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蓝梦
内容
编辑推荐

过了做梦的季节,还要用梦为题,似乎有些过了。但思来想去还是用《蓝梦》为书名。因为我喜欢蓝,蓝天碧海,辽阔悠远,带点忧郁苍茫;而梦是已逝去的日子,不能重现,却难忘怀。况且《蓝梦》又是我十五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的篇名,那是不惑之年留下的一丝痕迹,也算有个纪念。

内容推荐

人过了50岁,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生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悟,人生的梦也真该醒了。50岁前,人生的苦旅最艰辛最困惑也最精彩。从婴儿出生起,慢慢走过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而步入中年,梦想纷至沓来,绵绵不断。这是做梦的年纪。当然不同的年龄段,梦也不尽相同。过了五十,人生便有了日过午的感觉,下一站该是奔老年了。醒了回头看去,终然长叹人生苦短,转瞬即逝,恰如大梦方醒。但是,人是要做梦的,睡梦醒梦,甜梦苦梦,美梦噩梦,这才是精彩而不可或缺的人生。50岁后多回忆,该不做梦才是。

《蓝梦》记下我曾经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所求所悟,也算是昨日种种之梦,当然不是全部。现在不太做梦了。心静了,睡眠也好,一觉天亮。

目录

永远的记忆(代序)

石公山的眼睛

五彩三清山

西塘人家

不谢的桃花

红绿出彩

黔东南秀

13岁那年

选择

寻找

蓝梦

儿子与车

无意塑造儿子

成长的烦恼

梦 醒

窗下奏鸣曲

不可思议的荧屏

天下本无事

枫丹白露

菜场变奏曲

激情

大路通天

松江的眼

苗乡淘宝

弦音

年龄与事业的证明

永远的斗士

有所为,有所不为

舞者

正常人的世界

荒诞:人类生存困境的凸显

困惑的逃亡和逃亡的困惑

你与她

爱路跋涉

武则天与五部小说

为百年历史变迁留影

于东田和她的《大路千条》

动荡时期的青春记忆

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

李晓小说的入世情态

逃遁与投入

试读章节

一辆白色的尼桑面包车在西子湖畔的林阴大道上穿行,我舒适地依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悠然的目光滑向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那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物。金黄色的太阳已高高升起,虽然车内空调器散发出习习凉风,但我仍然能感觉到夏日酷暑的炽热在空气中的颤动。车内音响中低低回荡着“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歌声。这熟悉的旋律在充满摇滚节奏伴奏下,弥漫在我的周身,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此刻,我的感觉像似在听一支既古老又现代,既亲切又陌生的歌,内心升腾起一种古怪的难以名状的情绪:是一股细细的怀旧温情?这首歌当年是这样唱的吗?为什么此刻唤不起当年那种热血沸腾的激情?

喧闹的杭州城渐渐被抛向身后,车继续朝着此行的终点七里垅方向驶去。我和几位朋友是应邀去那儿参观浏览。二十七年前我曾走过此地。往日的情景似遥远的梦,故地重游,好像在寻梦。那时我才十三岁,青春的梦幻在红色的海洋中萌动。我和几位同学打起背包,举着“红卫兵长征队”的旗帜,头顶凛冽的寒风步行穿过杭州,折向富阳、桐庐、七里垅,迎着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进发。如今想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必然。只有在那个时代,才会有那种近似癫狂的壮举,那是一种精神的朝圣。

车在夏日的阳光中飞驰,窗外的景色闪动着炫目的白光。我戴上墨镜,四周明亮的色彩变得柔和清晰起来。我在细细寻觅往日残留下的痕迹。然而岁月流逝,早已将记忆蒙上一层模糊的阴影,一切似乎显得朦胧而陌生。

蓦然,一条蓝色的长带展现在我的眼前。钱塘江,那蓝色的江水不还是我记忆中的颜色?蓝蓝的江水轻轻卷着波澜,向那遥远的碧空流去。午后白炽的阳光跳跃在水面上,晃若繁星在蓝天上闪烁。钱塘江的水是蓝的,蓝得那么明澈又那么深邃。它将我的心冲洗得无比纯净。模糊的记忆竟又变得清晰起来。

