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31人说--我们的中国式人生/背影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21、31、51……1001,不论数字多少,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芸芸众生,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多数,老百姓、平凡人、普通人,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他们说的,是自己的故事,从1949年到2010年,到今天,串联起共和国历史的一件件大事,连接着共和国的一段段过往。

陈菱主编的《31人说——我们的中国式人生》从数十个角度,全力记录20世纪的中国式人生,以真实人物叙述真实事件,以真实史料构筑真实细节。书里的故事,或幽默,或悲怆,或震撼,在读者看来,都是传奇;但对讲述者而言,传奇地活着,并非他们的意愿。他们在接受访问的最后,往往说:平凡地活着,真好。

内容推荐

陈菱主编的《31人说——我们的中国式人生》由31个普通人讲述的21个真实故事组成,取自于中国电视当下最具规模的“口述历史”栏目——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往事》栏目中最具特色及个性的故事,包括大事件中的普通人及普通人经历的大事件。

《31人说——我们的中国式人生》以真实人物叙述真实事件,以真实史料构筑真实细节,讲述中国普通公民在共和国一甲子的个人史,旨在“用记录去抵抗遗忘”。

目录

序 记录抵抗遗忘/应启明1

序篇

1949—2010 寻找六十年前的“潜伏者”

讲述人:秦风、朱晓枫及家人、朱浤源 编导:谭悦3

一、1950仲夏的马场町4

二、谁是朱谌之?6

三、《老照片》引出的追寻9

四、陈莲芳,你在哪里?12

五、人性最脆弱的痛14

六、意外的拐点17

七、“潜伏者”归来21

上篇 大事件里的普通人

1950 活着就是幸福:英雄张国富传奇

讲述人:张艺凡编导:朱恒、折龙29

一、放牛娃活捉中将29

二、毛泽东设家宴款待32

三、害怕鞭炮的义士35

四、活着的黄继光生病了36

五、失踪的英雄归来38

1964 是谁营救了“草原英雄小姐妹”?

