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的路上(爱的路上贝拉作品1)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新浪漫主义文学作家贝拉的最新中短篇创作合集,全面反映了作者近期创作的风貌以及她的创作历程。一言之,在爱的路上,寻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爱情,而是对关注全人类的大爱。

本书是对女性灵与欲的解读和刻画,对人性与爱的赞美。

内容推荐

“爱的路上·贝拉作品”共包括六部作品,除已为读者熟知的“爱的三部曲”《911生死婚礼》、《爱情神秘园》、《伤感的卡萨布兰卡》外,还有青春伤痕小说《太阳破碎的季节》和近年来大热作品《魔咒钢琴》,还有为此次书展特别推出的最新作品集《爱的路上》。贝拉对前5部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力求内容情节更加缜密。

本书是贝拉的中短篇小说合集,集中反映了作者近十年来的创作成绩,既有染着当年青涩痕迹的啼声初试之作,也有中短篇佳作,更有在爱的路上,在寻找世界的路上,蓦然回首时,深刻而又洗练的真挚心声。

目录

远岸的女色

爱情随想曲

凄美的苦恋

处女的荒原

艺伎

欢爱,不仅仅为了爱

裸神

流泪的弹琴人

回归

会说话的黑眼睛

天涯路茫茫

我的世界

黑钢琴,女人的爱魂

最后的华尔兹——一位日本姑娘真实的婚恋故事

灵猫

金色的童影

爱的路上(代后记)

新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贝拉作品解读/白烨

试读章节

处女的梦曾在一片荒原里飞,少女之心像水波一样荡漾,在荡漾的那一刻以为自己的爱是石破天惊的。

当女孩们第一次被异性抚摸,那一只男人的手,那一排颤抖的手指,温柔地在你的肩背摩挲时,整个人都酥软了,轻盈得不知身在何方。被抚摸的震颤蔓延到了全身,而当那只手游移、上下求索时,处女之身有一股热流溢过,火焰要窜出,却强压着,任由魂飞神飘……

恪守传统的少女贞操无形中形成了另一只更加强有力的手。

这只阻挠的手将不少女孩护送到了新郎臂弯。当然这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婚恋的状态,而今,似乎已经没有那只恪守传统贞操之手了。

整个少女时代断断续续地喜欢过几个男孩,我一直无法给那些人找一个合适的称谓——我少女时代的情人们——似乎也不确切,不曾做过爱的男人,只能称纯纯的眷爱。回想起来,当时彼此精神上的交流不仅盲目且以想象为美,仅仅是青春少女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期望,便赋予了一个个极平常的男孩幻想中的完美。

有一次回国,我意外地在故居的抽屉里找到了一本少女时的日记簿,里面密密麻麻地抄摘了当年写给男友们的情书,写得十分煽情,透过字里行间,重温了年少的浪漫情怀。其实这份炽热火烫呈给的并不是某个男友,而是少女在爱与性压抑中的进发,对情与欲无限的想象。在此,摘录一些片断,可一窥少女的风花雪月。

摸摸我的心,感受我的跳动,舞会后的夜半,我愿是你怀中的

羔羊。

我是一片荒芜的原野,你将是第一匹驰骋沙场的战马,少女之心为之狂跳,少女之花为之绽放。

黄昏之后是黑夜,黑漆漆的夜里,我们甚至可以把一切都提早做尽了。

梦里,背对着你,我开始怯怯地褪去衣服,当我回眸,凝望着你时,不禁泪流满面,我缓缓地走向你,虽然你我只相距十几步路,而于我,却是如此如此的漫长,那是我整个的少女时代,而你就是尽头。

无数的夜梦中,你就是骑在马背上的白马王子,我紧抱你不放,醒来时,才发现抱着的是一个枕头。

如果你执意要怎样,我会丢掉少女的坚持,由着你,一路带我飘去——但那是不可能的!

