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奇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古老的中国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扑朔迷离的奇案,这些奇案不但情节惊险复杂,而且破案过程艰难曲折,处处充满着悬疑,每一个奇案中都蕴涵着值得当今人们思索和参考的侦破手段和断案经验。

《中国古代奇案》编者王俊在对我国古代案狱故事进行鉴别筛选的基础上,挑选了一些内容健康的奇案故事,在尊重历史基本史实、注重原来事件基本精神的前提下,用通俗的现代语言译编成书。全书自西汉至民国时期共精选出一百五十篇奇案故事,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内容险奇,具有鲜明的文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奇案》编者王俊在对我国古代案狱故事进行鉴别筛选的基础上,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奇案故事,用通俗的现代语言译编成书。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内容险奇,具有鲜明的文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目录

第一章 罔顾良知——诬告陷害

 第一节 诬告奇案

粟君诬告:寇恩欠钱不还

举人诬告:父丧性命子遭陷

诬告反坐:窝藏凶犯真可恶

同伙作案:诬他人移尸灭迹

诬良为盗:历艰辛终得雪冤

处女怀孕:老妪泄愤惹祸端

 第二节 嫁祸奇案

草菅无辜:杀夫嫁祸连环案

巡夜危机:无赖徒杀人嫁祸

一箭双雕:杀妻嫁祸娶妓女

 第三节 伪证奇案

窝藏妾室:驸马崔宣谋反案

主观猜疑:陷害仇人泄私愤

伪造契约:摹仿字迹造诬案

逃避罪责:造假案无辜受害

第二章 “孔方兄”——偷盗贪财

 第一节 谋财害命奇案

乔装打扮:妓盗谋财害性命

因果报应:恶有恶报无好果

 第二节 窃贼奇案

擒拿真凶:武皇限期破盗案

摸钟断案:盗贼心虚现原形

作贼心虚:寻人先呼其妻名

法网恢恢:盗犯十年仍落网

暗中查疑:刁仆妇勾结行窃

 第三节 贪财奇案

恶女爱才:何太守问剑断遗弃

贪图钱财:借债无凭隐真情

智追脏银:贪心起掉包行窃

第三章 贪婪美色——奸淫害命

 第一节 万恶淫为首

夫妻吵架:无赖施计占人妻

有伤风化:男扮女诱奸民妇

一双合色鞋,四人上西天

私相约会:冒名顶替害贞女

滴血认亲:寡妇与外甥通奸

宝莲污秽:淫僧扮送子观音

 第二节 色字头上一把刀

破镜重圆:好色徒绳之以法

溺死婴孩:恶汉唆主仆苟合

奸淫小人:捕役扮盗擒凶犯

第四章 正直“官爷”——明辨是非

 第一节 智破奇案

神鬼骗钱:戚贤智识奸计

去伪存真:张同知折服杀人犯

杨二冤枉:李兴智解杀人案

孤女被害:总督惩凶辨真伪

老乡不合:知府公断还清白

欺骗官吏:赌博失钱谎报官

 第二节 巧断奇案

直谏皇帝:张释之执法公正

仗义执言:丑霸王倚势逼婚

代人受过:和尚碰巧人狱

亲爹说谎:诬儿不孝上公堂

第五章 事无巨细——军民纠纷

 第一节 化解纠纷

为民服务:小案巧审保民安

委婉化导:县令巧释兄弟怨

告祭祖先:两家争坟三十年

迎亲逢雨:抬错花轿判对郎

因爱放手:兄嫂争子太荒唐

 第二节 惩戒恶人

受恩不报:贪图细涓泯良心

一鸡之争:伙计戏弄乡下人

真假金猫:泼皮无赖诈老妪

见财忘性:银元一枚汤团案

僧俗争地:张知县验笔破案

第六章 不寻常理——离奇冤案

 第一节 击鼓鸣冤

秀才无辜:毒蛇致新妇丧命

玩物丧志:画眉鸟连害七命

