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统计如何表达统计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统计看点感言”、“统计为政启示”、“统计建模纪实”、“统计沃野拾穗”,内容都是“表达统计”。

尽管这是一本统计知识普及读物,但由于笔情文趣在桥上走,篇篇文章如流水行,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所以,本书不仅适合统计学专业初学者阅读,也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这本书的由来,来自2009年在《中国信息报》统计导刊写“统计家常话”这个专栏。该专栏对普及统计知识、宣传统计工作、解读统计数据、匡正社会视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统计看点感言”、“统计为政启示”、“统计建模纪实”、“统计沃野拾穗”,内容都是“表达统计”。

目录

序/1

统计看点感言

 统计如何“表达”统计/3

 “统计新闻大餐”的联想/6

 强化数字的力量/8

 贵在沟通/10

 再说“贵在沟通”/13

 重要的是建立信任/16

 还得“事在人为”/20

 “连号”的联想/23

 “票房数字注水”的“统计关注”/26

 新生事物的新鲜感觉/29

 也说“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讲政治”/32

 和谐统计与统计和谐/34

 热诚关注民生/36

 一个“夯”字了得/38

 统计“故事汇”/40

 走近“辅助调查员”/43

 乐在数海觅小诗/46

 信短话长/49

 从《探访随机世界》说起/51

 不妨一读/53

 借来慧眼看世界/55

 心香一缕入诗来/57

 有感潘瑶出书/60

 随笔《统计为政启示录》/63

 从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想到/66

 再说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69

 加点儿“味精”补点儿“钙”/74

 小概率大道理/77

 “黑天鹅”不只是“黑天鹅”/79

 用数据感知生活的温度/82

 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84

 从一个“小渴望”想到的/86

 声音/88

 源头活水唱春风/91

 侃侃“普查宣传”/94

 史诗如画,岁月如歌/97

 一个好契机/100

 歌声飘过/102

 再说“歌声飘过”/105

 又到统计文化硕果采摘时/109

 再说“又到统计文化硕果采摘时”/112

 幕后的精彩与精神/115

 “挑麦”挑出的话/118

 《走出汶川》的凝聚与昭示/122

 掌声响起来……/127

 细节写精神,感慨说不尽/130

 新的一年新的期待/136

统计为政启示

 经历,是财富也是历练/141

 “统计强省“的强身路数/147

 科学统计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和实践/153

 公平公正才能激发活力,促进和谐/162

 “成人达己”才能和谐双赢/167

 汲取文化精华,打造统计品牌/172

 没点儿激情什么也干不成/180

 不创新就没有生机和活力/184

 统计宣传应成为统计的一大要务/188

 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发展/192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195

 定好位,管好数,走好发展的路/200

 改革,是选择也是必然/205

统计建模纪实

 展示风采的舞台/217

 功夫在赛外/220

 “不断追求卓越”/223

 青春,在数海中飞扬/226

 成功,是胜利的花环更是努力的过程/232

 收获金秋/243

统计沃野拾穗

 数字的声音/259

 感动!感动!还是感动……/266

 统计大家——刁锦寰/271

 一线故事/278

 昆山:统计品牌的力量/288

 大兴统计的“大兴”/295

 统计在江阴/301

 又见门头沟/306

 潇湘,激情如火/310

 最忆是统计/313

 西藏,令人神往的地方/316

 我骄傲,我是西藏统计/324

 夕阳更美的灿烂霞光/331

 我爱统计腾飞的翅膀/336

 万紫千红满园春/341

后记/346

试读章节

统计如何“表达”统计

“解放军现在试图以更有效、更别致、更有传播力的方式表达自己,并赋予自己新的形象,而解放军自我表达的‘语法’,也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解放军少将高建国说,在开放透明的信息化背景下,一支军队不主动去塑造自己,就必然会被别人‘塑造’。”

这是《南方周末》(2009—11—12 10:05)《解放军如何“表达”解放军》(以下简称《表达》)一文的提要。顾文思义想到统计,文章所言对统计也是恰中要害、切中运脉。所以索性套用该文标题句式,写下《统计如何“表达”统计》。

