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梅戏回娘家
内容
编辑推荐

《黄梅戏回娘家》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讲述了黄冈市的一代文化工作者将黄梅戏请回湖北老家,在湖北重树黄梅戏品牌的全过程。作者章华荣作为重要亲历者,见证了黄梅戏回娘家所走过的风雨历程、奋斗历史和辉煌成就。本书记录了黄梅戏在湖北的这段重要的发展史,为黄梅戏戏曲爱好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

内容推荐

一代黄梅戏人的筚路蓝缕,两位梅花奖得主的无悔青春,著名作家刘醒龙作序并推荐!内附黄梅戏名家杨俊和张辉大量罕见精美剧照!

《黄梅戏回娘家》主要讲述的是“将黄梅戏请回老家”的全过程,作为重要亲历者,章华荣所描述的那些没有用一个“苦”字来形容的辛苦,也没有用一个“美”字来形容的成功,其朴实,其真诚,其热爱,无不显露在字里行间。

目录

序一 黄梅戏贤/刘醒龙

序二 就为心中的那份梦想/杨俊

故事缘起

第一篇 寻找“金花”

 一 初次相见

 二 一张照片

 三 筑巢引凤

 四 “金童”“玉女”

第二篇 组建“省团”

 一 三点一线

 二 首次进京

 三 五字方针

 四 “三年长工”

 五 一“炮”打响

第三篇 初登奖台

第四篇 年年有“余”

 一 “浪漫”伊始

 二 “余”情未了

第五篇 “乡村歌剧”

第六篇 两进安徽

 一 一进安徽

 二 二进安徽

第七篇 轰动京城

第八篇 驰誉宝岛

 一 台湾来客

 二 行程受阻

 三 情撼台北

 四 乡音乡情

 五 广场演出

第九篇 情留蓉城

第十篇 各领风骚

 一 双重搭档

 二 初试锋芒

 三 “千呼万唤”

 四 黄冈“名片”

附:《黄梅戏回娘家》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张照片

1988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忽然听到“咚、咚”的敲门声,“报告!”

“陈祖旺!”我高兴得叫了起来!

陈祖旺,原黄冈地区歌舞团的作曲,乐队队长,三十多岁,中等身材,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专门学过作曲,但人很聪明,肯学,肯吃苦,他的竹笛、长笛的演奏水平在我省也算是一流的。他还自学作曲,有好几部作品获得省级大奖,是歌舞团的业务尖子。同时,他还爱动脑子,窍儿多,鬼点子多,同事们送他一个外号叫“陈细怪”,现在是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一级作曲,所创作的黄梅戏《冬去春又回》的唱腔音乐,曾获全省音乐创作一等奖。

陈祖旺的归来,使我想起了在原地区歌舞团搞剧团改建的那一幕。

……

原黄冈地区歌舞团是1960年组建的,二十多年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与关怀下,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城乡的文化生活、发展和繁荣我区的文化事业,曾作过积极的贡献。他们演出的歌剧《刘三姐》、《江姐》,话剧《万水千山》、《天国啊天国》,曾受到省内外观众和专家的好评。也曾涌现过像黄宝珍、陈步红、胡锦生、陈洪基那样名噪一时的好演员。但是,近两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地区歌舞团一直处于瘫痪状态。为了解决歌舞团的问题,1987年9月下旬,我带领一个工作组进驻歌舞团,开展歌舞团何去何从的调研。通过民主讨论,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继续办歌舞团,一种意见是将歌舞团改成地区黄梅戏剧团。在进行民主表决的时候,同意将歌舞团改成地区黄梅戏剧团的只有一个半人赞成!全团一片哗然!我和工作组的同志在歌舞团待了半个多月,大会讨论、小组座谈、个别谈心,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争吵。就是这个陈祖旺,他是办歌舞团的尖子人才,怕办黄梅戏剧团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他反对办黄梅戏剧团的态度最为坚决,言辞也最为激烈!在一次座谈会上,他连珠炮似的向我质问了三个问题。

“请问,歌舞团犯过什么错误,你要把它撤销?请问,歌舞团的现有人员你将作如何安排?请问,要办黄梅戏剧团,演员没有一个,服装没有一件,你将如何解决?”话虽咄咄逼人,但在情在理。

为了回答陈祖旺提出的问题,解除大多数演职员心中共同的疑虑,在一次全团演职员的大会上,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心中存在的一些疑虑,我作了个长篇发言。

“同志们,我们在歌舞团待了半个月,就歌舞团的走向问题进行调研,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好的意见。今天,我讲点个人意见,共讲三个问题,第一,如果说继续办歌舞团,目前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人员老化,五十岁上下的演职员占全体演职员的三分之一,目前能登台演出的只有四五个人,不能胜任或基本不能胜任歌舞团工作的占65%以上;二是要办歌舞团,就必须重新招收30—40名学员,经过三至四年的培训,共需要教学经费三四十万元,这批经费从哪里来?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如何解决?要办歌舞团确实困难重重!第二,如果说办黄梅戏剧团,就有四大优势:一是省委、省政府重视发展黄梅戏,提出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我们地区是黄梅戏的娘家,是发展黄梅戏的特区,作为黄梅戏特区没有黄梅戏剧团,那还叫特区吗?”

