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纫秋兰以为佩(束纫秋纪念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党员,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著名老报人,原新民晚报总编辑,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顾问,名誉会长束纫秋同志,在他非凡的九十载人生旅程中,后大半辈子几乎都是在晚报岗位上度过的。他对中国晚报事业的贡献,委实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程度。

这本纪念集以束纫秋同志九十年的经历为主线,选取其一部分代表性文选和领导、同事、好友、亲人等的回忆、追思、缅怀、评述文章为内容,借助其人生各时期工作、社交和生活的图片,努力客观、真实地记录束纫秋同志的人生轨迹,梳理其人文奉献,勾勒其人品格调,以寄托众人对束纫秋先生的思念之情。

内容推荐

家父在2006年召集过我们兄妹四人开了一次家庭会,专题讲述了家世家事。我们作了录音整理,今大致以内容的时间为序,划为四块,分别作为这本纪念集当中“海上新人”、“荆棘文人”、“新民报人”和“一家亲人”的领首篇。当年在回顾性讲述时,家父也对自己和家庭的“今后”作出了判断、展望和交代。那一年,家父已近米寿,他对自己的状况还是信心十足,他表示并不奢望活过百岁,但“90岁应该没问题”。可是,就在90岁时,他的健康如其所料,“也许会有突发情况”,果被言中,无奈在医院卧床半年有余,终无再延寿,惟抱憾离去。

家父辞世后,文新集团、《新民晚报》举办了庄重的告别会和追思会,各级领导、报业同仁、文界友人以多种方式对他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尤在各媒体屡发纪念文字以示缅怀,皆令我们当儿女的感激不已,并产生将悼念资料汇拢成册,编一本纪念集出版的想法。在开始收集整理相关图文的过程中,我的深圳挚友胡洪侠提出新类的编纂创意:将纪念集拓展内容,调整结构,不搞成单纯悼念类的普通纪念集,而尝试做本可展示家父一生轨迹的传略型纪念集。于是,便在原先操作的基础上,再做新的素材增补和图文布局,终于形成了目前的这本具独特样式的纪念集。由此,纪念集所收的图片文字在序列安排上,皆视结构内容之需而执“多元”规则,或按历史时段,或顺刊发年月,或以主题归类,或照文体区别,或依作者辈分,或序姓氏笔画,全以尝试此纪念集之“独特”为宜。

这本纪念集的纪念价值自是不言而喻的。纪念集以家父九十年的经历为主线,选取其一部分代表性文选和领导、同事、好友、亲人等的回忆、追思、缅怀、评述文章为内容,借助其人生各时期工作、社交和生活的图片,努力客观、真实地记录家父的人生轨迹,梳理家父的人文奉献,勾勒家父的人品格调,以寄托众人对束纫秋先生的思念之情。所有的文字,所有的图片,都饱含着我们对逝者的缅怀,哪怕是家父自己留下的文字和图片,在我们选编的过程中,在我们阅读的反复中,也都会浓烈地勾起我们对他音容笑貌的怀念,对他言行举止的联想。

而这本纪念集的历史价值则更可另加珍视的,这不仅是对于我们“家人”而言,这对于我们“文人”、“报人”、“友人”而言,也是同样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让家父的人生出离了纯粹意义上的“老百姓”范畴,使他在家庭里、在社会上的角色都抹上了“非普通”的色彩,也给他的人生历程灌注进了“非普通”的成分。当然,他虽然已不是“不见经传”的平凡人,但他也绝然不是“如雷贯耳”的闻名人,且他自觉秉持的始终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非普通”,就使这本纪念集又成为了对特定时期、特殊时代历史面貌、历史环境的“私家”史注,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纪念集里所有回忆文章的作者,都是历史事实的直接记录者,一手的、独家的、现场的、亲历的,都在提升着真与信的标杆;纪念集里的所有文字和图片,也自然成为了一些历史事情(也可能是事件)的重要的一角,或可靠的辅证,或有价值的资料与线索。

