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潘多拉的影
内容
试读章节

天之涯。地之角。路已绝。

苍黑的云天底下,巨浪依然奔腾着,扑打着。

沧海横流,彼岸不再,人归何处?

黑衣修道士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在大地与海的分界上,站在世界的尽头。

面向大海而背对世界,背就是背离、背叛和背斥。虽然弗里德里希只画出一小片陆地。但是当他把自然中隐喻的上帝神性表现出来,世界的原罪并由此滋生,甚至泛滥的罪恶也使人产生着丰富的联想。这世界上生活着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人,但人并没有真心实意地按照他的旨意生活,因为私欲的无度和膨胀,又暗地里或者公然地与魔鬼结缘。为了欲望他奔走争夺,同类群里他狡诈、阴险、虚伪、毒辣。因为只有人才清楚地明白此生的有限,自己原是有死的生物,所以他想到的占有、攫取、盗窃、贪污以及时行乐。欲望满足后,又生新欲望,欲望破灭后他就心生仇恨和怨毒。原应清平和睦的人类领地变成强盗的疆域。甚至恶魔装扮成上帝的代表,愚弄着盲目的人群以正义的名号行不义,野蛮地杀戮和掠夺,使人间成为凝血之地和泣泪之谷。而舍家而去进入修道院的人,其初衷就是选择了善和爱,以其韧心来弘扬上帝的福音与荣耀。这修道院绝非我们古代雅人们归隐林泉的轻松和闲逸——那是内心怯懦明哲保身的生命收缩,或者说是不敢直面人间惨淡的苟且逃避。修道院里的路是坎坷的布满荆棘的路,无限长又无限短,短到只在一个人心里。作为真正的基督徒,总是处在对上帝的期待中,即使在宁寂、封闭的修道院里,其心也不得安宁,因为他会受到撒旦的随时侵扰和诱惑而成为基督的敌人。原罪,罪恶,就是肉中的硬刺,蒺藜一样的刺包在皮肉里,让他痛楚、困窘、心里不安。为了上帝的显临,只有时时警示、警告并警醒自己,在每时每刻里与邪恶的念头交战并驱逐、消灭它。没有辩解和推诿,只有时刻的准备,而且这修行的时间是不可累加置算的,因为得救和堕落就在瞬间,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进行中不断、不懈不怠地反省追问自己。

海德格尔就此点评说,基督徒不可能“在上帝中寻找到立足点”,他的生存是“永恒的和彻底的忧惧”,平生永远行走在“追寻生活的真理、拒弃生活的谎言”的艰辛动荡的路上,因为,没有所谓正果。如果有正果,那它只能与死同在,但也得不到来自彼岸的回应。

人,只要不相信来世和彼岸,那他必然只信今生。如此就必然以求此世的利益而营营,而嚣嚣,而恶恶怨怨,而是是非非。而这个世界从来就是势力的,以势力强取豪夺,以势力劫持伦理。而信徒只是这纷扰世间的最孤单也最孤弱的少数。他只能以沉默求救上帝,也为这个有罪的世界祈祷。弗里德里希在黑衣修道士的造型中暗示着信仰之艰难。他的站姿是不稳的,扭曲的,摇摆变化的,但是他却努着力挺直了上身,迎着海浪和狂风形成微微的弧形,头颅高扬,对着天空。这是信仰者的形象,对于信仰是无法从概念上理解的,信仰上帝不是知识或者学问,只是有信仰的人的领悟和把握,在于对上帝全身心的归服和敞开。海德格尔说:“信仰始终只是在信仰上来理解自身。”信仰只是信,仰起头来的一种坚信,他以坚信充实内心。

黑衣修道士面前,上帝似乎在着,然而魔鬼也似乎来临。天与海透出的险象和淫威,似乎在考验、审察并动摇着他的信念。修士虽然在屏足力气站稳,然而此刻谁能说他没有退缩、萎缩,没有气馁、彷徨和犹豫?没有对自信的怀疑和退却的念想?谁能说他的灵魂深处不纠结着恐惧和战栗、执着与困惑?作为矢志但无望成为上帝嫡亲的儿子,就在这块绝地把他拦截住了。这正应了荷尔德林那句诗:“神在咫尺,又难以企及。”  然而也许唯有走到这块绝地,让人断了越位、僭越和超越之想,也就不会幻想、妄想甚至狂想,只有返回,返回自身也返回尘俗的人间世去担当一份责任。精神,即使所谓洁的精神,也是在污浊苦难中历练而成的,天堂里没有它的当铺。

绝处才有逢生。

无路可走了,只有在路的绝处才知路依然在延伸。

德国作家冯·梅森布如是说:“我虔诚的祈祷是从来没有的,而到此时我才知道,祈祷的真义是什么,即从个体孤寂回归与万物合一的意识,跪下去是死者,起来时则不朽。天、地、海以其共鸣一首环绕世界的宏伟和声。”在这宏伟和声中黑衣修道士该返回住处了。其住处就在不远的小镇或小村某家低廉朴素的客栈里,甚至就是一间逼仄的阁楼。修士呵着冻僵的双手,点燃了放在窗台的一截白蜡烛。线制的烛芯上,燃起一枚金色的橄榄叶似的火苗,即时把黑暗的房间照亮,火苗四周微妙地闪耀着一轮淡黄的光环,映照着修士粗糙而瘦癯的脸。房间里的光子如同浮着金粉,修士坐在桌子前,把厚厚的《圣经》打开。旁边的浅浅的粗瓷盘子里,放着几片粗面包。P28-30

