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名记者(第1卷)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名记者(第1卷)》由柳斌杰主编,主要内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也是劳苦大众反抗剥削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历史,更是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追求光明和真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竭诚奉献,倾情投入,发挥了传播真理、唤醒民众、鼓动革命、引领潮流的巨大作用,谱写出辉煌而多彩的篇章。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思想者,他们凭借积极的思考和果敢的行动,在历史演进的轨迹中打上了自己的深刻印记,而他们抒写的文字、拍摄的图片,则生动地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曲折发展。王韬、梁启超、秋瑾、邵飘萍,陈独秀、蔡和森、邹韬奋、瞿秋白,范长江、邓拓、穆青、范敬宜、郭超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物,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内容推荐

《中国名记者(第1卷)》由柳斌杰主编,本书收录20位中国名记者,每一名记者分为评传、代表作品、作品赏析三部,将记录中国新闻史上为革命、为人民立言记事的优秀记者的光辉事迹和突出贡献,人物入选标准是从中国近现代史开始,按照历史顺序,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为民族独立、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为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新闻记者。《中国名记者(第1卷)》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铁肩担道义文章谱千秋

——《中国名记者》序/柳斌杰李东东

报刊政论开拓者

王韬(1828—1897)

人物评介/乔云霞

作品选编

《变法中》

《重民下》

《停捐纳》

《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万国公报》的灵魂

蔡尔康(1851—1921)

人物评介/靳力源

作品选编

《设文会以广闻见议》

《中日两国进止互歧论》(节选)

《广学兴国说》

西学东渐的先驱

严复(1854—1921)

人物评介/孙婉露

作品选编

《论世变之亟》

《辟韩》

民国北京报界耆宿

朱淇(1858—1931)

人物评介/邓绍根

作品选编

《论山东筹款事》

《论议员之被捕》

职业报人翘楚

汪康年(1860—1911)

人物评介/程丽红

作品选编

《中国自强策》

《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

舍家办报为百姓

彭翼仲(1864—1921)

人物评介/彭望苏

作品选编

《作<京话日报>的意思》(演说)

《本报忽逢知己》(演说)

《文言不喻俗》(演说)

《修理沟渠河道合新旧营房的

款项哪里去了》(演说)

“敢言”为大公

英敛之(1867—1926)

人物评介/王洁

作品选编

《论归政之利》

湖南言论界第一健笔

唐才常(1867—1900)

人物评介/陈开和

作品选编

《各国政教公理总论》

《湘报序》

《时文流毒中国论》

清末民初报坛政论家

章太炎(1869—1936)

人物评介/刘玉凯

作品选编

《序<革命军>》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节选)

“是天民之先觉者”

陈少白(1869—1934)

人物评介/陈继静王润泽

作品选编

《东亚联合要旨》

《哀徐桂》

民初北京报界“怪杰”

刘少少(1870—1929)

人物评介/邓绍根

作品选编

《苦政治家与乐政治家》

《袁世凯论》(节选)

侠气豪情女报人

唐群英(1871—1937)

人物评介/哈艳秋王淑风

作品选编

《宋遁初先生诔》

“蹈海烈士”

杨笃生(1872—1911)

人物评介/邓绍根

作品选编

《满洲问题》(节选)

《论政界之滑稽》

《政府之罪恶》

毁家纾难为办报

卞小吾(1872—1908)

人物评介/乔云霞

作品选编

《中国之三权》

《政府与民族》

《可惜中国之民权》

创办报刊推动维新

梁启超(1873—1929)

人物评介/王宇琦

作品选编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少年中国说》

《变法通议》(节选)

报业革新引领者

狄楚青(1873—1941)

人物评介/覃哲

作品选编

《平等阁笔记之庚子纪事》

白话报先驱

林白水(1874—1926)

人物评介/乔云霞

作品选编

《论看报的好处》

《本报复业宣言》

《官僚之运气》

革命舆论旗手

陈去病(1874—1933)

