木心、顾明远等等。

在撰写的文章中,作者以流畅生动的文笔详尽地记录了拜访这些大家名人时的真实情景,以及他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同时也较客观全面地介绍了他们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生活情趣等,力求让读者在领略一代大家独特风景的同时,得到一些他们获得人生成功的有益启迪和感悟。

目录

一泓秋水写名人(序言)/朱家珑

我醉心于文华名人的人格与学魄(带前言)

布衣鸿儒季羡林

钱锺书、杨绛:我国文坛学界的高山碧水

吴冠中:从太湖走向大海

臧克家:我的生命就是诗

赵朴初:把滴水放进大海

金克木:好奇成就旷世奇才

读不尽的汪曾祺

访语言学巨擘吕叔湘

拜访巴金:一生难忘的珍贵记忆

冰心:撒种开花香满径

秦牧:秋风里的思念

艾青:二十世纪的中华诗魂

宗璞:读你的感觉如三月

史铁生:他用生命书写生命

我心目中的余秋雨

吴组缃:风骨卓然的小说家、红学家

赵丽宏:永远追求高尚的散文家

思想者林非

郭兰英:兰花飘香六十年

新凤霞、吴祖光:永远的霞光

柯灵:把生命融化在文学里

贺绿汀:穿越历史风云的乐章

老树春深更著花——访现代著名作家欧阳山

刘心武:文坛上永不停息的奔跑者

莫言: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平民作家”梁晓声

难忘谷牧

崇敬范曾

关山月明更情亲——访我国著名画家关山月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大哥大”

木心:中国的根脉开出世界的繁花

编舞家林怀民的追梦人生

胡乔木:中共党内第一支笔

相交淡若水,情重山不移——记朱自清与叶圣陶的情谊

名师大家熏陶着我的人生(代后记)

试读章节

布衣、鸿儒原本是挨不到一起的。顾名思义,布衣即是穿布衣服的,借指农民或普通老百姓,诸葛亮就曾在《出师表》中称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而鸿儒就是大知识分子,大学者大学问家。相对于布衣,那就是穿绸缎的。两者之间差异可谓大矣。我家乡有句俗话叫“绸不搭布”,含义很是丰富。中国语言就是奇妙,硬生生的就把两个不搭的它们连在一起,创造了“布衣鸿儒”这个词。历史上称得上布衣鸿儒的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就有弃官辞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穷困潦倒、流浪西行的杜甫……可要说到当今,季羡林则最为典型。把这个词用在他的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我在1989年前后因为编辑《朱自清全集》,曾多次去坐落在北大未名湖畔的季老家中拜访。记得第一次见到季老时,他家中老祖(叔婶母)、夫人都还健在,连他自己是一家三个古稀老人。季老六岁即离开贫穷的农村老家,来到了家境较好的济南叔叔家,一直在城里读小学中学,并一举考上清华。后又留学德国十年,再回到北大当教授几十年。原来以为他至少也应该是一个有点洋派、生活上颇为讲究的老知识分子。没成想眼前的季老却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人:穿一身蓝卡其布的中山装,一双圆口的布鞋,脸上呈现出乡下老农才有的那种真诚甚至有点谦恭的微笑,即之也温,观之也诚。从见到的第一眼起,这一印象就牢牢地留在了我的心底。一进人家门,就是个饭厅。一张老式的八仙桌,桌上还放着早餐刚用过的豆腐乳、酱菜、花生米等几个小碟。显眼处,还挂着一本过一天撕一页的老式日历。真让人怀疑,这就是季老的家。可当来到季老的书房时,你就不会再有一点点这样的疑惑。那偌大的房间,除了窄窄的过道,就是满书架的书,比图书馆的图书还排得紧密。没有去数那里面到底有多少个书架,反正满满当当地摆着,只留了窗口一点地方,挤挤挨挨地放下一张写字桌。桌上横七竖八地摆着各种图书、杂志和报纸,旁边是一盏老式的台灯。正是这盏灯,每天清晨三点就亮起,它被人称之为“北大校园里迎来曙光的第一盏灯……

