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黎元洪新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萧致治、萧莉著的《黎元洪新传》依据时间顺序,对黎元洪的青少年生活、海军生涯、编练新军、湖北军政府都督任上的业绩功过、“二次革命”前后投靠袁世凯、1916年前后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袁死后继任总统、1922年复任总统,以及投资实业等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叙述和评论,既不溢美,也不讳恶,力图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内容推荐

《黎元洪新传》作者萧致治、萧莉,著名近代史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年逾八五的萧致治老先生,穷三十余年精力,收集资料,考订错讹,著成此书。力求全面、公允地评价这位民国巨人。

目录

前言

一、“家本黄陂,生于汉阳”

二、肄业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三、海军生涯

四、三访日本

五、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

六、武昌首义,被逼出任都督

七、督师抗清,保卫武汉

八、站在十字路口徘徊

九、倒向袁世凯一边

十、首倡‘军民分治”

十一、借刀杀张振武,锄除异己

十二、宋教仁被刺黎元洪‘极端”拥袁

十三、充当镇压“二次革命’的帮凶

十四、就任正式副总统与瀛台第二囚客

十五、宁死不屈拒封“武义亲王”

十六、首任正式大总统

十七、黎段矛盾与府院之争

十八、围绕对德参战黎段矛盾激化

十九、张勋复辟被迫离职

二十、寓居天津投资实业

二十一、为曹锟上台铺路,再任总统

二十二、力主‘废督裁兵”

二十三、“阁潮”与再次下台

二十四、晚年生活与国葬

附录

黎元洪生平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二 肄业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北塘位于天津以东,塘沽之北,地属宁河县,距县城九十里。这里是蓟运河、潮白新河、金钟河的汇合处,也是三水合流后的人海口。海口辽阔,宽达三百多丈,向内依次渐窄,至设立炮台处仍有九十多丈,乃是地位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廷专注在大沽口设防,对北塘防务未予重视。结果导致1860年8月,英法联军侦知北塘防务空虚,于是乘虚而人,趁着涨潮首先在北塘登陆,然后穿过盐滩荒地,攻占新河、军粮城等要隘,致使塘沽、大沽相继沦陷,侵略军得以长驱直入,进占天津,火烧圆明园,洗劫北京,最终迫使清政府彻底屈服,签《北京条约》。

李鸿章继任直隶总督以后,鉴于第二次鸦片战争防务上之失误,认识到北塘和大沽口一样,都是天津的重要门户,决定派遣重兵驻守;并且从1875年起,同时在大沽、北塘、新城等地加固旧炮台,“增筑洋式炮台营垒”。经过增修之后,北塘口南岸计有炮台两座,平台七座;北岸有炮台一座,平台三座;驻防军队除唐仁廉的嫡系仁字、义胜各一营外,还有练军三营,防务较以前有了明显加强。

黎元洪随着父亲到达北塘以后,从塾师李雨霖继续攻读。黎朝相在公余之暇,也常常教他读书识字,并给他讲述历史上的战争故事。一次,黎朝相给他讲述了春秋时期的‘晋楚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三年,楚庄王十七年,鲁宣公十二年),晋楚两国军队大战于郑国的邲地(今河南郑州西北),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溃不成军。后来,楚军再至邲地,有人向楚庄王建议刻石留念,以示子孙“无忘武功”。楚庄王却感慨地说: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人们尝说“止戈为武”,“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又有什么功可纪呢!黎元洪对这段两千多年前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曾说:‘‘武德之义大矣哉!军事、文化、政治、外交、经济之大道,胥在是矣!武德昌明,国家安宁,武德大行,天下太平。”少年时代的这些教养,为黎元洪后来一直主张‘废督裁兵”奠下了思想基础。

1878年,对黎元洪一家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年头。这年7月23日,黎元洪的弟弟元泽出世,其父朝相也在这年升任千总。一家在饱经忧患之后,既得团聚,又行添丁,而且官升一级,在那时称得上是“三喜临门”。可是,喜极而悲随至,全家欢乐生活没过几天,其母陈氏因产后失于调养,同时受了暑热,很快就病倒了,几个月卧床不起,医治无效,竟于同年12月18日告别人世,年仅三十八岁。在黎家,陈氏无疑是根主心骨,儿女全赖她抚养,丈夫也要靠她伺候,里里外外,煮荼做饭,缝补洗涤,哪一件也离不了她。现在撒手人寰,对于黎家来说,乃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仅满十四岁的黎元洪,由于生母去世,痛不欲生,只得辍学留家,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弟弟,承担起煮饭、扫地等家务。