讲述人:那仁满都拉编导:许盈盈41

一、隐痛41

二、羊群43

三、小姐妹44

四、营救46

五、隐形47

六、谎言48

七、成“贼”49

八、申诉52

九、平反53

1966 《一双绣花鞋》的悲喜剧

讲述人:况浩文编导:舒曼57

一、神秘的“手抄本”57

二、“预备敌人”进“牛棚”59

三、“手抄本”抄疯了59

四、“山本七十二”成了“正式人民”60

五、“又在清你那本书喽”62

六、他想跟这些人道个歉62

1970 《知青之歌》流传与冤案始末

讲述人:任毅编导:冯乔65

一、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出《知青之歌》65

二、知青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一首歌?66

三、你都快变成“老二哥”了68

四、“南京娃娃桥,小命就难逃”70

五、要是你家的儿子,你喊不喊杀啊?72

六、我看见他眼泪下来了73

七、任毅是为我们而坐牢的75

1972 《针刺麻醉》诞生记

讲述人:汤沐黎编导:郑榴榴78

一、装卸工画“宝像”79

二、在牧场就要画挤奶工80

三、尼克松参观“针刺麻醉”后81

四、医生马上操起刀来83

五、市里面宣布,口罩可以不戴83

六、是不是能够涂一层红油85

1976 亲历“总理遗言”疑案

讲述人:袁敏编导:冯乔87

一、被抄家87

二、“瓜子”89

三、“遗言”92

四、滚雪球94

五、挖后台97

六、拖尾巴100

七、蛐蛐102

附录:1976年的“总理遗言”104

1978 “握手”之后的生死营救

讲述人:顾志成、李海初、王树堂编导:舒曼107

一、“握两次手就成黄色了”107

二、姚文元说:请找一本给我109

三、“你法院走形式,赶快拉出去毙了”111

四、“竟然能握手,太浪漫了”114

五、“都决定要杀了,多点罪没事”116

六、“把反革命张扬带进来!”118

七、“毛主席批的还平反了呢!”120

八、“傻大姐啊,怎么回答耀邦这个话?”123

九、“作者都放了,你们赶快放吧!”126

1979 穿越台湾海峡的封锁

讲述人:顾馥山、龚鎏编导:郑嘉欣128

一、从湛江到青岛有多远128

二、必须避开台湾海峡130

三、不能重蹈“跃进号”覆辙131

四、静默中的航行133

五、何时不再“绕行”?136

六、“红旗121”穿行台湾海峡137

1980 逃港者自述

讲述人:欧阳东、陈笑莲编导:谭悦141

一、到香港喝咖啡去141

二、不逃港的欧阳东142

三、一瓶“益力多”改变了决心144

四、第一次成功偷渡146

五、香港是一杯苦咖啡150

六、现在就没人逃了154

1983 “春晚”的温暖回忆

讲述人:黄一鹤编导:蔡亮157

一、1983,“春晚”元年157

二、点播?直播?158

三、都是点《乡恋》的160

四、突破禁忌的一种力量162

五、1 984年,用毛主席语录证明165

六、寻找那颗“中国心”167

七、张敏明需要接受政审169

八、“喂,你是黄一鹤吗?”171

1985 闯入者:苏联劫机事件揭秘

讲述人:张持坚编导:蔡懿鸣174

一、控制了“闯入者”174

二、劫机犯:我不是开玩笑的177

三、格里山也上了飞机178

四、每个人一件羽绒服180

五、“多待几天就好了”182

六、你们下面就是搞友好184

下篇 普通人的大事件

1957 徐洪慈:越狱与越狱之后——四次越狱的徐洪慈

讲述人:奥永、胡展奋编导:谭悦189

一、一张大字报收获“极右”189

二、三次越狱,获刑六年191

三、“你不就是逃跑吗?”192

四、“就你这恶劣的态度”194

五、李光荣早有看法195

六、撒开腿就往南方跑198

七、他想起了他的女朋友200

八、“你是男人,娘都服帖你了”203

1983 徐洪慈:越狱与越狱之后——越狱之后的徐洪慈

讲述人:奥永、胡展奋编导:谭悦204

一、这个地方已经不是中国了204

二、“你如何证明你是没有使命的?”205

三、必须把我父母的隐私告诉你吗?207

四、“蒙古的监狱把我野化了”208

五、“你跟我去后杭盖”210

六、平反像跷跷板一样翘着212

七、难道是老天给我的征兆吗?214

八、“可是我还有青春吗?”217

九、噩梦和未解之谜一同消散221

十、“我这一生,只有这一点”224

1961 普通女工与国家主席

讲述人:刘桂阳 编导:许盈盈228

一、连买盐的钱都没有了228

二、“你站在这里不许动!”231

三、北戴河正在召开会议233

四、“刘主席是不是你的什么亲戚?”235

1966 反击姚文元的中学生

讲述人:马以鑫编导:谭悦238

一、姚文元好像犯了个常识性错误238

二、“你的文章可能我们要用”240

三、报上称呼我为“马捷同志”242

四、惴惴不安的十七岁245

五、当事人竟然在看白戏248