那时我还年幼,人生的步履才刚刚迈出,但我却过早地以为成熟。红色的风暴散发出迷人的诱惑,我渴望钻出父母的羽翼,冲向那红色的天空,自由地翱翔。其实,稚嫩的我又怎能理解和弄懂那场红色风暴的真正意义?只能是被社会的时尚所蛊惑。那时的父母正是我现在的年纪,却经受着与我截然相反的遭遇。他们整日挨斗受批,不断地写着交代检查,自顾不暇,饱经风霜的脸上过早地刻上了衰老的痕迹,痛苦阴郁的神情令人心酸又心烦。我怎么能感受和理解他们内心的重负有多大多沉?当我把要去步行串联的打算告诉他们时,他们又能说些什么呢?只是默默地为我准备行装。他们眼中流露出的忧郁我似乎感受到了,但我却依旧无动于衷……

寻梦本是令人伤感的。钱塘江离我远去,但那湛蓝的色彩依然充盈在我的心中。车飞速地前进。昔日道路两旁那色彩暗淡的泥墙小屋已不复存在,一座座、一排排崭新耀目的楼群不断地在我的视线中闪过。一个时代已告结束,另一个时代正合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快速地在我们面前展现。我无意评判历史。历史犹如一条河,不管它有多少曲折弯转,多少支流河汊,它总以自身的存在及必然的方式证明其存在的价值。我不愿贬低已经逝去的时代,因它毕竟留存着我那青春梦幻的痕迹;我更不愿为它赞美,因为如今的这个时代毕竟比那逝去的时代更充满勃勃的生机。P32-34

序言

32岁那年我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工作,担任党组秘书兼主席团秘书。在此之前,我下过乡,当过兵,1983年转业到上海航天局宣传处工作。尽管工作不断变化,但对文学的向往和追求没有变。巨鹿路675号作协大院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圣而充满魅力的地方。每当我路过大院门口,心中充满敬畏和幻想,却从不敢往里深探一步。但我相信:梦想成真。如今,我走进了作协大门,能在里面工作,一干竟19年。这是一方福地,浸润在此,得益匪浅。

记得那是1985年的盛夏,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作协,第一个找我谈话的是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茹志鹃老师。她是我第一次面对面见到的第一位著名作家。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有风度,像高高的白杨树,威严挺拔,但在她的眼里却又透出了关爱慈祥。我在上小学时就读过她的小说《百合花》,70年代后期还读过她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对她很崇拜。真没想到能在她的手下工作,心情自然很激动也很紧张。当时她和我谈了一些话,鼓励我好好工作,努力创作,其余我已淡忘了,而她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却铭刻在心,暖暖的,至今难忘。

后来,因为秘书工作的关系,我还结识了很多仰慕已久的老作家。当时的第四届作协主席团由1位主席,19位副主席组成,都是学养丰厚,造诣很深的优秀作家。主席于伶,年近八旬却很精神,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喜欢戴着墨镜,在屋里也不摘。来作协开会,总是手拄一根拐杖,拎一个帆布包,从容潇洒。记得1987年他赴北京参加中国作协主席团会议,因年事已高,眼睛又患有白内障,行动不便,作协领导派我陪同前往,好一路照顾。但他不太愿意给人添麻烦,一路上总是不让我搀扶照顾,还说:“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反倒让我不好意思了。在北京,我们住在中国作协的鲁迅文学院招待所一间客房里。当时的住房条件较差,他也没有不快。晚上睡觉,他要开盏灯,问我行不行?还反复解释:“我眼睛不好,夜里要上厕所不方便,打扰你了。”那晚,我们躺在床上聊了很多话,大多是我问他说。他还讲述了30年代起在上海文艺界开展革命活动的一些趣闻,直至深夜。

第四届主席团是在1984年7月选举产生的,离上届换届大会整整22年。因“文革”等种种历史原因,造成了正常换届时间延误18年,也造成了在历届主席团中,属这届人数最多,规模最庞大的状况。当时主席团的平均年龄高达68岁,但20位主席团成员都是上海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不可或缺。其中,小说家6位:王西彦、师陀、吴强、茹志鹃、哈华、菡子;诗人3位:王辛笛、肖岱、罗洛;剧作家4位:干伶、艾明之、杜宣、柯灵;散文家1位:孙峻青;文艺理论家3位:王元化、徐中玉、蒋孔阳;儿童文学家1位:陈伯吹;外国文学翻译家2位:包文棣、草婴。此外,还有5位德高望重的主席团顾问:许杰、朱东润、伍蠡甫、钟望阳、赵家璧。其中,除钟望阳因我来作协时他已去世,未曾相识外,我都见过面,听过他们的教诲。