会场上传出阵阵笑声。

我喝了一口水,接着说,“二是黄梅戏深受全国广大观众和海外侨胞的喜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1986年9月底,《中国文化报》刊登了一篇对戏曲现状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说当前北京所崇尚的剧种中,黄梅戏以‘亲切饱满、抒情的格调,真实清新的生活气息’而居首位!黄梅戏也由一个地方剧种一跃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三是我们已经从湖北、安徽两省两万多名报考地区艺校黄梅戏班的考生中,录取了二十名学员,组成了黄梅戏教学专班,通过三年的严格培训,几年以后,他们就是地区黄梅戏剧团的未来之星,湖北黄梅戏的未来之星;四是我们不仅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还要‘打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了这个大目标,我们必须办一个高规格、高水准的黄梅戏剧团,以便更多地吸引高水准、高素质的黄梅戏艺术人才。目前,成立地区黄梅戏剧团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成立一个省级黄梅戏剧团!只有这样,才能与安徽抗衡!”

会场上响起了阵阵掌声。

“第三,现有的演职员怎么办?内退一部分,男满五十周岁,女满四十五周岁的,内退,剧团养起来;调出一部分,充实到其他文化部门;内消一部分,抽调一部分不适应黄梅戏工作的演职员开办营业性舞厅和艺术幼儿园;培训一部分,将有一定文化素质,热衷于黄梅戏艺术,又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演员、演奏员,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黄梅戏的声腔、念白和形体方面的训练,然后组成小型黄梅戏演出队,边演出,边实践,边提高。不要以为搞黄梅戏你们就是外行,艺术上很多东西是相通的。”说到这儿,我看了陈祖旺一眼,“比如祖旺,你很有音乐创作天赋,要发展湖北黄梅戏,要造就湖北的时白林,你责无旁贷!”

有几个人冲着陈祖旺鼓起了掌。

不久,中共黄冈地委宣传部和黄冈地区文化局联合向地委、行署写了《关于将地区歌舞团改成地区黄梅戏剧团的请示报告》,地委、行署很快批转了这个报告。黄冈地区黄梅戏剧团正式成立,原地区歌舞团领导班子顺利过渡,陈洪基任团长、石水仙任党支部书记、胡锦生任副团长。

又过了几个月,大约是1988年的3月初,在剧团的排练场,我碰到了陈祖旺。  “祖旺!”

陈祖旺见是我,马上跑了过来,“章局长,你找我?”

“地区黄梅戏剧团已经成立了,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眼下,最关键的有两件事得尽快去做。”

“哪两件事?”陈祖旺忙问道。

“一是收集资料,二是物色人才。我交给你一个任务,你马上到安庆、合肥跑一趟,搜集黄梅戏的相关资料,如黄梅戏的曲谱、剧本、音带、像带等;打听、访查、物色演员。”

“我一个人去呀?”

“当然你一个人去,目标越小越好。回来以后,直接向我汇报。”

“是!”陈祖旺斩钉截铁地回答着。

“十天以后,我等你的好消息。”

我拍了拍祖旺的肩膀,陈祖旺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

……

“报告!”陈祖旺见我没有开门,又报告了一次。

“报什么报,快进来。”我急忙打开了门。

陈祖旺气喘吁吁地走了进来,把一大摞资料放在桌子上。我一见,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忙倒了一杯茶递给了他。“你辛苦了,先喝口水。”

陈祖旺接过茶杯,水太烫,喝了一小口,放下茶杯,就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他从安庆到合肥的“艰难历程”。

陈祖旺到了安庆,先去了安庆戏校,在操场上,他碰到了一群学生,就问有没有黄梅戏班的学员愿意去湖北黄冈的,有的学生问:“黄冈是什么地方?”有的学生回答说:“黄土高坡呗!”

“哈哈——”一阵大笑之后,学生们一哄而散。

谁都不愿意去“黄土高坡”!