目录

代序·像老束那样对事业鞠躬尽瘁/丁法章

辑一 海上新人

 弱冠初涉新文苑——叙说家世家事(之一)/柬纫秋

 我的先生/柬纫秋

 幸运的《投机家》/越薪

 《蹄下小景》后记/越薪

 生意经/越薪

 节日/越薪

 保险掮客/越薪

 短记长忆想大哥/束寿徵

 大哥领我长大成人/束德徵

 大哥哥把我救亮了/束杏玉

 我们称他“束格里”/蒋宪哲

 听束老谈《银钱报》/韦泱

 评《投机家》/巴人

 “孤岛”时期越薪的小说创作/吴高余

辑二 荆棘文人

 笔墨书卷秉针砭——叙说家世家事(之二)/束纫秋

 “七一”忆地下工作/束纫秋

 “造老师”/言微

 《悚然失敬》自序/荆中棘

 《做晚报的一只眼睛》代序/言微

 《长话短说》代序/言微

 收藏家变“收脏家”/荆中棘

 喝水和撒尿/荆中棘

 笑话从何而来?/荆中棘

 “拆烂污”正解/荆中棘

 “清水衙门”的是非感/荆中棘

 悚然失敬/荆中棘

 “人财两空”好/言微

 老年人也要“翻行头”/言微

 替“海派”正名/言微

 忍看“白发三千丈”?/言微

 带刺蔷薇三千朵/言微

 变态的“戏迷”/言微

 上海沦陷前后地下党的文艺工作(节录)/黄明

 老束与1979年版《辞海》/巢峰

 “辞海人”缅怀束纫秋同志/王芝芬

 忆老束/严庆龙

 我刻纫秋藏书票/杨可扬

 束纫秋与华君武的一段往事/汪新亮

 荆中棘红蔷薇(节录)/郭在精

 《一笑之余》序/王元化

 束纫秋的百姓杂文/康群

 晚报时评晚报味/苏应奎

辑三 新民报人

 廿年两结家燕缘——叙说家世家事(之三)/柬纫秋

 而今迈步从头越/束纫秋

 《新民晚报》的三个生日/束纫秋

 《新民晚报》75周年纪念座谈发言稿/束纫秋

 《中国晚报学》绪论/束纫秋

 对话束纫秋:家燕喃呢有一秋/俞敏黎

 白发老总束纫秋/徐世平

 老束“激将”我采访奥运/卢璐

 阅读老束/蒋丽萍

 “我们要像水一样”/毛海波

 老束逸事/翁思再

 束纫秋同志追思会发言录

 逝者已去来者可循/潘新华

 老束,老束/张攻非

 送束老/楼乘震

 我的良师束纫秋/丁法章

 忘不了那双灵动的眼睛/侯军

 您还记得我吗?/沈金英

 读讣闻/钱勤发

 我给老束留个影/郑非非

 老束与“夜光杯”/严建平

 老束是怎样办报的/张攻非

 永远不能忘记/徐克仁

 悼束纫秋先生/佚名

 《中国晚报学》序/邵华泽

辑四 —家亲人

 兰翁宽心和睦间——叙说家世家事(之四)/束纫秋

 好爹之忧/束因立

 爸爸的最后六个月/束因建

 “解放”之证/束因初

 父爱无言印象有痕/束因选

 爷爷之爱永留我心/束海飞

 三悔/赵亮晨

 爷爷还在担心我/束海翔

 平凡岁月里幸福的“老战士”/顾薇薇

 爷爷,请走好哦/束海华

 束纫秋俞珍宝之墓碑文

后记/束因立

试读章节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这本小册子如果也能算书,那末也是有“巧”,有偶然而成的因素的。

