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复活/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复活》一出版就受到高尔基、契诃夫等人的热烈欢迎,但却引起了沙皇当局的仇恨。沙皇书报检查机关对《复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除,当时只有国外才能看到完整的版本。直到1933年出版《托尔斯泰全集》时,才得以把《复活》的完整版本公诸于世。

沙皇的高官们对《复活》怕得要命,派警察监视他。有的说,把托尔斯泰关进彼得堡罗要塞吧;有的说,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吧;有的说,就说他疯了,把他关进疯人院算了。但是他们谁也不敢动托尔斯泰的一根毫毛,因为他们害怕人民。人民,包括全世界人民,都支持托尔斯泰。

内容推荐

《复活》是托尔斯泰历时十年创作的著名长篇。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奸姑母家中的养女、农家姑娘玛斯洛娃(小名卡秋莎),致使她沦为妓女;而多年后当她被诬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对她进行审判。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俄国社会却有典型意义。这部《复活》不但揭示了作者晚年精神上的觉醒,也借小说主人公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了农奴制改革后俄罗斯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此,这部小说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试读章节

车夫、店铺伙计、厨娘、工人、官吏都纷纷停住脚步,好奇地看着这个女犯人。有的人摇摇头,心里想:“这就是干坏事的下场,还是我们不干坏事的人好。”孩子们用恐惧的目光看着这个女犯人,他们感到放心的是现在这个女犯人不可能干坏事,因为有当兵的押送着她。一个进城卖炭的乡下人刚在小饭馆里吃了点东西,他走到女犯人跟前,画了一个十字,给了女犯人一个戈比。女犯人红着脸,低下头,嘴里不知说了一句什么话。

女犯人感觉到大家的目光都朝她射来,但她的头并没有朝他们扭过去,只是偷偷地用眼睛斜瞅着他们,她倒很高兴大家看她。使她高兴的还有这比牢房里清新得多的春天的空气。不过她已经不习惯走路,再加上穿着笨重的囚鞋,所以脚走在石头路上有点痛,她老是看着脚下,尽可能走得轻一点。他们走过一家面粉铺,面粉铺门前有许多鸽子在地上摇摇摆摆地走来走去,没有人打扰它们。女犯人的脚差点儿碰上一只瓦灰色的鸽子,这只鸽子腾地飞起来,拍着翅膀从女犯人耳边飞过,给她带来一股清风。女犯人笑了笑,随即想起自己的处境,沉重地叹了一口气。

女犯人玛斯洛娃的身世说来很平常,她是一个未婚女奴的私生女,跟着母亲住在乡下。母亲是个农奴,给地主家干活,喂养牲口。这个地主家的主人是未出嫁的两姐妹。母亲每年都要生一个孩子,并且照乡下的惯例,总要到教堂给孩子做洗礼,不过洗礼后母亲就不再给孩子喂奶了,因为这孩子是不得已而生下来的,并且妨碍她干活,用不了多久,孩子就饿死了。

就这样,先后有五个孩子饿死。这些孩子都在教堂做过洗礼,然后母亲就不给孩子喂奶了,因而这些孩子就都饿死了。第六个孩子是和过路的一个吉卜赛人生的,是个女孩。本来这孩子也逃不脱死亡的命运。可是有一次,其中的一个老姑娘来到牲口棚,责备喂牲口的人制作的奶油有牛臊气味。当时产妇和她那漂亮、健壮的女娃正躺在牲口棚里。老姑娘刚想走,突然看见这孩子,于是对孩子起了爱怜之心,提出要给孩子做教母。她给小姑娘做了洗礼,因为疼爱自己的教女,常常给小姑娘的母亲送来牛奶和钱,小姑娘就这样活下来了。两个老姑娘都把这个小姑娘叫做“命大的孩子”。

当孩子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病死了。外孙女成了喂牲口的外婆的累赘。两个老姑娘把孩子收养在身边。这个黑眼睛的小姑娘特别活泼可爱,给两个老姑娘带来极大的乐趣。

这两个老姑娘当中,妹妹索菲娅心地比较善良,就是她给小女孩做了洗礼,姐姐玛丽亚对人很厉害。索菲娅喜欢打扮小姑娘,教小姑娘识字,想让她成为自己的养女。玛丽亚却说,应该把小姑娘培养成一个能干的侍女,因此她对小姑娘要求很严格,常常惩罚她,当心情不好时,还打她。结果,小姑娘受到两方面的影响,长大以后,就成了半个侍女和半个养女。她们不叫她的爱称卡金卡,也不叫她的爱称卡吉卡,都叫她卡秋莎。她什么活儿都干——缝衣服、收拾房间、擦拭圣像、烧菜、磨面粉、煮咖啡、洗衣服,给两个老姑娘读小说。