黎朝相关怀儿子的前程,不忍儿子长期废学,第二年又把黎元洪送入私塾中读书。李雨霖夫妇见其母亲去世,伶仃孤苦,十分同情,对他备加爱护,既安慰他不宜过分悲伤,又勉励他努力向学。黎元洪因为童年受过不少苦难,也经历过失学痛苦,故在塾中读书十分用功,深得老师欢心。他在李雨霖塾中五易寒暑,除读完四书五经外,还读了《御批纲鉴辑览》,使他学到不少政治知识;对祖国的悠久历史,也了解了一个发展梗概。

黎朝相自从陈氏去世以后,幼子嗷嗷待哺,急需妇人照管,并料理一切家务,乃于1880年续娶崔氏为妻。当时崔氏年才三十七岁,比黎朝相年轻十岁。崔氏为人温柔贤惠,待黎元洪兄弟无异亲生,黎元洪对后母也很孝敬。此后,黎朝相继续得到升迁,1880年升任都司,1882年又升为游击。黎元洪在课余之暇,常到黎朝相的兵营中玩耍,对骑马和操练颇感兴趣。黎朝相见他喜爱军事,很支持他从军习武。

1883年春,天津水师学堂招生。在黎朝相的鼓励下,黎元洪前往应考,得以录取,随即人该堂第一期管轮班学习,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

天津水师学堂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了适应建设海军需要,培养海军管轮与驾驶人才,于1880年8月19日(光绪六年七月十四日)奏请设立的,开始的督办是前任船政大臣、光禄寺卿、因病退休的吴赞诚,后来因为吴赞诚病情加重,请求开去差使,乃改由二品衔分发补用道吴仲翔接办。

天津水师学堂奏准设立之后,选择城东八里大直沽东北的机器局之旁作为校址,动工兴建。1881年8月(光绪七年七月),学堂正式落成。堂室宽敞整齐,共有一百多间,“楼台掩映,花木参差,藏修游息之所,无一不备”。此外还有观星台一座,专供学习天文、观测天象之用。

还在1880年冬,学堂督办吴赞诚因回南方就医,乘便即在上海等地贴出布告,招募学生。按照招生章程规定,学生无论天津本籍、外籍或者寄籍,凡属良家子弟,年龄自十三岁起,至十七岁止(1885年后,改为十六岁以外,二十四岁以内),已读书数年,读了二三部经书,能作小讲全篇或半篇者皆可报考。计划先招收六十名。学生选定后,还要取具本人、家属甘结及绅士保结,才准人堂肄习。学习期限定为五年;未满五年,不得自行告退,亦不许参加童子考试。学生入学后,按照程度分班:文理全通,读书甚多者为第一班,除供给膳食外,每月发给赡养银一两;文理未尽通顺而读书已多者,为第二班,每季发给衣履费银二两;书读不多,文理未尽通顺而资性颖悟过人者为第三班,每季发给衣履费银一两。…堂内分设驾驶、管轮二科。驾驶专习管驾轮船,管轮专学轮机管理。学生完成规定课业,还要上船实习合格后,才能分配工作。

当时的风气未开,一般读书人仍然迷恋于科举考试;水师学堂又属新办学校,招生时报考的虽然很多,合格者却很少。1881年8月16日(光绪七年七月二十二日)第一次进行考选,报名者达三百OA人.临考不到者就有一百六十一人,交白卷者六十人,其余八十七人大多‘短饤堆砌,草率成文,凭文较量,实际不敷挑选”。于是在8月19日第二次通告,改期于8月27日补考一次,结果依然没有招足,两次共只招到二十名。

由于第一次未招足额,1882年又在天津第二次贴出《招考告示》。据李鸿章分析,第一次招考没有招到出色人才,一是由于‘赡银稍薄,未足招徕”;二是学生对毕业后的前途认识不清。于是在招考告示……

