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颠覆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大潮)
内容
编辑推荐

万亿级蓝海开启中国新“捡钱时代”,互联网+金融=财富井喷式增长!

梳理大数据,余额宝,比特币,众筹,P2P科技界、财经界最关注话题!透视阿里,京东,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金融野心!王文京、孙陶然、吴伯凡等20余位业界顶尖高手集体推荐,数十种互联网“钱生钱”游戏全新玩法大揭秘!

汤浔芳的新书《颠覆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大潮)》通过遴选了大量的一首案例,详实展现了在互联网金融已经取得初步成功的人物以及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实际积累起来的经验与教训,必定能对于后来者产生非常有益的帮助。

内容推荐

金融业,既是关乎经济命脉的行业,亦是财富积累速度最快的领域。在中国既有经济体制中,金融业一直处于国家的严密监控之下,任何想进入金融领域的人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壁垒。随着互联网向社会纵深急速扩张,现实端与虚拟端的交换,现实端通过虚拟端与现实端的交换,虚拟端与虚拟端的交换,都伴随着大量的货币金融需求。而传统金融业在互联网金融服务方面却严重缺失,其原因一方面是它们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关注用户“痛点”,另一方面则是严重受制于相关的能力。

互联网相关企业通过多年的运营,沉积了大量用户数据,这让它们天然地比传统金融企业更懂得如何满足用户这些金融需求。通过强化互联网金融链条,企业能够更好地完善用户体验,并通过金融服务获取一定的利润。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本只是一种辅助性服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正逐渐成为互联网企业布局金融行业的跳板。

不管是切入传统银行抛荒的大面积低毛利业务,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的再次开垦,还是依托数据和服务优势,跨界直击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互联网注定会重塑整个金融业!如毛细血管一般连接整个商业世界的金融业的再造,必将释放出无数的机会。

汤浔芳的新书《颠覆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大潮)》通过大量一手资料,梳理大量实际案例,详细揭密了互联网金融的新玩法。不论对于想借助互联网进军金融业的互联网人士,还是希望提早下手、防患于未然的传统金融从业者,本书绝对是必读之作!

