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府位于南京市长江路292号。17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东吴宫城,在近代更是风云际会。这里不但有六朝宫城、明代王府、两江督署、天朝宫殿、临时大总统府、国民政府等历史遗迹旧址;更有皇朝成败、王府兴衰、督署初建、天国成败、督署重修、民国开创、国府定都、抗战迁还、国共和谈、南京解放等一个个历史事件在此发生;郎廷佐、尹继善、陶澍、洪秀全、曾国藩、左宗棠、孙中山、谭延闿、蒋介石、林森、李宗仁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在此先后登场。
这里有这么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有如此多尚未解开的历史疑团!跟随本书作者,解开其中层层迷雾。
本书以总统府的建筑、碑刻、传说及与之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场景为主线,结合最新发现及研究成果,解惑游客参观所见所闻中的迷雾疑团,督署选址、卢坦嘉言、武庙重修、煦园得名、天国宝藏、陶林公祠、印心石屋、民国书家、枫碑传奇、国玺勋章、竞选秘事等文章,添补了以前的书籍空白。本书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诠释总统府从六朝、明清、太平天国到民国的历史,力求雅俗共赏,使读者能够在参观中“看得见、摸得着”,觉得历史不再空洞枯燥。
太平天国圣龙船
许多学者对天朝宫殿一些建筑的具体布局争论不休,但对于宫殿东南角有一专置圣龙舟的水池,且有一棚子以避风雨的观点则无异议。在民国初年天朝宫殿围墙遗址外侧的东南还有一水池遗迹。据英人富礼赐著《天京游记》记载:“近王宫处有一破棚,内有一只怪船,其形像龙,头甚大,船身已半朽了,但昔时油漆铺金,想必极为辉煌。此即天王由汉阳溯江而下直至攻克南京时所乘之圣龙船也。从前船藏宫内,今则搬在外面,没有人理它。”
洪秀全自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后,由南向北所向披靡,一路过关夺城,日益壮大,但没有什么水军,直到1852年12月13日攻下益阳,数千只民船随船户投奔太平军,才有了一支水上力量,但规模不大且装备简陋。真正大规模开始发展水军,是“在临资口掳船三千余只”后,攻破“帆樯云集”的岳州府,“遂夺船只”,其后“窜人长江,旬日问劫船五千余只,将小船改造大船,派黄生才、陈承珞为伪水军总制”。可见,太平天国的水军是在破岳州城获得大量船只后建立起来的,此后才有了洪秀全“庄重威风”地坐在船上的记载。可以断定,洪秀全的圣龙船是在岳州(今岳阳)一带战斗中所得,后经改造而成。
圣龙船应是楼船,理由有三。第一,楼船是战船的一种,便于作战和指挥,船体周围用坚硬木材和皮革保护,每一层外面建有“女墙”并开有箭孔,既可防御又可向敌射击。楼船非单船作战,在军中必有其他战船与之配合作战;第二,作为王船,楼船最为合适,从外观上看较为气派,四周插遍战旗,显得雄伟壮观,还可以会客设宴。第三,古代帝王乘坐的龙舟多为楼船。
岳州、长沙一带湖泊众多,水网交织,船运发达,造船业历史悠久。为洪秀全改建所用的,应该是一只较大较好的船只,并且很可能是楼船,或是便于改造成楼船的大船。当时完全有条件在几个月内把一只普通大船改建为油漆铺金的圣龙船。据分析,圣龙船长约百米,楼有3层的可能性较大。
关于船上陈设布局,史料更少。有清人记载:“洪逆座船上,船首装一龙头,饰以金彩,柁间装一龙尾,偕称王船,遍插黄旗,两旁排列炮位十余尊,钲鼓各一,朱漆蟠龙棍大小各二……洪逆船上悬灯三十六盏,前后照耀数十里,火光不绝。”这船在战斗中必是旗舰地位,精雕细刻,装饰豪华,不但有一般船只所必需部件,更有发号施令的令旗和指挥战斗的钲鼓,两边的火炮威武气派。
