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阳光不老(新锐卷)/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林贤治、龙应台、齐邦媛、李娟、张承志、夏榆、资中筠、章诒和、高尔泰、金雁、王鼎钧、许知远、毕飞宇、野夫、柴静、蒋方舟、孙绍振、南帆、范培松、陈剑晖等名家强强联手,百年一遇的作者阵容,打造史上最强的中国散文读本丛书。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第一大奖”的在场主义散文奖首次结集,呈现丰盛文化盛宴。

周闻道主编的《阳光不老(新锐卷)》收录刘醒龙、张新颖、王开岭、张锐锋等新锐作家散文。

内容推荐

周闻道主编的《阳光不老(新锐卷)》为第四、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得主的作品选集,全书精选了刘醒龙、张新颖、王开岭、张锐锋、苍耳、葛水平等作家的多篇精彩散文作品。通过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有机融合的文本展示,力求呈现这个阶段汉语散文的最优成果。透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窥见在场主义散文奖的审美本位和价值指向,也可洞悉在场主义的审美标尺和创作追求,昭示了在场写作的多种可能性。

目录

记录真相

 鹰/王族

 第三条河/陈启文

 杰玛央宗的眼泪/嘎玛丹增

 蘑菇课/胡冬林

 迷境/张锐锋

 南方工业生活手记/周齐林

 激流与止水/苍耳

 秋瑾:襟抱谁识?/耿立

 最后的生命之花/诸荣会

细诉人事

 走族/阿微木依萝

 沁河人物/葛水平

 此岸/贾梦玮

 抱着父亲回故乡/刘醒龙

 租客/纳兰妙殊

 这个叫“霾”的春天/王开岭

 最是文人不自由/王龙

 一个村庄的消逝/王月鹏

 义宁的源头/詹谷丰

 生长的缓慢与长成后的精彩/张新颖

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代跋)

试读章节

抱着父亲回故乡 刘醒龙

这是我第一次描写父亲。

请多包涵。就像小时候,

我总是原谅小路中间的那堆牛粪。

这是我第一次描写家乡。

请多包涵。就像小时候,

我总是原谅小路中间的那堆牛粪。

——题记

抱着父亲。

我走在回故乡的路上。

一只模模糊糊的小身影,在小路上方自由地飘荡。

田野上自由延伸的小路,左边散落着一层薄薄的稻草。相同的稻草薄薄地遮盖着道路右边,都是为了纪念刚刚过去的收获季节。茂密的芭茅草,从高及屋檐的顶端开始,枯黄了所有的叶子,只在茎干上偶尔留一点苍翠,用来记忆狭长的叶片,如何从那个位置上生长出来。就像人们时常惶惑地盯着一棵大树,猜度自己的家族,如何在树下的老旧村落里繁衍生息。

我很清楚,自己抱过父亲次数。哪怕自己是天下最弱智的儿子,哪怕自己存心想弄错,也不会有出现差错的可能。因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抱起父亲,也是我最后一次抱起父亲。

父亲像一朵朝云,逍遥地飘荡在我的怀里。童年时代,父亲总在外面忙忙碌碌,一年当中见不上几次,刚刚迈进家门,转过身来就会消失在租住的农舍外面的梧桐树下。长大之后,遇到人生中的某个关隘苦苦难渡时,父亲一改总是用学名叫我的习惯,忽然一声声呼唤着我的乳名,让我的胸膛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厚。那时的父亲,则像是穿堂而过的阵阵晚风。

父亲像一只圆润的家乡鱼丸,而且是在远离江畔湖乡的大山深处,在滚滚的沸水中,既不浮起,也不沉底,在水体中段舒缓徘徊的那一种。父亲曾抱怨我的刀功不力,满锅小丸子,能达到如此境界的少之又少。抱着父亲,我才明白,能在沸水中保持平静是何等的性情之美。父亲像是一只丰厚的家乡包面,并且绝对是不离乌林古道两旁的敦厚人家所制。父亲用最后一个夏天,来表达对包面的怀念。那种怀念不止是如痴如醉,更近乎于偏执与狂想。好不容易弄了一碗,父亲又将所谓包面拨拉到一边,对着空荡荡的筷子生气。抱着父亲,我才想到,山里手法,山里原料,如何配制大江大湖的气韵?只有聚集各类面食之所长的家乡包面,才能抚慰父亲五十年离乡之愁。