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数万亿的大市场

 一、互联网金融的缘起

互联网金融的历史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这么热

 二、支付革命:互联网金融第一拨浪潮

第三方支付现状与历史

第三方支付发展瓶颈

支付与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创新

 三、P2P:掘金小微金融

P2P的定义、特征、几大分类

P2P的分类

P2P的市场规模与现状

P2P的风险

P2P的发展方向

P2P网贷纳监管视野

 四、众筹:第三拨互联网金融浪潮

众筹的故事

众筹的兴起

众筹的机会、分类

困惑与选择

众筹平台的创新

 五、大数据:颠覆金融模式

供应链IT服务获得数据

信用分析逻辑

数据会说话

 六、互联网金融样本:金融产品垂直搜索的玩法

贷款垂直搜索的发展历史

信贷市场足够大

探寻商业模式

 七、疯狂的比特币:互联网金融的乌托邦

比特币的中国玩家

比特币不适合普通大众投资

针对比特币的监管

线下支付公司求转型

第二章 互联网大佬们的金融野心

 一、全方位解密余额宝

余额宝的诞生内幕

余额宝不是吸血鬼

货币基金的短板

余额宝的困境

开放式的余额宝的困境

余额宝的积极作用

 二、阿里巴巴:电商帝国的金融野心

阿里巴巴缘何可以做金融

支付宝担大任

阿里小贷迈出了重要一步

聚宝盆服务银行:数据产生价值

网络银行:互联网的竞争

 三、腾讯:微信金融大鳄

微信支付快速逼近1亿级别

微信金融的特点——从小额切入、与商贸结合得紧密

微信的机会

腾讯的互联网金融图谱

 四、百度:三箭齐发,剑指互联网金融

三大业务分层聚客户

百付宝成金融交易基础

流量入口是关键

 五、京东:互联网金融全布局

3分钟到账的供应链金融

京东互联网金融的布局

电商基础

 六、苏宁:O2O金融

成长中的易付宝

借力开放平台

O2O:线上与线下打通

 七、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有切入金融的机会

小米:借力移动硬件,发扬个性化优势

奇虎360的底层优势

电商平台:有流量就有机会

 八、互联网创新公司之——信用卡的创业机会

信用卡的那些玩家

银行信用卡的新玩法

信用卡的延伸

 九、互联网金融创业的机会

B2B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的撬动者

敦煌网的尝试

发挥数据优势:IT厂商的互联网金融机遇

富基标商玩转供应链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送水人

万全宝:移动互联网上的农村金融市场

链家等房产中介如何做互联网金融

第三章 传统金融业的先行者

 一、互联网“鲶鱼”搅动银行、证券

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几点促进作用

互联网对银行业的冲击

互联网对证券业的冲击

 二、保险基金:率先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保险的定义及特点

互联网保险的创业机会

互联网对基金业的冲击

 三、平安:金融系的率先觉醒者

平安综合金融帝国的版图

 四、银行电商:痛苦中的艰难求索

银行触电潮

银行做电商:贴近用户

银行PK电商的优劣势分析

另辟蹊径的金融创新

 五、民生电商:定位不清的暂时折戟

B2B和B2C齐发力

互联网金融的机会

 六、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交锋故事

暂停二维码支付背后的利益分析

央行对虚拟信用卡暂停的分析

央行对个人账户转账限额1000元、单笔消费5000元的分析

总结: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金融

 一、挖财是如何创业出来的

 二、挖财的逻辑是什么?

 三、铜板街、数米基金,同属于移动端创业的样本

 四、挖财的这些创业逻辑都有哪些细分领域

移动支付安全、快捷支付的问题

第五章 征信:互联网金融的基石

 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的难点

 征信业历史:发展缓慢

 谁能角逐个人征信

 谨慎探路商业模式

 针对征信业的监管要快速跟上

FICO的借鉴:中国也将会有自己的信用评级公司

第六章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定调

监管博弈的缘起

 关于支付类型的安全性讨论

快捷支付的安全性

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

支付市场合作共赢

后记 我的互联网金融情缘

试读章节

简单来说,P2P是Peer To Peer,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债权人与债务人的直接对接。

虽然金融玩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但是互联网在逐渐打破信息的不对称,进一步平民化了。而P2P正是这一方向的代表。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业中,第一拨的第三方支付,是从2003年开始的,创始人大多数是有过留洋背景的70后。而在第二拔的P2P当中,有很多80后的身影。这其中,包括人人贷的三位80后创始人张适时、杨一夫、李欣贺,有利网的刘雁南、任用等,拍拍贷的几位创始人张俊、胡宏辉等,以及传统担保公司过来做的积木盒子CEO董骏也是后起之秀。2014年,还有更多的公司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现在,小贷、信用评级公司、银行、第三方财富管理都开始纷纷介入P2P,希望在这一拨浪潮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

经过几年如火如荼的发展,如今的P2P平台在自身的产品层面已经开始变得丰富;在业务层面,各个P2P平台也开始了钻研细分行业。

1.业务产品开始丰富,并细化。

现在一些不错的。P2P平台,已经形成从贷款到线上理财产品,再到债权转让的一整条产业链。借着这些金融创新产品的深化,不少p2P平台从用户理财端切入,逐步形成了一个理财交易的平台。

2.每一个细分的P2P平台,都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优势领域。

比如,拍拍贷有30%左右是淘宝小卖家在上面贷款;开鑫贷主要是针对江苏省的制造业进行贷款,贷款规模一般在300万元左右;贷帮网则主要是针对农村放贷,以及三四线城市的个体户老板;人人贷的投资人主要是城市白领,贷款的对象规模比陆金所要低;网信金融旗下的第一P2P,目前则主要是车贷、房贷等。

有传统的小贷、担保公司背景转过来做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网信金融,其旗下有第一P2P、众筹网的品牌。在资产端,将房产贷款、二手车经销商与用户的贷款、典当业务等作为良陛的资产放到第一P2P上,去完成融资。另外,还有专门针对二手车市场进行P2P贷款的平台出现。

目前,P2P的企业借用其原有的业务资源,使其成为一种便捷的资金来源,给其原有的业务提供服务。2014年,大量P2P贷款平台的新进入者是互联网企业,还有更多的是传统的小额贷款公司。目前,传统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借助互联网的工具转向了P2P网贷。这些传统的金融公司往往将自身拥有的资产项目上传到互联网,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3.资金与资产需要不断形成动态平衡。

互联网理财在短时间内喷发,有些网站资金端的项目多,有一些网站资产端的项目多,而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形成动态的平衡,这些正是在具体运营当中碰到的事情。