也许是时代使然、市场经济使然、中国进步的态势使然、国际接轨的大趋势使然,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甚至每个人,在如何“自己‘表达’自己”的问题上,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仅以《表达》所述,可以找到“统计如何‘表达’统计?”的诸多借鉴。

《表达》说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胡昌明曾表示:“时代已经进入了公共外交的新阶段,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和中国军队,中国军队更需要向世界说明自己。”统计何尝不是这样。君不见,国际社会和媒体对中国统计数据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聚焦。别的不说,每到国家统计局信息发布会,现场众多“老外”的面孔就可见一斑。国际如此,国内更热。媒体上“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的声音,受众已经相当熟悉。而且很多敏感的指标和数字,在大众视野里备受关注,常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用语法的“主谓宾”模式,《表达》问得好,层层深入。

“主语:谁在表达解放军?”

这是《表达》的第一个小标题。那么推及统计,“谁在表达统计?”。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统计从计划经济无需宣传“束之高阁”的封闭状态,已经走进了必须宣传而且需要“广而告之”的广阔天地。从日常工作到普查宣传,从信息发布到传媒出版,再到越来越多在媒体上被受众“脸熟”的统计专家、学者、官员,可以说统计宣传已有一定的体系、规模和成效。特别是分外注重统计宣传的北京和湖南等省市,在建制上都成立有“统计宣传中心”这样的机构,北京很多区县统计局都设有“宣传科”。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可以有信心地说,“表达”统计的“主语”首先应该是统计自己。要靠统计自己,靠自己有自己的体系、自己的人马、自己的装备,自己的主力部队和有生力量。

谓语:如何表达解放军?这是《表达》的第二个小标题。推及统计,自然要问:如何表达统计?

《表达》说:“此前,在许多人印象中部队新闻刻板、单调、政治术语频繁,而现在一些解放军自己的报刊媒体也开始寻求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军队媒体的面目也越发‘可亲’。”这些“新颖”方式和“可亲”效应,非常值得统计引为“表达”自己的借鉴和学习。比如“报道更加人性化,以平等交流取代生硬说教”;比如“军事新闻更注重刻画军人的真实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比如“客观自然、现场体验的策划报道”;比如“细节化的报道、富有理性识见的言论”;再比如“‘表达’手段也在谋求年轻化,在2008年,征兵动漫则走进了一些城市公交、地铁的液晶屏”。统计宣传要扫除枯燥、呆板、单调,也只有更加人性化才能奏效。数据的生产者是人,使用者也是人,数海波澜关乎社会万千。房子的数据关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工资的数据、“米袋子”的数据、“菜篮子”的数据牵一发动全身,关联“寻常百姓家”……。数字的点点滴滴融入人的血脉,才能鲜活灵动,才能和蔼可亲,才能振聋发聩,才能引人思考。

《表达》最后的小标题是:“宾语:解放军‘标准像’变迁”。此变迁对统计表达有何启示呢?

所谓“标准像”的变迁, 指从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最可爱的人”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再到现今解放军在一系列抗洪、抗震、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突出表现,解放军正在展示新的形象。而《亮剑》的李云龙,《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石光荣,《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等,是“解放军‘表达’形式新突破的结果之一,解放军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也正在日益多元”。 《表达》还引用《解放军报》刊文的话“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关起门来埋头苦干,不少官兵也满足于‘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来说明“如今,解放军正在从坦然面对镜头这样的细微之处入手来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也是统计人面对的形象问题,这里所说的更多是指统计的社会形象、公众形象。统计形象关系统计文化是否既薪火传承也与时俱进。长期以来,统计人也是习惯于“关起门来埋头苦干”,很多人满足于“默默奉献”、“无名英雄”。但是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统计文化和统计宣传的特点和效果,应该意识到统计在弘扬“默默奉献”、“无名英雄”的同步,还要倡导和鼓励追求更好的奉献价值、奉献效应和“无名英雄”的有名、知名和能效的影响力。否则,“巷子里的酒香”只能在巷子里飘荡,不明就里的人就在那里估计:“噢,统计就是估计……”