在那棵大树下,久违的我们紧紧拥抱,急促的呼吸下,像扔衣服一样将语言扔走,剩下的只有生命的激情,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令人惊喜的意乱情迷。

当我第一次在你目光下怯生生地打开虚伪的衣扣,我懂得了一种庄严的回归。

燃烧的女人其实是一尊美丽的雕塑,这是一位沉默的男人告诉我的。

今夜在孤独中祈求远来的船把我载入情海,而船在某一次的风浪里已经残破。我们只能说再见。

愿羞怯和裙服都被你那双拉琴的手撕裂,在你的疯狂里做水一样的女人。

诸如此类的情书痴语不胜枚举。

但一碰上,理性之船牢固不破。男朋友根本不能将眼前矜持的姑娘与那个写情书的女孩相提并论,完完全全是两个人。

少女时代最大的快乐就是写情书和读情书了,尤其是读情书的感觉比真实见面时的拥抱还要令我神往……

不管那些男孩文笔怎样,在我读来,都是一篇篇令人心潮澎湃的情书,我对他们字迹,远比对他们的身体还熟悉——他们的身体对我反而是完全陌生的。  为了不让父母看到那些情书,我就放在口袋里,夹在书里,锁在抽屉里,藏在衣柜里,卷在考卷里。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基本上每封情书到最后都皱巴巴陈旧不堪了——但仍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少女的巨大财富。

我无法诠释自己是怎么一回事,好像与生俱来一段自然浪漫情怀,这与我的家庭背景格格不入。

我出生在一个家教非常严格的家庭,外祖父母和祖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我的父亲是心脏科医生,母亲自小人的是教会学校,后来当了英文教师。我父母虽爱好文艺,父亲能拉小提琴,还有一副好歌喉,母亲爱看书,能写优美的散文,但他们骨子里极其传统本分,据说彼此一生中都不曾爱过第二个异性,彼此都是对方的初恋对象。

尤其是我那年轻时美丽的母亲,从来目不斜视,她看见父亲以外的同辈异性,目光是低垂的,从不搭话。有一次,母亲打扮得清清爽爽准备应邀参加学院的教师联谊舞会,在旁的父亲立刻沉下脸,说:“跳什么舞啊,跳‘六’去吧!”弄得母亲不敢迈出家门,之后,能歌善舞的母亲再没有参加过舞会。

可偏偏身为他们女儿的我生来就浪漫到骨子里,十五六岁时就开始爱美,穿得花枝招展,在学校我不招蜂惹蝶,可男同学为我暗中吃醋打架是经常的事。每天放学,只要一到校门,男同学就会一窝蜂争先恐后替我背走沉甸甸的书包。我的一双上体育课的臭跑鞋拎在他们手里,俨然成了炫耀的战利品。一手挥动着我那双臭白鞋的男生,神情十分骄傲。我常常在人群中一骨碌地朝前奔得好远,男同学就会拼命地追上我。有时,剪着短发的我,简直就成了一个孩子王。

做回淑女,是从开始恋爱起。每一次被吸引,热烈展开,渐渐褪色,最后曲终人散,像完成一部部小说一样完成一段段恋程。

我容易新鲜,容易厌倦,每一段恋情有认真有不认真,有长有短,完全取决于心情和感觉。

在与男友交往中,我发现自己与生俱来有一种驾驭男孩的本领,他们总是很乐意但其实是不幸地成为被我放飞的那只风筝。而我总是由着性子一会儿进发激情,煽起情来他们没了章法;一会儿却又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对男友从来就满不在乎的姿态,注定让男孩更疯狂,更珍惜。男孩子从来不在意送上来的爱,他们喜欢自己千辛万苦追来的女孩,越遭挫败,斗志越勇,爱更刻骨铭心了。

一次在纽约最后一班地铁上,天意弄人,竟邂逅了青梅竹马后劳燕分飞的伙伴小天。我们曾有过不咸不淡的恋情,情书轰轰烈烈过,但身体的亲密仅仅只有一次。那是一个晚上,他离开故乡前夜,街心花园里,我们胆战心惊地搂抱在一起。

时过境迁,小天早被我遗忘了,至多只是少女历程中的一个台阶。他和他们都只能成为一种抽象的象征,不再是那一个人,而只是少女时代恋情的符号,像悠远的回声,偶尔在心间回荡。

但是,初恋的无疾而终于小天却是伤感的,他说唯一真心爱过的只有我,灼痛的心永远无法抚平……

我当时想笑,却倏尔鼻子酸涩。这不是他的甜言蜜语,事隔十来年,彼此都有了归宿或寄托,还提过去那么久的往事,情何以堪?

