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才20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
内容
目录

前言

使命篇

 20年创新探索,打造首都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回望篇

 精彩回顾

 数据说话

 后备人才计划流程

 参与基地校

 参与学生人数

 参与实验室

 参与导师人数

 实施成效

 学生走向

 殷切关怀

 高水平专家团队共同培养科学新苗茁壮成长

 48所基地校倾力支持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校长题词

 人才故事

 科研导师

 刘来福:让孩子享受参与科研的乐趣

 石雷:愿做孩子们科学之路的启蒙人

 彭晓峰:乐育英才甘献身

 杨希才:高中生做实验学技术也学思路

 科技教师

 李惠兰:培养孩子们成才是教师的职责

 刚永运:科技教育更要讲方式、方法

 高颖:专注科技教育激发“正能量”

 赵胜楠:赶上了科技教育的好时候一一

 肖强:参与计划,没具体成果也有收获

 后备学生

 白凡:科研人生从这里起步

 刘书哲:科学实践能完善知识结构

 杨歌:把科学梦想变成现实

 杜月:野外生活教会我怎样面对生命

 赵舒萌:在一流实验室体验科学奥妙

 谢海东:我感受到了科学力量的伟大

 王梓晋:我学会了对待事物的科学精神

 张欣欣:在科学研究中学习系统性思维

 柴子寅:将化学进行到底

 蔡文庚: “后备人才计划”让我懂得什么是科学

 孙昱春:从“有意思”开始的“非首创的创新”

 赵嘉珩: “后备人才计划”让我如虎添翼

 杨健钊:做生命科学里的探寻者

 于惠然:科学地探索艺术,艺术地研究科学

 于宛禾:做科研让我更耐得住性子

 施则威:在生活中寻找创新点

 大事记

育才篇

 教师和家长怎样发掘和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应做好哪些准备?

 中学科技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科?

 孩子走进大学实验室前需要了解什么?

 大学导师如何与学生完成双向选择?

 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科技教师如何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科技教师与导师如何保证良好沟通?

 如何学会合理利用时间进行科学探究工作?

 实验重要?安全更重要!

 遇到挫折怎么办?

 如何写好一篇科技论文?

 如何更精彩地制作展板来展示项目?

 如何利用研究基地为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提供平台?

 如何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国内外主要有哪些科技竞赛活动?

 研究性学习过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内容推荐

刘晓勘主编的《人才20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对计划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对取得的成绩进行展示,对参与者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科协如何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职能,进一步推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发展进行深入探索。书中,王绶馆、王乃彦、邓希贤等院士专家通过亲身经历回顾了计划发展的历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为本书题辞,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48所基地校主管校长充分肯定了计划对青少年人才工作所作出的贡献积极,并用接受采访、题辞寄语、提供珍贵图片等方式展示了计划不断完善、全面深入的创新探索。同时,书中收录了来自一线教师、大学导师的投稿,把多年的实践经验在书中呈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才20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晓勘主编
译者
编者 刘晓勘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524522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2017055690
中图分类号 G316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