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疗愈唤醒身体复原力
内容
编辑推荐

凌坤桢编著的《疗愈唤醒身体复原力》是一本关于疗愈心理创伤的书。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会遭遇各种痛苦,给身体给心灵留下许多创伤。如何疗愈这些伤口,如何让人走出心灵的困境,正是这本书所关注的。作者以“身体流”、“意念流”技术为基础,结合他在疗愈过程中的各种实例,带领读者抚平伤口,走向生命的安然。

内容推荐

身体会本能地维持一种有机体的舒适与平衡,它自有一套调整与疗愈的机制。疗愈创伤,需要敏锐地觉察身体的各种信息,培养对身体的倾听和信任。

《疗愈唤醒身体复原力》作者凌坤桢以深入意识层面的创伤复原技术,通过身体流、意念流、生命流的练习,引导受创者走一趟刨伤复原到生命整合的道路,帮助我们再次学习信任身体,让身体做它最擅长的事——维持生存,维护健康,臻至安然。

翻开《疗愈唤醒身体复原力》来阅读吧!

目录

自序 展开疗愈,信任那更大的力量

第一章 让身体做工,让心灵愈合

 一、创伤在身体,疗愈也在身体

 二、身体的智慧

 三、复原与愈合

第二章 创伤,一个生命的挑战

 一、创伤的生理机制

 二、解冻与释放的自然程序

 三、创伤孩童的呼唤

第三章 流动,让身体疗愈创伤

 一、身体是一条河流

 二、身体流的做法:打开、接触、追踪、放行

 三、身体流辅助技巧

第四章 观照意念迁流

 一、静中观照的疗愈力

 二、意念的河流

 三、意念流辅助练习

第五章 迈向合一的旅程

 一、流离终将归返

 二、转化需要更大的视野

 三、苦难打开我们的心

试读章节

创伤在身体,疗愈也在身体

几年前我在上海主讲一个催眠治疗师的训练课程,其中一个催眠回溯案例,让我对创伤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改变了我后来的专业方向。

当天的示范个案的主人公是个刚满二十岁的年轻女孩,叫小静。她说自己经常感觉孤单,对妈妈的感情很矛盾,虽然知道自己心里很爱妈妈,但常跟她闹脾气,每次“发作”就几天不和妈妈说话。小静来自单亲家庭,父母在她很小时就离异了。妈妈一手把她带大,同时辛苦地经营自己的公司,是个女强人。

催眠回溯治疗是我很熟悉的程序,是每次催眠治疗师训练课程里必教的单元。回溯疗法的主轴在于回到创伤事件的原点,重新经历,并且宣泄净化,释放当时压抑或扭曲的情绪,得到理解(明了事情的全貌、相关脉络与因果,以及当事人的原因或理由),进一步对话,宽恕和解,得到爱(以及关系的重建整合)。

我把她带入催眠状态,回到她的童年,出现的几幕情景是她下午放学后去找妈妈,妈妈在忙没搭理她。事件的核心是有一次她在妈妈午饭后要出门前,故意把妈妈的皮包藏了起来,心想这样妈妈就不能出门了。妈妈找不到皮包,发火打了她一顿,还把她锁在衣橱里要她好好反省,然后就去工作了。小静哭叫、害怕,不知过了多久,累得睡着了。醒来时已是晚上,人躺在床上。她下床到桌上吃饭,不敢说话也不敢问,妈妈也没再提,这事就过去了。

但其实那个下午发生的事件深深地影响着她——虽然她不记得了。催眠释放的不仅是记忆,还有许多情绪,例如害怕、难过、委屈,以及小女孩不敢承认及表达的对妈妈的怨恨和怒气。我开始明白,后来这女孩是如何在潜意识层面要她妈妈补偿自己并付出代价的。但在另一个很真实的层面里,她是爱妈妈的。矛盾与纠葛成为痛苦的来源。

“我不要一个人在黑黑的房子里!”她哭喊着,“妈,我要你陪我!”围观的学员们都恻然了。她哭得像个孩子——不,事实上,她当时的表现就是个孩子:哭泣的声音、喊出来的话,以及她一边哭喊一边扭动身体和抽搐啜泣的样子。

这是一个年龄退行的状态。

孩子不是大人,无法理解离婚又带着孩子的女人努力挣钱的辛苦。她只想要妈妈多陪她——用孩子的方式。

这七八岁的孩子继续哭喊着:

“我不要你老是去工作!我不要一个人在黑黑的房子里!我会怕,我会怕啊!”

