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这一特定的“时”(两甲子)和“空”(台湾及其文学),迎面而来的首先是“殖民”和“认同”的问题。“殖民”是甲午战争的直接后果,“认同”却呈现极为复杂的状况,文学有幸成为其主要记录者和表征者。近年来所谓“日本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及其背后“日本统治比中国好”的潜/显台词,在台湾几乎成为不证自明的流行论调,但两个甲子众多作家白纸黑字,昭昭揭露和控诉着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的加害,说明上述论调乃有人蓄意建构起来的不实之论。“认同”问题作为当前台湾所有风风雨雨的总根源,无形中成为朱双一编著的《穿行台湾文学两甲子》主要关切。
两个甲子前发生的甲午战争,对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一个永难忘怀的事件。它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台湾的影响,更是再多的言语也难以道尽。如今又见甲午,历史的感怀正是朱双一编著的《穿行台湾文学两甲子》命名的缘起。
自序
第一辑 殖民与认同
内渡和留台作家的互动及其民族气节
日据前期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
——以连雅堂、洪弃生、丘逢甲等为例
梁启超游台对殖民现代性的观察和思考
——兼及对台湾文学的影响
《台湾民报》对五四新文学作品的介绍及其影响和作用
日据下台湾“现代化”的文学证伪
从旅行文学看日据时期台湾文人的民族认同
——以彰化文人的日本和中国大陆经验为中心
杨逵文学呈现的殖民地苦难和光明憧憬
——兼与中国大陆沦陷区乡土文学比较
第二辑 思潮与渊源
光复初期台湾社会诸种矛盾辨析
——从文学看台湾民众的“悲情”和认同
欧坦生、《文艺春秋》和光复后台湾文学的若干问题,
光复初期台湾文坛的胡风影响
中国新文学思潮脉络在当代台湾的延续
《自由中国》与台湾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脉流
当代台湾文坛名家的早年文学踪迹
——王梦鸥、姚一苇、余光中的现代文学因缘
第三辑 创作与思想
叙事与认同:文学在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日本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流行论调辨析
辩证法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在姚一苇戏剧理论创作中的作用
陈映真与鲁迅现实主义批判传统的台湾传承
陈映真对钟理和的文学接受和思想超越
——兼及1960年陈映真提出“台湾的乡土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第四辑 族群与地域
从政治抗争到文化扎根
——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脉络初探
他者镜像:汉族作家的台湾少数民族书写
从老兵悲歌到眷村史秉
——在台“外省人”的心灵图像
白先勇小说的多元地域文化色彩
台湾新文学中的“陈三五娘”
朱双一学术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