人物评介/陈开和

作品选编

《革命其可免乎》

《论戏剧之有益》

杰出报业企业家

汪汉溪(1874—1924)

人物评介/高庭艳

作品选编

《新闻事业困难之原因》

“革命党之大文豪”

陈天华(1875—1905)

人物评介/哈艳秋李晓光

作品选编

《论中国学生同盟会之发起》

试读章节

报刊政论开拓者

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后易名瀚,字嫩今,江苏甫里(今苏州甪直镇)人。1862年遁去香港后改名为韬,字仲弢,一字紫诠,号天南遁叟、驶园老民、蘅华馆主等。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第一代思想家、教育家、杰出的报刊政论家,曾在风雨如晦的时代里创办近代报刊批判封建专制、提倡西学、倡导改革,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折的中国,倾尽心血,做出了杰出贡献。王韬一生在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成就,著有《弢园文录外编》《驶园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普法战纪》《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走出国门看世界为办报打下基础

王韬1828年出生在江苏甫里一位塾师家中,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毕读经书,旁涉诸史,具有颇深的旧学功底。18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可是次年到南京乡试未中,遂绝意科举,在乡间教书授课。1849年由于父亲的突然离世,为生活所迫,只得去上海谋生。他应英国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tlrst,1796—1857)的邀请,进入了墨海书馆担任中文编校工作,前后达13年之久,并参加墨海书馆出版的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熟悉了报刊业务,并为今后自己办报刊打下了基础。

1862年他回苏州探视生病的母亲,因太平天国起义军上书献策攻打上海一事遭清政府通缉,随后从上海逃亡香港。在香港期间,受聘于英华书院,成为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14—1897)的助手。1867年冬至1868年春随理雅各由苏伊士运河途经开罗、巴黎、伦敦,抵达理雅各故乡——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王韬客居此地两年,协助理雅各翻译儒家经典,期间得以漫游法、英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在旅英期间深感报纸“人仰之如泰山北斗”之崇高地位。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眼界顿开,使他有感于中国落后,遂确立了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

1870年,王韬踌躇满志返回香港,组织中华印务总局;并与报界密切来往,在《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的《普法战纪》,还刊载该报主笔陈蔼廷与他合译的文章等;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宣扬变法图强。1879年,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写成《扶桑记游》。1884年,王韬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定居,后出任中国第一所教授西方科学知识的学校——格致书院掌院(院长),直至去世。晚年他以著书自娱,1897年在上海病逝。

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王韬由一个怀着“治国安邦”理想而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最终转变成有着爱国激情和资产阶级民主意识的近代报人。他借助报刊政论抒发自己的变法革新主张,振聋发聩,名满神州,成为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黄胜、伍廷芳等人帮助下,在中华印务总局基础上,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张“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报纸——《循环日报》。该报与其他报纸所不同的是广告少、评论文章多。从创刊起,王韬主持十年,最能吸引读者的是经常出现在该报的评论。《循环日报》的办报宗旨为“强中以抑外,诹远以师长”,王韬把报纸作为宣扬改良主义的政治讲坛,大胆议论揭露社会时弊,发表富国图强的主张,批评时政,迫切要求社会变革。他在报上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也成为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王韬的政论万变不离其宗,反复阐释一个“变”字,全面系统地宣传他的变法主张。他第一个在报纸上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针对封建专制,他提出了“重民”主张,认为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度才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这在当时是一种极其大胆的思想,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康有为研读《循环日报》,亲自拜访王韬,深受其影响而“公车上书”。王韬的变法维新主张从此上升到政治实践活动,推动了百日维新。

王韬对腐朽体制下滋生的那些贪官暴吏尤为痛恨,这些人“自以为朝廷之命官,惟知耗民财,殚民力,敲膏吸髓,无所不至”。王韬在《停捐纳》《除弊》《尚简》等文章中,批评清政府统治官僚机构的黑暗腐败,揭露捐纳式卖官鬻爵。王韬还抨击了科举制度,指出这种选拔制度束缚人的思想,只能用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他主张改革旧式书院为新式学校,提倡西学,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使不为朝廷所用,因有一技之长,可使终身受用。