如果资产端上得慢,而资金端增长得快,那么,平台为了满足用户的理财需求,很可能会降低一些风控标准,或是扩大项目来源。那么,自身运营的风险将会增加。

无论是创新者,还是传统的小贷公司,都无一例外地进入了互联网金融行业,这意味着,P2P网贷行业未来撬动的规模将会很大。

据行业报告统计,目前,全国的小额贷款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2010年,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余额在1600亿元左右。而从2013年开始,小贷公司开始试水证券化,而一旦小贷公司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之后,资金回笼的速度就会大幅加快,相当于缩短了资金循环的周期,这对小贷公司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在传统中,小贷公司只贷不存,贷款只依赖于自有资本金,以及不超过本金50%的银行融资来发放。

小额贷款率先一步挤上P2P平台。接下来,典当、拍卖等行业都可以借助P2P平台,进行更多的金融服务。

P2P的定义、特征、几大分类

P2P是点对点的信贷,或称个人对个人的信贷,一般需要借助电商网站来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交易手续。贷款人可以自行发布用于借款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借款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募集资金的时间限制,属于自助式借款。出资人根据贷款人的相关信息借出资金,实现自助式借贷。

个人对个人的借贷自古有之,国内也被称作民间借贷。互联网这个平台也为个人对个人的借贷行为创造了更大的条件。通过网络,出资人与贷款人变得更加集中,贷款项目、贷款人更多,互相挑选的机会也更多。并且,通过互联网,互相挑选的成本相对较低,也能够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的复制。

还有一些网贷平台是P2C、P2B,指的是个人到企业的借贷。这些平台在资产端往往是企业有贷款需求,在这个平台上发一下贷款需求。这些平台对个人用户来说,往往理财贷款的门槛比较高,以圈住不同的用户人群。

大部分的P2P定位于个人与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要肯定P2P网贷对补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互联网金融采用互联网工具,利用长尾效应,对。P2P网贷形成监管。目前,90%的贷款人无法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贷到款的,虽然利用小贷公司,但是,依然无法解决个人与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饥渴。

目前,P2P网贷平台的信贷额度平均是5万元左右。贷款人是个人与小微企业,其中个人占到60%左右。切入这一细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信贷的盲点。P27-29

序言

互联网金融是一场“Bigbang”

《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

吴伯凡

今天,互联网金融是一个热词。

金融和互联网,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传统业务,这两个东西如何对接,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产生的互联网金融会不会是一种新东西?比如,智能手机是信智能还是信手机,是很不一样的。诺基亚认为应该信手机,加一些电脑的功能,苹果认为应该信智能,也就是信电脑加一个通信的模块,这好像是2+3等于3+2,在其中怎么定义它到底是哪个加哪个?哪个是主体?最后得数是很不一样的。

面对新变局,在位的金融企业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劣势——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核心劣势”,而这种核心劣势又恰好与其核心优势密切相关,并且被在位企业自认为是不言而喻的优势。具体说来,与图谋进入金融业的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金融企业在价值观、流程、资源(Value,Process,Resourse,简称VPR)上具有明显优势,但这种优势只限于既定的行业语境下。具有明显劣势的新玩家所从事的(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首先是悄然改变行业语境,其次才是从在位企业夺走客户。然而,在位企业往往认为新进入者只是想从既有市场里争夺份额。

新进入者与在位企业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雏鹰与蛇的关系。当雏鹰羽翼未丰时,不仅不能对蛇构成威胁,反而可能成为蛇的美食。今天刚尝试进入金融业的互联网企业,在传统金融巨头看来还只是不自量力的小打小闹。传统商业银行,尤其是特定竞争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赢利额近年来节节攀升,这不能不让在位企业觉得“更强”了。传统行业的业绩在实质性逆转之前,往往呈现出“好得难以置信的状态”,这在照相机、电信、媒体等行业中早就出现过。

传统行业对威胁失去知觉,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以拿来主义的立场来看待新技术和新市场,高估自己驯服、利用“来者不善”的颠覆性力量。金融业是率先拥抱数字化、网络化的行业。传统金融企业很自然地以为自身的业务早已经“e化”了。正是这个隐秘而常见的认知误区,让传统金融企业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滋生出极难消除的自负。

互联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一种新工具,是可以被企业吸纳进现有框架、强化和优化既有流程和资源的技术要素。但互联网除了是一种新工具,也意味着一种新的方法论,更意味着一种新的世界观。在位企业由于其相当成形和固化的VPR,而对这一点基本上没有觉察。传统金融企业误以为自己早已被互联网化,却很少意识到,IT和互联网更是一种塑造新的交往关系、交易关系的社会软件。

传统的金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是一点对多点的单线关系,其运转体系是一种中央控制式计算,IT技术应用于传统金融业,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强化了这种关系和体系。金融企业表面上是传统行业中离互联网最近的企业,其实是离互联网(在方法论和世界观上)最远的企业。