纽约地铁上的小天已成婚,可打开钱夹,分明夹着一帧我二十岁的倩影。这怎么不令我感动,他何曾想到我们竟有一天能在离故乡万里之外的纽约地铁上际会,他将这段初恋作了无法再认真的珍藏。

旧情复燃,可以成为生活和小说中一个扣人心弦的情景,而我,大可不必。淡淡的情愫已在岁月中消失,生命如此精彩,我成长的脚步走得那么快,崭新的世界早为我开启了大门。

在纽约的街头,我们仍像十多年前一样,轻轻拥搂。他说我是他永远的少女,这让我感怀,我流泪了,但我的泪分明是为岁月的沧桑而流。我的心早已经走很远,根本找不回也不愿去找回了。

我知道像小天这样倾情一生的恋人,天底下不会太多,而偏偏被我错失在处女的荒原,遗落在故园的街角。

其实现在看来,少女时代的我,根本不懂爱情,好像女孩子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或者需要有那么一个具体的男孩来成为自己童话世界里的王子,等觉得他怎么不像王子啊,于是,重新去找王子。

一切都按照童话和神话故事的内容在寻找自己的男孩。

爱情究竟是什么,说出我爱你就够了吗?它的底蕴和内涵绝非一个爱幻想生美、爱做游戏的女孩所能顿悟。一个少女既懂得憧憬浪漫,又恪守处女的荒原,好像在荒山野林,谁正在烤着香喷喷的肉,一群饥汉争先恐后地伸长了脖子,以为可以吃上,可最后只能闻其香而不知其味。

少女本身又何尝知道真正恋爱的味道呢?

这是悲哀的,这是留下遗憾的年代。同时,少女坚守的理智又是那么的难能可贵,我向少女时代的我致以深深的仰慕。我的今天,足以盖过少女时代的心境恬淡和冰清玉洁,完成了一种从世俗爱情中提炼出的精神超然,对那一片曾经惨淡的处女荒原保留了眼光中的惊喜和深深的缅怀。

今天的女孩已经很少有处女意识了。

在纽约,有一位十六岁华裔女孩,原本品学兼优、明艳照人,在交上一位十八岁印度裔男友后学业荒废了,功课也多科挂红,而且经常逃课。每天晚饭后,女孩都要打扮得性感媚俗,外出后不到凌晨三点都不会回家。有时周末女孩等不到男友的电话,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魂都没了。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父母大为焦虑,百般阻拦,谁知她语出惊人:“有人要我,已经很好了,班上还有谁是处女?你们要是反对,我就搬出去与他同居。”

父母瞠目结舌,却也无可奈何,最后买了一大包安全套送给她,叮嘱再三:千万别怀孕。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挽救女儿,当务之急就是换环境。父母准备当海归,重新回到北京工作。

谁知,当父母联络好国内专业工作,在北京买了房子,甚至都为女孩交付了在京的国际名校昂贵学费后,女孩情绪暴怒,横倒在地痛哭,扔出一枚炸弹:“你们要是回国,就拖上我的尸体走。告诉你们,我已经怀孕四个月了,舍命都要生下这孩子……”

父母当即晕倒了。

北美土壤上的女孩,若谁在十八岁还保留处女之身,反要遭嘲讽了。

而二十年前,万里之外的东方上海,女孩在潜意识中多么视处女的荒原为生命的膜拜啊。

谈恋爱归谈恋爱,要进一步,没门!

当年,很多女孩像警卫一样守候着自己那一层处女膜,在破裂的瞬间,思绪在神圣与并不神圣间游荡。某种已开始,某种已结束,不必在乎值不值得。这是生命的一个历程,与爱有关,也可能与爱无关。

真正值得爱的人,总是处女时代无法邂逅的。

P41-47

后记

几年前,为寻访青春的第二故乡富士山,我从北美飞抵东京,然后又坐新干线前往静冈。

沿途中,在暮色来临之际,富士山从列车的右侧向我压了过来,如历史般的沉重。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我重见富士山那一刻剧烈的心灵撼动,这座被誉为大和民族象征的富士山曾见证了多少爱与死的故事,它是青春的一座圣岳。我拖着腮,头斜靠着车窗,目光投向富士山。