“巧”在“孤岛”前后时期,我都在上海。眼见到日本帝国主义在“八一三”前夕的种种挑衅,发动事变,国军的抵抗和被迫西撤;风起云涌的群众性爱国运动;被日寇践踏中的闸北、南市等地的大火;“孤岛”里的政治文化等爱国活动;敌伪反动势力的渗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孤岛”的淹没;铁蹄下的上海;荒淫、无耻和饥饿反抗中的上海;侵略者的投降;“重庆客”的来临……对八年抗战来说,上海也只是其一个侧面,我经历其“全过程”;当然也很难判断这是“幸”还是不幸。

对于这一些,如果有“大手笔”,能以长卷记录下来,我以为也是有历史意义的。当然,讲到反映抗战这段历史,正卷自该是以延安为代表的“主战场”,“陪都”重庆以及其他一些抗战地区,自也是重要阵地。但如要讲一讲另外一面的特殊战场,那么上海就有其作为“另册”的意义;虽然简单说来,这里是属于“地狱”性的。然而,天堂和地狱总是相对存在的,否则也构成不了神话里的全景。

可惜的是这些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描述和记录,以致有些历史的罪人,还妄图利用人们头脑容易健忘的弱点,打算用咬文嚼字的办法,来抹去被血和火写下来的历史事实。但不要紧,历史事实总是铁铸的,相信将来总会有人补写出来的,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段历史里,国军是撤离上海了,上海是成为“孤岛”了,后来甚至更坏,算是“沦陷”了。但党和进步的人们并没有全部转移;“孤岛”还是有航渡可通;上海仍然是中国人的,因此还是有火。

“写上海”,就是当时革命文艺工作者提的一个要求。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众,当时也被动员进入这一工作。当然尽其所能,也只能做一些小小的涂抹而已。

但这也并不安宁。首先是“岛”上的风云形势不断地在变,从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到“默默无声”的各种争斗,而后又是一长段曲曲折折的道路。不单描绘的内容要随着政治形势的变迁而需有所选择,甚至采用的形式和色彩也都要改貌换颜。因为这终不同于过了一个朝代再补写历史,那可以畅所欲言,毋用回避;这是在描述“此时此地”,势用“曲笔”。因而有不少同志,都不得不为此“隐姓改名”,埋首工作。

当然,根本无姓名可“埋”的,就获得比较多的“自由”,这本集子里的一些涂抹就是当时还能“自由”见一见世面的记录,但实际仍旧是在极不自由环境中产下的畸形儿。

回顾起来,在那时候,写下这一些文字,也确有偶然的因素。因为写这些零乱的记录的出发点,实际并无充当文艺作品的打算,只有一些先是爱国后有愤世的触动,因而也成了“文章”。若说今天把它们收集起来还有点什么意思,那就算是有些“速记”,或叫某一个侧面。

整个内容说不出有什么“体系”和计划,短长也很不一;个别有点激情,大部只是忧伤。这是随时期的转移而变化的,也表现了记录者思想的脆弱。各篇大致是按故事发生的先后排列的,如定要说出个究竟,那么开首还记了一个公开爱国的余波,以下便进入灰暗的世界中去了。最后,我们也看到侵略者倒下了那一刻。现在看来,基调过沉,说明记录者的生活面的狭仄,但多少也是那种太沉的日子的影响。

有一个时候,也曾想有计划有系统地注意一些材料,记录一点有影响的景物。比如在《投机家》这篇小说的题目下,就有一个副题:“国难在上海之一”。这表示了打算写一组这种材料的想法。也确曾陆续写好了几篇。但黑暗已经到来,争取公开发表已经来不及了,只得“束之高阁”,期望“天亮”。解放以后,当然是“朝前看”,不宜再谈这些旧事了。“文革”一来,干脆“彻底消灭,彻底舒服”,一抄了之,永不复生了。当然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东西,并不可惜。唯一要说的,倒是其中有一个列为“之八”的中篇,有八万字,题名《矛盾》。是根据上海当年一次职工罢工事件写的,着重写了当时在生活困难威逼下发生的一次劳资纠纷,以及敌伪势力妄图渗入后又引起的民族矛盾问题,小说描述了被这双重矛盾所构成的复杂斗争的场景和始末,也反映了一些年轻职工在对付这场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故事。记得写时颇有些激情,叹息今天已不可能重新再现它了。集子里仍保留了这个副标题,算是对失去的一种记录。