作为社会软件的互联网是一种多点对多点的、分布式计算的网络。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方式都是由“生人社会”而非“熟人社会”的假定以及“中央控制式计算”来决定的。作为社会软件的互联网造就的是一个信息日趋透明的准熟人社会,信用体系是由透明的社会关系、交易关系来决定的。在不透明的生人社会里,由于逃逸成本低,要解决信用和担保问题,只能采取质押的方式。而在透明的熟人社会里,监控、追踪的成本大大降低,逃逸成本随之变得相当高昂,信用可以不用实物质押来实现。

近年来,阿里巴巴的金融特性越来越明显,本来是作为阿里巴巴辅助部门的支付宝日益成为核心部门,半路上杀进小额信贷的阿里金融,也已成为行业的黑马。阿里金融的真正优势并不只是其客户量的天然优势,而在于阿里巴巴的业务基因与金融业具有潜在的相同之处,金融业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产业,获取判定客户的身份信用记录的真实信息,监控客户的交易行为和踪迹,是金融业的核心业务内容。在通常的情况下,或许获取真实信息、精确地把握客户的行为踪迹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

面对大量信息的不确定性,传统金融业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抵押担保等手段来消除、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的经营风险,当客户无法提供担保和抵押时,交易只能放弃。换言之,传统商业银行所使用的风险管理手段是一种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情况下不得已使用的手段,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交易行为被置于信息越来越共享和透明的信息环境当中,交易行为同时是一种数据积累过程,所有的身份信息和商业行为信息,都可以被存储、被挖掘、被分析和提纯,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在逐渐消除。

阿里巴巴既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更是一个产能巨大的数据采集和加工中心,一个信用识别和认证的系统,把这种核心能力与大量客户潜在的融资需求结合起来,阿里巴巴就是一个潜能巨大的金融服务中心。数据是阿里巴巴意外的金矿,事实上围绕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已经是各大互联网巨头的竞争主题。腾讯发布了面向营销的大数据战略,将调动腾讯7亿活跃账户数据去服务门户,百度不甘落后,也宣布了自己的云战略。这是一种代表未来的竞争力。

分布式计算、信息自动存储、新信息的自动生成,让互联网每日每时都在生产、合成、呈现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的成本极低甚至趋近于零,而效用远非传统商业银行生产的信息可比。二者之间在成本收益上的差别,如同日光与灯光的差别,也如同移动互联网通信与传统邮政的差别。

传统金融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使自己变得更为强大”,但决不能“更为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原因在于,再先进的技术,如果置于陈旧的构架下,其作用都是有限的。这一点,我们从移动通信运营商面对移动互联网时的尴尬、无力中可以感受到。克里斯腾森所说,妨碍传统公司行业远见的,恰恰是它们基于其VPR进行循环论证,要想窥见未来图景,在位企业必须尽可能在心智上清空既有的VPR——去掉长期优势地位养成的“我执”,让自己与新玩家在方法论和世界观上实现“视野融合”。

前段时间有一本书在美国比较流行,是一本管理学的书,叫Bigbang,主要探讨宇宙大爆炸式的颠覆和创新。什么意思呢?按照迈克尔·;波特“三大竞争策略”的理论,要么做得更好,要么做得更便宜,要么做得更个性化,很难兼顾。传统的行业包括金融业也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径,而互联网可以同时达到更好、更便宜、更具个性。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在原有的产业格局里占据优势的公司,不管是垄断优势或是在市场中获取的竞争优势,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会被颠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把握这种大爆炸式的创新,或者大规模杀伤性的创新,非常重要。互联网对于金融业,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小企业如果抓住这种机会的话,就用不着去打擦边球,用不着低三下四。在这种语境下,汤浔芳的新书《颠覆金融》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这对传统行业是一种很好的提醒,也为新进入者提供了一种信心。

后记

我的互联网金融情缘

这本书终于要付梓刊印了。虽然在签定书约的那一刻,就知道有一天这本书会和大家见面,但真的出来了,还是很高兴。

写书的难度比写文章难度大,对心性也是一种磨炼。去年冬天起,很多时候,经常一个人坐在北京的静思书轩码字。累了,就与工作人员聊聊天。周末的时候,也没有太多休息。

生性比较喜欢挑战,去做一些未知的事情时,会从内心产生一种兴奋感。做好了一件事情,就知道,以后还会做更多难度更大的事情。

这本书围绕互联网金融,将这个领域的弄潮儿的故事呈现给大家。详细写了在互联网与金融跨界的大潮之中,P2P、众筹、大数据金融、比特币等等,都拥有什么样的机会。而每一次互联网带来产业变革时,都会给年轻人带来许多新机会,你是否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这考验的就是一个人在把握机会时的态度与魄力。

