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反读书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胡文辉读书,讲求入乎其内,也得出乎其外,嬉笑言谈间透露出深度,方为学者之本色;书本之内,书本之外,处处是问题,处处是材料,收拾得住,驾驭得住,“反”其道而能行之,方为读书之真意。

读《反读书记(精)》,文字短而精,内容杂而专,好玩者得趣味,好文者得妙文,好学者得学问,各取所需,卷帙自富。

内容推荐

胡文辉著的《反读书记(精)》是一本体例特别的小书,因其每篇短小,毫无水分,反而容量巨大,内容之庞杂、信息之丰富,足以与许多大书媲美。

目录

缘起

正文

后记

试读章节

做学问不用怕艰深晦涩,不用怕别人看不懂;但搞创作,却应当好看,应当让人看懂。(写诗还可以让人看不太懂,但写小说、拍电影总要让人看得懂吧!)

据说爱因斯坦曾对卓别林说:你真了不起,全世界都喜欢看你的表演。卓别林则回答:你更不了起,全世界都看不懂你的著作。

这就是做学问与搞创作的区别。

网名多有妙用新旧典故者,极见民间智慧。通俗的如“哈利波特大”,来自《哈利·波特》;“放倒爱”,来自日本AV女优饭岛爱。高雅的如“脸颇老矣”,来自辛弃疾词“廉颇老矣”;“无柳先生”,来自陶渊明的别号“五柳先生”;“事了扶伊去”,来自李白诗《侠客行》“事了拂衣去”。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家族制度和观念在大陆逐渐消亡,我辈生长红旗下,多不知三代以上事。我自小就有一个印象:祖辈曾开过金铺。年前偶返开平看碉楼,问起父母此事,才知道原来是开过五金铺!(不过,我姨丈家倒真是开过金铺,是不是我下意识地将姨丈家的事当作我家的光荣历史了?)

其实人类所谓历史,其以讹传讹,亦大抵如是。

陕西周正龙的华南虎照片案,曾轰动一时,实际上也是一种“造伪”与“辨伪”的通俗版本。“造伪”必有其动机,必属应时而生,应需而生,华南虎照片是如此,经学史上的伪《古文尚书》也是如此。“打虎派”从摄影技术、网络图片技术乃至植物学角度,质疑华南虎之伪,亦如宋、明人质疑《古文尚书》,虽有理致,而未有实证;等到发现了华南虎年画,揭出所谓华南虎照片的来历,则亦如清人阎若璩一一揭出《古文尚书》文辞的来源,可谓捉奸在床,无所遁形矣。然而事已至此,周正龙及陕西林业厅仍斥年画为栽赃——真广东人所谓“死鸡撑饭盖”;此又如《古文尚书》一案,既有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结案陈词,本已铁证如山,但为之“辩诬”者,自清代毛奇龄以来,至今仍未绝也。

辨伪之难,在于辨人心之难耳。

俗语之中,不乏洞察人情的至理。比如“好事都归花大姐,坏事都归毛毛虫”,就有见于人情容易趋向简单化的善恶思维,实即相当于孔圣人弟子子贡所说的:“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也就是说在世人眼中,善者事事皆善,而恶者事事皆恶也。这种思维,在“文革”时代最为普遍。

又如“自屎勿觉臭”,又作“自家屎不臭”,亦深有见于责人不责己的心理。这种心理,除了表现在个人,在家族,在地区,不也表现在民族、国家层面上吗?凡持“爱国主义”高调者,多属“自屎勿觉臭”之徒也。

彩票是最低成本的投机形式,因此,也就成为无产阶级的致富乌托邦,成为人民的商业鸦片。贫富的分化程度越严重,缥缈的彩票就越受欢迎。

富豪阶级炒房地产,中产阶级炒股、炒基金、炒期货,无产阶级买彩票——概率是越来越低,投机性是越来越大,但以无产阶级的那点微不足道的资本投入,除了以小博大,哪有更好的捷径呢?