根据我那些年对季老直接和间接的了解,我觉得如果可以用色彩来勾画他的人生画卷,那么他贫苦的少年时代是灰色的;读书求学乃至留学德国时期是青色的;北大教学研究时期是蓝色的;“文革”时期牛棚生活是黑色的;而晚年则是绚丽多彩的。翻开季老的散文和他的自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人生追求历程。那坚忍不拔、刻苦勤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伴随着他走过一生。有的人写季羡林从小就胸怀大志,有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其实,少年时期经受过极度贫困生活的季老,并没有什么大志。季老曾说过,“不管怎样,我幼无大志,却是肯定的。”“我过去曾多次说到,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即使他中学成绩优异考上清华大学,他的最原始的动力和最大的愿望,就是“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就是到了晚年,他在自己老年“座右铭”中,也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改为“志在十里”。六岁前的贫苦生活虽然在他人生的历程中是很短暂的,可这却为他以后的人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影响了他的一生。这应该是他“布衣品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所以,他总说“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形成他“布衣品格”的另一因素那就是他的恩师陈费恪教授。恩师对他的专业道路的选择,对他学风、学术研究和考证方法的引导,更对他人格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时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实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会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季老布衣鸿儒精神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他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看待别人。待人处世从不看自己的需求和别人地位的高低,更不会因自己地位的提高而对别人趾高气扬。他总是那样的亲切和善,虚怀若谷。有关季老这方面的故事很多。如季老上世纪八十年代谢绝当中科院副院长;九十年代,当有人推荐他当中国作协主席,他立刻声明,“叫我教授,我脸不红;叫我作家,我脸会红,因为我只能算是作家票友,哪有资格当作家主席。”特别是到了新世纪,季老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对此,季老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项“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下过死功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竞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称‘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还有,季老与当年清华同学胡乔木的交往也让人称颂。胡乔木在清华曾劝季老投身革命,后来他当了毛主席秘书、再后来当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乔木的职务越来越高,但对老同学的友情却有增无减,不仅主动写信和季老联系,还数次帮季老忙,多次去北大季老家中看望,并送海螃蟹等给他。可季老虽然内心炽热,却始终不去回访,“绝少主动和他接近。”P1-3

序言

树平送来他最近完成的《走近大家——我访过的文化名人》书稿,热忱地邀请我为之作序。他在二十多年的出版编辑生涯里,曾深度访问了一批国内的名人大家。本书中,作者选择撰写了几十位人物,他们有的是文学家,有的是学术巨擘,有的是书画家,更有的是政治家、宗教领袖、教育家、音乐家、舞蹈家……这些人物中,有的已经离我们而去,有的还正活跃在当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在推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方面都曾作出过非凡的努力和贡献。

读罢书稿,我感慨不已,心潮难平。随着二十世纪时光的流逝,一些当年的文化大师正从我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如今的一些年轻人甚至都会淡忘了他们的名字。西方有句谚语:“失去一个老人,等于烧毁一座图书馆。”我坚信,时光会湮没他们的身影,却终是难以湮没一代代人对他们恒久的仰望。他们的道德文章,他们的精神思想永远留存在世间,并依然在历史的天空上散发着光芒。

前不久,我去了美国,在常青藤名校康奈尔大学接受培训。在美丽校园一隅,有一栋古色古香的小楼。美国朋友告诉我,这是当年创办这所大学的怀特校长的寓所。怀特先生的办公室在距寓所一千多米远的学校图书馆内。他非常有规律地上下班,按时从他的寓所出来到办公室;或是从办公室出来,然后徒步走回他的寓所。此时便会有许多爱戴他的学生自发地不约而同地汇聚在他经过的小道两旁,用崇敬的目光迎送这位校长。天天如此,这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徜徉在这美丽的校园,听着这样动人的故事,漫步在当年校长经过的小径上,在异国他乡的我心里始终涌动着一股暖流。我曾听说当年我国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每天上班走过老师办公室时都要踮起脚尖,生怕影响了正在办公的老师们;想起了、季羡林先生在北大当副校长时,被新生当作校工而很认真地帮学生看管行李……哦,学生们之所以能如此这样爱戴校长,那是因为校长的高尚品德曾是那样地感动了学生。

作者的书稿里记叙了名人大家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是那样的感人至深。如史铁生那种“用生命书写生命”的顽强精神;如吴冠中、范曾他们视艺术胜过生命的不懈追求;如钱锺书,他不止一次拒赴“国宴”,特别是有一次江青点名要他参加,他也决不出门的文人气节;如赵朴初的清廉作风,在1950年他经手一笔极为庞大的美国救济物资,“三反”运动时经受了三级审查,结果,没有一丁点问题,周总理赞扬他“一尘不染,真是难得!”还有如巴金,坚持“说真话,不说假话”,晚年还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完成《随想录》,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揭露当时专制体制对人的精神控制,审视自己在“文革”中的“奴隶意识”……。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笔展现了这些名人大家高尚的精神和完美的人格:那样一种独立不倚的学魂,那样一种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思想境界,那样一种刚正不阿的骨气,那样一种真诚坦荡的博大胸怀,那样一种像一泓秋水似的谦虚平和心态……我们都曾有过在黑暗中跋涉前行的经历,那时最渴望的就是前方有一盏灯或是一点光亮。我以为这真是一部有着这样意义和价值的书,这一个个名人大家的故事,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们来说,这就是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怎样前行的一盏盏灯。此外,让你多读一些这样的书,还可以去领略那百世流芳的人物,沧海变幻的史事,真挚深沉的情感,可以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渐渐走近这些当代的名人大家,在阅读中增进知识,陶冶情操。