这本书源于我对互联网金融领域每一个细分领域、每一家创新公司的好奇,然后开始去思考这些公司的创始背景、商业逻辑、实操切入,如何解决问题,迎难而上。

当然,互联网金融发展非常快,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原因,还有许多有趣、有意思的公司未被提到。我亦感遗憾,希望这部分内容也将会有第二季。

从第三方支付、金融IT,到电子商务,再到互联网金融,一路走来,这本书,沉淀了自己一路成长的轨迹。

在计世的三年,作为行业隐形冠军,如恒生电子、金证科技、信雅达、文思海辉、软通动力、东南融通等金融IT相关的公司,都是在这里接触。5000字以上的公司报道,一两周一篇,虽然苦闷,但总是想出心思,把公司写得有趣一些,创新多一些。

2011年,我开始全力关注电商。那时候,团购的冰火两重天,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从鞋类电商、化妆品等垂直电商,再到物流、产业链上下游等等,都在发掘新闻当中行业的变迁与商业逻辑。

感谢《计算机世界》前执行总编吴萍,当时是她给我去计世实习的机会,后来留在了北京。

感谢互联网金融千人会俱乐部的每一位发起人,还有千人会俱乐部、早餐会的诸多CEO、高管、从业者,与你们的交流、碰撞,让每一天都很有精神营养,大家一起创造着互联网金融的奇迹与辉煌。

感谢和君咨询的创始人王明夫先生。感谢和君商学院、TMT青年沙龙的小伙伴,青春有你们同行,幸运。

感谢魏玲、王文彬、胡瑞婷提供出版帮助,感谢王丽、张毅荣、董文萍为我收集资料,谢谢你们的辛勤劳动。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的家人,感谢你们的默默付出。

在几年的记者生涯中,见到了许多有意思的创业者。他(她)们的身上散发着各式的魅力。总结言之:商业嗅觉敏锐、坚韧、有格局、执行力超强、富于激情。他们对自己想做的事,总有初恋般的热情,与宗教般的意志。

从IT、电商、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每一个潮流的兴起,都诞生了一大批新秀。同样,在每一次的游戏中,也有许多入输了。成功者有成功者的机缘,失败者亦有自己的精彩。从经验来说,失败者的经验更弥足珍贵,更值得做企业者深思。

这本书印出的时候,我已经在折腾互联网金融的路上。未来,我还会继续记录一些有趣的人与事。不以码字为生,以兴趣来写东西,是青春少年时的一种快乐。

我曾对家人说,自己有一个想法,再过一些年岁,以后有机会,还想写一写专门记录创业者的逐梦过程的书。这些人的特质,可以激励很多人。

随着年岁的增长,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不忘初心,心怀梦想,勇敢向前。

书评(媒体评论)

互联网金融是一场革命,对每一个IT企业都是新的机会。在这场大潮中,用友有幸抓住了机会,也有幸与《颠覆金融》中的众多弄潮儿,共同参与了这场盛宴。

——用友软件董事长 王文京

如果没有以第三方支付作为先锋队的互联网金融,我们可能还不知道中国金融业的机会和潜力有多大。浔芳在书中描述了这拨大潮带来的机遇,以及弄潮儿努力使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干广大企业和人们生活的企业家精神。

——易宝支付CEO 唐彬

美国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带来的机会,我恰好有幸经历。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则是最大的一拨儿。汤浔芳的书,道出了创业者要追寻的方向。

——融360CEO 叶大清

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跨界,给互联网人、金融人带来了未来10年事业发展的大机会。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展现了这一机会。

——网信金融CEO 盛佳

两类人对世界的影响最大:努力探索新事物的人和努力传播新事物的人,本书涉及的应该都是这两类人。

——拉卡拉CEO 孙陶然

几年前,我就看到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产业互联网是巨大的一拨浪潮,冲击着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等行业。其中互联网金融正是这拨产业互联网大潮中机会最大的,也是中国超越美国互联网金融的机会。汤浔芳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的颠覆时刻,更给大家以未来方向性的启迪。

——文思信息联合创始人、文思海辉总裁、美国硅谷天使投资人 陈立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颠覆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大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汤浔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409589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5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2014242910
中图分类号 F830.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