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美国的中国形象,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梳理、分析从18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期美国之中国形象的流变,阐释美国是如何对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进行想象和认识的,以及在这种想象和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探讨中国在美国现代性自我构建中的意义。第二大部分分为三个专题,以个案的方式,分别论述“美国文学”、“好莱坞电影”、“传教士儿女们”对中国形象的描绘和塑造。希望通过第二部分在“点”上的深入探讨,结合第一部分在“面”上的勾勒归纳,能够带给读者一个相对深刻、整体的美国之中国形象。
| 图书 | 美国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美国的中国形象,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梳理、分析从18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期美国之中国形象的流变,阐释美国是如何对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进行想象和认识的,以及在这种想象和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探讨中国在美国现代性自我构建中的意义。第二大部分分为三个专题,以个案的方式,分别论述“美国文学”、“好莱坞电影”、“传教士儿女们”对中国形象的描绘和塑造。希望通过第二部分在“点”上的深入探讨,结合第一部分在“面”上的勾勒归纳,能够带给读者一个相对深刻、整体的美国之中国形象。 内容推荐 美国的中国形象是变化不居的,从“令人恼怒的异教徒”到“中国使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从白人作品中令人难以提摸的“中国佬”到华裔作家笔下充满阳刚之气的“金山客”,从好莱坞跨种族恋情中中国男性和白人女性的爱情禁忌到自种男性对华人女性的拯救神话;扶“黄祸”化身傅满洲到“模范族裔”陈查理,再到传教生儿女剪不断理还乱的中国情结……美国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文化自身的投影,它所代表的并不是现实地理中的现实国家,而是想象地图上的变化他青,经过了美国的经验、需要、好恶、价值观等方方面而的过滤。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美国的中国形象的流变 第一节 早期北美人和美国建国初期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美国的中国形象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美国的中国形象 第二章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佬” 第二节 华裔作家笔下的“金山客” 第三节 《陆路月刊》上的短篇中国故事 第三章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跨种族婚恋:爱情禁忌与拯救神话 第二节 “黄祸”化身与“模范族裔” 第三节 “功夫”与“木兰”的复魅与祛魅 第四章 传教干儿女们眼中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赛珍珠:中国“大地”上的农民夫妇 第二节 卢斯:美国《时代》周刊上的领袖夫妇 第三节 赫西:文化壁垒间传教士的两难处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美国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姜智芹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086170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3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20 |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5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829.71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4.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71 |
| 高 | 18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