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蔚蓝色的告别
内容
试读章节

敲门声响起时,我正在阳台上。天幕是一块巨大的烟水晶,黯淡而透明,像旧式写字台上厚重的茶色玻璃板。下面是层层叠叠的剪报:琐碎的铅字,黑白相间的图片,陈旧泛黄的光色是沉沉压在天边的雨云。远远传来冗长的蝉声,沉闷的雷鸣,人们的阵阵絮语和叹息。天像有流苏的波斯挂毯一样低垂下来,现出四角的弧度。绰约的紫色水雾从每一个角落升起,阴魂不散地逡巡在城市上空,模糊了水晶的澄澈和人们的视线。风从天际降下,酝酿声势,集结能量,仿佛要与静止的时间决一死战。

“暴雨一场。”我想,“这才是北方的夏天!”

然而我来不及关窗便去开门。以高中生的眼光评判,来者一身行头颇为古怪:皱巴巴的衬衫,破了几个洞的牛仔裤,脏到发灰的旧球鞋,脖子上挂着骷髅和望远镜。凭这副德行我一眼认出,此君正是老友米开。

“喏,让我进去吧。”见我盯住他红蜻蜓一样的眼镜不放,他夸张地摘下镜架,作了个挥帽送别的四不像手势。

倒像是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我耸耸肩,侧身让他进来,一边把满沙发的书扔到床上——全是些复习资料,试卷啦、题型整理啦、笔记啦,昔日无限重要的黄金资本,如今花谢花飞满天地散落一地,成为一个过去时态的象征。

“怎样,考完了有啥感想?”

我使劲咽下“你来找碴儿是不是”这句硬邦邦的回应,低下头,余光扫向房间的另一端。沙发上一片空白,与余下空间的混乱感形成荒谬的对照。老米大咧咧地跨过我的视线,一屁股坐进那片空白,那德行简直让我想把他扔出去。

“没感想。——要不要咖啡?”

这问题十足可笑,显然是为了转移话题而存在。但我只是立在茶几前,像个提前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只待来人按下“Yes”的按钮。

我走进厨房,从塞满器皿的储物柜中翻出一罐磨好的咖啡粉。将粉末倒入咖啡机,加适量的水,按下按钮,等待深褐色的液体缓缓流出。一切按照程序进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机器嗡嗡地运转期间,我支起耳朵,听见风从窗外源源涌入。单薄的窗帘像肥皂泡一样鼓胀起来,任何一刻都可能是危险的,让它在阳光下碎裂,粉身碎骨。

“看这风……”老米自言自语。

“嗯?”

“风啊。”他的语调在我听来夸张得过分,“它是力量的产物。”

“一切都是力量的产物,”我将两杯咖啡推到茶几上,直起身来,“来自大自然的一切。我们除外。”

“那么人类的进步呢?”

“进步?这种事可没发生在我身上。”

“你简直像个反人类者。”老米哂笑道。

“是啊,以一己之私否定整个人类,简直罪大恶极了呢。”

其实我是在说气话。在老米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具备不可言说的神圣属性,使他不得不为之倾倒。这种时候他像个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者,赞美起宇宙的和谐来,那是好话说尽,毋庸置疑。而作为一介摄影狂人,他还强调“用最客观的眼睛看世界”,以达致最纯粹的美感。一朵花就是一朵花,不是水鸟、沙漠或者星星。我承认,这一点我做不到。主观情感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激荡,之于我,我是不可能与之分离的。但我并不反对他的视角,甚至有些羡慕:剥去人类强行附加的感性成分,想必能看见最纯粹、恬淡而优美的自然。

而那样的自然,大概是我无法认识的吧。

置身事外时,人人都是出色的理论家,但卷入漩涡中心又是另一回事了。保持理性多么艰难!口头上冷嘲热讽、不以为意、镇定自若,轮到自己时还是要惊慌失措,像门前的一条老狗,流露出哀怨的、随时可能被命运抛弃的眼神——想到这里我简直要狠狠地鄙视自己。明智、冷静,摈弃一切不必要的情感——这样的话,人们可以免去多少不必要的痛苦,只是生产抗抑郁药的厂家不免要嘀咕一番了。

遗憾的是,绝对理性大概是上帝的视角。人仍在他内心的十字架上受着永恒孤寂的折磨。

以整个人类的困境作为借口,“不止我一个”,对不对?

够了,又一个逃避的理由而已。

我一面胡思乱想,心不在焉地看向窗外。天边的云被翻卷涌动的强大气流一片片扯碎,像小孩子粗暴对待即将凋谢的花朵。每一片被抛入死亡深渊的花瓣都是即将消逝的时间。我们无法将它留住,你或我。

还要等待多久呢?

