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想见看见听见(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阮义忠,当今最活跃的摄影艺术家之一,他在摄影艺术上的成就为人们所熟知,而他的文字魅力也在近年越来越多地呈现。不但亲手为自己的摄影集配上精致文字,更在多家报刊发表专栏,每日一世界的微博亦在只言片语中找寻生活情味。《想见看见听见(精)》由阮义忠所著,是他创作三十年来第一本个人随笔集,自述童年记忆、影响一生的重要历程、与世界顶级摄影大师的往来,心仪的歌手和友人……读者可从中一窥这位“摄影教父”镜头背后的故事,与他一同“想见,看见,听见”——那些黑白影像中没有说出来的,都在文字中汩汩流淌。

内容推荐

有“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之誉的著名摄影家阮义忠,三十年来第一本个人随笔集。以真挚隽永之笔,回顾他摄影艺术生命中所有的“想见,看见,听见”。

第一章“想见”,怀念故乡风土、童年往事、异族民情,历数自己从一个宜兰乡村木匠家的孩子走上摄影之路的来龙去脉,浓缩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与不同人群的生存景象;

第二章“看见”,介绍方大曾、庄灵、吕楠等华人摄影师及其作品,以他始终行于时代之先的艺术眼光和文化敏感,捕捉这些暂时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摄影天才之灵光;

第三章“听见”,是“非主流”的书评与乐评,藉由书籍与音乐,追溯自己与创作者的缘分,从“诗人摇滚歌手”科恩,到瑞士摄影大师罗伯·弗兰克,书写独一无二的“私人艺术史”。

《想见看见听见(精)》由阮义忠所著,《想见看见听见(精)》同时收录近50幅阮义忠摄影作品及方大曾、吕楠等著名摄影家的代表作品,读者可从中一窥“摄影教父”镜头背后的故事,与其拍摄的黑白影像相互映衬,图文共赏,构成一部完整的生命之旅。

目录

序:见或不见

卷一 想见

爱哭的童年

回家的方向

北埔十三巡

八尺门、摄影、我

人与土地:我的摄影主题、我的成长背景

台北谣言:为城市造像的感慨

四季的故事

失落的铁轨,失色的梦

抽屉里的浪花

老伴

卷二 看见

寻找方大曾

丈量永恒的尺度:吕楠

谜语和真相:陈传兴

期待上帝:冯君蓝的《微尘圣像》

君子庄灵?灵视人间

向自然习法:谈张志辉的摄影专题《胸无成竹》

卷三 听见

重听伦纳德·科恩

彻底的异乡人:罗伯特·弗兰克

黑暗报告,良知之光:唐?麦库林

永远的布列松

想念亚美尼亚

试读章节

很少回忆儿时的情景,因为我的童年仿佛没有欢乐可言。一想到我就会赶紧打住,让思绪转个方向,免得碰触到无所不在的隐痛。

大概是这个缘故吧,日子久了,我竟变得有往事健忘症,留在记忆中的孩提事情,每一桩都只是残缺片段,连不成一则稍微完整的情节。印象最强的反倒是结局;留在记忆中的那些经验无论是怎么开始和发展的,最后都是不愉快地收场。因此,我大半只记得伤痛,而忘却其他枝节了。

在我童年的那个年头,台湾的经济还是很差的,乡下人只有靠极为认命的勤奋和节俭,才能勉强养家。继承祖业木匠的父亲有九个小孩要养,把所有体力和精力都投在刨刀、凿子、铁锤和一批批木材堆里;唯有如此,才扛得住沉重的生活担子。

他那一日日弯驼的背、一日日衰老的容颜、一日日稀少的头发,始终就不曾给过孩子们慈祥亲切的感觉。他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对我们展开笑容。孩子和他的沟通都透过母亲传达,甚至连他在生气,也都是妈妈咬着我们的耳根:“你爸要处罚你了!”我们才知道。

父亲的木讷和严厉,使家里笼罩着一层高压的气氛,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无法把自己的感情倾吐出来,彼此很少沟通,大家都是闷着地一日日长大起来。而我,是家中性情最烈的,不像兄弟姊妹那般,以温驯听命的态度来尽子女的本分。我会表示不满、抗议,甚至以逃学、离家出走来抗拒自己的不幸命运。