富士山呈圆锥状,恰似一把悬空倒挂的巨扇;当我将头倒着去看,那巨扇就缩小了,渐渐地成了女人手中摇曳着的扇子,我甚至还能感觉到一阵风从我的耳边吹过呢!幻觉中,女人的形影是模糊的,舞影灯影光影重重叠叠,似真似幻,慢慢地就变得清晰起来了,车窗映射出我的面容,与山峦上盛放的樱花远近叠影,一起跌入时光的隧道……

一切如此的熟悉,又如此的陌生;一切如此的浩瀚,又如此的微小;一切近在咫尺,一切又遥在天涯。我的灵思奔涌,仿佛此刻身心得到了庄严的回归,真正合天地为一、合自然人类为一,我被浸染在一种神性的力量中……

在静冈我会晤了汉学家桑岛,也就是《911生死婚礼》日文版译者。在寿司店,当一杯清酒下肚,我便开始对桑岛和另一位叫藤原的翻译家大侃特侃往事,说1993年秋,当我结束留日生活的前一天,口袋里还揣着八十万日元现金,你们说我该怎么花掉它?

他们望着我傻笑,没吭声。

我说当时有朋友将我带到了秋叶原,说买些日本产的大小电器吧。站在电器街的街口,放眼望去,大店小店大街小巷都是琳琅满目的电器品,看得我眼花缭乱,这才惊觉自己在东京几年却还从未来此见识过。但我朝前走了几步就决定往回走了,因为想到自己有那么多亲朋好友在东京,电蹁品之类无论如何都轮不到一个窈窕少女大箱小包地扛回故乡吧。就这样,我撇下流连忘返的友人,独自一人坐车到了新宿。

我在新宿车站内的百货商场闲逛了起来,衣服是漂亮的,首饰是耀眼的,食品是精致的,但我的目光轻轻一扫很快就投往了别处,最后当我走过一家和服店的时候,看见那水一样柔丽的丝绸,便停住了……

口袋里的七八十万日元就这样换成了一件湖蓝色的丝绸和服。

回到常盘台的住所,我喜滋滋地展示着我的和服,还在镜前比试着,没想到家人都说我想法怪异,母亲说:“算算都折合五六万人民币呢,就买个累赘来,再说离开日本之后这和服就更没机会穿了。”

“对不起,确实是贵了点,但还有什么比和服更有纪念意义的呢?”

第二天早晨,在成田空港,我的手上仍捧着这个装和服的长纸盒,“这是什么?”前来送行的日本朋友问。

“和服啊!”

“为什么不装箱托运?”

“怕弄丢了。”

“这么喜欢和服?”

“那倒不至于,只是我把青春留给了这片东洋的土地,也要将日本传统文化中最美的东西带走……这件和服对于我的意义已经不是衣物了,而是一个民族的光影,温柔的象征……”

“伟大!中国女孩伟大!!”他们称赞道。

我笑笑,心想,这与“伟大”压根不着边,说白了,与其说我留恋在日本的留学生活,不如说我留恋自己的青春岁月,还有那份漂泊世界的少女柔美的情怀。

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穿过那件和服,在正式场合不是穿晚礼服就是旗袍。但我偶尔打开那个纸盒,看见水一般柔丽的那抹湖蓝,我的眼光变得更温柔了,于是,我就用这柔情似水的目光看爱情、看自然、看艺术、看世界。

一个女人,拖着哀伤中优雅的步子,走在寻找世界的路上,手势是高贵和苍凉的,表情是忧郁的,每一个夕阳都折射出她流浪缥缈的影子。

在走了很久很久之后,我依然不知道世界究竟是什么,或者世界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

是那一座又一座繁华喧嚣之都,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民族,还是一群又一群远飞的鸽群,一片又一片起浪的森林?

我只知道世界就是我,世界就是我每天面对的人,面对的景,走过的路,小到脚下的一棵草,大到顶上的一片天……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博大的世界。

在各处,我最喜欢的就是逛书店。各类作品以文学的名义强势出击、以前所未有的盛宴投向市场,到处是书的海洋。看起来这真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学盛世,但书海里更多的是文学的沙漠,究竟有多少作品能予我们以极强的精神震荡?