这圣龙船应该没有参加过什么战斗。1953年2月9日,太平军撤离武汉,分水、陆两路东进,天王洪秀全及老幼妇女均乘舟中,水军“帆幔蔽江,衔尾数十里”。洪秀全乘的便是这圣龙船,一路攻克城池,战斗均很顺利。洪秀全进南京后,将这圣龙船先放在宫中,而后专门造一舟棚及水池,以供百姓观瞻,大概也可以借此炫耀一下昔日辉煌。虽有舟棚可避风雨,经过几年风吹日晒,圣龙舟也变得“半朽”了。洪秀全也许忙于他的东征北伐,或是平息内讧动荡而无暇顾及,当然就“没有人理它”了。圣龙船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衰败,到最后就和天王府一起“化作荒庄野鸽飞”了。
洪秀全王妃有多少
当初,英国人富礼赐曾“闻知宫内只许女子居住,且有逾千之数”。他人府觐见天王时,在圣天门口遇见一位“龙鞋鹤发”的老门官,自称“年已甚高,当天王尚在襁褓中为贫儿时,即看顾他”,如今太平军坐了江山,洪秀全便把这个老乡亲安排到这儿专掌“内外关防”,还委了他一顶“梦王”的头衔。“自圣天门以内,人莫能到。执役悉用女官,有女丞相,女指挥等名目。”这就是洪秀全的内宫了。洪秀全众多妻妾,大部分姓名至今无从查考。据载,洪秀全元配段氏死后,在广西又娶赖氏,并让她主管内宫。
洪秀全在金田起义时选美纳妃15人,一年后在广西永安围城中,“洪秀全耽于女色,有三十六个女人”。在攻克南京前17天,天王即从芜湖江面龙舟上突然颁发一道严分男女界限的诏令:“女理内事,外事非宜所闻”。并用四个“斩不赦”限制身边妇女与外界联系。攻克南京入城后,跟随天王的妇女都纱巾蒙面,进入天王府即被禁锢,与外界完全隔绝。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集团满足于半壁江山到手,认为大局已定,要关门当天子了。洪秀全还征选了更多美女。而且,洪秀全还给他的后妃们规定了“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点罪万千”、“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个大胆看眼上,怠慢尔王怠慢天”等禁止女子抬头看他的稀奇古怪的清规戒律。
洪秀全不但妻妾越来越多,宫女也很多,到底有多少?有种说法总共1000余人;还有一说洪秀全妻妾有108人;另据《江南春梦笔记》中分类评列,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下辖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两类共计1168人;另有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天王。每逢洪秀全生日,还有专人送上美女6人。这些美女不止从南京选来,还从江苏其他占领区先选拔年轻美女到南京备作候选者,以致外国人到南京,都觉得南京美女多。据载,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的供词中所提:我有88个母后,我9岁时父王就给了我4个妻子。一般以此断定洪秀全有王妃88人。
有些学者,极力说洪秀全生活如何严肃,如何“力戒奸淫”。还说其之所以有众多妻子,是“拜上帝教”所需。这甚是荒谬,不过是在为洪秀全找借口罢了。
洪秀全从41岁进南京城至51岁死亡,在美女丛中生活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上马杀敌,也不过问朝政。这时他正值壮盛之年,并且体格健壮,但11年仅颁布过25篇诏书,而且1854年至1858年更是空白,5年竟然未发一诏。连曾国藩也感到奇怪:“洪逆深居简出,从无出令之事。”太平天国从兴起到衰亡,其速度之快和时间的短促,是历史上罕见的。这场狂飙式的运动,潮起潮落,从洪秀全对妇女解放到摧残可略见一斑。
P40-43
总统府位于南京市长江路292号。深厚的历史底蕴,多棱的文化折射,使总统府充满了神奇和吸引力。
