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对元青花的呈色特征,即元青花纹饰上呈现的“晕散”、“点晕”、“黑斑”、“铁斑”、“下凹”、“天坑”和“锡光”,以及其他一些特征,就它们的命名、形状、生成区域和生成机理做些基本的物理化学的探讨,力图规范这些术语的指向,力图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从而为元青花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 图书 | 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博古书系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尝试对元青花的呈色特征,即元青花纹饰上呈现的“晕散”、“点晕”、“黑斑”、“铁斑”、“下凹”、“天坑”和“锡光”,以及其他一些特征,就它们的命名、形状、生成区域和生成机理做些基本的物理化学的探讨,力图规范这些术语的指向,力图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从而为元青花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内容推荐 在以往的有关元青花瓷器的论著中,对于元青花瓷器固有的“晕散”、“黑斑”、“铁斑”、“下凹”、“串珠状凝聚”、“锡光”、“冰挂”和“天坑”等现象特征,或者廖廖数语,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没有论述,或者因历史原因和著者的文化结构,不能就这些特征的形状、色差和形成机理做出较为详尽的科学描述。 本书的作者,一为考古硕士,一为冶金工程师。十余年来走访了国内数十家博物馆,拜访了不少民间藏家,悉心研究元青花瓷器,使该书成为以独特视角,用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结合,集中解释元青花呈色特征的原创之作。 本书图文并茂,所附图片几百张,均为作者自摄。对元青花瓷器的鉴定,不无帮助。 目录 前言 一 元青花鉴定综述 二 元青花所用的苏来麻尼料” 三 苏料青花的“晕散”特征 四 苏料青花奇异的“点晕”、“渗蓝”、“串珠”、“冰挂”现象 五 苏料青花的“黑斑”特征 六 苏料青花“铁斑”的形成机理 七 苏料青花“锡光”现象探索 八 苏料青花的“下凹”和最神秘的“天坑” 九 苏料青花瓷器的画势 十 苏料青花瓷器的仿制 十一 我国钴料的使用历史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博古书系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陈逸民//陈莺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186246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16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7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76.3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5.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10 | 
| 宽 | 143 | 
| 高 | 12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51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