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部分叔本华探寻人生痛苦的哲学散文,所选前三篇小文可直接反映出人生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后几篇则从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感悟出发,提出使人生痛苦的一些间接缘由。读后当能体会出他作为哲人的深刻,他道出了人生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与不幸;作为诗人的敏感,他对诸如人性、生命、地位、荣誉、财富以及审美、伦理、智慧等进行了诗意又耐人寻味的思考。
| 图书 |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大师小讲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部分叔本华探寻人生痛苦的哲学散文,所选前三篇小文可直接反映出人生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后几篇则从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感悟出发,提出使人生痛苦的一些间接缘由。读后当能体会出他作为哲人的深刻,他道出了人生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与不幸;作为诗人的敏感,他对诸如人性、生命、地位、荣誉、财富以及审美、伦理、智慧等进行了诗意又耐人寻味的思考。 内容推荐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被称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其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视觉和色彩》等。 本书中充满叔本华强烈的悲观主义情绪,他用自己对人间苦难的敏感去体悟人生的痛苦和生存的虚无,挖掘痛苦的根源。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篇 存在的虚无 第二篇 人世的苦难 第三篇 关于人性 第四篇 自由意志与命运 第五篇 论噪音 第六篇 关于女人 第七篇 相貌 第八篇 道德本能 第九篇 独自思考 跋 试读章节 人生痛苦是因为欲望与贪念。贪欲是所有恶行的源泉,也是人生痛苦的起因。“知足常乐”,叔本华的思想竟与中国道家哲学相契合。其实,叔本华哲学与当时西方的主流哲学(主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大相径庭,他从人的意志出发的感性思考方式倒是与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国佛家、道家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人为一个个不断生成的贪欲所驱动,奋力前行,在欲望达成的瞬间得到短暂的快感,并同时在心中生出无聊、空虚与痛苦,为了排解,又开始为下一个欲望所控制,因此,人生便成为一连串虚假快感表象下真实痛苦的本相。这种反思对当今身陷消费主义的人们摆脱生存的盲目与空虚不无裨益。 人生痛苦是因为自私与狭隘。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极端的自我中心者,自私、狭隘生出许多恶劣品性,诸如仇恨、嫉妒、愤怒等,但是同受到这些恶劣品性诅咒的人一样,持有仇恨、嫉妒与愤怒等情绪的人同样处于不幸当中。在对他人的诅咒中,自己人性中恶毒与卑劣的一面也在增强,不洁的头脑带给人生的只有痛苦,无穷无尽,无时无刻。这种反思对矫治当今盲目追求个性自由,无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不良思潮不无裨益。 人生痛苦是因为过度与偏执。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此中竟可窥见中国哲学中“适中”之理念,该理念正是摆脱人生痛苦的良方之一。可惜的是,叔本华本人其实就是偏执的典型,对高贵品质的过度与偏执使他鄙视劳动者,轻视女性;对意志力量的过度与偏执让他蔑视勤奋学习、用功读书;对存在本质的过度与偏执最终令他视生命为折磨,以死亡为真相,走向虚无主义,否定一切价值。这种反思,对纠正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改变人们急功近利,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模式不无裨益。 P2-3 序言 今天大家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书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了? 这个题目,也可转换成“图书该如何减肥”。现在的图书,越印越漂亮,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可每当有国外或港台学者慨叹中国出版业进步神速,书出得比他们的还精美、还好看时,我都心里有点打鼓。 不否认最近十年,中国图书在书籍装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我担心的是,这种华丽背后,有着对高码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码洋而非利润。整个是粗放式经营,跟我们的工业一样,拼原材料,看GDP,这样做隐患无穷。图书品种增加了,总印数却反而减少了。在我看来,若总阅读量不能提高——即全国人民的有效读书时间不变,那么,减少2/3的图书品种,一点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比喻,不是鼓励新闻出版署管制书号。因为,那样卡下来的,说不定正是民众最需要的读物。你怎么能保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呢?所以,减少出书品种,这话我不能说。 我能说的,是跟这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减肥”。在我看来,图书的过分臃肿,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大通病。现在如果评奖,评委一般倾向于“厚重”的——既然你我都没时间细读,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万字的,肯定不如百万字的,人家书写那么厚,肯定下了大工夫。以致养成这么一种风气,似乎没有四五十万字,作为学术著作,根本拿不出手。 记得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出版,也就五万字左右,钱钟书对周书有所批评,但还是承认:“这是一本小而可贵的书,正如一切好书一样,它不仅给读者以有系统的事实,而且能引起读者许多反想。”称周书“有系统”,有点勉强;但要说引起“许多反想”。那是真的——时至今日,此书还在被人阅读、批评、引证。现在的皇皇巨著,却很少有人愿意阅读,这不能都怨读者懒,也有作者的缘故,谁让你把书写得那么没趣——我没要求学者都到电视上“学术说书”,只是希望著述时稍微讲究一下剪裁,抵抗那种以“体积”取胜的风气。 记得1980年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刚出版,被人挑了好多常识性错误,据说冯友兰先生说了一句:这是一部大书。我当时听了,如醍醐灌顶,除了理解冯先生的主张,读书识大体,不过分纠缠于细节外,更重要的是,明白原来书不以“厚薄”定“大小”,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也能被称为“大书”。 现在这种“小而可贵”的书籍,到哪里去找?记得前些年三联书店出版“三联精选”、北京出版社刊行“大家小书”,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袖珍经典”,销售情况据说都很好。可你仔细看,那都是过去老一代学者写的。我们这一代,似乎不习惯写这样的“小书”。 后记 我念大学的时候很天真,以为哲学就是西洋哲学,认定了西洋哲学才是哲学的标准版本。听到柏拉图、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的大名,不觉肃然起敬;上课时老师谈到当代西洋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萨特、罗素、杜威等人,我也都竖起了耳朵,生怕错过了任何一句智慧的名言。 老师们的教材大都是英文本,我们准备考试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翻查字典,望文生义。这种学习的效果十分有限。大三暑假时,一位老师跟我尝试翻译一本小书,内容是西洋宗教哲学的选集与评论。这个暑假在我学习西洋哲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我认真译了10万字英文之后,理解哲学文字的能力迅速提升。自此以后,我陆续译了200万字的哲学作品,收获不言而喻。 翻译不仅困难,并且无法完美。我自己阅读翻译作品时,常常觉得无奈,因为译文使我清楚感受到一点,就是自己也是个译者,自然知道“避重就轻”的诱惑,它会使人舍难求易,最后语焉不详,让读者堕入云里雾里,完全失去阅读的乐趣,甚至从此对哲学敬而远之。 然而,只要通过了翻译这一关,可以正确理解西洋哲学时,那么收获也将是十分可观的。依我浅见,在西方能够称得上哲学家的,其立说必须具备三项条件,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断标准与建构系统。 哲学家不论是哪一派,首先要有一套自己的概念,也就是说,相同的名词可能表述着对真实世界的不同见解。其次,在下判断时,无论是真伪、善恶、美丑、圣凡,哲学家都会提出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论证此标准的合理性。学派之间的大同小异,常可由此见之。然后,系统之建构是艰巨的挑战。这时必然会涉及真实世界的起源与归宿,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形而上学的部分。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大师小讲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德)叔本华 |
| 译者 | 杨珺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0081435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13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10-02-01 |
| 首版时间 | 2010-02-01 |
| 印刷时间 | 2010-0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14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516.41-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4.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05 |
| 宽 | 120 |
| 高 | 1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