P14-16

序言

就为心中的那份梦想

杨俊

因从小学戏,我埘“知识”呀、“学问”啊,有一种强烈的崇拜和自卑感。崇拜的是,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和渴望;自卑的是,因长年累月练功啊、排戏啊、演出啊,读的书太少。当老院长章华荣先生叫我也为《黄梅戏回娘家》一书写点什么时,我怕得要命。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醒龙的序作序一,我跟他戏言,他的序为‘回娘家’增添‘龙颜’,而你的‘金玉良言’作序二,为‘回娘家’披上‘凤仪’。”天呐,我哪能、哪敢和大作家刘醒龙先生相提并论呀,我有点无地自容了。说真心话,我没想到章华荣院长退休后会用大量的时间来书写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是一段令人难以忘却的历史,一段湖北黄梅戏发展的历史!若干年后再读到这样的文字,更是意义非凡!同时,也万万没有想到,在这段如何“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悠悠岁月里,我成了绝对的女主角,成了一位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两度获得中国“文华表演奖”的“双奖”演员!这不是命运眷颐,而是时势造人!制造这个时势的幕后人物就是我们的老院长章华荣!多少年来,我的心头时常萦绕着这样一种特别强烈的感受,那就是:章华荣院长是一位不可以辜负的人,即使只有缘悭一面也不能错过的人。

当我拜读章华荣院长在《楚天时报》上连载的《黄梅戏州娘家》时,我的心掀起了超乎寻常的波澜,关闭着的心门被一扇一扇地打开,涌出的泪水像断线的珍珠,如此不能自制是为我曾经拥有的爱,拥有的青春年华,拥有的一腔热血而激动不已。黄梅戏于我,我于黄梅戏,彼此都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念想……记得当年章华荣院长拿着我的登记照片去黄州电影院的后台找我的情景;记得深更半夜冒着细雨带着我和张辉“私奔”到湖北这个异域他乡的情景;记得湖北省黄梅戏剧团挂牌成立时,我和章华荣院长高兴得举杯祝酒醉倒在地的情景;记得我和张辉耍小孩子脾气,气得章华荣院长愁眉紧锁,香烟抽了一包又一包的情景;记得我离开黄冈,进入七年“漂泊期”的日子里,章华荣院长和原地区文化局局长徐长松担心我没有戏演会离开黄梅戏舞台而忧心忡忡的情景;记得我终于主演了《妹娃要过河》再次获得成功和好评时,两位老领导声音颤抖、眼眶湿润地祝贺我重新在舞台上精彩绽放的情景……这一切的一切,至今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永远永远也抹不去,忘不掉。就因为一次平凡的相遇,结识了我终生难忘的“交友投分,切磨箴规”的良师益友;就因为一次不平凡的选择,白手起家,义无反顾,铸就了我的一生一世是为黄梅戏而活,为黄梅戏而立。有人说我的人生充满了设计感,如果真是这样,大家可以从《黄梅戏回娘家》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的人生道路没有捷径,从安徽省城投奔到湖北黄冈,又从黄冈辗转到了省城武汉,20多年来,我一次次地把自己归零、清空,一次次地从头再来。多少个暑热冬寒的艰苦创业,多少次披风沥雨的含泪奔波,多少回身处逆境的孤苦无助,我坦然面对,无怨无悔!如果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带给别人一起分享,那么,我很自豪地说,我找到了!我做到了!

2014年3月18日

后记

新房子快装修好了,准备搬家,我在清理藏书的时候,从旧纸箱中翻出了一捆笔记本,这些笔记本是我在职的时候的工作笔记,记的都是一些十几年来的日常工作,陈年往事,现在退休了,留着也没什么用,我就顺手将它丢在废纸堆中。也可能是担心笔记本中会有什么夹带,我又把它捡起来,一本一本地翻看,翻着翻着,在我的眼前展现的是:关书记家,关书记说……基辅,第三届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文化部会议室,专家座谈会……成都,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颁奖……台北,李焕办公室……看到这些“陈年往事”,我又不由自主地将这些笔记本捡了回来,这些可都是黄梅戏回娘家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是一段多少人为之奋斗的历史!这段历史,有些事是我亲历亲为的,还鲜为人知,如果就这样把它扔掉了,我又于心不忍,渐渐地萌生了要把它写下来的念头。

我是专业编剧出身,大型戏曲写了二十多部,有京剧、汉剧、楚剧、话剧、歌剧、黄梅戏等,有多部舞台剧获得省部级的优秀编剧奖,虽然挂的是一级编剧的头衔,属于“专家”级的人物,但我很少写过其他类别的文学作品,担心写不好,迟迟没有动笔。有一天,我跟徐长松谈起过此事,徐长松说:“为什么不写?写出来是对湖北黄梅戏的一大贡献!”并为我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熊文祥也鼓励我说:“你应该把它写出来,它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历史研究价值!”