P8-10

序言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后,黎元洪一跃成为名扬中外的著名人物。1911年10月11日午后,他被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举为中华民国鄂军政府都督。同年12月16日,他又被各省代表联合会公举为大元帅。1912年1月3日,在黄兴的建议下,临时参议院选举他任南京中央临时政府副总统。2月20日,因为南北议和成功,临时参议院再次选举他为临时副总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以后,10月7日,新成立的国会又选举他为正式副总统。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他还兼任参谋总长、参政院院长。1916年6月7日,袁世凯死后,他继任大总统。一年之后,因张勋复辟下台。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等继1920年战胜皖系军阀段祺瑞等之后,再次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他们想通过“合法”手段瓦解南方革命势力和西南地方实力派,为曹锟当大总统铺平道路,又把黎元洪拉出来再任大总统。在短短的十多年间,黎元洪的头顶戴上了如此众多的桂冠,可谓荣耀至极。

不过,荣誉只是黎元洪的一个方面;同时他还有受尽屈辱的另一方面。比如:大家推举他做都督,他因怕死不敢做,革命党人只得用枪逼着他做。这属于看不清形势,情有可原。而有个别革命党人拔剑斫柱,恶语中伤,不免有点使他难堪。最严重的是第一次当大总统期间,多次受到段祺瑞、徐树铮等人的捉弄,憋了一肚子闷气,最后被迫下台,还要躲藏到外国使馆、医院保命。第二次当总统,在一年的时间里,也受尽各种屈辱,连下台后都得不到人身自由,受尽了侮辱。

对于黎元洪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围绕他个人所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如何解说?当时就有不同看法,后人也有各种评论。由于他在武昌首义中作过贡献,被人们誉为‘首义元勋”,和孙中山、黄兴并称为“开国三杰”。1912年4月,孙中山访问武汉时,曾口头称赞他是“中国第一伟人”(《民立报》1912年4月11月第3页);对他的表现不满的人,则说他是“泥菩萨”、“傀儡总统”、“黎屠夫”等。无论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笔者认为均不宜采取简单、片面的办法,而且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对黎氏的评价,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二要全面地看,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考察;三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要联系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力求作出符合当时实际的结论。该肯定的应敢于肯定,该否定的也要勇于否定。本着上述原则,黎元洪的一生,至少下列几点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他为湖北军事的近代化作出过重要贡献。黎元洪从1896年春随张之洞回到湖北,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前,十六年间,主要是参与湖北新军的编练,兼任炮厂监工。湖北的新军,以张之洞自江苏带回的自强军五百人为基础,到1911年共练成一镇(相当于师)一混成协(旅),总兵力达一万七千多人,1906年赴河南彰德参加秋操,就被阅操大臣袁世凯和铁良肯定为在东南各省中首屈一指。清政府并谕令江南各省派员来湖北学习操练。这支新军能练得如此优秀,首先是张之洞主持得法,而黎元洪作为主要的协助编练人。其功不可没。正是这支新军,由于湖北革命党人在军队里做了长期艰苦、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用爱国和革命救亡的思想,武装了广大士兵的头脑,使这支本来是为维护清朝统治服务的军队,演变成为一支推翻清王朝的生力军,在武昌首义之夜,经过通宵搏斗,终于一举推翻了清朝在两湖地区的最高统治,成为辛亥革命胜利的起点。

第二,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为稳定和保卫武汉这个首义之区作出过重大贡献。武昌首义时,当时留守武汉三镇的新军只有五千人左右,而到10月14日,即武昌首义的第五天,清政府即做出决定,把北洋新军分编成三个军,以一个军的兵力保卫北京都城,而以两个军的兵力,共约三万多人分别由冯国璋、段祺瑞率领向武汉扑来,妄图将首义之火尽快扑灭。可想而知,武汉当时面临的压力是无比巨大的,稍有失误,武汉这个首义之地不能保存,各地响应起义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保卫武汉就成为关系整个革命成败最关键的一环。武汉后来之所以能守住,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而与黎元洪的主持策划是分不开的。孙中山之所以称赞他为“中国第一伟人”;黄兴在孙中山回国前,坚持不就任大元帅,而一再建议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自己甘任副手;孙中山被举为大总统后,黄兴又提议举黎元洪为副总统;都是对黎元洪的贡献的充分肯定。也从另一方面表明黎元洪的贡献巨大。