最后想说的是,一个编辑能拜访到这么多的名人大家已属不易,还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他们的音容笑貌、非凡经历栩栩如生地写出,就更为不易了。我真诚希望有更多这样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书出版,并相信广大读者一定会像我一样由衷喜爱。

信手写下这些,权作序言。

于2014年10月金秋

后记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回望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很平常却也很幸运满足。我少年经历过“读书无用”的年代,高中毕业分配到工厂。数年后却又赶上了“恢复高考”,成为过了独木桥的“77级”幸运儿!大学毕业分配到了省委做了五年多秘书,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我却又毅然决定调出,到了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来,我在自己选择的编辑的岗位上一直默默努力,作出了一些成绩,编辑了一些如《朱自清全集》《世界历史名人画传》《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国当代散文大系》《写作语典》等很有影响的图书。其中有些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国内最高级别的大奖。

当年我们77级同学参加入学三十周年纪念聚会,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并结集为《我们77级》一书出版。我写了篇《落棋无悔》(发表于《扬子晚报》“繁星”副刊),回忆了当年在母校参加的争夺象棋冠亚军比赛的一局棋。因为一着不慎,错失冠军。同学棋友对我吃车即胜这样简单的棋不走,却选择了复杂的想以最佳方法取胜的着法大为不解,曾问过我:“后悔吗?”我无语以对。这局棋赛已过去了近三十年了。如今,参加这届象棋比赛的棋友中,当年一起的同学以及在省委工作的同事朋友中,有的已当上了著名城市的领导,有的当了省部级领导或者厅局长,有的成了非常知名的学者,有的改行经商,成了赫赫有名的大老板……与他们相比,我就是一个非常平凡普通的人。也有许多朋友和同学问过我,你对你当时的选择感到后悔吗?如果你不选择调出省委,也许就……每每遇到这样的问话,我依然是无语以对。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这局难忘的象棋比赛,想起这句“落棋无悔”的话来。我很平常,之所以能感到内心的满足,是因为我走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路上:“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棋似人生,人生如棋。每个人都在下着自己的人生这盘棋。我无悔自己的选择。我真诚地为当年的那些当大官成了大名做了大事的同学同事祝福高兴,为他们的不断进步、成就辉煌而喝彩;但同样也为自己,为那些毕业后默默无闻,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努力的同学、同事们欣喜。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就像象棋里的每一个子。你做不了将帅,就做士象;做不了士象,就做车,做马炮;真不行,就实实在在做一个兵卒吧,要知道,只要你一步步往前走,过了河的兵卒自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我就想做一个卒子,一个过了河的卒子。记得杨绛先生曾这样说过:“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可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是的,我是一个既简单又很容易满足的人,只想让自己的一生能过得单纯些,尽兴些,丰富多彩些。只须待真正老了的时候,自己能够对自己说一声:我一直在往前走,没白白来过,我无悔今生。这本书稿的内容,前前后后我积累了二十多年。当我看到自己这么多年来逐步积累写下的这些文章终于能结成集子出版,这种幸福和满足感就充溢心头。可以说我整理、出版本书的这些个时光,是自己回眸人生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到,名师大家熏陶着我的人生,也改变着我的人生。拉拉杂杂说这些,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也不管在《后记》里说这些,是否合适。

在这本书将要付梓之际,借《后记》,我要感谢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七彩语文》杂志社总编辑朱家珑先生。他在百忙中仔细审读了我的这部书稿,并写了很精彩的序言;我要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刘小地编审,是他当年背着相机和我一路同行,去拜访了一个个文化名人。书中的照片等资料,都是他给我提供的;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他们都是我文章的第一读者。是他们给我鼓励和督促,给我实实在在的修改意见;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朋友余晓灵先生,是他给这部书的出版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给了许多的帮助。书中引用了有关专家的珍贵文献资料,这里也致以真诚的感谢。

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才疏学浅,虽已成书,可编写的过程中定会有许多的缺憾和不足,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给予包涵。

作者2014年10月于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笔展现了这些名人大家高尚的精神和完美的人格:那样一种独立不倚的学魂,那样一种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思想境界,那样一种刚正不阿的骨气,那样一种真诚坦荡的博大胸怀,那样一种像一泓秋水似的谦虚平和心态……所以我以为这是一部有意义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们,让他们多读一些这样的书,将会更有教育意义。——朱家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近大家(我访过的文化名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树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79045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14-12-01
首版时间 2014-12-01
印刷时间 2014-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2014272242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