王韬的政论摆脱了桐城“义法”、八股文的影响,冲破了封建义理章法的束缚。他的政论文章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不拘泥章法,不墨守成规,只求明白清楚,敢于直陈时弊。正如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序》所言:“白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必为有识之士所齿冷,惟念宣尼有云,辞达而已,知文章所贵在乎纪事抒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中之所欲吐,斯即佳文。”王韬以一扫当时文坛使人窒息的封建义理章法的气氛,使读者耳目一新。有人曾评价王韬的政论文体,“冲出了古文辞的门径,平易畅达,切实有用,开始成为群众的读物,走上社会化的道路”,“在散文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王韬的政论,篇幅短小,内容集中,浅显易懂。他的文章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通俗明了。为了便于刊登,绝大部分文章是在一千字左右。选录在《驶园文录外编》中的187篇文章,超过1500字的,仅占所有政论文章的10%。为了力求文章短小,他对重大题目的论述,采取了分篇连载的办法。如变法和重民问题,他都分上中下三篇发表,每篇保持在1200字以内,类似这种分篇发表的政论,仅在《弢园文录外编》一书中,就有十余篇。

P002-005

序言

铁肩担道义文章谱千秋

——《中国名记者》序

柳斌杰 李东东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也是劳苦大众反抗剥削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历史,更是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追求光明和真理、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竭诚奉献,倾情投入,发挥了传播真理、唤醒民众、鼓动革命、引领潮流的巨大作用,谱写出辉煌而多彩的篇章。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思想者,他们凭借积极的思考和果敢的行动,在历史演进的轨迹中打上了自己的深刻印记,而他们抒写的文字、拍摄的图片,则生动地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曲折发展。王韬、梁启超、秋瑾、邵飘萍,陈独秀、蔡和森、邹韬奋、瞿秋白,范长江、邓拓、穆青、范敬宜、郭超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物,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的主角,就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中优秀的新闻记者;所要反映的,就是他们为时代发声、为人民立言纪事的光辉历程和突出业绩;他们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主流。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活动从晚清开始,自那时算起,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闻事业与时俱进,发展壮大。其间,几代中国优秀记者,为民族独立、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和智慧。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在新的形势和新的背景下,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总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新闻工作,把前辈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新闻事业的创造者。《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就是从千千万万记者中遴选出400位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著名记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选登他们的代表性作品,评析其内容和价值,力图以短小的篇幅、精练的文字,展示这些著名记者的思想、业绩和情操,以激励今人,启迪来者。

收录于本丛书的著名记者都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历史跨度达一百四五十年。从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的中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西学东渐的先驱严复、近代舆论界第一人梁启超,到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铁肩辣手”邵飘萍、党的报刊开拓者瞿秋白,到邹韬奋、范长江……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他们或为启发民智而呐喊,或为揭露黑暗而拍案,或为寻找光明而高呼,或为坚守正义而发声。他们的生命和追求,“就是完全大公无我的对社会服务的精神组成的”(邹韬奋语),是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民众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这种品格,无疑是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应该继承、弘扬的宝贵财富,是年轻一代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激励整个社会奋发有为、创新进取的重要力量源泉。

我国最早的一批优秀记者、报人,面对民族生存的深重危机,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们热议朝政,力倡革新和革命,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革命战争年代,一批红色记者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体现了对历史发展大势的清醒认识,对社会进步潮流的自觉顺应。新中国成立后,大批优秀的新闻记者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反映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变化,针砭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新闻工作者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笔墨、镜头、声音和图像,为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鼓与呼,忠实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演进。可以说,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这些著名记者的共同追求。虽然历史阶段、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我们看到,在这些优秀记者身上,体现的是深沉的历史担当,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满腔赤诚。当代新闻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要写出真正有分量、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历史责任意识,站在顺应历史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投身于时代的火热实践之中,积极推动党和人民新闻事业发展,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担当重任。