寒凉的气流骤然冲入室内,从后脑一掠而过,冷冷地刺痛人的神经。我站起身,一瞬间与窗外暴烈的风拉近了距离。窗帘挑衅似的在我们眼前高高扬起。

“关上窗吧。”老米放下杯子,懒洋洋地站起身来。

对自然界的狂暴力量,只能如此抵挡。所谓人类文明,不过是掩藏在一幕玻璃后的脆弱灵魂。

窗闩上那一刻,一道狭长的闪电横过天际,像是愤怒地抗议着什么。这微不足道的举动,终究斩断了人与外部空间的联系。云层破开,水晶帘的伪装被恶意的目光撕裂,远行的大船劈波斩浪划开平静的海。暴雨随即从昏黄的天幕后倾泻下来。

我坐下来,老米从对面投来关切的目光。那目光的重量沉沉地压迫着我,让我抬不起头,喘不过气。

“你来找我,想必不是只为了躲雨的吧。”

“你猜得太对了!”

这算哪门子冷笑话。我想做一个应景的笑容,却笑不出来,机械地搅动着已经冷掉的咖啡。老米沉吟了一会儿:

“或许你不爱听。”

“这话怎讲?”

“劝说,或者游说,才是此行的正题。”

雨一直下。大滴的雨水猛烈敲打窗沿,发出空洞的回响,像落在某条中世纪的青石小巷上一刻不停的脚步声。在雨声里我的意识穿过时间,回溯到自身存在之前的许多年:那里有人声,有世界最初的光芒,有浩瀚无际的大海与漫山遍野的花香。但那里没有我。我是隔离在世界之外的。

雨水沿着玻璃汹涌而下,留下曲折的纹路,像受过鞭刑的背脊上触目惊心的伤痕。天空转为不透明的灰白色,像大理石密不透光的波纹,水晶般的色调不复存在。从最远的天际到茶几一角,我收回了视线。发出的似乎不是自己的声音:

“好吧,可以进入正题了。”

P3-7

后记

长久以来,有两种看似对立的小说观念:反映真实生活和超越(或抽离)真实。前者往往强调对现实世界(人物、情节等)的贴切设定和详实描述,后者则注重表现“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的多种可能性,大多包含某种必然性的悖论,如卡夫卡的《城堡》。粗略来讲,较之后者,前者掺杂了更多的主观情感。以上分析只是大而化之的二元论,就这部小说而言,简单的二元归类便难以实现了。就个人偏好而言,我更喜欢后一种“抽象的”小说,为此不惜冒情节简单、人物存在感单薄的风险,去作描绘共同人类处境的尝试。这部小说也是怀着这样的念头起笔的。

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主人公文子渊和她的朋友们的遭遇,的确取材于我所熟知并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情境,譬如高考。这种熟悉必然会带入更多的个人情感,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些感受并不那么顺理成章,甚至自相矛盾。如果说文子渊对高考体系的嘲讽是自然的,她的自为的顺从也是自然的。对以高考为核心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不信任,与自觉的顺应规则,两种分离的观念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努力尽责的惟一目标是得到自由。想必不少经历过高考的同代人都有过类似的期望:残酷竞争的前景,与想象中天堂般的大学生活形成对比,仿佛走过那座独木桥就能获得解放。

但期望被打碎了。目标(即便是纯功利性质的)不复存在,我们才发现它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之前的生活是独木桥式的惟一选择,之后的生活则是堕入真空,不知何往。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大概更能体会这种自由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残酷落差。更可怕的是,无论革命性质的反抗(如艾叶)还是服从世俗规范(如文子渊),无论表面上的一帆风顺者(如安素晴)还是隐世埋名者(如罗伊),任何一条路都不能导向个体所期望的生命出口,人们被困于过去与现在的纠缠中。这便是迷宫隐喻的由来。

我最终引用了《西西弗的神话》来化解这个阴郁的谜团。通俗一点说,便是无意义的、悲剧的人生与使之有意义的个体反抗之间的关系。加缪赞美后者,是因为他看透命运的悲哀之余,仍然怀有对人性的某种信心:在信仰流失、世事巨变、对个人来说不可预知亦无力阻挡的时代,人类只能寄希望于自我拯救的可能性。这一点不仅适用于高考失利的高中生、车祸中失去朋友的摇滚青年、自幼父母离异闯荡异国的女孩,任何人都可能面临类似的危机。对生命信念的坚持和热爱其实是极其艰难的事情。我们没有意识到,不过是还没有遇到足够严峻的挑战而已。