怀抱中的父亲,更像一枚五分硬币。那是小时候我们的压岁钱。父亲亲手递上的,是坚硬,是柔软,是渴望,是满足,如此种种,百般亲情,尽在其中。

怀抱中的父亲,更像一颗砣砣糖。那是小时候我们从父亲的手提包里掏出来的,有甜蜜,有芬芳,更有过后长久留存的种种回甘。  父亲抱过我多少次?我当然不记得。

我出生时,父亲在大别山中一个叫黄栗树的地方,任帮助工作的工作队长。得到消息,他借了一辆自行车,用一天时间,骑行三百里山路赶回家,抱起我时,随口为我取了一个名字。这是唯一一次由父亲亲口证实的往日怀抱。父亲甚至说,除此以外,他再也没有抱过我。我不相信这种说法。与天下的父亲一样,男人的本性使得父亲尽一切可能,不使自己柔软的另一面,显露在儿子面前。所谓有泪不轻弹,所谓有伤不常叹,所谓膝下有黄金,所谓不受嗟来之食,说的就是父亲这一类的男人。所以,父亲不记得抱过我多少次,是因为父亲不想将女孩子才会看重的情感元素太当回事。

头顶上方的小身影还在飘荡。

我很想将她当做是一颗来自天籁的种子,如蒲公英和狗尾巴草,但她更像父亲在山路上骑着自行车的样子。

在父亲心里,有比怀抱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记起。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一辈子都在承受父亲的责骂,能让其更有效地锤炼出一付更能够担当的肩膀。不必有太多别的想法,凭着正常的思维,就能回忆起,一名男婴,作为这个家庭的长子,谁会怀疑那些聚于一身的万千宠爱?

抱着父亲,我们一起走向回龙山下那个名叫郑仓的小地方。

抱着父亲,我还要送父亲走上那座没有名字的小山。

郑仓正南方向这座没有名字的小山,向来没有名字。

乡亲们说起来,对我是用“你爷爷睡的那山上”一语作为所指,意思是爷爷的归宿之所。对我堂弟,则是用“你父亲小时候睡通宵的那山上”,意思是说我那叔父尚小时夜里乘凉的地方。家乡之风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世,无论是家事还是国事,无论是山水还是草木,无论是男女还是老幼,常常用一种固定的默契,取代那些似无必要的烦琐。譬如,父亲会问,你去那山上看过没有?莽莽山岳,叠叠峰峦,大大小小数不胜数,我们绝对不会弄错,父亲所说的山是哪一座!譬如父亲会问,你最近回去过没有?人生繁复,去来曲折,有情怀而日夜思念的小住之所,有愁绪而挥之不去的长留之地,只比牛毛略少一二,我们也断断不会让情感流落到别处。

小山太小,不仅不能称为峰,甚至连称其为山也觉得太过分。那山之微不足道,甚至只能叫做“小小山”。因为要带父亲去那里,因为离开太久而缺少对家乡的默契,那地方就不能没有名字。像父亲给我取名那样,我在心里给这座小山取名为“小秦岭”。我将这山想象成季节中的春与秋。父亲的人生将在这座山上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为春,一部分叫秋。称为“春”的这一部分有八十八年之久,叫着“秋”的这一部分,则是无边无际。就像故乡小路前头的田野,近处新苗茁壮,早前称作谷雨,稍后又有芒种,实实在在有利于打理田间。又如,数日之前的立冬,还有几天之后的小雪,明明白白提醒要注意正在到来的隆冬。相较远方天地苍茫,再用纪年表述,已经毫无意义!

我不敢直接用“春秋”称呼这小山。

春秋意义太深远!

春秋场面太宏阔!

春秋用心太伟大!

春秋用于父亲,是一种奢华,是一种冒犯。

父亲太普通,也太平凡,在我抱起父亲前几天,父亲还在挂惦一件衣服,还在操心一点养老金,还在渴望新婚的孙媳何时为这个家族添上男性血脉;甚至还在埋怨那根离手边超过半尺的拐杖!父亲也不是没有丁点志向,在我抱起父亲的前几天,父亲还要一位老友过几天再来,一起聊一聊“十八大”;还要关心偶尔也会被某些人称为“老人”的长子,下一步还有什么目标。

于是我想,这小山,这小小山,一半是春,一半是秋,正好合为一个“秦”字,为什么不可能叫做“小秦岭”呢?父亲和先于父亲回到这山上的亲友与乡亲,人人都是半部春秋!