不过,在我有胆量和能力搞革命前,也就是幼儿到学前阶段,我只有以每个人都有的本能——哭,来表示抗议。

我的爱哭是极为出名的,连附近邻居都怕了我。我动不动就哭,而且只要嗓门一开,就没有人劝得了,只有在我哭够了,觉得已经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时,才会甘愿地打住。而那时,我通常是筋疲力尽,喉咙都哭哑失声,就地一瘫就累极睡倒了。

在那些无理取闹的哭阵中,我那已经被扫把竹条鞭笞过的手和腿,会再加上很多条伤痕。但不论父母怎么吓我,或再加打几顿,我都不会妥协,继续哭,哭到大人们束手无策,反而会担心我哭伤了。那时,妈妈或者祖母会塞些我平常最喜欢吃的糖果或想了很久的一支蜡笔,希望我收住哭声。尽管这些东西都得存上一两个礼拜的零用钱才买得起,但我都会把它们扔得远远的。我记得,自己那时的脾气真是人鬼都怕。

我的爱哭,被亲戚们认为是极没出息的表现;叔伯在教训堂兄弟姊妹们时,都会引我的例子为戒:“像阿忠那款,你一世人就完了!”

然而,在小小的那个年纪,我却一点也不以自己的臭名为辱,还很得意地认为:唯独我有能力搞得大家都头痛。

那种哭,是需要极大技巧和毅力的,动不动就长达两三小时,除了身体消受不了,有时还会惹来没人理的惨况。大人斗不过、哄不住,也就不再吓唬或施小惠了。于是,我往往会落得既可怜又可笑,独自在角落里,从轰轰烈烈的嚎啕变成有气无力的呜咽。想想不甘心,鼓起精神再来一场声势更壮大的,好证明自己没被打败。

我把每一场哭都当成突击战,一怨怒就向家人放冷箭。然而,有一天,我再也不想哭了,其中缘故,正是史无前例的一场壮烈长哭。

为什么而哭倒是忘了,只记得自己没阖眼地哭到天亮。从傍晚开始,我就往地上一坐,拒吃晚饭、拉开嗓门。妈妈在全家大小都下了饭桌之后,把我的碗筷留着,将剩菜拨到另一只小碗里,无可奈何地向靠在门坎旁的我说:“哭饿了,就自己来吃吧!”

夜色急遽地冷清而深沉,家里大小一个个洗过澡,准备上床睡觉了。每个人从我身边走过,都得把脚抬高一点,以免被我绊倒。

爸爸盯着我,摇摇头,叹了一口极为失望的气,丢下一句:“现世(丢脸)!”姊姊用脚尖碰碰我,使眼色叫我作罢;妹妹踮着脚跟,怕惹火了我遭殃;两位哥哥则见怪不怪,从我身上一跨而过;弟弟们有的不明就里,有的对我做鬼脸。

我依旧哭我的,不顾一切。不多久,寝室的鼾声开始响起;月亮渐高,映在地上的窗框影子,由斜长逐渐缩短。餐桌上的我那份饭菜终于隐没在黑暗中。

外面的猫叫、犬吠断断续续地传来,终至寂静,唯一能听到的就是我几近虚脱、如游丝般的喘息。我隐约地体会到,没什么人、什么事会被我的哭声打败;这场仗彻头彻尾是我在和自己拼斗。

半夜,妈妈起床来劝我上床,几乎已败阵的我却仍然坚持着不投降。妈妈莫可奈何,怜爱地在我手中塞了一个硬币。我已无力和以往一样把它扔远,只是不愿接住地任它滑出手掌,硬币滚在泥地上,没有半点声音。