有人向她求过婚,但她谁都不想嫁,她觉得,她过惯了主人家舒适的生活,如果嫁给干体力活儿的人,她吃不了那份苦。

就这样不知不觉她已经十六岁了。当她年满十六岁的那年,老姑娘的侄子,一个上大学的富家子弟,是个公爵,来看望老姑娘,卡秋莎一下就爱上了他,可是她既不敢向他袒露自己的爱情,甚至连对自己都不敢承认爱上了他。两年后,这位侄子要征战,顺路来到姑妈家,在姑妈家住了四天,就在他离开的前一天晚上,他诱奸了卡秋莎,第二天,他塞给她一张百元卢布,就走了。他走后五个月,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从此,她嫌弃一切,厌恶一切,她一心只想着如何才能摆脱等待着她的羞辱。她在老姑娘家也不好好干活了,不是磨蹭时间,就是敷衍搪塞。有一天,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突然发起脾气来,她对两个老姑娘说了许多无礼的话、粗鲁的话,过后她又后悔不已,并主动提出不愿在老姑娘家干了。

两个老姑娘对她也很不满,就放她走了。她离开老姑娘家,到警察局长家当了女仆。但是她在这里只待了三个月,因为警察局长(已是一个五十岁的老头子)老是纠缠她,有一次,他对她动手动脚起来,她勃然大怒,骂他混账,骂他是老色鬼,照他的胸口推了一把,把他推倒在地。由于她的粗暴无礼,警察局长把她赶出家门,辞退了她。她不可能再找干活儿的地方了,因为她快生了。她住到乡下一个寡妇的家里,这个寡妇既当接生婆,又开着酒店。分娩很顺利。可是接生婆刚给乡下的一个有病的妇人接过生,就把产褥热传染给卡秋莎。婴儿是个男孩,被送往育婴堂,据送孩子的老太婆说,孩子刚送到那里就死了。

卡秋莎住在接生婆家的时候,口袋里总共有一百二十七卢布,二十七卢布是她当女佣挣来的,一百卢布是勾引她的少爷给的。她离开接生婆家时,身上只剩下六个卢布了。她不会省着用钱,自己想花就花,别人不管谁跟她要,她都给。接生婆跟她要了两个月的吃住费,总共四十卢布;把孩子送到育婴堂用去二十五卢布。接生婆又跟她借了四十卢布,为买牛用,另有二十卢布她买衣服买礼物花了。这样一来,卡秋莎的身体复元后,她已经身无分文,只好再去找地方当佣工。她到林务官家里当了女仆。林务官是一个有妻室的人,可是他跟警察局长是一路货,从第一天起就纠缠卡秋莎。卡秋莎非常厌恶他,总是尽量躲避他。但是他比卡秋莎有经验,比卡秋莎狡猾,更主要的是他是主人,他可以随意指使卡秋莎,他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占有了她。他老婆知道了这件事,有一次她碰上丈夫和卡秋莎单独在房间里,就扑上去打卡秋莎。卡秋莎也不示弱,于是两人厮打在一起,后来主人把卡秋莎赶出家门,也没有支付她工钱。卡秋莎走投无路,只好进城,住到姨妈家。姨夫是个装订工,原先生活过得还不错,后来主顾日渐稀少,姨夫染上饮酒的嗜好,把家当都喝光了。

姨妈经营着一家小洗衣店,靠着洗衣店的收入养活着子女和不可救药的丈夫。姨妈让玛斯洛娃到自己的洗衣店来干活。可是玛斯洛娃亲眼看到在姨妈店里干活的女工,生活得都非常艰苦,就打了退堂鼓,她到荐头行想找一个当女佣的地方。她找到了一户需要雇女佣的人家,这户人家有一位太太和两位上中学的公子。她到了这户人家的一个星期以后,太太的大公子,蓄着胡子的六年级中学生,就不再学习了,而是整天缠着玛斯洛娃,不让她有一刻的安宁。太太却责怪玛斯洛娃,说都是她不好,就把她辞退了。玛斯洛娃没有找到新的去处,再次来到荐头行,她在这里遇到一位手指上戴着镶嵌宝石的戒指、滚圆的胳膊上戴着镯子的太太。这位太太了解到玛斯洛娃想找一个当女佣的地方,就把自己的住址告诉她,让她到自己家去。玛斯洛娃来到她家。这位太太对她特别亲热,用馅儿饼和甜酒款待她,并派自己的侍女到什么地方去送了一封信。晚上,房间里走进来一位高个儿老头子,此人留着又长又白的头发,蓄着又长又白的胡子。老头子立刻就紧挨着玛斯洛娃坐下,嬉皮笑脸地打量着她,和她说些个没正经的话。女主人把老头子叫到另一个房间,玛斯洛娃听见女主人说:“乡下姑娘,鲜嫩得很呢。”然后女主人又把玛斯洛娃叫出去,对她说,他是个作家,很有钱,只要她能讨得他的欢心,他什么都舍得。于是她讨得了作家的欢心,作家给了她二十五卢布,并答应经常和她相会。她付了在姨妈家的吃住费,买了一件新衣裙、一顶新帽子和一条绸带,她的钱很快就用光了。过了几天,作家又派人来叫她去,她去了,作家又给了她二十五卢布,并让她搬到一个单独的住处。P5-7

