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从此成为科学--牛顿的生平与工作》尽可能地利用原始资料,从文化层面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工作。作者吴以义认为,承继科学革命时代一百五十年人类探索研究的精华而集大成者是英国科学家牛顿,他以近乎神一般的理解力最终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人类对于其自身蛰身其间的宇宙的认识,就建立在这一理解之上;而牛顿的工作所提示的理性精神,则远远超过了物理学、天文学或任何一种具体学科的范围,成为人类思维的主要方法和准则。
图书 | 科学从此成为科学--牛顿的生平与工作/西方思想文化史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科学从此成为科学--牛顿的生平与工作》尽可能地利用原始资料,从文化层面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工作。作者吴以义认为,承继科学革命时代一百五十年人类探索研究的精华而集大成者是英国科学家牛顿,他以近乎神一般的理解力最终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人类对于其自身蛰身其间的宇宙的认识,就建立在这一理解之上;而牛顿的工作所提示的理性精神,则远远超过了物理学、天文学或任何一种具体学科的范围,成为人类思维的主要方法和准则。 目录 大陆版序言 科学何以成为科学:爱因斯坦品读牛顿 自序 第一章 牛顿所继承的学术传统 一、新工具 二、世界体系 三、论世界 第二章 童年和剑桥岁月 一、家世 二、童年 三、剑桥三一学院 四、“若干哲学问题”中的笛卡尔 五、剑桥:巴罗(Isaac Barrow)和莫尔(Henry More) 六、“若干哲学问题”中的科学 第三章 神奇年代 一、神奇年代 二、1665—1666年:手稿Add MS 3975,ff.1-22中的光学 三、1665—1666年:手稿Add MS 4004中的力学思想 四、月地检验 五、手稿Add MS 3958.81和Add MS 4003中的空间和力的概念 第四章 1670年代 一、数学:引进变化的量 二、光和颜色的本质 三、光是波动吗? 四、炼金术或“寻找哲人汞” 五、什么是力? 第五章 《原理》 一、引言:1679年动力学研究状况 二、注意力重新转向力学 三、“论运动”(De motu) 四、《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篇和第二篇 五、《原理》第三篇:科学方法和理论的结构 六、《原理》的出版 七、伟大的综合 第六章 在伦敦 一、《原理》中隐含的形而上学问题 二、造币厂:生活在尘世里的牛顿 三、皇家学会 四、《光学》和所附“疑问” 五、讯问自然 第七章 晚年 一、优先权 二、科学和神学中的上帝 三、晚年 参考文献以及本书注释中引用时所用缩写 牛顿年表及著作系年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科学从此成为科学--牛顿的生平与工作/西方思想文化史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以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0838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9 |
出版时间 | 2014-09-01 |
首版时间 | 2014-09-01 |
印刷时间 | 2014-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 |
CIP核字 | 2014158904 |
中图分类号 | K835.616.11 |
丛书名 | |
印张 | 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5 |
宽 | 148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12-828 |
版权提供者 |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