当然,小说毕竟不是单纯的理论宣传或者心灵鸡汤。作为自我拯救的途径之一,我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建立在相互理解之上的友谊或爱情,都是引领我们走出迷宫的线索。文子渊与艾叶的通信证明了这一点。即使结果令人失望,已失去的事物无法挽回,走出迷宫后的子渊还是选择了“去生活”:珍重信念,热爱自由,同时明了自由背后必要的责任。可可·香奈儿(她可不止是个小资女人!)说过:“骄傲的人只有一种最高的利益,那便是自由。”既然代价是必需的,为什么不能活得更有尊严?文子渊的选择,大体也是我所推崇的理性人的生活准则。

在我心中,最好的小说不该走极端,而是将理念探讨和个体感受并行不悖地加以传达。很遗憾自己不是一个技巧更为圆熟的小说家,只能笨拙地讲述这个故事。文子渊的遭遇并不仅限于自身,亦不仅限于对教育体制弊端的思考,真实的答案应该在读者的个人理解之中。若这部小说能够引起任何有关类似生命困境的积极思考,它大概就是有价值的。走出迷宫之路并不在神秘的远方,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窗外已是深夜了。黑暗寂静而美丽,一如无数个凉风习习的夏日夜晚。六年前的我,正值高中分班考试前夕,却迷上某论坛的长篇同人小说,不顾家长警告一直看到夜半。关掉电脑走到阳台上时,整个城市的灯光都变成了萤火虫般温暖的橙色。多年后一个人在纽约旅行,在帝国大厦顶端俯视圆形地平线上遮天蔽日的光点,类似的奇异体验才又一次发生。是这些时刻把“幸运”之类的字眼抛给了我们。世界千变万化,时间之河汹涌向前,永不停息。但至少这一刻,我们可以停下来确认自身的存在,不再害怕虚无,不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迷失。毕竟还有更真实的东西值得追求:目标、幸福感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感谢我的父母在创作过程中对我的尊重与支持。感谢作家出版社冯京丽老师给予我的建议、帮助和高度评价。感谢陪伴我度过高中三年的朋友们——无论你们此刻身在何方,那些日子始终是艰难而美好的。感谢我的小猫和小狗们,它们也是最好的朋友,只要有可能,总是陪在你身边。

今天是六月十日,祝高考完的孩子们有个好梦。

卢然

2010年6月10日凌晨

目录

不只是告别——序卢然长篇小说《蔚蓝色的告别》

引子

一 暴风雨

二 最后的相聚与最初的告别

三 蔚蓝海岸

四 故宫的回忆

五 Run baby,run,don’t ever look back

六 白月月圆之夜

七 扑面而来的世界

八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便是一切

九 苦涩的洗礼

十 离开迷宫的列车

十一 自由的音色

后记

序言

不只是告别——序卢然长篇小说《蔚蓝色的告别》

卢然在十七岁读中学时写出过一部《今晚我们跳舞》的长篇小说,可惜我没有看过。因之,看到她的名字和这部《蔚蓝色的告别》的新作,我在感觉不无陌生的同时,也隐约怀揣了一份好奇。

一个依然还在大学校园的二十一岁的学生作者,能写出一些什么来呢?实在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太大的期待。然而,无心猎奇的阅读,遇到了有备而来的作者。作品一开首,便以文雅而精准的语言、佻挞而微妙的感觉,惟妙惟肖地描画出一个敏感又愤懑的中学生的无边烦恼与无奈心态,让你伸纸疾读,引你探知究竟。

十年前,韩寒曾以一部大胆抨击中学教育制度的《三重门》,让世人为之震惊,并拉开了他叛逆写作的帷幕。之后,有关描写各类校园生活的小说汗牛充栋,但也毋庸讳言,如许作品在思想含量上,还鲜有能与《三重门》相匹敌的。十年了,终于有一部作品可以与之比肩,甚至在文学性上实现某种超越,这不能不让人为之辛欣。

与韩寒的《三重门》类似,卢然的《蔚蓝色的告别》也是描写不尽如人意的校园生活的,小主人公文子渊也对当下的应试式教育体制、“流水线”般的学校生活深为腻味和厌烦。但与《三重门》里的林雨翔一味放大个人的愤世嫉俗、索性在学校里我行我素不同,文子渊在努力地应对着繁重、枯燥的学业,也在尽力寻找一些“短暂而美好的间歇”。她没有不自量力地去与偌大的教育体制对抗,也没有有意地去与刻板的学校秩序疏离,而是一直在用眼睛观察,在用心思辨析。在她与说客老米的对话与质疑中,在她对远走他乡的艾叶的惦念与同情中,渐渐地把一个潜在的现状批判者的心态表露无遗。一方面不停地反思教育,一方面不断地调适自己,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使文子渊“拨开浮尘的青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三条道路,既不做现行体制的捍卫者,也不做现行体制的叛逆者,而是在反观现实中调整状态,做一个更为清醒、更为自觉的观察者,在完成学业中感知弊端,发现问题。应该说,面对问题成堆却又难以改变、无以代替的教育体制与学校现状,作为一个学生个体来说,忍辱负重又心中有数的文子渊,显然更为难能,也更为可取。