统计人的形象自塑,也应该宽容多元。“老黄牛”的“俯首甘为”值得赞扬,“百灵鸟”的引颈歌唱也值得肯定;毫无怨言是一种境界,说说酸甜苦辣也是一种坦诚;与世无争是一种淡泊,提提意见挑挑刺也是一种警示;仕途上升当好官是进步,埋头业务技术好也有发展……统计的“标准像”不再一个“标准”,统计人的形象才能更丰满更有魅力,统计家园才能更和谐更快乐。

《表达》说解放军“现在试图以更有效、更别致、更有传播力的方式表达自己,赋予自己新的形象”。 统计更好地“表达”统计,可以“向解放军学习”。

P3-5

序言

际平同志的新作《统计如何“表达”统计》出版,要我写几句话,没有多想就应承了。

茫茫人海,人和人能走到一起,很是缘分。那还是九十年代初主抓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的时候,我到吉林调研,记得吉林普查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普查宣传有声有色,而际平同志是普查宣传的一员干将。

后来,全国第三产业办公室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18集的系列电视片一《新的崛起·中国第三产业普查巡礼》,我想到了际平同志并借调来京。这部片子做得很成功,在央视播出反响很不错,际平同志担当片子的撰稿和编导,干得也不错。

没想到,这一干,一发不可收,之后又搞普查展览又出版普查书籍一《奠基之役》,际平同志都是主创之一,而且工作有干劲,有创意,能吃苦,敬业精神强。再之后,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又借调他搞工业普查宣传。一来二去,就正式调到了国家统计局。

转眼际平同志来京有十多年了,我高兴地看到,多年来,他在统计教育、统计文化、统计文艺、统计宣传等方面,工作有特色,也有业绩和建树。说实在话,际平同志借调来京缘起我的提议,所以看他不断进步和进取,不停耕耘和收获,非常欣赏和欣慰。

爱动笔而且笔耕不辍,使际平同志的文章不但很高产而且也很有质量,《统计如何“表达”统计》可见一斑。书名虽然取自书中的一篇文章,但全书读来,确实看出一种新的“表达统计”的追求。

书中的“统计看点感言”,写得流畅易读,言之有物。可贵之处是,针对当前统计与社会和公众之间产生的焦点话题,发生的矛盾现象,由表及里地思考,形象生动地表达。《统计如何“表达”统计》一文,从“解放军现在试图以更有效、更别致、更有传播力的方式表达自己,并赋予自己新的形象。”联想到“统计何尝不是这样”而且统计“不主动去塑造自己,就必然会被别人所‘塑造’。”《贵在沟通》一文,对新闻记者感触统计的感言而发感慨:“要让社会认识统计、要让大众了解统计,就要多做沟通,做有创意的沟通,做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做诚心诚意的沟通。”《重要的是建立信任》一文,敏感捕捉某些媒体对一基层统计人员抒发统计情怀的“误读”,解读出“误读来自误会,误会传播误读,循环起来会演变成对统计的不屑和不信任。应该找到误会的根源,对症下药。即更多地把统计的科学道理、统计数字的生产过程、统计人员所付出的劳动、统计改革所要冲破的障碍、统计法制应有的权威、统计成果能给人带来的福祉,告诉更多的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尽最大努力地消除误解、加强沟通、建立信任。”书中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很多,值得一读。还有很多涉及统计文化的篇什,充满激情。际平同志在弘扬统计文化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努力,包括很多全国统计系统的大型文化、文艺活动,都参与策划、撰稿和担当主持人,每次我坐在台下观众席,都会为他的精彩表现而高兴而鼓掌,进而联想到当年借调他是个不错的决策。也许正是他基于对统计文化这样的参与和投入,这方面的文章,写得很有感染力。在被很多人看作枯燥的统计工作环境,这样热情投入统计文化建设,其精神和成效都是难能可贵的,希望际平同志能够发扬光大下去。

