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曾获中国书奖一等奖和首届国家图书提名奖的《中华文化史》的最新修订版。由文化史名家冯天瑜先生主笔,何晓明和周积明两文化史新锐合力完成。书本以宏大的构思、新颖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生成机制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 图书 | 中华文化史(第3版)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曾获中国书奖一等奖和首届国家图书提名奖的《中华文化史》的最新修订版。由文化史名家冯天瑜先生主笔,何晓明和周积明两文化史新锐合力完成。书本以宏大的构思、新颖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生成机制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以宏大的构思、新颖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生成机制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有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本书既可作为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又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指引。 目录 题记 导论 上编 中华文化生态 第一章 “文化生态”界说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三章 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第四章 中华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下编 中华文化历程 第一章 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第二章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三章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第四章 秦汉:统一的帝国与一统的文化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第六章 隋唐:隆盛时代 第七章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第八章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第九章 明:沉暮与开新 第十章 清:烂熟与式微 第十一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上) 第十二章 近代:蜕变与新生(下) 结语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华文化史(第3版)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09270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788 |
| 版次 | 3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863 |
| 出版时间 | 2010-05-01 |
| 首版时间 | 2010-05-01 |
| 印刷时间 | 2010-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1.12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52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41 |
| 宽 | 171 |
| 高 | 3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425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