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
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研究的缘起/2

一 选题依据/2

二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4

第二节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与不足/4

一 研究现状概述及文献综述/4

二 研究的缺陷与不足/13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16

一 研究方法/17

二 研究视角与结构设计/18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23

一 创新/23

二 难点和不足/24

第二章 “斯金纳革命”

——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创新/26

第一节 斯金纳的生平及其著作/26

一 昆廷·斯金纳简介/26

二 斯金纳著作及其学术地位/29

第二节 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理论渊源/30

一 柯林伍德/30

二 约翰·波考克/32

三 彼得·拉斯莱特/33

四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34

五 托马斯·霍布斯/35

六 后现代主叉/39

第三节 历史语境主义/43

一 剑桥学派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革/43

二 斯金纳与历史语境主义/46

第四节 以概念史替代思想史/65

一 “思想”与“观念”/65

二 从“观念史”到“概念史”/66

第三章 斯金纳的公民理论/72

第一节 当代公民理论的复兴/73

一 当代会民理论复兴的语境/73

二 当代公民理论探索的两种误导性倾向/76

第二节 公民身份/77

一 公民身份的条件/78

二 斯金纳公民身份理论的特点/80

第三节 公民美德/8l

一 斯金纳与共和主义美德观/83

二 美德与自由/89

第四节 公民与修辞/91

一 修辞的政治功能/93

二 公民修辞的技巧/97

第四章 斯金纳的国家理论/102

第一节 斯金纳对国家概念的考察/104

一 国家概念形成的前提条件/106

二 国家概念的演进史/109

第二节 国家与公民/112

一 自由国家相对于公民的优先性/113

二 自治共和国与公民/116

第三节 混合与均衡/119

一 政体的均衡/121

二 共和均衡的前提/123

第四节 宪政与法治/125

一 共和国与宪政/127

二 法律之于共和国的价值/128

第五章 斯金纳的自由理论/133

第一节 自由的二元界分/134

一 伯林关于自由理论的二元划分/134

二 古典共和主义的自由观/140

第二节 斯金纳的消极自由观/143

一 共和主义的目的是消极自由/143

二 共和国是个人自由的前提/146

三 个人自由的基础/149

第三节 斯金纳的“无依附自由”/152

一 自由不仅是“无干涉”更应是“无依附”/153

二 “第三种自由”:“无支配”还是“无依附”/155

第四节 斯金纳自由观的理论困境/166

一 难以超越的:元划分/166

二 共和主义的典范之争/169

第六章 斯金纳与共和主义/177

第一节 共和主义的当代复兴/177

一 共和主义在当代复兴的背景/178

二 斯金纳在共和主义复兴中的作用/184

第二节 古典共和主义的重新阐发与修正/186

一 古典共和主义的重新阐发/186

二 “后自由主义”的政治言说/189

第七章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及其启示/200

第一节 理论贡献与不足/200

一 理论贡献/200

二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不足/206

第二节 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镜鉴/208

一 树立法治观念,加强宪政建设/210

二 重新审视国家、社会与公民的关系,推进市民

社会建设/213

三 加大公民精神建设,培养积极的个体公民/216

参考文献/224

后记/234

内容推荐

共和主义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政治文化传统,只是在19世纪开始衰落了,20世纪后期共和主义又在西方学术界得到了复兴。“共和主义的复兴”已经成为当今西方政治学界的一大景观,其中斯金纳的作用非常重大。

《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斯金纳的共和主义思想,分为三大部分:斯金纳的公民理论、斯金纳的国家理论与斯金纳的自由理论。本书以斯金纳的文本解读为依据,必要时也援引了其他共和主义思想家的思想资源。《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作者张芳山)坚持理论分析与历史追溯相结合,但主要是理论的分析和解读。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书主要采用的是比较分析的方法。也就是说,在介绍、分析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时,始终将它与其他学者相对照,突出斯金纳思想与其他学者的异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对斯金纳思想有一个更好、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以公民理论、国家理论、自由理论这三个具体议题为经线,以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与其他学者共和主义思想的关系为纬线,描绘了斯金纳共和主义的基本面貌。这些构成了本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路径。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昆廷·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研究现状。本书研究是从共和主义思想这个角度去研究昆廷-斯金纳的,而于他的历史学研究、其他的诸如修辞学的研究则言之甚少,关注的是他的共和公民理论、自由理论和国家理论。

第二章叙述斯金纳的生活和学术背景、他特殊的研究方法“历史语境主义”和他特殊的研究视角“政治与概念”,通过这些来论证昆廷·斯金纳如何在西方思想史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斯金纳式革命”,还论述了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

第三章正式进入核心主题,开始论述斯金纳的共和思想的主要内容:公民理论。公民理论是古典共和主义的基础,在古典共和主义理论中,大多赞成最广大公民的直接参与,但这种形式在现代社会是难以“昔日重来”了。斯金纳也指出,国家要共和首先要有积极的公民,积极的公民要达到国家的共和除了要有传统的美德(这是古典共和主义思想的共同主张)之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最主要的条件:理性与修辞。斯金纳认为,一方面,共和国的领袖们需要掌握必要的演说技巧、高超的演说能力,以说服大众公民接受有益于公共事务共同之善的法律和政策;另一方面,作为公民也要具备充分发展的理性来识别和判断领袖们的言论和主张,并能通过自己的修辞和演说能力去发表自己的主张。

第四章研究的是斯金纳的国家理论。斯金纳对国家理论是非常重视的,这从《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和《国家与公民》可以看出。斯金纳把国家视为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而且,国家还必须是一个自己治理自己的有机体。总的来说,就是斯金纳认为自治、主权、垄断和世俗性是我们把一个政治单元当成国家来认识必须满足的四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第五章介绍的是斯金纳的自由理论。斯金纳的这种自由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古典共和主义有关自由的理论,并打破了伯林对自由的著名的二元划分,跨越了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势不两立的世代鸿沟,让人在思想上产生震撼并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六章是对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评论,并指出斯金纳对于共和主义复兴的伟大贡献。对于共和主义的复兴或者回归,斯金纳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是他的理论却有别于古典的共和主义(虽然他自称就是古典的共和主义)。他到底是在回归古典还是移花接木来借古人宣扬他自己的理论以获得更大的合法性认同?即使是他的朋友佩迪特的思想,看似和他很接近,但事实上也相距甚远。

第七章进行简单的评价,指出斯金纳共和主义思想的贡献与不足,以及它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启示。斯金纳的共和主义理论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是一笔值得借鉴的财富。

编辑推荐

政治学研究的基础来自思想史。在思想史研究中,很少有人在哲学才智上能够与昆廷·斯金纳相媲美(里希特语)。不仅如此,斯金纳在共和主义方面也颇有建树。

《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作者张芳山)主要从斯金纳的思想史观、“历史语境主义”、“无依附的自由”、国家理论、公民理论人手,着重阐述了斯金纳对思想史研究范式、共和主义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贡献,并将其理论与传统观点进行了对比和剖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斯金纳共和思想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芳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53354
开本 20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2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3278723
中图分类号 D095.616
丛书名
印张 1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4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