中古时代翻译的佛经,近代翻译的《圣经》,其译文在遣词造句上都多有生硬之处,与一般汉语迥异。此或由于译者的中文素养未精,不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或由于有意要保持文本的原汁原味,故宁愿采取直译甚至硬译的方式。然而亦因如此,译经反而能造成一种特别的文体和文风,挟其宗教传布之力,对汉语产生反作用。尤其佛教相传既久,对汉语史的影响尤为巨大。

P1-4

序言

我平日读书,若有心得,包括一时触发的感想或可作系联的材料,都习惯批注在书里,此后若有相关发现,也会继续作批注。有些问题积累多了,若比较应景的,或就连缀成文;若比较重要的,或就汇总另存;但多数的零星感想,仍散落在难以数计的书里。而读书之外,时不时也有若干杂感,过去只随手写在零散的信笺或报章上,有些写成了文章,但有些无足轻重,也就付予尘封而已。

后来有一阵,也许是所感渐多,所思渐深,觉得写在纸上不易存留,心念一起,就决定集中写在笔记本上。

对于这些随想,开始时曾套用顾炎武的《日知录》,自名为《日思录》,当然有些托大,而且所记并不限于“思”的成分,也不准确。后来又觉得,这些随想多得于读报、上网、看碟,或旁人之闲言,或一己之杂感,总之都在正式的读书之余,故又拟名为《书外随录》(当然,这些随想虽大体来自阅读之外,但根本上仍是基于阅读的,是平时的阅读经验融会到意识深处,才会偶然地在阅读之外结晶为思想的断片)。最后,想到法人马尔罗的自传《反回忆录》,遂仿其例,名之曰《反读书记》,显得别致,亦有吸引眼球之用。

说起来,《反读书记》这个名目看似有点突兀,却是完全符合中国文学传统的。据我陆续所留意到的,以“反××”为题的古典诗文乃至专集所在多有:西汉扬雄有《反离骚》,三国王粲有《反金人赞》,西晋孙楚有《反金人铭》,东晋王康琚有《反招隐》,唐代皮日休有《反招魂》,明代吕坤有《反挽歌》,乾隆皇帝有《反李白丁都护歌》,龚自珍有《反祈招》,近代俞樾有《反绝交论》,宁调元有《反饮酒箴》,周大荒有《反三国演义》,陈寅恪有《反落花诗》,甚至,近时日人木田元也有《反哲学入门》。这样的话,我就大可理直气壮,不必担心别人讥为标题党了。

此外,还有另一重用意在。

我过去出的书,尤其是《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陈寅恪诗笺释》《现代学林点将录》几种,已有太多的引证,太多的注脚,读者或以“博学”视我誉我。事实上,我本有点担心,那几本书是不是太繁琐了——尽管我相信,那绝不是无意义的繁琐,是必要的繁琐;而结果,我的担心似是多余的,也许,如此繁琐才正符合了时下的知识风气吧,毕竟这是个膜拜钱锺书、言必称《管锥编》的时代。但我并不认为“博学”有多么了不得。如果说我是自负的,那么,读书多并不值得自负;读书虽多,仍没有丧失思考能力,仍能够使书本为我所用,才值得自负。换句话说,掌握了庞杂的材料,但没有被材料所淹没,仍然能超出材料之外,收拾得住,驾驭得住,这才算是我感到自负的地方。

读书是要入乎其内的,但也得出乎其外。有的时候,是需要超脱于读书之上的。并非只有书本里的才是学问,书本之外,处处是现象,处处是问题,处处是材料;而且,往往书本外的种种,更能激活书本里的学问。

叔本华、尼采都看不起“学者”,看不起死读书的人,不是没有理由的。在这个专业化的时代,不勤于读书,已没有资格做知识分子了,但我们仍应当多体味叔本华、尼采的话,对于“读书”要保留一分警惕,保持一分距离。

我所以用“反读书”这个名目,就有这些微意在焉。也因此,我有意采取“反学术”的表述方式,引证虽不可避免,但至少做到不加脚注,作文字之裸奔。  就体裁来说,这些随想显然应归入札记的范围。我之所以采取这种体裁,可以说有两方面的理由。