那时主席团会议每年要开3、4次,都是我提前几天打电话通知,临近开会时,再打电话提醒一次。记忆中,每次主席团会议出席人数都不会到齐。不能到会的人都会事先主动请假,还详细地说明不来的原因,态度严肃诚恳认真。

每次开会,陈伯老大多总是来得最早,端坐在作协东厅的沙发中。他慈眉善目,身材矮小,可能是主席团中个子最小的,年龄却是最大,已有八十高龄。他每次发言,话题总是要转到繁荣儿童文学上来,细声慢语,滔滔不绝,难以打住。于伶先生主持会议,话语简短,尽量请大家多说。茹老师介绍作协工作情况,提出需要主席团研究解决的问题,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不添油加醋。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赵长天列席会议,代表书记处汇报工作,就显得详尽细致谨慎多了。罗洛老师在主席团中年龄最小,是唯一未达花甲之年的副主席,可称小弟弟。他话语不多,和风细雨,为人谦和,烟抽得很凶。他50年代遭遇不测,被下放到大西北二十多年,像被烤干的胡杨树,却不屈不挠,枝繁叶茂。他善于倾听他人发言,在综合他人意见的基础上才发表自己的看法,全面而不乏深刻。他待人大度和善,不强加与人。徐中玉先生身板挺直,穿着得体,精神矍铄。他说话嗓门较大,快人快语,毫不含糊,却充满善意。后来,他担任过第五届作协主席,为人处世仍一如既往,为人师表。王西彦先生也是我接触较多的长者。他个子较高,大概在主席团中属最高。他19岁离家赴京求学,在外辗转五十多年却乡音未改,浓重的义乌口音,让人听着很累。他说话直率,观点鲜明,加上那含糊生硬的义乌发音,显得很冲。反之,王元化先生的一口京话,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他说话慢条斯理,思路开阔,条理清晰,往往一语中的。还有柯灵老的儒雅风度和满头银发、杜宣先生的深沉和挂在嘴角冒着缕缕青烟的烟斗、师陀先生的满脸沧桑和质朴率真、包文棣先生的斯文和厚厚的布满圈圈的眼镜、辛笛老的才思敏捷和亲切友善、吴强老师的高傲倔强和对下的亲切随意、还有我的老乡峻青老的胶东口音及和蔼笑容,等等。

如今,我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第四届主席团成员中,也已有16位仙逝。健在的4位:艾明之、峻青、草婴都已年过八旬,徐中玉先生也已过了九十大寿。不论是生者还是逝者,以往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是那样清晰、深沉,浓得不能化去。我愿仙逝者永垂不朽!祝健在者安康福寿!

我想:人过五十,才会有本真意味上的记忆。因为有了人生旅途足够的铺展,有了生命体验更多的积淀,记忆经历史和岁月长河的冲刷消磨,返璞归真,方显永恒。

后记

过了做梦的季节,还要用梦为题,似乎有些过了。但思来想去还是用《蓝梦》为书名。因为我喜欢蓝,蓝天碧海,辽阔悠远,带点忧郁苍茫;而梦是已逝去的日子,不能重现,却难忘怀。况且《蓝梦》又是我十五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的篇名,那是不惑之年留下的一丝痕迹,也算有个纪念。

人过了50岁,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生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悟,人生的梦也真该醒了。50岁前,人生的苦旅最艰辛最困惑也最精彩。从婴儿出生起,慢慢走过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而步入中年,梦想纷至沓来,绵绵不断。这是做梦的年纪。当然不同的年龄段,梦也不尽相同。过了五十,人生便有了日过午的感觉,下一站该是奔老年了。醒了回头看去,终然长叹人生苦短,转瞬即逝,恰如大梦方醒。但是,人是要做梦的,睡梦醒梦,甜梦苦梦,美梦噩梦,这才是精彩而不可或缺的人生。50岁后多回忆,该不做梦才是。

《蓝梦》记下我曾经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所求所悟,也算是昨日种种之梦,当然不是全部。现在不太做梦了。心静了,睡眠也好,一觉天亮。

2009年12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蓝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建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9279
开本 32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