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传奇黄永玉
内容
试读章节

姓黄,还是姓张?

姓黄?姓张?哪怕到了八十几岁,黄永玉自己也说不准确。

人也奇怪,在漂泊摔打跌宕起伏的岁月中,黄永玉从未想到过在父母那里追根究底。是顾不上,还是没有这个意识?自儿时起,他就听前辈说过他们家原本姓张,但为什么后来改姓黄,黄家的人死后的墓碑上通常照例刻上“张公”而非“黄公”,其中原因至今也不明白。祖辈的来龙去脉,对于他,或许知道个大概也就够了。

表叔沈从文一篇失而复得的小说《来的是谁》,在二○○七年一经面世,黄家的这个少为人知的秘密,忽然间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黄永玉的曾祖父是沈从文的外公,而在沈从文前往北京进入文坛之前,陪伴沈从文一同漂泊湘西的正是黄永玉的父亲黄玉书。黄家的渊源,想必曾是两位表兄弟滞留洞庭湖时的一个话题。难以想象的是,沈从文对黄家家世的追根求源好像有着特殊的兴趣,尽管许多年过去了,以黄家家世来写一部小说的愿望,却在沈从文心中一直没有消失。“文革”期间,他下放到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百无聊赖中却终于找到了重续文学之梦的最好方式——为黄家写一部小说。

一九七一年六月上旬,正在中央美院河北磁县“五七干校”劳动的黄永班,突然收到了深从文寄来的邮件,厚厚一叠。他回忆说:

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有关我黄家家世的长篇小说的一个楔子《来的是谁》,情调哀凄且富于幻想神话意味。……那种地方、那个时候、那种条件,他老人家忽然正儿八经用蝇头行草写起那么从容的小说来?……解放以后,他可从未如此这般地动过脑子。……于是,那最深邃的,从未发掘过的儿时的宝藏油然浮出水面。这东西既大有可写,且不犯言涉,所以一口气写了八千多字。

(《给刘一友的信》,载《文星街大哥》)

沈从文的小说开篇,渲染出神秘、魔幻的气氛,把“姓黄还是姓张”的悬念,与一位不期而至的老人的飘然而去,一并留给了小说中的黄氏一家人。

小说中,一位从乡下走进京城的老头,敲响了黄家的门。父母不在,只有兄妹两人在家中。一场老头与黄家女儿有趣的对话开始了:

“我找姓张的!”

“找张什么?”

“张永玉!”

“没有这个人!”

“那找张黑蛮!”

“我这里也没有张黑蛮,李黑蛮,却只有个——”

“那就找张黑妮!”

“我们这里住的不是姓张的,是姓——你找错了!”

——生活中黄永玉家的情况与小说完全一样,儿子叫黑蛮,女儿叫黑妮。

警惕骗子的黑妮没有开门。她听到外边的老头子带点失望神气自言自语:“那就怪了?明明白白是住在这里的,哪会错?”

小说写道:“引起了大姑娘一点好奇心,于是一面想起‘为人民服务’教训,另一面想再摸摸底,于是,变了变语气,和和气气,慢慢的,一字一句的说,‘老同志,您是哪里来的?您找门牌错了,这里住的姓黄,门牌上不是写得清清楚楚吗?您有什么事?’”

黑妮最终没有为老人开门,老人怏怏而去。父母回来听说此事,父亲猛然醒悟也许去世多年的爷爷并没有去世,又从家乡来找他们了。但当他和黑妮赶到火车站时,开往家乡的火车已缓缓启动,没有找到老人,只有黑妮透过车窗看到刚才敲门的老人模糊身影。回到家,却在信箱里发现一封信,信封上明明白白写着“张永玉同志收”。拆开一看,只是一摞白稿纸,在末后一页才发现用淡墨写的五六行小字:

“张永玉,你这个聪明人,真是越读《矛盾论》越糊涂,转向反面。到今为止,还不知道自己究竟姓什么,妻室儿女也不明白自己姓什么。世界上哪有这种聪明人?为什么不好好的作点调查研究,或问问有关系的熟人?你回家扫墓时,为什么不看看墓碑上写的是什么?”

小说中的父亲沉吟良久。他所琢磨的恰恰就是生活中的黄永玉不止一次与人谈过的内容:“对,我是没有问过,我自己父亲的一生也不大明白!上坟也没有看过碑上写些什么,只知道上几代有个黄河清,是读书人,点过拔贡,看守文庙,相当穷。老家有株大椿树,三四个人还抱不住,所以叫做‘古椿书屋’。此外白纸一张。有几个姑婆和几个伯伯叔叔,还不明白!”