P248-251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书共有9本。顾名思义,冠以“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至少表明两点:其一,这是一套与在场主义有关的书;其二,这是一套与在场主义散文奖有关的书。

关于在场主义

相信关注文学,关注散文的朋友已不陌生。简单说,在场主义是汉语写作中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

这个判断大致包含了三层含义:

一是“第一”。这是针对散文流变史而言的。散文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可以说,从说话开始,散文式的自由表达就已存在。后来经历了几千年曲折,散文一路走来,既从容不迫,又尴尬委琐。从容自不待说,散文至今仍是各文学类型中,作者最多,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品种之一;尴尬指的是身份和地位。几千年来,文学“四分法”出现之前还是之后,散文在各文学类型中,是唯一身份不明,界限不清,地位尴尬的,以致许多人写散文,读散文,谈论散文,而不知散文为何物。这在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在场主义的“第一”,就是第一次真正解决了散文的身份问题,其核心标志,就是“散文性”的提出和确认。它不仅让散文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本质规定性标尺,而且让散文写作者、研究者有了正确的界域和方向。“命名即是创世,说出就是照亮”,正是基于此。

二是“自觉”。无论从哲学本体论、文体本体论,还是创作方法论角度,自发与自觉,都是一个质的界限划分。与这种划分相连的,还有感性与理性、量变与质变、稚气与成熟等哲学对子。在场主义的“自觉”表明,它既尊重历史,又清醒自己的定位。在场主义是散文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

自散文产生以来,人们对散文规律的探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间也不乏闪光的思想。除了前面谈到的外,如与古代的骈、散、韵文相对应的散体文;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以中庸为准则,提倡“礼”与“仁”、“文”与“质”、“美”与“善”的结合;两汉时期的“文”与“学”之分;曹丕《典论·论文》中对建安七子文章点评中的散文观念;《文心雕龙·总术》中的“无韵者笔,有韵者文”思想及佛门中“散文”、“偈文”之分;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散文概念的提出;明公安派的“独抒性灵、求趣求真”思想;郁达夫、周作人对中国白话散文的影响与遮蔽,“先秦散文”说和“广义散文”说的谬种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降“形散神不散”的影响、90年代“新散文”运动的兴起等。特别是“新散文”运动以来,散文思想空前活跃,如“大散文”、“原散文”、“原生态散文”、“文化散文”、“诗性散文”、“审美散文”、“审智散文”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是,无论古代也好,现当代也罢,繁若星辰的散文观念,大都是随兴而发,自发而为,零散碎片的,反映的是散文成长中的非成熟性和探索性。在场主义同仁通过对三千年散文史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整个散文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当下散文写作表面繁荣,实则苍白僵化的现实,表达了深深的质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观念。2008年3月8日,周闻道、周伦佑等18位散文写作者,联名在“天涯社区”发表了《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将在场主义的主张昭示天下。

在场主义的出现,散文性的确立,散文身份的科学界定,将散文的探索推向自觉成熟的阶段,是文学史上的重要开端性事件。

三是“流派”。衡量一个文学现象是否具备流派特质,大致有这么几点:一是理论构建,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学观念和较系统完善的理论。二是创作呼应,即是否有与文学观念相呼应的作家队伍和作品。三是文化影响。综观散文流变史,众多散文现象,其理论要么盲人摸象,顾此失彼,缺乏科学性;要么随意而为,零散杂碎,缺乏系统性;要么浅尝辄止,偏执一词,缺乏学理性;要么理论性强,作品式微,或反之。真正较好地具备上述特质的,唯有在场主义。

从理论构建看,在场主义以在场性的在场,作为散文的哲学本体论;以散文性的在场,作为散文的文体本体论:以介入——然后在场,作为散文的创作方法论;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作为流派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自己独立完整鲜明的理论体系。散文性指向散文的纯粹性或纯粹的散文,是散文的身份识别标志;“散文性”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非主题性”、“非完整性”、“非结构性”、“非体制性”。在场精神包括“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和“自由性”五个维度。在场主义强调散文的纯粹性,强调作家介入现实,关注当下,勇于担当,体察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疾苦,揭示存在的真相和终极价值,并以之作为自己坚守的存在底线。追求散文性与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把这种融合视为散文作家追求的艺术高线。目前,围绕在场主义的各类理论构建及相关争鸣,已超过百万字,我们选择了其中一部分编入本套丛书的理论卷——《颠覆城堡》中,既是一种呈现,也是一种自信。

