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金瓶梅词话》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地剖析了理学异端学说对世情小说的引发、情节构筑以及对世情小说内容的制约。详细梳理了从《金瓶梅词话》对艳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以及《红楼梦》的深远影响。本书学术观点新颖,文笔生动有趣,旁征博引,为广大明清小说读者、研究者提供了一本有阅读价值的书。
| 图书 | 理学思潮与世情小说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金瓶梅词话》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地剖析了理学异端学说对世情小说的引发、情节构筑以及对世情小说内容的制约。详细梳理了从《金瓶梅词话》对艳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以及《红楼梦》的深远影响。本书学术观点新颖,文笔生动有趣,旁征博引,为广大明清小说读者、研究者提供了一本有阅读价值的书。 目录 绪论 一、朱子之学的生成背景及其政治功利诉求 二、理学式微多重因素之检讨 三、王学勃兴与思想话语权的下移 四、明代讲学风气与小说创作趋向 五、理学与小说:矛盾着的交织与纠缠 第一章 世情小说的流变 第一节 世情小说发展的运动轨迹 第二节 明清世情与小说内容的多色调 第二章 理学与世情小说 第一节 伦理的演化与文本的表述 第二节 “以文自慰”:文学价值观的别样表述 第三节 儒学思想的蜕变与小说创作路向的转移 第三章 理学的嬗变与世情小说的构建 第一节 理学异端的崛起与世情小说家的创作心理 第二节 理学家的道德践履与世情小说的情节架构 第三节 理学营垒的分化与世情小说文化品格追求 第四章 《金瓶梅词话》的耸峙与世情小说的分流 第一节 从《金瓶梅词话》到艳情小说 第三节 从《金瓶梅词话》到才子佳人小说 第三节 从《金瓶梅词话》到《红楼梦》 第五章 《金瓶梅词话》对理学的消融与解构 第一节 罗汝芳的哲学思想与《金瓶梅词话》的创作主旨 第二节 “家反宅乱”:《金瓶梅词话》对家庭范式的颠覆 第三节 《金瓶梅词话》与传统伦理的错轨 第四节 鞋杯:文人对雅俗生活的双向渗透 第六章 “事”、“理”相依:话语的转换与叙事策略的调整 第一节 从慕“美”到重“才” 第二节 从守“经”到行“权” 第三节 从唯“理”到尚“情” 第七章 理学的反拨与世情小说的诗性叙事 第一节 诗意的消解与心灵的叩问 第二节 此“才”非彼“才”:耐人寻味的小说解读 第三节 诗性思维与才子佳人小说的结撰 第八章 清代学术与才学小说的兴起 第一节 清代学术走势及其形成原因 第二节 学问之风对小说内容的浸染 第三节 “时代思潮”、小说传统的接纳与自我意识的扩张 第四节 才学派小说的进退失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理学思潮与世情小说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赵兴勤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02992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4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73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1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8.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27 |
| 宽 | 172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