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人们生活在以电视、电影、通俗文学、流行音乐等为代表的大众艺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但长期以来,大众艺术哲学这个领域被分析哲学所完全忽视。本书中,诺埃尔·卡洛尔作为审美哲学方面的领军人物,试图填补这一空白。本书将概念性分析与许多生动例证结合起来,对大众哲学的定义、性质、形成、演变等方面加以理论分析。
图书 | 大众艺术哲学论纲/文化和传播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当今人们生活在以电视、电影、通俗文学、流行音乐等为代表的大众艺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但长期以来,大众艺术哲学这个领域被分析哲学所完全忽视。本书中,诺埃尔·卡洛尔作为审美哲学方面的领军人物,试图填补这一空白。本书将概念性分析与许多生动例证结合起来,对大众哲学的定义、性质、形成、演变等方面加以理论分析。 内容推荐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艺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在工业化社会以及其他地方,人们被电影、电视、通俗文学、连环漫画、摇滚音乐包围。对大多数人来说,大众艺术提供审美体验的主要来源;尽管如此,大艺术这个领域一直被分析哲学完全忽视。在《大众艺术哲学论纲》中,诺埃尔·卡洛尔——审美哲学方面的一位领军人物——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他分析了哲学家们以前抵制或者误解大众艺术的原因,提出了若干构架,以便理解大众艺术与情感、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并且在此过程中论述了科林伍德、阿多诺、本雅明、麦克卢汉和菲斯克的观点。 本书作者将概念性分析与许多生动例证结合起来,遵循分析哲学的传统,作出了建构大众艺术哲学的首次重要尝试,并且得出结论说,我们有充分理由以研究高雅艺术的方式来研究大众艺术。 目录 总序 鸣谢 绪论 第一章 哲学对大众艺术的抵制:多数派传统 引言 大众化论 消极论 程式论 自由论、影响论和境况论 结语:对哲学抵制大众艺术的分析判断 第二章 对大众艺术的哲学赞美:少数派传统 引言 沃尔特·本雅明与机械复制时代中的艺术品 马歇尔·麦克卢汉与电子未来 结语 第三章 大众艺术的性质 引言 大众艺术的排除论 大众艺术的定义 大众艺术的本体论 大卫·诺维茨的大众艺术理论 约翰·菲斯克对大众艺术概念的排斥 结语 第四章 大众艺术与情感 引言 柏拉图与情感认知理论 标准预定:情感认同的一种替代 对研究的影响 虚构作品与情感 对大众艺术的启迪? 结语 第五章 大众艺术与道德 引言 效果论、命题论、认同论 澄清论 是模拟,还是回到认同去? 结语 第六章 大众艺术与意识形态 引言 一种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与修辞 结语 后记 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众艺术哲学论纲/文化和传播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诺埃尔·卡洛尔 |
译者 | 严忠志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06575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0-05-01 |
首版时间 | 2010-05-01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0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39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