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与美学》由赵士林所著,本书认为阳明心学是历史从中古走向近代的思想先导,市民文艺则为同一时代转型的感性张扬,阳明心学与市民文艺整合而成的解放思潮,适足为贵族文化之终结,平民文化之滥觞。本书重点一在义理脉络之爬疏,一在时代意义之探掘。全文分“心学一辩”、“心学异端”、“美学流变”三个部分。其主要论旨包括三个方面:一、探讨心学形成、确立的思想脉络与逻辑归宿;二、估价明人审美趣味“从情到欲”的审美价值和时代意义;三、心学异端的自然人性论与审美趣味的“从情到欲”。
图书 | 心学与美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心学与美学》由赵士林所著,本书认为阳明心学是历史从中古走向近代的思想先导,市民文艺则为同一时代转型的感性张扬,阳明心学与市民文艺整合而成的解放思潮,适足为贵族文化之终结,平民文化之滥觞。本书重点一在义理脉络之爬疏,一在时代意义之探掘。全文分“心学一辩”、“心学异端”、“美学流变”三个部分。其主要论旨包括三个方面:一、探讨心学形成、确立的思想脉络与逻辑归宿;二、估价明人审美趣味“从情到欲”的审美价值和时代意义;三、心学异端的自然人性论与审美趣味的“从情到欲”。 内容推荐 《心学与美学》由赵士林所著,本书以明代阳明心学与市民文艺的关系为核心论旨,首次系统地考察了明代中叶开始形成的走向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全书的论说分三条线索:一、阳明心学在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史中的位置;二、阳明心学与心学异端;三、心学异端与市民文艺。 《心学与美学》作者在充分掌握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对每条线索上的问题作了深入缜密的分析。其中有关思想史脉络的爬梳、思潮时代意义的探掘等,尤能发前人所未发,补充乃至突破了先哲时贤的很多定见,填补了所涉领域的若干空白,从而既客观清晰义富于独创性地勾勒了时代巨变前夜的思想变化图景。 目录 序 自序 导论 上篇 心学一辨 第一章 内圣之学的矛盾 第一节 心本体一天本体 第二节 酝酿——原始儒学 第三节 消解——阳明心学 第二章 内圣之学的终结 第一节 从程颐到朱熹 第二节 从陆九渊到王守仁 第三节 从伦理到心理 中篇 心学异端 第三章 自然人性 第四章 平民意识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民本思想之原义——儒墨比较 第三节 民本思想之式微——政治阉割 第四节 民本思想之转换——平民意识 下篇 美学流变 第五章 从情到欲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奢靡成风 第三节 性的袒露 第四节 历史局限 第六章 从雅到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体流转 第三节 文人自觉 第四节 民歌地位 第五节 历史局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再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心学与美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士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12511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3-10-01 |
首版时间 | 2013-10-01 |
印刷时间 | 2013-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 |
CIP核字 | 2013211970 |
中图分类号 | B244.8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5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