后记

继《读画记》后,本书又将附梓。我是深忌貂不足狗尾续的,所以心劲未松,激情依然,而且经过了几年的发酵醇化。与西方油画的厮磨浸淫,不是驻足画廊,而是面晤大师,从其作品中感受他的心愫甚至灵魂。久之,他画中的形象、意象变成了真在,我甚至感到了人物的体温和风景中的气息。他为什么对这个题材发生了兴趣并且表现出来成为杰作,然后为世所誉,总有其深意在焉。一幅油画不是平面的,也不局限在画框之内,它有纵深,而且没有边界。其中的场景、情节、细节,都成为社会一个截取,人性的一个切片。诗意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思想。而且大师之谓大师,总是他为那个时代创添了崭新的艺术甚至从独特的角度洞穿现实并且启示了当世和未来,成为作品之所以不朽的谜底。阿伦特说过,艺术品是有永久性的,而且是绝对的永久性,它的美胜过人类所有的产品,“这就好像现世的稳定性在艺术的永久性里变得光亮透明,因此是对具体出现的那种不朽的预告,这不是灵魂或生命的不朽,而是经由人的双手取得的不朽。它闪耀,可以看到;它发声,可以听到;它言说,可以读到”。读画,既是一种对目光的阻截,也成为欲罢不能的诱惑和迷惑,还是居高l临下的挑战。而且,凝固在布上的画作绝不是静止的,却是运动着的,它以时变、人变而丰富着内涵,在绵延中不断地延宕、延异和延续,甚至有着无穷解,解后总有着一个不尽的余数。

对油画的欣赏,从构图、色彩、光等技巧入手,这对美术专业者固然重要。但是,为何相近或者相同的题材,使有的人成为享誉世界的大师,有的人却总是画匠,究其底就是思想与潜质之别。法国哲学家巴特利克·勒贡对油画的见解使我产生了认同感。他说,绘画无非是通过观看者本身转换成可见性的启动力量,在绘画中实现现象学的还原,其奥秘全在绘画过程赋予作品的深度之中,而观看者,就要在可见性中看出不可见性。那就是穿透画布的深度。任何绘画都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重合,而是一个事件的偶突。“所以,观看一幅画,并非一种对象化、有意识的行动,而是一种对世界的开放,是事物随其自身的展示方式而显现”。而梅洛一庞蒂也说:“如果作品本身是伟大的,人们日后赋予它的意义也都是出自它们本身;正是作品本身,打开了它在他日出现时的场域。正是作品,它自我变形,并不断地变成自己的续篇,使作品理所当然地接受永无完结的再诠释,使它在作品本身中改变其自身……作品本身的潜能及其生成性,可以超越一切因果关系和前后联系以及演变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要追求它的深度,“深度一直成为新的课题;而且,它要求人们急需寻找它,不是一生中只找一次,而是终生寻找”。深度是无穷的、无尽的、无限的,没有边界也没有明确的标准。阿兰说:“所有的艺术作品都焕发出思想;同样,从来没有一部作品不是源于思想。”中国哲学家高宣扬教授好像以此为题日:画家们,请画出你的思想。我就是尽力想靠近画作的原旨,从缝隙间窥视画家们的思考。但这绝对是单向的情愿,因为有语言与物象天生的隔膜,绝对不可能与画意重合。还有本人学识浅陋,笔力不逮,有些想法也是似是而非。某种角度上说,一切读画皆为误读,甚至谬读。

我写得很慢、很笨,有人问我灵感何来,实在说灵感从未青睐过我。古希腊神话中,让女神而不是让一位男神甚至老头掌管灵感,细细琢磨,其中深有道理。波德莱尔曾经说过,对艺术者而言,“女人远远不止是男人的另一半。而不如说她是一位神明,一颗星辰,照耀着男人大脑的所有思维;她是大自然所有恩典的闪烁发光的集合体,凝结成了一个单一的存在;是生活的画面可以提供给思考者的最锐利的赞美和好奇的对象。她是某种偶像,也许是呆呆的,但却是光彩夺目的、迷人的;他的目光震慑住了人类的命运和意愿”。如果说真要让女神来掌握灵感,不要让缪斯,而要让潘多拉!

吉皮乌斯的诗日:

你的骨是我灵中的肉,

你的灵是我肉中的刺。

2013年4月春末

目录

点燃

聆听

临绝地

缅希科夫在别廖佐夫

虐杀与游戏

冰堆下的船骸

上路

废墟门

橡树·种族·橡树

一把汤匙

地铁,地铁

火车/火车/火车……

归零地

在,非在

犹豫的时刻

私密的情节

悬空的神子

黧黑的精神

一夜在

皮肤,与皮肤

双裸体

依然醒

屠宰场的少年

女贵族莫罗佐娃

圆窗里的嘴脸

出现:莎乐美

船在渡

潘多拉的影

后记:意无穷

内容推荐

苏里科夫、列维坦、莫罗、弗里德里希、蒙克、达利、弗洛伊德、怀斯、霍普、塞冈蒂尼、巴尔蒂斯……这些都是在世界文艺界耳熟能详的画家,《潘多拉的影》作者丁建元选取他们的代表作品,从文学和哲思的角度,进行了不局限于美术形式分析的解读,为读者深入了解画之内涵打开了一条通路。

编辑推荐

莫奈,米勒,达利,莫罗,普桑,列维坦,塞冈蒂尼,巴尔蒂斯,苏里科夫,弗里德里希……

天才的画作,优美的解读,文学的视角,哲学的思考……

《潘多拉的影》作者丁建元在那些世界文艺界耳熟能详的画家和作品解读中,为读者深入了解画之内涵打开了一条通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潘多拉的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建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0403
开本 32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2014121363
中图分类号 J205.1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