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长短录》收录了林风眠关于那些年代、那些画作、那些画者的艺术讲义和书信札记,全方位地展现了林风眠的人生感悟。通过本书,世人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发展的百年历程,看到林风眠为中西艺术之融合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看到艺术本身应有的面貌、价值和使命,看到这位老人历经风雨的人生和返璞归真的感悟,从而领略林风眠作为现代画家的深厚国学功底,领略林风眠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深邃哲思。书中还收录了林风眠艺术年表及代表画作,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鉴赏互动之难得的文本。
图书 | 林风眠长短录 |
内容 | 编辑推荐 《林风眠长短录》收录了林风眠关于那些年代、那些画作、那些画者的艺术讲义和书信札记,全方位地展现了林风眠的人生感悟。通过本书,世人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发展的百年历程,看到林风眠为中西艺术之融合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看到艺术本身应有的面貌、价值和使命,看到这位老人历经风雨的人生和返璞归真的感悟,从而领略林风眠作为现代画家的深厚国学功底,领略林风眠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深邃哲思。书中还收录了林风眠艺术年表及代表画作,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鉴赏互动之难得的文本。 内容推荐 林风眠文集收录了林风眠的全部文字文献作品,并按艺术与人生两个主题分卷出版,即《林风眠谈艺录》和《林风眠长短录》。 《林风眠长短录》收录了林风眠关于那些年代、那些画作、那些画者的艺术讲义和书信札记,全方位地展现了林风眠的人生感悟。通过本书,世人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发展的百年历程,看到林风眠为中西艺术之融合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看到艺术本身应有的面貌、价值和使命,看到这位老人历经风雨的人生和返璞归真的感悟,从而领略林风眠作为现代画家的深厚国学功底,领略林风眠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深邃哲思。书中还收录了林风眠艺术年表及代表画作,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鉴赏互动之难得的文本。 目录 序 讲义 原始人类的艺术 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 印象派的绘画 评论 克罗多先生之创作精神——欢迎克罗多会上的演辞 附:今到法名画家克罗多先生 《神之作战》 《静物》 《郑祖纬遗作集》序言 《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校长序文 中国体育与浙江全省运动会 我们希望的《浙江青年》 升学与就业 中日过去的一切悬案 从现代绘画谈到无极的作品 新艺术与宣夫的画 论画——给无极 丰富多彩的越南磨漆艺术展览 老老实实做人 诚诚恳恳画画 冯叶之画 信札 致李金发 致熊君锐 致蔡元培 附:蔡元培致林风眠 致张学良 附:张学良致林风眠电 致之迈 致赵太侔、常书鸿 致张道藩 致陈立夫 附:八教授致林风眠 致戴季陶 附:陈立夫复戴季陶 致潘其鎏 致苏天赐、凌环如 致林炫荣 致余森文 致柳和清 致林素玲 致艾青 附:艾青致林风眠 致沈柔坚 致袁湘文 致李丹妮 附:李丹妮致林风眠及Dino 致树化、燕呢、Bélé 致法国教授Etiemble 致法国友人Mourot夫妇 附:Mourot夫妇致林风眠 致王一平、沈柔坚、吕蒙 致吕蒙 关于张眺的一封信 致赵春翔 致朱朴 致肖峰 附录 霍普斯会宣言 霍普斯会简章 艺术教育大纲 北京艺术大会 附:北京艺术大会座谈会邀请信 林风眠与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刘哲谈话 发起成立艺术通讯社启事 艺术运动社宣言 附:艺术运动社简章 《亚波罗》复刊告读者书 中国艺术运动社小史及成立经过 附:中国艺术运动社总章 附:中国艺术运动社职员名单 林风眠艺术年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解放了的理智主义,隐晦的狂呓,病态的玄想,那个时代是过去了。青年的画家渴望着到自然的纪律里去,造就是回到可读的、有生气的、有人性的绘画里来。 立体主义直是绘画艺术之否认。它很久的给与人们以不幸的蹂躏。它使最真实的天赋不生产,使它消灭,它将各种自由的冲动壅塞,它将绘画给与艺术家的自己表现的解放之正当方法,缩减以至于无。 抽象的、无性别的、冰冷的、有根角的、破碎的,这个以无为主的线条的美学,给人以规律与仪式。