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研究的是清末民初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着重从社会心态的演变入手,分析清末民初的文学转型,共分四章。本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内容涉及清末民初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心理学等多领域,作者力求会通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对清末民初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做一系统深入的分析,形成该领域的一家之言。
图书 | 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清末民初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着重从社会心态的演变入手,分析清末民初的文学转型,共分四章。本书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内容涉及清末民初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心理学等多领域,作者力求会通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对清末民初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做一系统深入的分析,形成该领域的一家之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天演论》的回声与文化上的“西进东退”趋势 1.《天演论》:现代“天道”的启示 2.“适者生存”论对“礼仪之邦”的震撼 3.“父子冲突”与代际文化鸿沟的形成 4.“突驾论”与追赶“时代”的急迫心态 5. “开明”与“保守”:“谴责小说”作家群的文化性格 6.反乌托邦的市民写作和“道”与“政”的分离 7.《孽海花》与《广陵潮》:“士人心态”的变迁 第二章 癸卯年的“大觉悟”与“乌托邦”心态的涌动 1.《民约论》:革命时代的“圣经” 2.“群体主义”时代的政治动员与“文风丕变” 3.《回头看》与近代乌托邦溯源 4.感性解放浪潮与东西“情圣”的合流 5.“文明论者”的“西方”想象与激进“现代性”诉求 6.“政治小说”的兴起与“公理至上”的文学政治 7.近代民族国家叙事与文化认同 第三章 “共和初建”的兴奋及对民初“宪政”的失望 1.“民初乱象”与“老新党”的退隐与转向 2.“鸳蝴派”的兴盛与民初“共和”语境 3.林纾与“新青年”派的文化对峙 4.鲁迅:“英哲大士”及精神与物质的对立 5.从“名士”到“志士”再到“狂人”的精神嬗变 6. 《域外小说集》、“林译小说”与“文化资本”的升降 7.“文明戏”与“黑幕小说”:民初文艺的“低俗化”及引发的反弹 第四章 《新青年》的崛起与“西体中用”的文化定局 1.“欧化中国”的文化总体性变革与“唯理主义”现代性 2.“涅槃情结”、“宇宙革命”与“新世界的曙光” 3.“文学革命”的合理化论证与“文学达尔文主义” 4.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5.周作人的“人学”观念及其对古希腊罗马文学的钟情 6.郁达夫:“卢梭主义”与现代感性“自我”的镜像 7.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分格局”与“新文学”的场域 结语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耿传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7023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7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3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12.6 |
丛书名 | |
印张 | 1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9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