从那以后,我就把它当作在电脑上学打字的一种手段,边学打字边摸索着写,开始写得很慢,一分钟打不了几个字,用黄梅的土话说,像“捉虱”一样。当时,我定下了写作三原则:一是真实性,既然它是一段历史,是历史就必须是真实的;二是可读性,要有引人人胜的故事,生动感人的细节,活脱逼真的人物;三是文学性,“辞约而意达,衔华而佩实”,不能把它写成流水账。写着写着,打字渐渐地熟练了,速度也慢慢加快了,不知不觉间竟然写了二十多万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黄石分社负责人黄林中看到这些文稿,他对我说:“黄石分社主办的《楚天时报》是《楚天都市报》的鄂东版,主要面向鄂东,您写的《黄梅戏回娘家》,大多反映的是黄冈的人和事,写得很生动,可读性很强,我回去和编辑部的同志商量一下,能否在《楚天时报》上连载。”我当即就把我的文稿传给了《楚天时报》编辑部,《楚天时报》总编辑毛光勇审看了文稿后,亲自编辑,于2012年7月13日起在《楚天时报》上连载,每星期五一版,直到12月7日才连载完,并召开了作品讨论会,转发了座谈会纪要。金建刚说:“作品构思精巧,文不按古,匠心独运。整部作品不失现代文学之清新,古典文学之章回,作品在直叙中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给读者以欲罢不能之快感。”徐长松也说:“文章可读性强,故事很吸引人,我经常感叹,‘下一期怎么还没来?”’

山东卫视《金声玉振》栏目的导演任伟在网上看到《楚天时报》连载的《黄梅戏回娘家》后,非常感兴趣,特地邀请杨俊、张辉、王慧君和我赴北京录制一台专题节目,向全国广大电视观众讲述了《黄梅戏回娘家》的精彩故事,众多全国性的大网站,也纷纷转载《楚天时报》的连载稿,使《黄梅戏回娘家》的影响与日俱增,这首先要感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黄石分社负责人黄林中、《楚天时报》总编辑毛光勇和该报的责任编辑舒珍珍小姐、美术编辑马昌运先生等人,以及《楚天时报》黄冈工作办事处的胡秋子、叶辉、柯利华等同志,是他们把《黄梅戏回娘家》奉献给了广大读者,并推向了全国!

同时,《芳草》杂志社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醒龙先生亲自审看拙作,并将拙作在《芳草》上发表,《问鼎》执行主编、著名作家何存中也将拙作在《问鼎》上刊发,在此一并致谢!

杨俊一直非常关注《楚天时报》连载的《黄梅戏回娘家》,当连载稿发到第八期的时候,她在9月4日的博客中写道:“我认真地拜读了我们老院长写的《黄梅戏回娘家》,几处我都流泪了,就为心中那份梦想,我竟然没给自己留一点点退路,包括我那未成形的孩子……黄梅戏于我,我于黄梅戏,彼此都留下了太多的念想……”在《楚天时报》召开作品讨论会时,她又说,“若干年后见到这样的文字,意义非凡……我准备为老院长圆梦出书,为我们梦想成真留下回忆。”为此,她亲自联系出版社,亲自筹措经费等等。

为了增强《黄梅戏回娘家》的真实性和历史感,责任编辑胡心婷在书中添加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有的是新华社著名摄影记者陈燮、《湖北画报》的著名摄影师肖炳南、《黄冈日报》著名摄影师赵毅、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高焕香等同志所拍,在此亦表谢意!

我和武汉市粗茶淡饭餐饮公司的老总熊斌先生是老朋友。先前,他在省文化厅工作,后调到省演出公司,非常关心湖北黄梅戏的发展,曾先后多次陪同省文化厅厅长到黄冈检查工作,是“黄梅戏回娘家”的热心人和积极参与者,也是“黄梅戏回娘家”的见证人,《黄梅戏回娘家》一书得以出版,谢谢他的大力支持!

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历经了三十个风雨春秋,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的心血和智慧,省、市多位领导为之奔走呼号,乃至鞠躬尽瘁,如省文化厅老厅长徐春林、著名导演艺术家余笑予、黄冈市市委宣传部的老部长王耀斌等,都已先后辞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难以忘却的怀念和记忆!我书中所写的只是那些难以忘却的怀念和记忆中极小极小的一部分,恐有挂一漏万之嫌,疏漏之处多请谅解!加之我又是第一次写长篇文学作品,错谬之处在所难免,亦恭请赐教!

章华荣  2013年11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梅戏回娘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华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83881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6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2014233888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