序言

托尔斯泰用了十年时间(1889—1899年)写完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复活》,这部小说是他晚年创作的高峰。他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俄国正处于一九零五年革命前社会发生急剧转变的过程中。这一时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产业工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农民则陷入极端贫困,他们再不能按老样子生活下去了;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出现,他们在探索和寻求消除沙皇黑暗统治、消除贫困、消除社会不平等、不公正的途径。《复活》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它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晚年的思想。这部小说是为旧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诞生而呐喊的。

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很简单,它说的是一个叫聂赫留道夫的贵族地主作为陪审员,参加了玛斯洛娃案件的审理。玛斯洛娃年轻时的名字叫卡秋莎,在一个地主家当侍女,聂赫留道夫年轻时诱奸了这个姑娘,后来把她抛弃了,卡秋莎后来被生活和社会逼迫为娼。玛斯洛娃现在坐在被告席上,她被诬陷用砒霜毒死富商斯梅利科夫。而诱奸过卡秋莎的聂赫留道夫却坐在陪审席上。《复活》中讲述的故事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颠倒的,无罪的变成有罪,有罪的变成无罪,也就是有罪的人审判无罪的人。

后来,玛斯洛娃被法庭判处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这时,聂赫留道夫良心发现,他认为玛斯洛娃的沉沦和自己有关,他为了赎罪,决定追随玛斯洛娃到西伯利亚去,并和玛斯洛娃结婚。

聂赫留道夫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利用他和很多上层人士的关系,为了为玛斯洛娃申冤,接触了不少司法部门的官吏,了解了很多监狱的内幕。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道夫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彻底揭露了沙俄司法制度的虚伪,司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的腐败。

《复活》给读者造成的印象是,整个俄国就是一座压迫人民、迫害人民、镇压人民的大监狱。在这座大监狱里,玛斯洛娃处在最低层。所以整部《复活》就是玛斯洛娃对这座大监狱的控诉书,也是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控诉书。

玛斯洛娃的命运和遭遇在读者心中引起的绝不仅仅是怜悯和同情,玛斯洛娃的命运和遭遇太悲惨了,太不幸了,以致使读者在情感上达到难以承受的地步,它们会唤起读者对沙皇专制政体的嫉恶如仇,对扼杀了玛斯洛娃青春年华的人们的深恶痛绝。这正是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  一个社会,如果司法不健全,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如果司法不公正,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公正的社会,如果司法腐败,这个社会必然是一个腐败的社会。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托尔斯泰把司法作为解剖和鞭笞这个社会的切入点,可以说是抓住了这个社会反动的要害。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告诉我们,沙皇俄国的司法是支撑现行制度的一种手段,它是极其虚伪的,它是为有钱阶级服务的。

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无论什么官司,有钱的人只要花钱买通官府,官司就能打赢。

小说详细描写了庄稼汉梅尼绍夫的遭遇。梅尼绍夫是一个“老实巴交、纯朴善良的农民”,他结婚后不久,妻子就被一个酒店老板所霸占,梅尼绍夫到处去告状,可是他告到哪里也没有用,他无论告到哪里,酒店老板都能花钱买通那里的官府,所以所有的官府都袒护酒店老板。最后,酒店老板施以手段,把梅尼绍夫送进监牢。不该坐牢的坐了牢,该坐牢的却逍遥法外,在那样的社会里,哪里还有什么公理可言。当然,梅尼绍夫也可以用钱去疏通官府,可是他到哪里弄钱呢,所以在那种社会,吃亏的、倒霉的、受害的都是穷人。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了在沙皇卵翼下形成的一帮贪官污吏。他们执掌着国家大大小小的权力,他们有的是总督,有的是将军,有的是省长,有的是法官,有的是检察长,有的是参政员,有的是律师。在托尔斯泰的笔下,这些官僚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升官发财的美梦,想尽办法讨好上司,尤其是讨好皇亲国戚,在上司和皇亲国戚面前表现得奴性十足。关于这个特点,托尔斯泰有一段绝妙的、形象的描写。托尔斯泰说,他们“比如一只温顺的狗,主人爱抚地拍一拍它,在耳根处挠挠它,它就欣喜若狂起来,它又是摇尾巴,又是缩身子,又是抿耳朵,发疯似的转起圈儿来。”在沙皇统治的社会里,这就是所有当官的往上爬所采用的有效伎俩。