毒虫害人:主观枉判冤两命

 第二节 奇案寻踪

投君之好:监察御史窃《兰亭》

禽兽无罪:狗咬白鹤起纷争

人遇奇事:博学县官释疑难

出人意表:车夫丢尸男变女

第七章 真情感天——法外开恩

 第一节 情有可原

新妇出走:假妹感恩报真情

女婿卖妻:岳母同意被赞颂

书生顶替:知县改点鸳鸯谱

辫子姻缘:才子佳人订终身

失而复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二节 法外开恩

拾金不昧:平白得钞十五沓

为父报仇:衡平情法人称颂

鱼刀杀盗,罪有应得

情真意切:智判一女三配案

第八章 仕途艰辛——宫廷政变

 第一节 伴君如伴虎

仗义执言:司马迁惨遭宫刑

尽忠报国:晁错无过遭斩

寒朗死谏:谋反案牵涉无辜

嫉贤妒能:炀帝妒杀薛道衡

逢迎皇上:大将李靖险被害

谏迎佛骨:韩愈险遭杀身祸

敢为直臣:周新以身殉法

 第二节 权力场的悲鸣

宫廷丑闻:刘妃狸猫换太子

岳飞被害:秦桧担千古骂名

宦官当权:魏忠贤谋杀杨涟

疏劾严嵩:沈纯甫引祸杀身

计诛权官:恶太监仗势违制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同伙作案:诬他人移尸灭迹

蓝公在普宁县任官时,有一个潮阳人叫王士毅,来县衙控告说:“林氏改嫁给普宁的陈天万,其子阿雄随母到陈家。陈天万及其长媳许氏,因为妒忌阿雄而将他毒死。”王士毅还一再声称,他的控告情况确实,决无诬陷他人之词,否则愿以反坐诬告罪受法律制裁。

蓝公受理此案后,决定开棺验尸。他带了仵作到了现场,发现墓穴被盗,尸体已不知去向。蓝公大怒,命拘捕原告王士毅。王士毅被捕后,大呼冤屈,还一口咬定是被告及其一伙杀人后干下的坏事。蓝公先传讯了陈天万,问他阿雄究竟是怎么死的?陈天万回答说:“他是患痢疾病死的。”还呈上了药方作为证据。此药方经医生对证,情况属实。蓝公又传讯了被告许氏,只见她面容憔悴,腹部鼓起,无精打采地蹲在那里一言不发。据说,她重病缠身,已拖了几年,因此完全不像是个心狠手辣,毒死他人的凶犯。此外,左右邻居也不知道阿雄尸体的去向。林氏告诉蓝公说:“阿雄死时,我去请王士毅来帮助料理后事,但他没来,只是第二天早晨,他上他表姐家去了一次。他表姐是个寡妇,身边只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儿子叫廖阿喜。”蓝公派人找到阿喜,问他二十八日清早,王士毅来你家何事,又说了些什么?阿喜说:“舅舅是路过我家来的,他问我阿雄死后埋了没有?葬在哪里?我告诉他阿雄昨晚已埋在后山。他二话没说就走了。”经过这一系列的审讯和调查,蓝公认为阿雄是病死,而不是被谋杀的。许氏的杀人嫌疑也基本排除。但是,尸体为何被盗呢?谁是盗尸者呢?从各方面提供的情况分析,盗尸者最大的嫌疑是原告王士毅。为什么他要诬告陈天万及其长媳许氏?为什么告了状又盗走尸体,阻止官府开棺验尸?他背后可能有别人在指使,或者是合伙作的案。应该抓住这条线索追查到底,查个水落石出。蓝公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从审讯原告人手。

王士毅被差役押来,蓝公拍案而起,大声斥责道:“移尸灭迹的罪犯就是你王士毅,如今还不从实招来!”王士毅连声叫冤,矢口否认。蓝公下令将他鞭打三十,捆在车上,还说回衙后将用枷囚在狱中。

蓝公从现场坐车回府。车走到半路,他又对差役说:“你们赶快先回城,到东门旅店去侦察一下,看王士毅的家里有无外人。如果有人,马上带来见我。”差役奉命而去,果然发现有一个叫王爵亭的在旅店内等候。王爵亭被带到县衙,但是他举止行动好似若无其事,他和王士毅都声称从不相识,但是一打听,原来是王爵亭陪同王士毅一起来县里告的状。发现了这个新线索,蓝公便对王爵亭严加讯问,王爵亭无奈只得招供说:“这件事的主谋是陈伟度。陈伟度是本县一个讼师,阿雄的尸体究竟被移到何处?也只有他一人知道。”