“我不喜欢每次去你上班的地方找你,你就叫我到旁边写功课,叫我跟阿姨们说我的成绩有多好!”

“我只是想你多陪我啊!”

之后她慢慢平复,开始能够跟妈妈说更多心里的话,也进入了“对话”和“重建关系”的阶段。

最后,我请一位妈妈学员上来抱着她,进行爱的联结。回溯过程快结束时,我注意到她的身体从脚部开始不断颤抖。颤抖的频率很高,而且连抱她的人也跟着抖动。我明白这个颤抖是有意义的。小静在这个过程中还跟我说:“凌老师,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抖,停不下来。”我说:“没关系,让它继续。”她就这样抖了二十多分钟,然后自动平息下来。

那个下午,她回座位之后就一直睡,睡得很深很沉。隔天她整个人的气色都变亮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清爽。她说身体一直暖烘烘的,很舒服。

她的身体里隐藏着一个特别的经历,在这个创伤整合的过程中,它以颤抖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让隐藏的创伤现形

一个发生在过往的事件仿佛被冻结在某处,挥之不去,形成了创伤。或者说,强烈的创伤能量会被封锁在一个地方,变得与我们分离。  但一个被遗弃的、压抑的生命经验,从来不会“不存在”,它总会以各种隐晦或扭曲的形式在底层作用,这是许多莫名的身心症状产生的原因。

心理动力治疗强调潜意识的重要作用,将各种症状视为内在困扰的外在表现,认为这些症状的根源通常无法借由探索意识层面被找出来。弗洛伊德学派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引导病人回想童年时期的创伤事件,把当时的经历带回意识里,协助来访者重新了解及诠释这些事件。

在我的实务经验里,我发现仅停留在“理解一诠释”等知性认知的整合并不够。来访者会有年龄退行的表现,除了有孩童的语气、音调之外,还会出现当时的身心状况和情绪反应,例如受虐时的身体瑟缩与惧怕。简言之,会有身体及情绪方面的“回到现场”。P3-6

序言

展开疗愈,信任那更大的力量

这本书的出版原先并不在我的计划之内。我一直以为自己会先写一本催眠治疗的书,或是神经语言程序学(NLP)的行为改变技术手册,毕竟我在这两个领域累积了十多年的实务经验,有些话想讲,有些故事想说。

但这几年我进入“通过身体来疗愈创伤”的领域,被更多故事所触动。在两岸各地的教学工作中,我有机会看到许多自然疗愈的例子,不得不赞叹在每个人身上蕴藏的生命复原力的强大!

生命值得信任!哪怕是遭遇了多次伤痛,或久历身心折磨,那股力量依然存在,不曾离去。

有一位校长肩颈疼痛了三个星期,起因可能是落枕。在十五分钟的身体流练习之后,他很开心地说病痛完全好了。去年,台湾高中辅导工作团的一位研习者,也是做身体流练习不到十五分钟,小时候被车碾过而神经受损的手臂竟然可以自然地举高,并感到一种全身暖和的通畅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运用创伤复原技术,能自然地继续深入到人的童年,甚至鲜有记忆的婴儿期,释放那被封锁在身体里的创伤残余。在此过程中,有人回到四岁、三岁,甚至更早,并且解除了长期以来的身心困扰。