从创作呼应看,我们在提出文学观念,构建理论体系,致力理论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创作的呼应和文本实验,并通过设奖、出版年选和丛书、书系、成果展示等,引导这种实验。凡经数年之劳,连同本次,业已推出30余部,800余万字。包括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流派热身体验文本《镜像的妖娆》,花城出版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在场主义散文年选5部——《从天空打开缺口》《从灵魂的方向看》《九十九极》《稻草人的信仰》《黄金版图》,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在场主义散文丛书”6人6部,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的“在场散文书系”10人10部,以及本次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大手之举。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届评选,我们按照自己的文学观念和价值尺度,评选出了19部散文专著,50篇散文,共计约600万字。以上合计,已是逾千万字之巨了。虽然选入这些年选、丛书、书系或获奖作品作家,不一定就是在场主义成员,甚至不一定完全认同在场主义主张,但是,我们在努力,按照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价值尺度评判作品,创作和引导创作,唤醒更多更自觉的散文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文化影响看,在场主义已超越本身的界域,成为影响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新锐元素。从在场主义观念出发,一些中学在语文教研中,提出了教育在场观,即所谓“在场——一种语文教育的存在论立场”。有的金融机构在员工培训中,根据对在场主义的认识,引申出“银行服务的第三只眼”话题,主张通过银行服务过程中的在场第三方视角,管理好银行的每一个员工的每天“现场直播”机会。有的房地产开发商,提出了“空间在场主义”理念,主张应站在住户立场,从人性化的情感贴近出发,设计布局、房屋、空间。在广播领域,有人利用在场性原理,探讨广播有声语言“虚境化”下表达的美学特征,认为“在场性”和“不在场性”的美学特征是在虚境化广播语境要求下,对有声语言时间和空间意义的提升。在行政诉讼中,有人提出行政参与的“在场性”要求,认为正式听证与“陈述及申辩”权平等的“在场性”,是行政公平的核心保障,当事人只有拥有在场“被听取意见的权利”,才能获得公平维权。2012年10月17日,深圳市保安区新安街道办事处的20多名公务员,更是放下案头工作,以“在场主义散文的力量”为主题,学习如何欣赏散文,提升文化,享受散文所带来的愉悦。可以预见,这并不是终止,而只是开始。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奖

有了在场主义的创立,有了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价值认同,有了企业家由“挣钱”到“挣文化”的价值转换和文化关怀,再加上彼此了解、信任与缘分,文学与经济的结盟就成为必然。面对在场主义,周闻道和新生代企业家李玉祥一拍即合,于2010年5月5日在北京宣告设立在场主义散文奖。

关于在场主义散文奖,有三点是不可回避的:一是评奖目的。评奖章程开宗明义称,评奖目的是重构文学价值,捍卫文学尊严,推动散文创作,引领21世纪散文发展趋向。二是价值尺度。章程旗帜鲜明地标榜,该奖以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作为评判作品的价值尺度,因而也成为目前为止,中国文学界唯一以鲜明文学观念作为评奖标准的文学奖项。三是奖项高度,既指奖额,又指审美标准,都是目前汉语散文年度最高成就奖。

在场主义散文奖坚守“四性”的基本立场。“民间性、独立性”不仅是形式,不仅表明这个奖的组织者、出资人和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官方色彩和体制背景,更表明评选的基本立场和姿态,表明对作品的评判和取向。同样,“权威性、公正性”也不仅是一种自我标榜,而且是一种价值尺度和审美高线,最终体现为社会公信力。这是一次挑战极限的历险,许多类似奖项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时刻保持着清醒。五年磨砺,稍感欣慰。这得益于两点:一是德艺双馨的高水平评审团队;二是科学规范的评审规则,主要是评选“三不”原则的提出和坚守,即坚持评委之间互不集中讨论、互不沟通商量、互不干预影响,其核心是确保各评委的独立阅审。在目前评奖生态下,后者似乎更难。

在场主义散文奖每年评选一次,至少连续评选15年,不排除长期评选的可能。奖项分三类:在场主义散文奖,每年评选1部(篇)(可并列);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每年评选2—3部;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每年评选10篇。以上均为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有机融合的优秀之作。到目前为止,已成功评选五届,林贤治《旷代的忧伤》、齐邦媛《巨流河》、高尔泰《寻找家园》、金雁《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和许知远《时代的稻草人》6部散文专著,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龙应台《目送》、周晓枫《雕花马鞍》、张承志《匈奴的谶歌》、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筱敏《成年礼》、夏榆《黑暗的声音》、冯秋子《朝向流水》、资中筠《不尽之思》、刘亮程《在新疆》、章诒和《伶人往事》、阎连科《北京:最后的纪念——我和711号园》、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塞壬《匿名者》等13部散文专著,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名奖;蒋方舟、马小淘、野夫、郑小琼等49位作家的单篇散文,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  关于这套书

这套书既是在场主义前行的一个脚印,也是在场主义散文奖的一个阶段性成果。鸟儿从天空飞过,没有留下翅膀,却留下了记忆。记忆是对过去存在的保留,也是对未来存在昭示。如果这种保留与昭示,能成为一种在场式的存在——显现出某种对散文、对文学、对社会积极的意义,就幸莫大焉。