书中的“统计为政启示”,我觉得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留存下那些在统计领导岗位的同志,如何为官为政的经验和探索。书中写到的杜昌祚、崔述强、姜国钧三位省(市)统计局领导同志,我都认识而且熟悉,他们走进统计的经历很相似,都来自所谓“强势”部门,但为政之道各有各的思路和做法,这对统计同道应该很有借鉴。特别是这些文章还有系列电视版本的《统计为政启示录》,作为统计培训教材试播后也有很好反响。这种充分挖掘、展示、积淀统计人思想、观点、经验和作为的做法,很值得推崇。文章中杜昌祚接受采访时说,“人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能为统计事业留下点什么,感到很欣慰。”我觉得杜昌祚的话很有境界,很有责任感,他不但在岗位上想事业,而且希望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能够继续有用于统计事业。姜国钧、崔述强、杜昌祚三位同志,虽然工作岗位都有了新变动,但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却在书中和电视片中留了下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从事统计宣传、统计教育等工作的同志,有意识有作为地记录、总结和塑造好各方面各层次的统计人,把他们的事迹、精神、思考、经验、体会等等,充分诉诸文字、图像等等载体,为现实的统计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榜样,为未来的统计事业留下可贵的文化宝藏,意义深远。

书中的“统计建模纪实”,对第一次全国统计建模大赛进行了全方位的写实,这就为今后继续开展这类统计活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这次建模大赛,我作为专家评委组成员,参与了论文的评审,并代表专家评委组对大赛最终评选出的56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和评价陈词。记得总评价是:“56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全国统计系统建模方面的水平。”因为大家纷纷表示第一次全国统计建模大赛非常成功,我还代表大家提出一个建议:“进一步发展建模大赛这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在办好全国统计系统建模大赛的基础上扩大到高等院校,进一步扩展,扩大影响,培养更多的优秀统计人才。同时进一步总结全国统计建模大赛的成功经验,对在统计系统继续开展建模培训和比赛,在高校开展建模大赛进行深入研究。”这个建议,在2009年已经得以实施,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成功举行。亲历全国统计系统建模大赛,再看际平同志的大赛纪实文章,感到更可贵的是,他不但纪录了大赛的过程,而且生动展示了这个过程中,一代青年统计人的亮丽风景。这个风景很有朝气很有生机,正如“统计建模纪实”中的一篇文题——“青春,在数海中激扬”。在上面提到的大赛总结和评价中,我曾说过这样的话:“参加大赛的代表队以青年同志为主,从论文的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青年同志思维非常活跃,知识面也非常广,基本功非常扎实,展示了我们青年统计工作者的风采,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因为统计战线有这么多年轻一代的后备大军。”可以说际平同志的文章从论文之外,提供了我们看待和评价新一代年轻统计人的视角,这对我们为青年人更快更好进步与成长,在如何开辟舞台,如何创造环境等方面,无疑会很有帮助。

书中的“统计沃野拾穗”,则可以清晰地看出际平同志走进统计,深人生活、辛勤笔耕的足迹。有哲人说:我们的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统计人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充满情感的,也是有着很多统计故事的。《感动!感动!还是感动……》中,在汶川地震废墟中爬出的统计人,忍着亲人离去的悲痛坚持工作,怎能不叫人感动:多么好多么坚强的统计人!《统计大家——刁锦寰》中,著名统计学家毕生追求统计应用的精神和成就,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统计是多么好的榜样。《一线故事》中,一位基层统计局的女局长,为保证数据源头清纯,为夯实统计基础工作,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的故事,写照出基层统计人的不容易,不平凡,不简单。《我骄傲,我是西藏统计人》的诗歌,听说是际平同志在全国统计系统启动援藏活动中写成的。在西藏的两个多月,他和西藏的同仁一起工作,到藏民家里去体验生活,所以他看到了也写下了:“西藏统计人/脚上尽带着跋涉的风雪/脸上凝固着强烈的阳光/在数字的雪峰播雨耕云/在数字的丛林默默搏拼……”而那篇《我爱统计腾飞的翅膀》让我真切感受到际平同志之所以能这样投入统计的写作,之所以能这样琢磨“统计如何‘表达’统计”,的确是因为一种对事业的爱,正像他曾经创作的那首歌——《爱在数海》。我很喜欢《我爱统计腾飞的翅膀》这首诗,喜欢其中这样的诗句:“我爱统计腾飞的翅膀/这双翅膀启动思想/她喜爱穿行高天流云/在震撼的雷电中飞翔。”