六、“听说这两天要揪斗你了”250

七、“马以鑫,你反对过姚文元?”252

八、“那你说说怎么回事”256

1970 羊倌魏老汉的名门媳妇

讲述人:许燕吉 编导:谭悦258

一、爸爸死后好几年,妈妈一直“三十九岁”258

二、你一人养活一人还不中?261

三、只要有个人,给我儿子开个门263

四、你这英语好像学过了?267

五、人家叫我换个老头儿268

六、你和他过出感情来了吗?270

1975 “献国策”背后的二十一年

讲述人:李天德编导:许盈盈272

一、风动寅初亭273

二、问苍茫大地278

三、忧国于群山之间281

四、握笔献策望江亭284

五、“不杀不足以平民愤”288

六、满眼青山人未老292

1976 弄堂鞋匠任微音纪事

讲述人:任安慈编导:张路亚296

一、明天,是一个空的诺言297

二、寻找星期三下午的列车300

三、修鞋和我的艺术目标是一致的302

四、一毛四分与六毛一分305

1983 时装模特重回上海滩

讲述人:徐文渊、史凤梅编导:蔡亮309

一、皮尔·卡丹带来震撼309

二、“模特”改称“时装表演演员”311

三、慢慢地大家才把衣服脱掉313

四、中南海每户人家只发五张票317

1991 长途台最后的接线员

讲述人:白玉芳编导:冯乔322

一、“根红苗正”的白玉芳不当兵了324

二、“地瓜、地瓜,我是土豆”326

三、打长途打出来一个丈夫329

四、9字头的电话是怎么回事?331

终篇 1949 寻找失落的日记

讲述人:詹庆良、王振忠、李玉祥编导:陈菱337

一、“当以寻花问柳,以慰无聊”337

二、1949年,一位少年的日记339

三、去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个人342

四、村里有没有叫“詹庆良”的?344

五、学堂有太阳晒进去349

六、詹六真人的法力352

七、连米糠也一起吃掉354

八、深暗中透出一些微明357

九、又一个甲子的轮回361

跋·平凡地活着,真好/陈菱 荣挺进364

试读章节

二、毛泽东设家宴款待

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军上百万人中选出了七十八位特级战斗英雄参加会议。在北京饭店里。年仅十九岁的张国富是这七十八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毛泽东主席在检阅这些英雄的时候,把张国富从队伍当中拉到前面,跟周恩来总理比了一下身高。——多年以后,张国富带着女儿经过北京饭店,他给女儿讲,自己跟周总理一般高。——晚间回到宾馆以后,张国富又接到通知,说首长有请。

于是,他们穿好军装,打理好上车。汽车东拐西拐,进了一个大院以后,他们才发现被带到中南海。进去才知道,这是毛泽东的家。原来是毛泽东举办的家宴,参加宴会的只有四个英雄。

1952年,从朝鲜战场回国之后的张国富被送到了湖南衡阳军事学校深造,部队上希望把这位特级战斗英雄培养成优秀的军事人才。

1958年,从军校毕业后的张国富本可以留在部队做一名干部,然而他却向组织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复员回家。就这样,作为湖南衡阳陆军学校第一批学员,在学习六年以后,张国富却解甲归田了。这位根红苗正,功绩可以盖世的英雄,有太多的当官机会。后来据他的女儿讲,他有个很不好的方面,他一个人作战特别勇猛,他只适合一个人作战,却不适合带兵。他为什么不适合带兵呢?他老嫌别人笨,一到战场上,他生龙活虎那个劲,别人都跟不上溜。他告诉女儿,有一次让他带兵去训练,他一个人回来了,后来,接受首长的批评和处理,问他为什么一个人回来,他说嫌他们太笨,把他们都丢掉了。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按照他后来的说法,“战争已经过去了,我为这段历史而生,我已经完成这段历史使命,我就是一个老百姓”。

张国富的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女们也只能在平常的生活里去感受父亲的内心。

回到原籍的张国富和邻居的姑娘结了婚,准备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因为不会种地,经人介绍,1958年,张国富以一颗平常心到鹤岗市去参加招工,档案都没有带。他把名字改成了张国福,成了鹤岗矿务局的一个普通矿工。领导观察到他身上有与众不同的东西,把他调到了护矿队,后来再转编到公安系统。

但是,他突然意识到不对,他说:“战争年代让我去杀人,和平年代我还在杀人!”他无法从对待一个罪犯的角度去做这些事情,他只能从一个生命的角度去考虑。后来,他很凝重地讲过一句话:“我的儿女不许做两件事,一个是不许当兵,一个是不许当警察。和平年代,我不愿意让他们再去摸枪,我的儿女可以去做工人,可以到煤矿,可以去做农民,都可以。”