创伤,在身体;疗愈,也在身体。这就是本书想阐述的基本认知。一个崭新的取向

我在网络上写了一篇“身体创伤复原技术”的简单说明,经过辗转流传后,张老师文化公司来信,询问是否可把这个概念和技术通过案例说明整理成书,因为坊间关于以身体来展开疗愈工作的台湾本土著作并不多。这是本书得以问世的因缘。

这确实是个崭新的取向。不同于有些需要跟着来访者的陈述,精细地抽丝剥茧,或要循着故事的轴线去解构与重建的治疗法,这个工作开始于身体的自我疗愈,基本上不需要说话。很多时候,作为陪伴者,我们在整个过程里说不到十句话。

我也越来越感觉到,我们不是疗愈者(Healer),而是来访者复原历程的一部分。我们的任务就是支持这个自然复原的历程。我喜欢称从事这工作的我是“扶持者”。

工作的时候我常对许许多多来访者快速产生改变的现象感到惊讶。在这里,“快”不是重点,而是我们可能走对了方向。头脑喜欢述说故事,特别是那些受苦的情节。早期我的咨询工作常被带进那团苦难的泥淖里,听着来访者诉说的自身内心的无力与无助,我的头也跟着昏了。这种咨询没有效率,也往往帮不上来访者的忙。通过身体的运作以及潜意识的智慧,现在我的工作中的对话变少了,更多时候我只是坐在一旁陪伴,让来访者的疗愈自动发生。

这让我想起催眠治疗大师米尔顿·H.艾瑞克森的一个故事。当时他还是个孩子,正值每个农庄都进一些新牲畜的季节,一匹迷途的马走进了他家庄园。由于马身没有烙印,无法辨识是哪一家的,而周围荒野又是如此辽阔……朴实的庄稼人都在发愁,要怎样把这匹走失的马送回主人那里呢?艾瑞克森说他可以做到。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少年艾瑞克森翻身上马,走上一条道路……

艾瑞克森后来说他当时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每当那匹马在路上转头吃草或无目标地闲荡时,他就夹夹马肚,催促它上路。而每来到一个岔路口,艾瑞克森就放松自己什么都不做,马会东闻闻西嗅嗅,然后自己踏上一条路……就这样,维持着让马在路上不断前进,同时放手让马决定往哪个方向走……当那匹马终于到达几英里外的农庄时,农庄主人问:“你怎么知道这马是从我这里跑出去的呢?”

“我并不知道,但是马自己知道。我所做的不过是让它上路而已。”艾瑞克森解释道。

每个人都可能是那匹迷失的马。有时候我们会离开我们的生命核心,但生命核心一刻也未曾离开过我们——就像我们可能会在任何时刻恍神,但我们从未真正离开这个世界。

马自己知道它的来处,但它需要适当的扶持。所谓的治疗不也是如此吗?治疗师并没有做什么治疗的行为,他仅仅是扶持,好匀出一个空间让一个更大的智慧来接手。

我欣赏艾瑞克森故事里流露出的人本关怀和睿智。我也自我期许着,信任那更大的智慧。

疗愈,由身体开始。致谢

本书第二章谈及创伤的生理机制,涉及了相当多的医学知识,感谢陈伟宝医师审阅。

感谢在大学(辅仁大学心理系)和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为我奠定心理辅导与咨询基础的众多老师,感谢教导我NLP、催眠、家族系统排列,以及创伤工作的许多老师,包括:王辅天神父、史蒂夫·戴维斯、夏琳-阿克曼、斯蒂芬·吉利根博士和什瓦吉托·R.利贝迈斯特等师长。

在此,我只是一个知识的整理与传播者,若说这本书在个人成长与疗愈领域有任何贡献,这都来自于他们。

我感谢我的父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仍竭尽所能,给予我丰厚的爱。

希望读者在阅读此书时,也能感受到我所领略的:这本书不仅是谈创伤,也是关于创伤背后那份人类拥有的更大力量,还有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疗愈唤醒身体复原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凌坤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3421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4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2013195899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