把这些零碎的东西汇集起来,原打算老实用个“孤岛纪事”的名字。听说用“孤岛”为名的太多了;这也难怪,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场景嘛。改为《蹄下小景》,对整个集子来说,有些原因,但又无足够的根据,因为集子里并没有这个篇名。说有原因,用意无非是说,这里记下的大都是铁蹄践踏上海时的一些“景色”。另外,确也有过一篇用此名为题的小说稿,但它也失踪于“文革”抄家之时了。借此用以“存照”。P13-15

序言

《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束纫秋先生,在他非凡的九十载人生旅程中,后大半辈子几乎都是在晚报岗位上度过的。他对中国晚报事业的贡献,委实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程度。老束为人低调,处世谨慎,不事张扬,他对晚报事业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隋,全部倾注在平素对工作“安心、热心、专心”的实际行动之中。这“三心”,可以说是老束对社会格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最好诠释,也是他成功人生的真谛所在。

安心

全心全意,心无旁骛,这是事业有成的基本条件。相反,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只能于事无补。老束深谙此道。他从1957年6月进入《新民晚报》的那一天起,就作了“既来之,则安之”的长期思想准备,确立了爱岗敬业的志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他与《新民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从38岁步入报社大门办报,到90岁病重住院期间,把用放大镜看每天出版的《新民晚报》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需求,并关注报社的发展变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可以说,他伴随自己所钟爱的晚报度过了后半生52个春秋。

办报,原本并非老束的爱好和优势。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还是个热血青年的时候,就从事进步文学活动,酷爱小说创作,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相继推出的小说《投机家》和《节日》,蜚声文坛,受到高度评价,解放后被收人权威的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然而,在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时候,根据工作需要,他二话不说,愉快地听从了组织的安排,从自己所熟悉的中共上海市委文艺工作部,来到一切从头开始的《新民晚报》任职。在担任该报党组书记、总编辑的近20年间,他忠于职守,殚精竭虑,无论是五六十年代坚持晚报政治方向,团结新老知识分子,贯彻赵超构办报思想,发挥《新民晚报》传统特色,还是在80年代受命于困难之际,领导《新民晚报》成功复刊,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开创报纸全新局面,实现班子新老交替,乃至在为全国晚报事业作贡献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与敬重。

在安心本职工作上,老束是如此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对同仁也莫不如此。我到《新民晚报》任职后的不几天,他就约我到他家里进行了一次灯下长谈,实际上这是给我上的第一堂人门课。当时谈话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最核心的内容是告诫我尽快安下心来,千万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要做好干一辈子的思想准备。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此次谈话后不久的一个周日,中午出报后我刚回到家中休息,想不到老束会一个人摸到我位于成都南路附近的住处,实地了解我的住房等情况,原来这是他在帮助我解决后顾之忧。在以后的岁月中,我曾有两次工作可能变动的机会,老束知道后开诚布公地对我说:“如果你想升官,我不会阻拦;如果想搞业务,最好还是不走!”