首先是内在的理由:我有太多的其他题目需要写,而这些随想多属于片断性的,以札记体表述出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是效率最高的写作方式。诚然,所涉及的话题有些很是宏大,本来是需要作专门研究的,可那么多的话题,若都作通盘式的梳理,人生几何,能成就几个呢?我愿意依据思想直觉,或者提出问题,或者直达结论,以供有心的专门家参考。

其次就是外在的理由:这是一个越来越不依赖纸张的时代,发表文字已太容易,世间的文字已太多太多了。我既达不到“大道不称,大辩不言”的境界,作为不断给这个世界增添文字负担的人,至少应当让自己的文字尽量减少些“水分”。对于这些思想碎片,我希望能用尽量少的篇幅来表达,如此,读者也能用尽量少的时间来接收。

这样的体裁,这样的写法,分析自难面面俱到,材料也未必太严谨,但仅就内涵来说,我敢说是丰富的,甚至比我此前的任何一本书都更丰富。

以札记的形式表述思想或学问,有容易的地方,也有困难的地方。在文字上,不必太讲究词藻,尤其不必太讲究布局,辞能达意即可,确是容易的;但在内涵上,需要直抒胸臆,直奔主题,非言之有物不可,则又是困难的——就跟美女穿比基尼真空上阵一样,是否“有料”,一目了然,不是人人都适宜的。

札记体的书,中西皆有,中国的多重轶事,偏于趣味性,西方的多重哲理,偏于思想性。我日常留意的事情,可以说二者兼有,因此,这本札记在旨趣上也兼有中西之风,既有趣味性的成分,也有思想性的成分。  这样一来,内容自然就驳杂不纯,可谓一锅大杂烩;但也不无好处,就是求其趣味者,可以得一点思想,求其思想者,又可以得一点趣味。我的奢望,是读者能将它作为有趣味的书来阅读,但将它作为有思想的书来看待。

后记

初写这些札记时,是想日后有机会再整理出来,并不急于发表。后来我在《羊城晚报》要负责新编一个专栏版,一时缺稿,勉强邀约之余,遂开始将札记陆续打出来,作为“补白”栏目以充版面。因是自己主持的版面,就用了“顾思齐”的署名。多数情形是每周一篇,包括若干则,如是者约两年。后来还有小部分发表在《南方周末》阅读版。

现在这本集子的内容,是从我的前三本笔记本里整理出来的,原始的写作时间为2008年至2011年。

内容的次序完全依照原始笔记,只是有所删削。我的工作程序大致如此:从原始笔记整理为电子稿时,在文字方面作了调整和修饰,对个别人物、事实通过百度略作查对,略去了后来觉得意思不大的内容;电子稿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不合时宜的内容;经出版社方面审校后,我再检读一遍,又删去了部分不宜或不佳的内容。总体来说,删削的比例不算太大。但跟原来在报纸上发表的文本相比,在条目和词句上略有出入。

作为札记,自然是陆续写下来的,时间跨度较大,我也没有“照相机式的记忆力”,不免有个别主题或事例前后重复,其中有些在整理时已作了合并,有些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则两存之。有些问题,由于事涉常理,未必没有与他人异曲同工者,甚至有无意中承袭他人者,也不敢说必无,但相信我的思路有异于他人,或者论述更为清晰有力,亦仍存之。

我不是故作谦虚的人,但也有低调的时候,原本我有个习惯,凡出书,从来不写自序,需要说明的事情,只写在后记里。但这本集子体例特殊,全书没有标题,麦小麦建议我写篇说明,交待一下写作缘由,故破例写了篇《缘起》,置于书前。这样,后记就没多少东西好说了。

最后,当然得感谢小麦,第三次接受了我的书稿。(她很早就留意到在报纸上发表的这些札记,并凭其物理学的家世熏陶,指出了我对“光年”一词的误用。)还要感谢出版社对书稿的审读和编校。

2014年春写于广州洛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反读书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文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1681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201421856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192
13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