立体主义的粗糙的骨骼,将神思之种子闷杀,作品在未生以前就已经死了。 终有一日,人们会明白这个专制是不合的,它的要求是徒然的,……于是,像钟摆在两对点中间摆动一样,人们就又到古代绘画之教训的(主题)上去了。人们就把永久争论着的老题目,重行掘出来,结果,在一八八○年左右,马内画了幅《草地上的午餐》。 于是,今日这重生的一派中之极端的画家,就以画中之主题为口头禅了。他们以主题为不可少,好像清新空气之于肺部,或是独裁者之于需要秩序的国家…… 这个大批制造的艺术,流线型的艺术之立体主义,古代学派,要怎样做就可以怎样做了! 玄想,以它的狡诡,和似是而非的东西,把所谓革新家的坏事遮盖了很久。这些人的坏事中间,将艺术与生活分离之一点还只是其最轻的。但,这个出名的新艺术理论的归结,不过是留些几何形的装饰之极土俗的、粉线的、抽象的痕迹而已,玻窗、用具、布匹、廉石、毡子之艺术而已;巴黎物品如抽烟发火器、粉盒、手提袋等之装潢而已。 夫拉孟从前以愚蠢得可喜的意象,和乡村风景,来装潢糖果铺子的小盒的,现在让位于已成时髦的装饰了。 而画呢,自以为是描述的图案构成的,以几何的形体合成的,不和谐和锥体、椭圆形或切线的、割线的或同心的圆之合奏,不过是消防队的有色的帽,画着“小猫同毛线圈游戏”的小弟弟而已。 永久的合一主义,不过将它的应用变换一下罢了。 到处我们可以指出同样的画图方法之衰败,同一的无力。 立体派的画家用了一种诡计,将作品放在艺术之规律之外,以省一切的节制。“消防队”之诚实,从前的榜样,不过证明了它天真烂漫而已,它,一句话可以总结:一种可怜的解释,自以为是客观的,而其实不过是幼稚的而已。这是,立体派把它没有自己表白的能力掩盖起来的,一种狡计,蒙了这个周围的神秘之福的,它不过是势利圈中一个不兑现的支票而已。它预先就以为各种批判为不对的,所以,它以为它有把颜色涂在画布上的权利了。简言之,我们可以说,现在这种三角学的勉强的作品,能比“法国艺术家”一派的作品如《女人死在花丛》,或者夫拉蒙大师的过时的、愚蠢的景物,为更有意义?它们的艺术性质是更纯洁,趣味更不俗吗? “图画没有主题是不能存在的……”,但所谓主题是什么意义呢?这简直不过是为人们所欲画或写的,大或小的历史而已。所以,在绘画内,像在文学内一样,总是利用已成的东西,老的主题,宗教的或神话的、浪漫的或写实的。因为,在这个世界里,除了著作者已有的表现以外,没有新的东西。 在画家的作品里,像在文人的作品里一样,有一种“文学”会从这个历史,这个主题,发放出来的。这个文学,是存在在两种艺术中的:可以理解的、有感觉的、很细致的或是粗糙的、愚笨的;常态的或是病态的、龌龊的。在写的作品里,一个下等的风趋可以有空话陪伴着。同样的,图画可把它的主题变为虚妄的历史;而其实呢,不过显露一种可怜的工作,微弱的,并且全没有技术的价值。 一种报纸上的小说,可以像粗俗的绘画一样,在画幅上展示开过分装饰的,没有一些力气的,充满着一书的篇幅…… 要写画,我们须用画刷和颜色;要作文呢,须有墨水和笔管。但所用的物质资料虽不同,而画家和文人的义务却是同样的。他们都是该曲从,并适应他那表现方式的条件的。这个表现是他们所应该做到的。 在这个上面各人都是同意的吗? 在原则上是同意的!不过,结果,并不能常常证实这些表现方式的运用。他们的特有职务,终是变换过了,倒转来了。文人呢,忘记他文人所应做的,写些有联络的东西,一个故事,那样的事。 不此之图,他只把有声有色,却没有意义的字句,排列起来。实在呢,他把“写”那件主要的事件抹杀了。 画家呢,他在描绘他的主题的时候,倒确是讲了一篇文学的故事。不过很可惜的,他把“绘”的一事忘去了。 对于一个生成的画家,回到主题去的问题,是不会发生的。也从没有发生过。 这个问题之于他,同一个有好的声音的,生成的歌者,对于歌剧之大调,爱情歌,下等咖啡馆之小曲的选择,一样的重要。P64-66 序言 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州人。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一代宗师,当代杰出的艺术巨匠。 林风眠以振兴中国绘画艺术为己任,竭力倡导并践行“中西融合…‘艺为人生”的主张。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创建杭州国立艺专时林风眠就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理念,摸索出一条“中西融合”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林风眠在课堂上有一段蛹变蝶的比喻,让很多学生至今还记忆犹新。他对学生强调向自然学习,感受,理解,研究,如果起初的严格基础训练是作茧自缚成蛹的话,那么蛹的破茧化蝶便是能否成为艺术家的关键!林风眠教诲学生要激发自身创造力的本能,才能破茧化蝶,自由飞翔在百花丛中。正因如此,他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杰出艺术家。 林风眠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艺术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基于他在艺术理论以及美学思想方面的建树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已经成为我们终身受益的指南,我们崇敬这位恩师。 