张国富离开公安系统以后,到了煤矿附属单位——火药厂。那个时候大家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押运火药,这是件最辛苦、最危险的事情。另外,有的时候出门,补贴都不够,还要自己搭生活费。本来每家生活都不是很富裕,而张国富却说:“你们不都说它危险吗?我就把唯一一个儿子带在身边。”有一阵子,他就真的抱着五岁的小儿子,在闷罐车里面,跟他一起押运火药。

让张国富的妻子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张国富从来不为自己争取什么。当时的工资级别按一二三四级来分,因为矿务局属于大企业。人特别多,在评级的时候,他一直往后推。那时候,一块钱就够家里一天的生活了,张国富的推让,让家人很是不满,妻子就给他起个绰号叫张四级。

1966年,张国富四岁的三女儿因为重病,夭折了。当地习惯是,孩子不成年而夭折,是要扔到山坡子上,遗体要让动物叼走的。处理以后,邻居发现张国富下班经过那段山的时候,他都会上去,再回来每次眼睛都是红红的。有一天,从后山回来,他拿了一样东西就往外跑,妻子问他干什么。张国富说,孩子活了,孩子不在了!在大家的想象中,孩子已经死了那么多天,不在了,肯定是被动物叼走了。但是他不那么想,他就认定孩子是活了。

1970年,他的小女儿因为肠粘连,下了病危通知。当时妻子在家里照看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他们唯一的儿子。张国富一个人在医院,护理只有两岁的女儿。女儿手术后,伤口感染,瘦得已经皮包骨了,肉包不住肠子,全靠绷带绑着,所有的人都放弃了,医生也劝他放弃。但张国富二十四个小时用木板拖着她,坚持把女儿带回家。第二天他再抱着女儿去换药的时候,医院没有人想到他会把活孩子抱回来,整个医院都轰动,医生护士全跑来看。一位老医生对着孩子说了一句话:“你还没有死啊?我可熬不过你了。”

P32-35

序言

记录抵抗遗忘

应启明

21、31、51……1001,不论数字多少,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芸芸众生,代表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大多数,老百姓、平凡人、普通人,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他们说的,是自己的故事,从1949年到2010年,到今天,串联起共和国历史的一件件大事,连接着共和国的一段段过往。

书里的故事,或幽默,或悲怆,或震撼,在读者看来,都是传奇;但对讲述者而言,传奇地活着,并非他们的意愿。他们在接受访问的最后,往往说:平凡地活着,真好。

如果一个人选择平凡的生活,那么任何让他脱离这种选择的外力,都是一种入侵,仿佛一种暴力。

一个人的故事只是故事,一千个人的故事就是历史。

“真实传媒”的“往事”团队,历时八年,寻访历史亲历者逾千,不以官高为荣,不以众下为辱,构筑中国电视当下最具规模的“口述历史”栏目,从数十个角度,全力记录20世纪的中国式人生。以真实人物叙述真实事件,以真实史料构筑真实细节。

本书收录的,是该栏目最具特色及个性的故事类型:中国普通公民在共和国一个甲子的个人史。

用记录去抵抗遗忘,当每一位普通人都有同等权利倾诉和表达的时候,即为社会进步之日。

监制这些故事化为电视节目,这曾经是我的工作。但我更怀念那些时刻,我曾为它们而感动,眼睛一热。

是为序。

后记

平凡地活着,真好

陈菱 荣挺进

本书中,有两个有关“寻找”的故事,一个是朱枫,一个是詹庆良。一个是中共秘密特工,生前壮烈,死后寂寞,一朝终获哀荣,那寻找,绵延六十年。另一个,是乡间少年,曾灿若夏花,亦默默无闻,却因一本失落的日记,闯入现代人的视野,唏嘘兮,感慨兮,叹造化之弄人,感因缘之际合。