《蔚蓝色的告别》更让人为之惊喜的,是作者由文子渊、素晴、艾叶等高中学子的相似处境与不同选择,揭示出了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成人,种种压力与矛盾的背后的人生难题。这种难题,是学校的、教育的,也是人生、人类的,属于“人的无奈”的共同处境,因而看似存在多种可能,实际上却又难以作出选择。在艾叶的“受不了向体制低头”,在素晴的“为了自己的尊严,打工上学”,在文子渊的“缺乏勇气”、却又锻造自己的“抗恐压能力”、“在矛盾中挣扎”等行状中,以及她自己时不时地在心里嘀咕的“毕竟是在既定体制的条条框框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真要挣脱这些束缚,就像鱼离了水,反将无法生存”;“一面维持与体制的和解,一面保留健全的人性,我容易吗?任何一个这样做的人容易吗?”由如许显见的画面与潜隐的心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明又鲜活的个性,及其由独特个性显示出来的丰富人性、复杂人生。由此,作品便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校园小说,而具有了自己难以一言以蔽之的人生的广度与人性的深度。

在《蔚蓝色的告别》中,作者卢然不仅表现出了敢于直面现实的可贵勇气,而且还表现出了她善于演绎生活的突出才气。她的小说故事以同代人之间的交往为主线,写他们的惺惺相惜,写他们的心有戚戚;而且因为长于性情的描画,侧于心态的刨露,人人有模有样,个个有声有色,使人过目难忘,包括始终未曾正脸出现的艾叶;她的小说叙事用语典雅,征引丰富,议论与抒情彼此穿插,经典与流行相互交织,别有一种书卷气与时尚气交响汇流的气息;而她的叙事姿态更是出奇的从容不迫,大智若愚,称得上是不温不火,不亢不卑,严正中不失诙谐,犀利中时见忍让,温婉中自含内力,宽厚中充满自信。而这些可以用大度、大气来形容的素质与品质,纠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作者笔下,确乎让人为之称奇,委实令人格外欣喜。

从多种角度上都可以说,卢然的《蔚蓝色的告别》不只是“告别”。可能作者确实也有以这部作品向不堪回首的高中时代告别的意思,但当她真实地写出一个夹缝中的学生的难言之隐与诸多思考,并把现实的困惑与梦境里的迷宫联系起来,把自己的难题与人类的困境勾连起来,作品便有了其校园环境框范不住的丰厚性与多义性,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告别”,而具有了更为深广的文学意义。

也许,卢然是以这部告别式的作品,来实现她人生与文学的双向的再出发的。我希望是如此,因为我看好这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文学新人,也期待着她继续发出她那不同凡响、豁人耳目的新声。

2010年6月25日晚于北京朝内

内容推荐

一贯优秀却遭遇高考失利的女孩儿文子渊,与学长老米结伴去L城旅行,在列车上结识了暑期回国的留学生女孩儿素晴,三人在L城遇见了老米的朋友罗伊。罗伊酷爱摄影并开着一家名叫“蔚蓝海岸”的酒吧;不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前摇滚乐队“蔚蓝海岸”的主唱,其命名,竟与文子渊试图寻找的人生答案不谋而合……

旅途中,文子渊对高考的惨淡结局耿耿于怀,同时不能忘怀给予她无限理解和精神支持的亲密好友艾叶。她回忆了高中三年的生活以及与艾叶的交往,企图以过去为原点,理清头绪,走出自我纠缠的庞大迷宫;素晴父母离异,自小被送出国门,父亲早逝,却在艰难中养成独立、阳光、自强的性格;老米克服了夸夸其谈的弱点,终于鼓起勇气向中意的素晴示爱;罗伊也走出了好友意外死去的阴影,重组乐队,让“蔚蓝海岸”的歌声重现舞台……四个人的旅行,实为一次直面过往伤痛、寻找人生出口的心路历程。困境虽不同,每个人都渴望冲破黑暗,走出迷雾重重的迷宫,到达象征理性与光明的蔚蓝海岸。

编辑推荐

本书描写了不尽如人意的校园生活,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夹缝中的学生的难言之隐与诸多思考,并把现实的困惑与梦境里的迷宫联系起来。

文学评论家白烨称这部书“可与《三重门》比肩,并在文学上实现某种超越的作品”。

究竟一位高中女孩笔下的成长故事有怎样的魔力?敬请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蔚蓝色的告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4806
开本 32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