第三,两次抵制帝制复辟,气节可嘉。袁世凯当了大总统,由于帝制思想未变,又处心积虑想当皇帝。同样,黎元洪也是从旧营垒中蜕化出来的人,而且地位已上升到仅次于袁世凯。袁氏决定做皇帝后,受封为“王”的人,黎元洪是唯一的一个。面对心狠手辣的袁世凯,如果拒受王封,可能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宋教仁被刺身死,赵秉钧不明不白地死去,都是前车之鉴。在这种关系个人安危的关键时刻,黎元洪为了维护新建的民主共和体制,准备当众撞死在厅柱上也不屈服。这种誓死也要维护民主共和的气节,对于一个刚刚从旧营垒中脱胎出来的人而言,不能不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袁世凯死后仅一年,顽固的张勋,贼心不死,再次图谋帝制复辟,身为大总统的黎元洪,再次顶住了复辟逆流,又一次表明,黎元洪已成为坚定的民主共和派。

第四,退出政坛后,潜心投资实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黎元洪两次当大总统下台之后,都把精力放在投资实业上。据有关资料统计,他投资的实业有金融、矿产、纺织、食品加工等企业七十多个,资本达三百多万元。其中不少企业是为与外国资本争利而开办的。新中国成立后,也是按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待。他由辛亥革命前把自己的余资用来购买土地房屋,转变为投资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业,为社会造福,这也是值得赞扬的。

第五,热心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黎元洪因为出身贫寒,。对平民百姓有感同身受的感情,所以平时关心文化教育事业以及社会救济。1908年,长江大水成灾,汉口慈善会筹募赈款,他曾慷慨捐助三千元。1910年,霪雨成灾,湖北谘议局筹设赈灾会,黎元洪和谘议局副议长夏寿康都是赈灾会的实际负责人。文化方面,由他批准拨地,开创性地在北京建立国家图书馆,还捐款助建松坡图书馆,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事业具有先导意义;教育方面,委派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捐款建北塘平民小学、黄陂前川中学办公楼,以及捐助南开大学、江汉大学的开办等,都表明了他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支持,同样值得肯定。

当然他也做过一些错事,甚至于犯了重罪。他的最大错误是对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毫无戒备。1913年5月,当有人向他提出袁氏有-“非常之志”时,他不但不信,而且表示要‘极端”拥袁。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和估计,他在“二次革命”时期,助桀为虐,全力支持袁世凯镇压革命党人,使这次革命未及两月,即全部失败,致使革命党人在国内失去立足之地,孙中山、黄兴等大批革命要人被迫再次流亡海外。辛亥革命后,由于他未能正确处理和湖北革命党人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激化,参与起义的湖北革命党人被他杀害的,有人估计要以万计,也许有些夸大。事实确是除了附从他的少数人以及留学、流亡出国者之外,几乎全死在他的手上。他曾告诉章太炎,杀害‘贼猾’近两万人。不用说,其中一定包括大量的革命党人。“黎屠夫’’的称号,就是由此而来。以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革命党人在座谈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江炳灵还说:“革命中最大错误之一,就是以黎元洪为都督。”这当然属于过激之词,但确实话出有因。毫无疑问,大量杀害革命党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罪过。假如单从功过上评价,他应该是一个功过参半的历史人物。

本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志于撰写一本叙述全面、评价公允的黎元洪传记,以期对他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论,供后人借鉴。原来准备和当时在湖北社科院工作的梁开平合作撰写,并已分别写出部分初稿。后来梁开平同志调赴深圳工作,我由于当时应人民出版社之约,要和姚薇元老教授合著《鸦片战争史》,只得中途停了下来,不料一停就是二十六年。到了去年,为了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才决心抽出时间,请萧莉协助,立志把它写完。并向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申报,被批准为全省重点研究课题。现在成书共分二十四节,其中第一至二十一节由我执笔,第二十二至二十四节由萧莉执笔,由我统稿定稿。在写作过程中,汲取了近年学者的一些新成果。全书的大部分是由萧莉帮助打印,最后的编排整理,统一规格,收集相美图片,也主要是由萧莉完成的。书中一部分图片还是请式汉市社科魔张笃勤研究员协助搜集的。顺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萧致治2011年8月22日于武汉大学

时年八十有二

 此书于今年正式出版,出版前再作了一次仔细校补。谨以此纪念黎元洪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萧致治2014年2月18日于武汉大学

时年八十有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黎元洪新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致治//萧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85893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5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2014223744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9: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