热心

从事任何工作,固然需要安心,但热心更不可或缺。如果身在其位,不谋其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安心”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常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义无反顾地进取,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方面,老束堪为我们学习的表率。

远的且不论,就说20世纪80年代《新民晚报》复刊以后,老束每天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清晨7时许到达办公室,快速浏览当天日报,不时根据需要赶写言论;上午主持召开编前会,审看新闻版大样;中午,在食堂和记者编辑们边吃边聊,拉拉家常;午后到有关办公室串门,出点子,提建议;下班时总要捎上一大摞小样回家批阅;临睡前阅读书报,一般不到午夜不会关灯休息。这样一种连轴转的工作节奏,不要说对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就是对年轻同志而言,没有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精神,也是无法承受的。

兴许是对工作的兴致和挚爱,老束一直保持着硬朗的精神状态,精力特别充沛。在九江路41号报社临时社址办公时,即便是星期日,下午出报后他也不急于回家,而是沿着南京路西行,从外滩一直闲逛到与陕西路交叉口附近的住处。他说,这样走走看看很有好处,可以了解市场动态,体察社隋民意。我曾和他参加过数次中国晚报协会组织的活动,与他同住一室,发现他从来不午睡,喜欢利用这个时间到附近逛大街、兜商店、购书报。他的不少办报高招,包括写的言论,之所以每每视角独特,见微知著,生动诙谐,充满情趣,恐怕与在生活中注意做有心人,善于长期积累不无关系。

最近,在报社召开的一次缅怀老束的追思会上,同仁们争相发言,纷纷从不同侧面追忆了与他相处的种种往事,共同的感触是老束热爱生活,乐于工作,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一位女记者在深情忆起老束曾像慈父一般地关爱她,每次促膝谈心都使她备感亲切时,不禁热泪盈眶,一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老束的长子束因立在听了大家的追思发言后,唏嘘不已地说:“在家里,我们兄弟姐妹都很尊敬自己的父亲。但由于他每天早出晚归,我们和他的接触还不如你们多……如今我们对父亲的了解更全面、更丰满了!”

专心

老束年幼时在家乡只读过五六年私塾,来上海后从银行练习生做起,并无很高的学历。但由于他勤奋好学,笔耕不辍,终于日有长进,学养丰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成为大型工具书《辞海》的副主编之一。进入新世纪后,还当上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晚报学》专著的主编。可以无愧地说,称他是专家型记者、学者型领导也好,赞他为术业有专攻、事业有成就也罢,都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要说老束在学术上的专攻和成果,首先不能不提到他在报业上的建树。他在出任《新民晚报》的主要领导职务后,与中国晚报界泰斗赵超构先生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使报纸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在80年代复刊以后,都在我国晚报界名列前茅,被公认为“四大名旦”(《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今晚报》)之首。更为可贵的是,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办好一张社会主义的晚报,《新民晚报》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在主持报社全面工作的同时,老束长期坚持撰写言论和杂文,乐此不疲,即使在病榻上也没有放下笔。仅90年代以来,他结集出版的作品就有《一笑之余》、《悚然失敬》、《做晚报的一只眼睛》、《长话短说》等。正因为如此,老束早在1987年就被评为全国首批高级编辑,于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并先后出任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顾问、名誉会长。

老束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最令人敬佩的,乃是他在年近80高龄之际,毅然牵头主持了《中国晚报学》的编撰工作。这部填补了我国晚报学术史上空白的专著,洋洋50万言,内容丰富,论述精当,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晚报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而且对大量典型案例做了科学抽象,条分缕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概括。由于该书密切联系当今实际,新闻理论与办报实践有机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可操作性,因而受到业界、学界和社会上的一致好评,荣获当年上海社会科学类读物一等奖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老束为这部专著撰写的绪论,15000余字,不啻是他对中国晚报事业的全面概说,字里行间渗透着他毕生从事晚报工作的心血和汗水。他从晚报“特色”、“时差”、“文体”、“社会”、“服务”、“百姓”、“雅俗”、“短广”、“地方”、“眼力”、“巧干”、“创新”等12个方面,一一作了扼要、中肯的阐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这些论断,全面涵盖了新时期晚报在性质、任务、功能、内容、形式乃至实务上的诸多元素,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普遍指导性。毫无疑问,这一切都继承和发展了赵超老的办报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晚报事业理论和实践的贡献。

(选自2009年第5期《新闻记者》)