姓黄还是姓张?沈从文的小说没有给出答案。遗憾的是,不知为何,小”仅仅写了第一章就戛然而止,试图解说的谜团,依然还是谜。不过,他的小说开篇的结束文字却为本书的叙述做了最好的铺垫。

姓黄还是姓张?对于叙述黄永玉人生故事的传记作者来说,是否能够找出真实答案,也许真的不重要。人们所知道的是,在一九四六年,二十二岁的黄永玉,与一位广东姑娘梅溪恋爱结婚。梅溪姑娘恰好姓张。

有意或无意,黄与张两个姓氏,真的融为了同一个家庭。

P3-7

后记

本书出版得到了诸多前辈和友人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黄永玉先生一家及亲友,多年来接受采访,提供史料,并同意在本书里使用相关作品影像;

感谢姜德明先生提供《战时木刻》等民国杂志,使本书对黄永玉早期艺术活动的叙述,有了难得的曼料基础;

感谢香港《大公报》总编辑周庆先生和资料室同仁,香港文史专家小思女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电影资料馆,为我查阅资料提供帮助;

感谢孔夫子旧书网和宏明先生,以及网上熟悉和不熟悉的摊主,为我搜集资料提供诸多便利;

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董伟、杨忠诚、陈志明先生等诸位同仁的热情支持。

最后,还应特别说明一点,本书在叙述“文革”美术事件时,为了较为客观、真实地接近历史原貌,使用了一些画家当时的作品图片,以及带有“文革”特点的大批判文字与丑化漫画,希望此举能得到相关者及其家人的理解与宽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本人将在新版时加以修订。

李辉

二○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北京

目录

自序

在凤凰的日子

 黄家传奇

 凤凰,这个“古怪”的地方

 浸染于美丽

 小学,小学,你是如此灿烂

江湖行

 这一双漂泊的脚

 集美之美

 踏歌而行

黑白之美

 高山流水,远近之间

 一九四八,上海的亮相与批判

 在香港:指责与自辩

 写电影的“黄笛”

 一九四九,转折之际

拼贴风中碎片

 必要的追寻

 中央美院“画室制”首当其冲

 黄胄——第一个被公开批判的“黑画家”

 “黑画店”荣宝斋更名

 叶浅予和他的日记

 蔡若虹、华君武被推到前台

 《美术风雷》与一次大会

 “二流堂”这些人

 丰子恺的窘状

 张乐平和“三毛”形象

 “美人画”沧桑

 是非齐臼石

 中国画落叶飘零

追寻“黑画事件”始末

 “黑画事件”之谜

 福兮祸兮猫头鹰

 大幕拉开

 没有公开点名的猛烈批判

 关键批示浮出水面

 告别“浅薄可怕残忍的日子”

序言

最初产生为黄永玉先生写传的念头,远在二十年前。

一九八九年清明时节,应黄先生之邀,随他一起前往凤凰古城,遂有了我的第一次湘西行。那一年,我三十出头,他六十五岁。

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沈从文,我们一路上谈得最投机的也是沈从文。说得兴致来了,他说,我们找个充足时间,按照沈从文早年漂泊的路线,再在湘西泛舟漫游。他画画,我写文章,然后一起出本书。后来知道,他同不少人都这么兴致勃勃地提议过,可见他对这一构想一直情有独钟。当然,构想终归是构想,实现已不可能。岁月荏苒,水流不再,即便真的实施,行走与感觉,想象中的浪漫恐怕也未必尽如人愿了。

就在此次凤凰同行期间,我走进位于白羊岭的黄家小楼,听黄先生讲述沈从文一九八二年最后一次故乡行时住在这里的故事。我临走的前一天,我们改了话题,这一次是听他讲述自己儿时的凤凰记忆。于是,我的笔记本上,有了《传奇黄永玉》写作的第一一次采访记录。

记得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下午,绵绵阴雨中,清明时节的凤凰仍有寒意。

没想到,过了:二十年,我才写出了这本书。其实,《传奇黄永玉》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传记,它更像一本介乎于传记与评传之间的散记。或以故事叙述为:主(缺少史料印证的早期生活),或基于史料的发掘来解读传主与某一具体人物的关联(如与沈从文、汪曾祺的交往),或借传主的故事进而展开对某一时期美术界整体的考证与叙述(如“文革”美术风云的碎片拼贴)。从时间上看,所描述的生平与创作,集中在一九二四——一九七六年之间。从这一点上说,本书应是《传奇黄永玉》的第一卷,而一九七六年之后的生平与创作,应是下一卷的主要内容。