《林风眠谈艺录》从“艺之途”“艺之道”“艺之声”“艺之流”“艺之语”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现了林风眠的艺术思考。《林风眠长短录》收录了林风眠关于那些年代、那些画作、那些作者的艺术讲义和书信札记,全方位地展现了林风眠的人生感悟。通过这两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发展的百年历程,看到林风眠为中西艺术之融合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看到艺术本身应有的面貌、价值和使命,看到这位老人历经风雨的人生和返璞归真的心路历程,从而领略林风眠作为现代画家的深厚国学功底,作为艺术教育家的深邃哲思。总之,这是很值得一读的两本书。 肖峰 2013年10月 后记 《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一书问世以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等单位先后相继在北京、杭州、上海举行纪念林风眠的学术活动,掀起研究林风眠的热潮,从而澄清了拙文的不少史实,而且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散落在不同时间段的文章资料,现在的《林风眠谈艺录》和《林风眠长短录》文本,以主题分类,以时间先后为序,编辑出版。 过去笔者曾编有《林风眠艺术随笔》《林风眠论艺》等出版物,有的因文章或缺而没有被选入,如上世纪三十年代散落在报纸杂志上的《艺术与民族》《革命与艺术》《艺术家应有的态度》《我的兴趣》等文章,还有抗战期间的《国防艺术之可能性》《抗战建国与艺术教育》《艺术与抗战》《抗战四年来之美术工作》等一大批重要文章没有下功夫去搜索查找,至今才查实。于是给人造成林风眠在抗战期间“隐退”的错觉。有的因某种因素而未能与读者见面,如《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艺术》因不是本人著作仅是译文而被筛。其实上述译文,细细品味,如同一部欧洲现代美术史。从另一侧面也可了解到林风眠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关注程度,为便于阅读,画家、雕塑家的译名尽力规范到大百科的范畴,现在看来尚有差距。《艺术与新生活运动》大量篇幅说的是“艺术与社会”、“艺术家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家的责任和人格修养,与其说是为“新生活运动”抬轿子,还不如说借机亮出自己的艺术观念。又如《跨人一个新的时代》,这是林风眠下乡体验生活后一篇十分动情的感想,当然其中不乏随声附和的浮夸之词,但是对于全面了解林风眠的思想脉络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料。本着还原历史,梳理研究林风眠先生的艺术思想的发展过程,这次我们把散落在报纸杂志上的讲演记载也一并搜集一起,这样和盘托出或许能得出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评价。 至于《在第一看守所写的自传》,林风眠先生当时迫于环境,虽给自己扣了许多不实“帽子”,但他还是清晰地写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给予人编。这里尚需说明的是已知的还有两篇文字:《赵春翔访谈》和《谈王挺琦水彩画》目前尚未觅到,未知的文稿有待发现,予以补充。 这里我们特别要感谢的是彭飞先生,他将近些年来研究林风眠的成果,无私地、无保留地提供了一批资料,如《<郑祖纬遗作集>序言》《升学与就业》《艺术与抗战》《新艺术与宣夫的画》《致熊君锐》《致张学良》等一并贡献出来,使《林风眠谈艺录》和《林风眠长短录》更加完善。湖北美术学院喻琴博士提供的《<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校长序文》。李丹妮女士将林风眠先生后写给她的书信,完好地全部提供给我们。徐宗帅先生提供的一切帮助,以及威华集团董事长李建华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编者朱朴 2013年3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林风眠长短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林风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32016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0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 |
CIP核字 | 2013259204 |
中图分类号 | J05-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72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