按文字性质和作品体裁,这套书大致可分为作品、理论两类,共9本,逾220万字。

作品7部。可分为书选和文选:书选以评奖届别为单元,一届一部,分别为《大忧伤》(第一届)、《时光河》(第二届)、《黑暗记》(第三届)、《家园志》(第四届)、《个人史》(第五届)。这些集子,结集了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及其提名奖的作家作品,并配发评委会的授奖词和获奖作家答谢词,形成互动呼应。文选《星空肖像》和《阳光不老》,集中呈现了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作家作品的风采,可谓群星灿烂,色彩纷呈。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书选还是文选,既立足于获奖作品,又不囿于此,看重的是品质。通过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有机融合的文本展示,力求呈现这个阶段汉语散文的最优成果。透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窥见在场主义散文奖的审美本位和价值指向,也可洞悉在场主义的审美标尺和创作追求,昭示了在场写作的多种可能性。正如宣言所说:“文本所负载的意义和价值,从其根本上审视,都与终极存在有着某种关联——任何严肃的写作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指向终极存在;我们在散文写作中对散文纯粹性的寻求,便是向终极价值的趋近。”

理论2部。可分为理论和对话:理论卷《颠覆城堡》,选入包括了在场主义纲领性的文献——《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及其基本理论构建,全国20多所大学文学院及学界围绕在场主义核心观念开展的讨论、争鸣、研究成果等。对话卷《空谷传响》入选的文章,包括了在场主义同仁在《美文》开辟的专栏对话,以及每届评奖中媒体对获奖作家、评委和奖项发起人的深度采访等。争鸣和对话,既是固本,许多新的发现又是思想的对撞生成。这不仅体现了在场主义的包容与宽广胸怀,也为在场主义增添了鲜活之气。

我们非常清醒,阶段性成果虽是成果,但只代表阶段,不代表未来和全部。在散文宽阔的大道上,在场主义只开辟了一条认识真理的道路,而没有穷尽真理。在场主义刚出发,我们正在路上。后现代主义有句名言:相信自己永远没有获得全部答案,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

在场主义正是这样。

周闻道

2014年6月6日

后记

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

李玉祥

有缘千里来相会。非常高兴能够与大家相聚北京,共同启动和见证一项神圣的事业,为中国文学和散文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非常有幸能够邀请到那么多德学双馨的著名学者、作家担任在场主义散文奖的评委,为我们的评奖把脉守关。首先,我代表奖项发起人和组委会,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和闻道先生的想法,在场主义散文奖应长期办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不限。我公司正为此筹设一个专门的社会公益基金,第一步的计划是赞助一千余万元,本奖项至少连续举办十五年,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打造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权威的民间文学奖项。很多人关心,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体的企业,赞助设立一项文学奖的目的是什么?在外人看来,也许这是个费猜想、耐解读的问题,但对我而言,却很简单: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

领时地产集团系一家民营企业,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与高档酒店的投资,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青岛及海南地区,公司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迅速发展。但是,在我们的商业发展计划中,没有文学和散文,设立“在场主义散文奖”,纯粹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赞助,而不是投资,没有任何商业动机和功利色彩。我想,作为一种以商业动机为目的的投资行为,至少对我和我的公司,无论如何是不会选择散文的。因此,我们多次明确承诺,不以任何形式为奖项冠名,不干预专家们的具体评审活动;我们只有一个诉求:就是希望专家们为我们把好关,为文学把好关,评出不负众望的好作品。

呼唤更多的文化关怀,缘于我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我从小热爱文学,尊重文化。虽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从商之路,但文化始终是我一个难解的情结。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同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和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我认为,无论是教学的,从政的,还是经商的,最高境界都是文化的融合和相会。因此,我们赞助设立“在场主义散文奖”,并不是因为我的企业的钱多了,找不着地方花。事实上,我们公司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而当今的社会,比我们公司资金雄厚的企业多的是。我们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这样做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抛砖引玉地带个头,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够引来更多企业和有识之土关心文学,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振兴的同时,文化也得到振兴,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以振兴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次感谢各位,谢谢!

(选自李玉祥在“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闻发布会上的致辞)

书评(媒体评论)

通过散文性和在场精神有机融合的文本展示,力求呈现这个阶段汉语散文的最优成果。透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窥见在场主义散文奖的审美本位和价值指向,也可洞悉在场主义的审美标尺和创作追求,昭示了在场写作的多种可能性。

——周闻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阳光不老(新锐卷)/在场主义散文奖五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闻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96278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6
CIP核字 201421818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1
16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9: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