陈伟度不久被带到公堂。他扑通跪下就喊冤枉,说:“陈天万是我族弟,王士毅、王爵亭想陷害我弟,如今此计不成,又捏造罪名嫁祸于我,请大人明察!”蓝公一听他与陈天万是亲戚,心里一惊,怕又冤枉了一个好人,可是定睛一看,陈伟度的神态异常,只见他左顾右盼,说话时摇头晃脑,有时候又躲躲闪闪,不像一个善良忠厚的贫民百姓。为了弄个明白,蓝公故意诈唬他:“我知道你不是被告的同伙。但是,为什么在东门旅店内和他们一桌吃饭呢?”“是偶然碰在一起的。”陈伟度没有料到会问这样的事,随口答了一句。可是,蓝公又问:“难道说接连几天,几个人在一起吃饭也是偶然的吗?”陈伟度慌忙回答说“因为这里饭店不多,所以凑在一块!”“既然如此,又为什么几个人在一起鬼头鬼脑,密谋商议呢?”陈伟度又解释说:“这是他们在劝我和我族弟和好呢!”蓝公接着又问他说:“你又为什么要和王爵亭、王士毅在旅店同宿?”陈伟度一口否认。后来,王爵亭供认他们三人只是在城中林泰家一起借宿过一夜。林泰父子又作证,他们三人在他家借住了三个夜晚,窃窃秘语,鬼鬼祟祟好像在谋划什么事。

林泰父子的证词,使案情的线索更加清楚明朗起来。王士毅、王爵亭和陈伟度三人同伙作案,但出谋划策的可能是后者。因此,蓝公又个别地对陈伟度严加审讯,陈伟度才不得不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原来,他想争夺祖产,下毒手除掉陈天万。恰好碰到阿雄病死,就几个人密谋由王士毅出面控告嫁祸于人。他又策划把阿雄的尸体盗埋在邻县,其目的一是要加重陈天万的罪名,二是考虑到当时的法律是各县自理,事情不会败露,阿雄的尸体现埋在潮阳水鄱鸟石塞外的一条小溪边,有三个半截的树栽在一旁为标记。蓝公查清了案情,给潮阳县令发了公文,派人取回了阿雄的尸体。经仵作验尸全身无伤痕,确系病亡,此案才真相大白。诬告者自然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P8-10

序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诸国。表现在法律上亦是如此。

早在夏、商、周奴隶制形成和发展时期,就产生了神权法思想和宗法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更是产生了儒、法、道、墨等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自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指导封建立法、司法长达两千年之久,这在世界所有法系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的封建司法制度亦因此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也都是依据这种法律办理各类案件的。记载统治阶级司法活动的书籍浩如烟海,除了各种正史外,现在的辑本,著名的有五代时和凝父子的《疑狱集》,宋代郑克的《折狱龟鉴》和桂万荣的《棠阴比事》,明代吴讷的《棠阴比事续编》,清代则有胡文炳的《折狱龟鉴外》,宋邦惠的《详刑古鉴》和魏息园的《不用刑审判书》,同时出现了专著《鹿州公案》等。这些书籍中所记载的案件,像一面多姿多彩的多棱镜反映了当时的法律思想、司法制度、风土人情、审判艺术等。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人欲自照,必须明镜。”在司法工作中,严肃执法、清正廉洁、敬业勤政、刚直不阿是我们的思想指南。古人有两副对联像长鸣的警钟,无时不在警示着我们。一是“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平反,已苦下情迟上达;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醒,莫将私意入公门”。二是“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在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古代的许多案例就非常值得学习、研究。吸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对我们当今的司法工作不无裨益。如本书中辑录的一些执法如山、辨诬雪冤、审慎析疑、注意物情、善取对策等案例中,办案人员不仅精通律条而且广知天文地理,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在办案中还非常注重审判艺术,有些案件不仅逻辑推理严密,而且在审讯中还非常机智灵活。当然,本书中也选录了一些法外办案、徇私枉法、贪权纳贿,草菅人命,涂炭生灵的案件,我们应以此作为反面教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因为古代案狱故事的记载都是用文言文或半文言文写成的,且用的又都是封建时代的一套标准,里面夹杂着大量落后的、不科学的封建迷信的腐朽东西。编者在对我国古代案狱故事进行鉴别筛选的基础上,挑选了一些内容健康的奇案故事,在尊重历史基本史实、注重原来事件基本精神的前提下,用通俗的现代语言译编成书。全书自西汉至民国时期共精选出一百五十篇奇案故事,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内容险奇,具有鲜明的文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古老的中国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扑朔迷离的奇案,这些奇案不但情节惊险复杂,而且破案过程艰难曲折,处处充满着悬疑,每一个奇案中都包涵值得当今人们思索和参考的侦破手段和断案经验。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本书并非史书,有的部分可能与史实有所出入,应以史家观点为准。由于我们水平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谨请读者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奇案/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96515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7-09-01
首版时间 2017-09-01
印刷时间 201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2016308165
中图分类号 K205-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8: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