妈妈回床上去了,留下我生气地盯着眼前的硬币。在漆黑的角落,铜板稍稍反光。两毛钱就想让我妥协?我哭不出来,仿佛最后一点的自尊都被击溃了。

P4-7

序言

从小我的作文成绩就不好,长大了对写文章也没信心。倒是画画一直被夸奖,后来拍照也得了些掌声。我对图像的掌握能力远胜过文字,这跟我的成长背景与环境有关。祖父是镇上有名的细雕木作师傅,在我还不会走路,于木料刨花堆里爬的时候,日日所见的就是神案上的龙凤木雕、考究家具上的花卉禽鸟。长大些,堂兄弟们在玩捉迷藏、官兵捉强盗时,我最爱的却是用砖头、木炭在晒谷埕画东画西,让大人十分头痛。

上了学,有了笔,课本、作业簿的空白处都是我的涂鸦。爸爸妈妈一看就摇头,认为我不好好念书,只会鬼画符。如果说,我的画画爱好曾受过什么鼓励的话,那就是每当家人生病久久不好,必须举行去邪、路祭时,就会由我负责用冥纸为扎好的稻草人画张脸。大人小孩都说:“阿钉仔画得好像啊!”

我所看到的世界充满线条、比例、秩序、构图,却找不到形容它们的词句;没想到这个毛病竟成为我日后的写作风格。对我来说,大多数的表达方法似乎不太适用,总觉得那不是我所见到的,也不是我想传达的重点。对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一向特别敏感,对同一件东西在不同时间的存在状态我总是特别感兴趣,但在意的焦点往往说得不够清楚,让别人觉得我叙述事情太跳跃;这是我的缺点。可是,我有办法抓住稍纵即逝的一线灵光,当我把这个长处与摄影结合为图文书时,竟引起我没有料到的热烈回响。

这本书以文为重,图反而为副,在某个方面来说,可说是我众多出版物中的第一本随笔集。会把书取名为《想见看见听见》,是因为我特别注重“见”。我认为那不只是视觉,而是一种触感。它是具体的,会反弹、有温度、有形状、有量体,是一种几乎等于烙印的存在。若是“想”、“看”、“听”而没有“见”,就等于生命不曾与外在有过接触。真正的“见”来自生活本身,而不是阅读他人的经验。我的文章若是有一点点特别,大概就是因为文字与生活共频率;因此我将这本书的二十二篇文章分成这样三辑。

书中文章最早的一篇写于一九八五年,最近的一篇刚脱稿。让我感激的对象很多:台湾的《联合报》副刊及《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几乎每次收到稿子都会以我不敢妄想的慷慨篇幅刊登;台湾九歌出版社好几次把我的文章选入年度最佳散文选。大陆的《生活》月刊更是不但跟我邀稿,还将我拉入编辑顾问团,一有合适题材就催促我写稿;近年来写的一些稿子都是在这本令人尊敬的刊物首发。其他文章多半是当年开摄影展时赶出来的,事隔三十年重看,有点脸红,幸好内人袁瑶瑶帮我精简润饰。我还要特别向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陈飞雪女士致谢,因为她完全尊重我在本书结构与配图上的决定。

感恩大家!

阮义忠于台北

二○一三年三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大陆关注“世界摄影”,或我称之为“严肃摄影”的人士,若其年龄正在四十岁上下,那么,阮义忠的名字想必在他们心中无可替代——他是一位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我甚至听说,好几位大陆摄影家把“摄影教父”这样的尊称给予阮义忠。

——陈丹青

在阮义忠先生的镜头里,台湾的乡亲们似乎并不在乎或者顾虑他的镜头存在。他们只是在生活,在生活中,而阮义忠先生可能于他们来说,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对摄影中的阮先生并不起外心,有生份、见外之感。阮义忠先生虽然拍摄下了他们的日常,但那也是阮先生的日常。这样的日常教我们振作,教我们知道感动是什么,也让我们惊醒麻木的丑陋。

——顾铮

作为一个摄影家,阮义忠在他30年的摄影历程中,逐渐在台湾地域文化和历史情境中找到了其摄影观看的立足点,“凝视台湾即将逝去的人文价值”,见证台湾的政治变化、农业生活转变到工业生活的迷茫、都市化给人们带来的错乱、根文化和本土文化受到的冲击等等。在他的摄影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台湾“乡土情结”或“乡土意识”。

——王璜生

阮义忠的可贵处,在于他那动人的诚实。

——陈映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想见看见听见(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阮义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64174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201325078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5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