写这篇序言,我说作者要我写几句话,还说没有多想就应承了,没想到信笔由缰,题内题外的话写了这么多,大概是因为际平同志是个很性情很激情的人,我也被感染出许多话来吧。

好了,序言的主要目的还是推出正文,相信这本书之于读者,特别是统计读者,会开卷有益。

后记

这本书的由来,来自2009年在《中国信息报》统计导刊写“统计家常话”这个专栏。2009年底,报社统计信息部黄真、关鹏、高远、李淑云、张建峰、邓艳青、关逸民、邓晟昊这些记者和编辑朋友联名来信说:“通过一年的实践和相关方面的反馈,《统计导刊》的‘潘瑶视点’、‘统计家常话’、‘快乐写吧’等几个相对固定并各具特色的栏目,均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其中有多篇文章还得到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批示和肯定。可以这样说,这几个栏目的设置,在整个版面中画龙点睛,对普及统计知识、宣传统计工作、解读统计数据、匡正社会视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品牌效应……希望‘统计家常话’常说常新。”

因为“统计家常话”周周要交一篇稿,和来信的朋友就更朋友了。他们每周一句温馨的催稿,一个“收到”的短信,一番行家的指点,给我诗意的感觉,即“小桥流水人家”——笔情文趣在桥上走,篇篇文章如流水行,而“人家”就是咱“统计人家”。就这样“统计家常话”说着说着就到了2010年。

本想一年了做个“小结”,把“潘皤视点”、“统计家常话”、“快乐写吧”这三个栏目的文章收拢成一本书。没想到慢了一拍,“潘皤视点”在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GDP不能承受之重》一书中全部收录。原计划变成三缺一,内容毕竟单薄,但又不想就此下马,索性另起炉灶,做出了这本《统计如何“表达”统计》。

从“统计家常话”的由头,到编写出包括“统计看点感言”、“统计为政启示”、“统计建模纪实”、“统计沃野拾穗”四个部分的一本书,汇总的文章已然是一锅“东北菜”——“乱炖”。好在内容都是“表达统计”,当下又时兴“混搭”,这么着就把这锅菜端出来了。

付梓之际,最想说的话是两个字:感谢。曾经觉得这两个字是很一般的客套,说着也平平淡淡的,但是此刻,真正感到这两个字的分量。一本不起眼的小书,字里行间,书内书外,有着很多默默的支持,有着很多热情的鼓励!所以,感谢,由衷而起:我要感谢《中国信息报》这片沃土的栽培,曾为该报记者的经历是份缘,一直在报上“舞文弄墨”是份爱好,以致多年来,报社前后多位社长和老总,仍把我当作自家人;我要感谢报社统计信息部的诸位记者和编辑,还有曾在该部供职的王青萍等同志,他们的辛勤扶持和职业精神令我感动;我要感谢中国统计出版社严建辉社长,明知这样一本书肯定难以盈利,却甘为“做嫁”,慷慨援手,令人感佩;我要感谢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强,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而且附言鼓励:“祝贺新作问世。十几年来一直关注你的工作、生活和成长。祝今后工作更勤奋努力,生活更丰富多彩,人生更顺畅和快乐!”

赶在2010年的新春,把这本书奉献给读者,希望它如一片新绿的树叶,有春风的抚慰;像一棵有人知道的小草,不受寂寞……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韩际平

2010年元月于北京六里桥蜗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统计如何表达统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际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统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759260
开本 其他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会计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8-49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4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