就专业素养而言,近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崇高的新闻职业操守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他们不辞艰辛,深入采访,深度思考,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用事实说话,用真相说理,拒绝虚假新闻,反对胡编乱造。“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能写出《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萍踪寄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至今仍为人们传颂的新闻名作不是偶然的,这些前辈们为了一篇报道往往奔波数百里、上千里,采访上百人,深入下去采写,精心凝练思想,每一篇名作背后都浸透了辛勤的汗水。泡在会上、盯着网上要新闻,那是出不了名记者的。只有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挖新闻”,切实把前辈们“脚板底下出新闻”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才能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甚至传之久远的报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他们热议朝政,力倡革新和革命,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革命战争年代,一批红色记者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体现了对历史发展大势的清醒认识,对社会进步潮流的自觉顺应。新中国成立后,大批优秀的新闻记者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反映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变化,针砭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新闻工作者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笔墨、镜头、声音和图像,为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鼓与呼,忠实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演进。可以说,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这些著名记者的共同追求。虽然历史阶段、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我们看到,在这些优秀记者身上,体现的是深沉的历史担当,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满腔赤诚。当代新闻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要写出真正有分量、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历史责任意识,站在顺应历史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投身于时代的火热实践之中,积极推动党和人民新闻事业发展,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担当重任。

就专业素养而言,近现代著名新闻记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崇高的新闻职业操守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他们不辞艰辛,深入采访,深度思考,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用事实说话,用真相说理,拒绝虚假新闻,反对胡编乱造。“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能写出《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萍踪寄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至今仍为人们传颂的新闻名作不是偶然的,这些前辈们为了一篇报道往往奔波数百里、上千里,采访上百人,深入下去采写,精心凝练思想,每一篇名作背后都浸透了辛勤的汗水。泡在会上、盯着网上要新闻,那是出不了名记者的。只有认真落实“三贴近”要求,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挖新闻”,切实把前辈们“脚板底下出新闻”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才能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甚至传之久远的报道。

收入本丛书的著名记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并且把不断学习视为重要的人生信条。新闻记者前辈如胡愈之、爱泼斯坦、穆青、范敬宜等,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们总是每次采访前先做“功课”,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正是他们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以及优美的文字,使得新闻作品充满了深厚情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被读者争相阅读,广为传诵。当代新闻记者要在新形势下作出成绩,也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素质。要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增强全球传播意识。加强现代经济、法律、文化和各种科技知识的学习,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和传播艺术,善于运用信息、数字、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新闻工作。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搞新闻,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为竞争力的,必须要把前辈们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发扬光大,争做新闻高手。

在改革开放的恢弘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新闻出版大国,全国共有十多种传播业态在发展,报纸、刊物、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等主流媒体均在世界前列,新媒体更是全球领先,新闻工作者达40多万人,新闻出版、广电、互联网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可谓规模巨大。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新闻出版广电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虽然已经是新闻出版广电大国,但还不是新闻出版广电强国,我们继续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开拓创新的任务还很艰巨。为了实现新闻出版广电业的科学发展,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新闻出版广电强国,新时期的新闻记者们还需持续不断地努力奋斗,开拓进取。要继承前辈记者的精神品格,发扬前辈记者的优良传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到新闻事发地、灾区、战场、疫区等地实地采访,用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组组镜头,生动书写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宏伟历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祖国统一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氛围。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建设新闻出版广电强国作为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开启了新的征程。回首往昔,岁月峥嵘;展望未来,前景光明。当此之时,我们编辑出版《中国名记者》系列丛书,展示一百多年来优秀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业绩与精神,总结其新闻实践的经验和价值,不仅是对前辈新闻记者的缅怀和纪念,也是为了引导和激励今天的新闻记者踏着前人的足迹,更加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努力成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新闻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名记者(第1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斌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26494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6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24
CIP核字 2013233067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