对于喜欢历史的游客,总统府是值得一去的。17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东吴宫城,在近代更是风云际会。这里不但有六朝宫城、明代王府、两江督署、天朝宫殿、临时大总统府、国民政府等历史遗迹旧址;更有皇朝成败、王府兴衰、督署初建、天国成败、督署重修、民国开创、国府定都、抗战迁还、国共和谈、南京解放等一个个历史事件在此发生;郎廷佐、尹继善、陶澍、洪秀全、曾国藩、左宗棠、孙中山、谭延闿、蒋介石、林森、李宗仁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在此先后登场。总统府像是个时光隧道,带您穿越时空,感受历史脉搏。
对于喜欢建筑的游客,总统府是值得一去的。青砖碧瓦、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高大威严、宽阔气派的清代府衙朝房厅堂,中西合璧的西花厅、子超楼、政务局楼……令您目不暇接。清代衙署园林、地方官衙建筑、仿法国文艺复兴建筑、中西合璧的欧洲凯旋门式建筑、新民族建筑、现代建筑……使这里成为一座中国近代建筑的博览会。
对于喜欢书法艺术的游客,总统府是值得一去的。这里的碑刻历史悠久、风格迥异,展馆匾额的题写更是荟集当代名家书法精华。黄象、英和、铁保、俞樾、刘海粟、林散之、萧娴、费新我、武中奇、陈大羽、沙曼翁、尉天池、宋文治、戴逸、胡绳、程思远、任继愈、管峻等名家墨宝云集。
对于喜欢园林风光的游客,总统府是值得一去的。这里不乏小桥流水、回廊曲径、假山奇石、夕佳霞映、碧波漪澜、秋抚桐音、石舫观鱼、鹊影忘飞、瓶湖残雪……四季花香,美不胜收,使人流连忘返。古老的煦园焕发新姿,新建的园林犹含古韵。也许是沾了“总统府”的灵气,虽然大院历经战火纷飞不息、政权更迭不断,但院内的许多花草树木,却能枯木逢春、枝繁叶茂。在南京市第一、二批挂牌的1088棵“古树名木”中,这里就有29棵之多,其他还有银杏、女贞、黄杨、罗汉松、白皮松、黑松、紫藤、紫薇、龙柏、圆柏、侧柏、白玉兰、广玉兰等,花草树木种类不下两百种。优美的环境使您心旷神怡。
总统府值得细细品味,寻踪探秘,不同的人将会有不同的收获!
在总统府工作不知不觉已有16年了。每一次身处大院之中,特别是在细雨濛濛的夜晚,独自一人沿着中轴线穿过深邃的古建筑,呼吸着老房子所散发出的特有气息,便感觉到一种独特的神秘。这里有多少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有多少尚未解开的历史疑团!层层迷雾升起,不免有一解为快之念。也许是由于年少时对金石篆刻浅尝辄止的爱好,加上对石头坚固顽强、忍辱负重特性的欣赏,我对总统府的研究就是先从碑刻开始,再逐步展开的。
本书以总统府的建筑、碑刻、传说及与之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场景为主线,结合最新发现及研究成果,解惑游客参观所见所闻中的迷雾疑团,督署选址、卢坦嘉言、武庙重修、煦园得名、天国宝藏、陶林公祠、印心石屋、民国书家、枫碑传奇、国玺勋章、竞选秘事等文章,添补了以前的书籍空白。本书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诠释总统府从六朝、明清、太平天国到民国的历史,力求雅俗共赏,使读者能够在参观中“看得见、摸得着”,觉得历史不再空洞枯燥。
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王晓华研究员以及本单位尤伟华、王卫、刘晓宁、刘刚、叶永坚等领导的支持和指导,在此深表感谢。历史真相的揭示,是一个随着史料渐显、研究深入而不断接近历史原貌的过程。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及本人学识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一些标题也只是提出想法,意在抛砖引玉,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宁骏于忘飞阁
2010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