朱枫与詹庆良,人生际遇毫无交集,却构成本书的津梁,表面看来,均因他们的故事,始于1949年,终于2010年。朱枫1949年肩负秘密使命赴台,次年血洒马场町,骨灰尘封六十年,终在2010年回归大陆,亦为善终。詹庆良1949年提笔写下自己的生活,时年十四岁,本无意示人,却鲜活地记录下历史临界点上一个少年的命运。大波澜下是否定有涟漪?当2010年底,老者詹庆良平静逝去时,他那句“路修通了没什么好。修通了,人就要拉出去烧掉”的肺腑之言,却令闻者足惊,老者对生死的定见,是如何对抗着变化,始终如一的?

人生最大,莫过于生死,从1949年到2010年,足够长到将一个如花少年雕刻为耄耋老者,也足够长到令历史积淀,去谈论人活着的价值和生与死的意义。

这本书,曾取名“平凡地活着,真好”,二十一个故事,三十一个讲述人的讲述,都不自觉在印证这个主题。普通人遭遇大事件,因此波澜起伏,人生跌宕;大事件笼罩一个个普通人,拨弄得他不由自主,手足无措。普通又不凡的主人公,努力着,维护自己的立场,守护一种生活,安定人心的良善与祥和。

超级战斗英雄张国富,在盛誉中,悄然解甲归田;哈斯朝禄父子救人,义无反顾,又宠辱不惊;画家任微音,塌下心来,做一个和蔼的弄堂鞋匠……他们无不超脱于大时代喧嚣的诱惑。在不公面前不妥协。徐洪慈以身犯险,越狱越境;运煤女工刘桂阳,为千万忍饥挨饿的乡亲仗义执言;李天德位卑不敢忘忧国,身在囹圄,心系苍生……两组普通人,在大时代、大事件面前,有抉择,有坚守,在平凡生活里,有尊严,有执着。

事实上,每一个主人公都想过一种正常人的、普通的生活。时代洪流,把他们冲离生活轨道,因此去面对或惨烈,或黑色幽默,或离奇,或混乱的一切,在旁人看来,反拥有了人生传奇的意义。在访问结束处,他们不悲不喜,往往把重新成为一个正常人,或过上正常的生活,视为尊严与价值的真正获得。这,使得本书所有故事,都着上捍卫天赋人权的色彩。一切风轻云淡,一切归于宁静,书里许多主人公都讲出这一句话:活着真好。

的确,平凡地活着,真好。倔强的徐洪慈,回顾一生得失时说:“我在自己的专业上,在自己原先的人生抱负上,我一无所成。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怎么说呢?对那种残酷环境、恶劣环境的反抗,这种个人的成功,人格上的成功,我这一生,只有这一点。我心足了。这一点,我对得起自己。”才华横溢的徐洪慈,让不容抗拒的力量拨弄,一生颠沛,没有发明创造,没有特出贡献,没有功名利禄,绝非现实意义上的成功者。但他保持了人格的完整,昭示了精神之不屈不挠,维护住平凡生命的尊严,他的一生,在另一个维度上,企及一种神圣庄严。

一本好书,要在人人心,有背景有细节,有思想有温度,让读者感动、思考、回味,末了珍惜地掩卷而叹。

本书是一次试验,既保持原纪录片起伏跌宕的传奇性,讲述人口头语言的生动活泼,比如撷取引导性的片段或场景,设计启发性的问题,适当甚至大段地保留采访者与讲述人之间的对话,或者讲述人的原话:同时,又发挥文稿统筹者的写作技能,重新架构故事,或时间,或空间,或履历,或事件逻辑,设定段落、起伏、照应;每个段落另立概括性、点睛式小标题;摘录原片对话或讲述语言时,去其烦冗、芜杂,口水话、语气词,啊,吧,吗,哈,一应删略,却存其现场感、个性语。