后记

从意愿上来讲,纪念集的这篇“后记”在三五年之后撰写才为宜,甚至在更长一些的年月之后。但,今天所面对的,则是纪念集要在家父束纫秋老先生逝世一周年忌日前付梓出版的——“后记”遂更要提前完成了。

家父在2006年召集过我们兄妹四人开了一次家庭会,专题讲述了家世家事。我们作了录音整理,今大致以内容的时间为序,划为四块,分别作为这本纪念集当中“海上新人”、“荆棘文人”、“新民报人”和“一家亲人”的领首篇。当年在回顾性讲述时,家父也对自己和家庭的“今后”作出了判断、展望和交代。那一年,家父已近米寿,他对自己的状况还是信心十足,他表示并不奢望活过百岁,但“90岁应该没问题”。可是,就在90岁时,他的健康如其所料,“也许会有突发情况”,果被言中,无奈在医院卧床半年有余,终无再延寿,惟抱憾离去。

家父辞世后,文新集团、《新民晚报》举办了庄重的告别会和追思会,各级领导、报业同仁、文界友人以多种方式对他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尤在各媒体屡发纪念文字以示缅怀,皆令我们当儿女的感激不已,并产生将悼念资料汇拢成册,编一本纪念集出版的想法。在开始收集整理相关图文的过程中,我的深圳挚友胡洪侠提出新类的编纂创意:将纪念集拓展内容,调整结构,不搞成单纯悼念类的普通纪念集,而尝试做本可展示家父一生轨迹的传略型纪念集。于是,便在原先操作的基础上,再做新的素材增补和图文布局,终于形成了目前的这本具独特样式的纪念集。由此,纪念集所收的图片文字在序列安排上,皆视结构内容之需而执“多元”规则,或按历史时段,或顺刊发年月,或以主题归类,或照文体区别,或依作者辈分,或序姓氏笔画,全以尝试此纪念集之“独特”为宜。

这本纪念集的纪念价值自是不言而喻的。纪念集以家父九十年的经历为主线,选取其一部分代表性文选和领导、同事、好友、亲人等的回忆、追思、缅怀、评述文章为内容,借助其人生各时期工作、社交和生活的图片,努力客观、真实地记录家父的人生轨迹,梳理家父的人文奉献,勾勒家父的人品格调,以寄托众人对束纫秋先生的思念之情。所有的文字,所有的图片,都饱含着我们对逝者的缅怀,哪怕是家父自己留下的文字和图片,在我们选编的过程中,在我们阅读的反复中,也都会浓烈地勾起我们对他音容笑貌的怀念,对他言行举止的联想。

而这本纪念集的历史价值则更可另加珍视的,这不仅是对于我们“家人”而言,这对于我们“文人”、“报人”、“友人”而言,也是同样的。由于历史的原因,让家父的人生出离了纯粹意义上的“老百姓”范畴,使他在家庭里、在社会上的角色都抹上了“非普通”的色彩,也给他的人生历程灌注进了“非普通”的成分。当然,他虽然已不是“不见经传”的平凡人,但他也绝然不是“如雷贯耳”的闻名人,且他自觉秉持的始终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非普通”,就使这本纪念集又成为了对特定时期、特殊时代历史面貌、历史环境的“私家”史注,可起到拾遗补缺作用;纪念集里所有回忆文章的作者,都是历史事实的直接记录者,一手的、独家的、现场的、亲历的,都在提升着真与信的标杆;纪念集里的所有文字和图片,也自然成为了一些历史事情(也可能是事件)的重要的一角,或可靠的辅证,或有价值的资料与线索。

这本纪念集得以顺当面世,与文新集团领导、社会各方、业界朋友的诸多关怀和支持分不开,包括纪念集里图文的作者们。在此,谨以家父的名义向各位表达至诚至真的谢意!

(写于2009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纫秋兰以为佩(束纫秋纪念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束因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8139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53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