从传记写作的角度来说,下一卷的写作可能更有挑战性,也更有历史分量。在此后三十多年时间里,随着黄永玉艺术与文学创作的进一步深入与拓展,随着其文化地位的口益重要,随着当代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随着他与朝野关系的交错起伏,随着他的性格的复杂性与在雅俗之间的游弋,值得描述的内容显然会越来越多——以他为主人公原型创作的电影《苦恋》的批判风波;猴票设计在集邮界引发的轰动和酒鬼包装设计的开创性意义;他在政治风云变幻中的激情进发;他与一些艺术家之间的个人恩怨凸现出背后的历史风云和性格冲突;绘画之外他在诗歌、小说、散文创作上获得的殊荣和产生的影响力……

一切有待日后的再叙述。

二00九年夏天,黄永玉创作了一幅纸本重彩画《荷》,这也是他迄今为止创作的最大一幅作品:长五米,高六米。黄永玉以痴爱荷花、善画荷花而著称,故将北京郊区寓所命名为“万荷堂”。画这幅《荷》,费时一个多月,他每日自己操作电动起落架,站在高高平台上,画金色阳光下满池灿烂无比的荷花。起落之间,哪里像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

即将走进八十六岁的黄永玉,激情进发,极富创造性。他大胆而独具匠心地在画纸的右上角,留下一圈白色作为太阳。阳光由白而明黄、而橘黄、而淡黄,然后漫天红色。以白色为太阳,阳光顿时明亮而辉煌,远比通常以红色画太阳更为生动,更有视觉的冲击力。同时,这一处理,在构图上使太阳与下方荷塘景象相交融,并形成轻与重、空灵与浓烈的艺术呼应。满池荷叶、荷花、浮萍、水草,错而不乱。黄永玉近年来酷爱斑斓色彩,突出重彩效果,这一次,画巨幅荷花,内心似有更猛烈的艺术冲动,使他几乎走到了尽兴挥洒色彩的极端。每一种色彩的选择,每一处细节的点染,既与以往风格相衔接,又因画面的巨大,而增加了色彩的层次与色块的呼应。画面整体效果气势恢弘,粗犷而富有张力,局部则又构思缜密,笔触细腻,就是在这种风格的呼应与渗透中,显出画家的艺术活力。

画过多少次荷花,恐怕这一次,黄永玉才尽兴画出了他对荷花的全部色彩的想象。这想象,因印象而来,也因梦而来。“我的魂都在里面了。”站在画前,黄永玉动情地告诉我。

“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谈到人生时黄永玉常爱弓l用这句诗。

阳光下,每个人的·切都将被照亮。

写于二00九年十月,北京

内容推荐

传奇,写在风景里,写在漂泊中……读一个人的传奇,读个性,读才情,读文人交往的悲欢离合,读当代中国美术的[文革]命运。任何个人的传奇,其实都不属于自己,早就融进了一个民族的沧桑。

黄永玉,1916年出生于湘西凤凰,堪称中国才华横溢、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艺术家。他的名字与不同的传奇紧紧联系在一起:小学毕业却成为艺术名家、“文革”中的猫头鹰“黑画风波”、电影《苦恋》的主人公原型、创造集邮奇迹的猴票、领设计风气之先的“酒鬼”酒瓶、著名八十几岁继续创作长篇小说在《收获》连载……

这部人物传记就是以黄永玉的传奇人生为题材写就的。

本书为四色彩印,精致大方,四百多幅历史照片和彩图,印制精美,更使此书成为一本值得长久珍藏的文化读本。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我国著名艺术家黄永玉传奇人生为题材的人物传记。

作者李辉将黄永玉与中国美术界将近七十年、特别是“文革”期间的风云变幻做了相当系统的叙述,对黄永玉传奇人生诸多方面作了首次披露。在书中,我们第一次读到,早在1948年,上海左翼文化界,就将黄永玉的木刻艺术与钱钟书的《围城》放在同一个刊物上进行批判,并将之与其表叔沈从文的批判相呼应;五十年代初,香港左翼文艺界继续对黄永玉进行批判,而他在自我检讨中又尽量辩解。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把对“文革”期间美术风云的叙述作为本书的一个重点,从对齐白石、陈半丁、丰子恺、李可染等人猛烈批判,到1974年的“黑画事件”大批画家的“全军覆没”,作者以对大量“文革”小报的归纳整理,以对群体画家故事的叙述,使中国画的“文革”命运第一次得到生动的呈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传奇黄永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00663
开本 16开
页数 4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76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