其次,他们都是沙皇所豢养的打手,他们个个心狠手毒,残忍无比,只要主子一声令下,他们就向“猎物”猛扑过去。他们不折不扣地执行上面的指示和命令,他们把这看做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比如那个彼得堡罗要塞的司令,“他曾经率领驻高加索的军队打死了一千多捍卫自由和家园的抵抗者”,他曾经指挥驻波兰军队镇压那里的人民。他现在虽然老朽昏聩了,仍然担任着彼得堡罗要塞的司令。彼得堡罗要塞是一座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在他任职期间,大批政治犯被迫害死。他由于功勋卓著,得到沙皇的赏识,获得许多奖章和绶带。但是正如托尔斯泰在小说中说的:“富豪们夸耀他们的财富,也就是暴取豪夺,将领们夸耀他们的胜利,也就是屠杀无辜,统治者夸耀他们的权势,也就是蹂躏百姓。”

再其次,在沙皇的统治下,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把他们的职务当做捞地位、捞钱财、捞荣誉的手段。他们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托尔斯泰揭露说,一些政府的高级官员侵吞捐款,可是他们不仅没有被关进监牢,至今仍然坐在各机关的第一把交椅上。

他们都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比如那位朝廷大臣伊万伯爵就颐指气使地说,他从青年时代就相信,他生来就是要吃名厨烹调的山珍海味,他生来就是要穿舒适、名贵的衣服,他生来就是要坐舒适、快捷的马车。

《复活》严厉地鞭挞了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大大小小的官吏,撕下了他们的假面具,把他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读者认清了他们的丑恶嘴脸和罪恶,使读者认识到,他们是旧制度顽固的维护者,是消灭旧制度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反复强调一个道理,在沙皇统治下的封建社会,真正的罪犯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应该审判的是他们,应该被关进监狱的是他们。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由科尔恰金们构成的“游手好闲、穷奢极欲、渺小鄙俗”的丑恶世界;另一方面,又向读者展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二十多个挖泥炭的工人构成的。他们在泥炭沼泽田里,在没漆的水中,干着艰苦的活儿,从早干到晚,只有吃饭时才能休息两个钟头。产业工人的成长,始终伴随着资本对他们的残酷剥削。他们一个个骨瘦如柴,身上穿的是家造土布衣,拖着疲惫的身躯,列车员叫他们是“一群脏鬼”,老爷太太们骂他们是“臭乡巴佬”,可是托尔斯泰却说,他们是“全新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过着真正的劳动生活”。

在俄国十九世纪的文学中,这是第一次出现产业工人的形象。十九世纪末的托尔斯泰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工人虽然人数尚少,虽然被人瞧不起,但是他们代表着社会的未来,他们是未来新社会的创造者。

托尔斯泰从创作《战争与和平》的那天起就渴望社会能够进步,农民能够得到解放。但是谁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谁来解放农民,托尔斯泰始终没有找到这种力量。过去他只是把社会的进步,农民的解放,寄托在一些开明的贵族身上。托尔斯泰求他们发发善心,求他们牺牲自己一定的利益,求他们把土地还给农民。这样的开明贵族有没有?有!如《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复活》中的聂赫留道夫。但是事实说明,单单靠这些贵族的施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照样一片黑暗,统治阶级照样巧取豪夺,农民照样受苦受难。

托尔斯泰写《复活》时,不一定已经认识到这些工人就是未来解放社会的力量。但是从托尔斯泰描写这些工人的字里行间,使人感觉到,这些工人都是些道德高尚的人,他们互相之间都很团结,任何困难都吓不倒他们。所以托尔斯泰说,这些工人是“全新的人”,他们构成的世界是“全新的、美丽的世界”。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一群政治犯,也就是一群革命者。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他们是当时的先进分子,代表社会的进步力量。他们献身革命,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不怕坐牢,不怕流放,和沙皇专制政体做坚决的斗争。如小说中所描写的纳巴托夫就是这样的革命者。他曾多次被捕,多次坐牢,多次被流放,他成年后的一半岁月都是在监狱和流放地度过的,但他无犯无悔,从不气馁,他的斗志反而更旺盛了。“总是那么精力充沛,总是那么乐观,总是那么精神饱满”。他从不猜测遥远的未来,他总是牢牢地把握住现在,脚踏实地从事实际工作。