同样,在世界人潮里,男人女人亲密无间,性爱像河水一样泛滥成灾,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相信爱情并以它作为生命的信念和终极的承诺?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苦闷,我的情感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选择一次又一次的远游,在琴声和文字里演绎唯美与神话,在欲中求美,在爱中找善,在悲中提升,在死亡中思索生命的意义。就这样,一个女人、一个旅人,在自己的苦魂爱欲中筑起了爱的朝圣之路。

我感到欣慰。在旧金山电视台“跨越地平线”和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专访节目播出不久,我收到了不少观众的来信,表示我的爱情观引起了他们强大的内心震撼和冲击。

妙极了,我的小说本无意展现文字的魅力,正为了展示爱的世界,以及世界的爱。我所写的爱情故事,无论是灾难的悲剧,还是拷问青春的灵欲分离,抑或是历史的岁月沧桑,其背后贩卖的都是思想,那就是爱的信仰。

我始终梦想在人类的信仰与爱情之间寻求到平衡点。毕竟,无论什么年代、什么种族,能让我们大痛大美、大狂大喜的,除了爱,还有什么呢?

且不说这种“接触世界文化”的背景对文学创作有多重要,我只知道,我一直在路上,我们都在路上,在恩典和原罪的路上,在寻找爱情和世界的路上。

我有时会处于这种状态:一群朋友在一起喝酒聊天,谈到很兴奋时我突然就从情致的高处滑落,心中掠过一阵无名的忧愁,欢乐像风一样逝去。

我的忧患意识为什么这么深?人类能真正快乐吗?人为什么不能透过爱欲结合的神圣“纯爱”来提升自己?如果恩典是神的爱,为什么性爱要以原罪为基础?这些问题长时间以来一直困扰着我。

伟大的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自有人类以来,人就很少真正快乐过。这才是我们的原罪。”那么为什么人会不快乐,是不是因为在世俗的纠结中,在财富的累积中,无论获取或失落都是烦恼,是不是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得面对生离死别的痛苦?

其实,生命之外的一切都是附加的,财富和困扰,荣耀与屈辱,从来就是连体婴儿,死亡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诞生。

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将自己的胸怀敞开,寻找爱,接纳爱,更付出爱,从小爱到大爱,从爱你的女人或男人开始,爱这个世界。

爱的路上,我看到的是爱的风景,听到的是爱的心跳,闻到的是爱的芳香,尝到的是爱的味道。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变迁的世界成了我的家,我真实的人生以及我所创造的文学世界都在爱的路上,在寻找世界的路上。

而如今,家就是我的世界。

几年前,为爱,我回到了故乡。虽然我仍在行走中,但更多的是思想的行走,灵魂的飞翔。

我无法以我曾经有过的感动来描述我们爱与生命的承诺,它是充满了激情、信念、能量和美的无限巨大的世界。与它相比,其他名利的东西、物欲的追求似乎显得毫不重要。对一切存在而言,它是全然的生命、全然的美、全然的意义。它蕴涵生命全部的能量。

每次,我在上海的街上漫步或驻足,觉得自己不曾离开过这里,至少那个梳着一条大辫子、有一双明亮眼睛、容易脸红的少女一直居住在这座城市里,并且,一直在谈恋爱。

当故乡进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得不像上海或者更像上海,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少女们早被世俗的沟壑浑沌了眼睛的时候,那个少女依然清澈。是的,她在身体发育得丰润之后就停留在了岁月里,她的精神世界还是泰戈尔、托尔斯泰和雨果……

恍然觉得,原来那个走世界的女人是另一个我而已,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直留在这里,童年的回忆,母语的亲切,初恋的心跳,一切一切不曾远去。

都在这里。

爱的路上,就是生命所有的希望和意义。英国画家乔治·弗雷德里克·瓦兹一幅名为《希望》的画作一直激励着我。

画面上一个年轻女子坐在地球上,身体前倾,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手里弹拨着仅剩下一根弦的七弦琴,并俯身倾听其微弱乐音。虽然这名女子身上有着瘀伤和血迹,穿着破烂不堪,竖琴也只剩下一根弦,她也许是日本广岛或者南非沙佩维尔的受难者,虽然世界被战争撕裂,被仇恨摧残,被猜疑蹂躏,被疾病惩罚,并且充满饥饿和贪婪,虽然她的竖琴被毁坏得只剩下一根琴弦,但是这位女人仍有无畏的希望,在她那仅存的一根琴弦上,去弹奏音乐,去赞美上苍的恩典……

感恩,使我们快乐。

永远在爱的路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的路上(爱的路上贝拉作品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贝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9631
开本 32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7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