为此,本书的文稿统筹者非常用心,他们不是简单地将电视片编导的文稿、当事人讲述记录、播出的解说词一汇,原样呈现一本“电视书”,而是把栏目组提供的材料,熟悉于心,以写作者的用心,字斟句酌,改写、创作这一个个动人心扉的人生故事。

其中关键,在于谨守信史原则,保持口述风格,带着惊讶,带着感慨。讲述着共和国一甲子、数十个普通人的生活与精神。

在此书付梓之际,谨向下列《往事》栏目过去和现在的同人致意,由于编辑主题思想的集中和篇幅的限制。并非每一位栏目编导的作品都能收入本书。他们是:董洁心、金莹、邬文磊、汤炯明、刘必霖、陈敏、张颤、英崴嵬。他们的辛勤工作激活了许多尘封的历史。

特别感谢第一任制片人干超,《往事》的宣传语“今晚,我们听记忆说话”以及“历史见人心”由他首倡。已经成为与栏目不可分离的符号。

《往事》系访谈类节目,本书内容绝大部分由主持人刘凝出镜采访。为了统一称谓和便于理解,本书没有区分“记者”与“主持人”称谓。特此致意。

电视节目是团队制作。在此。谨向纪实频道的摄制团队、后期制作团队以及阶段性外聘主持人任晓雯表示感谢,向默默工作的剧务吴艳、校对殷国余表示谢意。我们也不会忘记至今坚强地与病魔抗争的剧务吕爱华女士,也依然怀念不幸英年早逝的剧务郑宜女士。

在此,向一直关心本书写作过程的纪实频道同人、《名人传记》主编郑雄先生、著名纪实文学作家王凡先生表示感谢!

2013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年轻时,崇拜英雄,希望有波澜壮阔的生活;人到中年,为人父母,尤其职业让我们阅历很多“别人的一生”之后,才真正意识到平静生活的可贵。编者是我的同龄人,也是同行,她和她的团队用纪录片这种形式,讲述了一些非凡人物的不平凡故事,这些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生命史,让我读到了“平淡是真”四个字。

——纪录片总编导 陈晓卿 【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国》《百年中国》系列等】

写政治纪实和传记20余年,一直全神贯注的是政局焦点和风云人物。《31人说:我们的中国式人生》着眼点却在苍生大众。它像小说一样可读,可内容都是真实的;风云人物的恢宏擘画、政局焦点的延伸绩效,终将要由芸芸众生的感知遭际来体现。一个很大的房间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钥匙孔来窥看,一个大时代的面貌也可以借助个体的人生际遇勾勒轮廓。

——作家 王凡 东平 【代表作《知情者说》(第一辑之1、2,第三辑之6、7),《红墙童话:我家住在中南海》等】

口述史是从个人的视角折射时代角落的历史;这是档案馆里查阅不到的。一片一片的瓷片从泥土中被考古者发掘出来,就能还原古瓷的器形;一块一块的碎布被拾荒者捡起,就能拼出七彩的花布;一点一滴的醇酒,汇集在一个杯子里,五味杂陈,口中心里,慢慢品味……31个人的诉说,就是时代记忆的碎片,有更多亲历者的口述,就能还原那段历史风貌,也能重新审视那段峥嵘的岁月。

——研究员 王晓华 【代表作《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空军、海军卷等】

口述历史的可贵,不仅在于弥补档案的不足,更可贵的还在于揭露历史的真相,在于充满丰富而又生动的细节。从事口述历史工作,作者一定要有锐利的目光与胆识,一定要讲究采访技巧,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定要有细致的工作态度。《往事》节目日积月累,采访、记录了方方面面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将成为一座记录中国现代、当代史的宝库。

——作家 叶永烈【代表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四人帮”兴亡》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31人说--我们的中国式人生/背影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58948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2013243643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2
15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