他们背叛了剥削阶级的家庭,抛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甘愿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过着清贫的生活。如玛丽亚·帕夫洛夫娜,她的父亲是个将军,但她从小就厌恶贵族生活,喜欢普通人的生活。她说,她跟厨娘们在一起,跟车夫们在一起,觉得很愉快,而跟她家的那些老爷太太们在一起,就觉得乏味,觉得无聊。后来她懂事了,她才知道她家过得是寄生生活,于是她就离开家,进了工厂,当了工人。

当玛斯洛娃正在待徨,正在犹豫不决,正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着重大选择的时候,她遇到了这群革命者,这是她的幸运。

玛斯洛娃一接触到这些革命者,就觉得他们都是极好的人,他们从不考虑自己,总是考虑如何帮助别人。他们有的人虽然也是老爷,可是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特权,放弃了优越的生活,他们都是为老百姓着想。他们对她特别友好,从来没有看不起她。  玛斯洛娃感动了,她的心和他们的心贴在一起了,她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不由自主地在各方面效仿他们。

聂赫留道夫曾赌神发誓说,他要跟着玛斯洛娃到西伯利亚去,他要和玛斯洛娃结婚,因为他曾对玛斯洛娃犯下了罪,他要赎罪。但是他的思想只停留在对玛斯洛娃的怜悯和同情上,他的宽宏和大度并没有在玛斯洛娃的心中点燃新生的火花。她一想到他过去对她的凌辱,她怎么能再投入他的怀抱呢!

只有这些革命者才真正把她从苦海中救出来,使她彻底摆脱了过去那段生活笼罩在她头上的阴影,她现在可以昂着头,挺起胸,迈开大步向前走了,她前边的路还长着呢。

《复活》一出版就受到高尔基、契诃夫、科罗连科、斯塔索夫、列宾等人的热烈欢迎,但是却引起了沙皇当局的仇恨。沙皇书报检查机关对《复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除,当时只有国外才能看到完整的版本。

警察局加强了对托尔斯泰的监视。沙皇的高官们面对《复活》怕得要命。他们有的说,把托尔斯泰关进彼得堡罗要塞吧;有的说,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吧;有的说,就说他疯了,把他关进疯人院算了。但是他们谁也不敢动托尔斯泰的一根毫毛,因为他们害怕人民。人民,包括全世界人民,都支持托尔斯泰。

一份官方刊物在谈到当局为什么不敢伤害托尔斯泰时写道:“我们有两个沙皇,一个是尼古拉二世,一个是托尔斯泰。他们两个谁厉害?尼古拉二世对托尔斯泰无奈他何,不可能动摇他的‘宝座’,可是托尔斯泰却毫无疑问地动摇着尼古拉二世的宝座。”

从当局的这些反映中可看出,《复活》在沙皇统治的一潭死水中掀起的可不是涟漪,而是怒涛。

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书评(媒体评论)

《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后一个高峰,或许是最高峰,它那望不见的峰巅淹没在云雾之中。这部小说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同之处在于情节紧凑,几乎没有离题的插曲。小说对人物的肖像刻画得非常成功,观察深刻,“堪称毫不留情的现实主义”。

——罗曼·罗兰

《复活》就好像一道望不到边的巨大的瀑布,它穿过坚硬而冷峻的峭壁从高空飞泻而下,冲向广阔的空间,翻起千层浪花,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斯塔索夫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家”,“与巴尔扎克一起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山峰。”《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作家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得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茨威格

《复活》通过有血有肉的逼真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在沙皇暴政下人们像浮萍一样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黑暗和惨无人道。

——乔治·卢卡契

《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对监狱、法庭乃至整个上层社会的揭露,非常深刻,入木三分。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塑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一个个具有自身丰富性而不是类型化的形象。

——普鲁斯

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特点在《复活》中最有力地表现出来了。他成功地使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是在广大农民的贫困生活与贵族地主阶级的奢华生活的对照中,托尔斯泰无情地揭露了沙皇政府各级官员的极端腐败,猛烈地谴责了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度的不合理。

——茅盾

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感觉他的确了不起,他笔下的妓女玛丝洛娃给人一种圣洁之感,而我们有些小说的所谓“圣洁女性”形象却给人卑琐之感。这就看出大师与普通作家之间的差别了。

——迟子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复活/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乔振绪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56642
开本 16开
页数 3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1
164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