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奉天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了辽宁省档案省局(馆)职工撰写的稿件68篇,分设为后金崛起、陪都旧事、奉张治奉、辽海新潮、古迹寻踪5章,章下设节,各节独立成篇。全书40万字,配有150幅历史图片,设计新颖,彩色印刷,装帧精美,语言通俗,可读性强。

本书所有稿件都是辽宁地区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人物、事件。比如:后金因何迁都沈阳?过去有一种说法,说努尔哈赤看中的是沈阳“凤落龙潜”的“龙岗”风水,其实“龙岗”说只是后人的附会,努尔哈赤看中的是沈阳的战略地位;沈阳故宫早期叫“汗大衙门”、“陪都皇宫”、“盛京皇宫”,1949年后才有沈阳故宫之称;大御路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为进兵辽西和关内而修筑,全长700公里,在清朝统治的近300年里,成为京师到盛京的大通道,清帝东巡曾16次走在这条路上;东北曾是清廷采捕贡品的基地,从人参到特产,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等等。每一章每一节,作者都依据档案和历史文献对大家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作了真实的回答。

内容推荐

奉天作为一个区域名称,存续了273年,但作为一个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间,这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发生的事情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奉天”留给人们的记忆,包括政治经济、文教体卫、市井人情、风俗习惯、古迹遗存、名人轶事,可书可写者比比皆是。

本书提供给读者的就是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文献和有关著述,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文章,或者对所述故事进行详细阐述,或者对以往谬误进行校正,或者叙述一个全新的历史事件。为便于形象地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编者还精选了200多幅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档案文献或历史照片作为插图,使所述历史更加形象,更具可读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后金崛起

 明代辽东马市/3

 努尔哈赤原本姓觉罗/8

 后金因何迁都沈阳/12

 沈阳故宫最早称“汗大衙门”/17

 辅佐三代帝王的女政治家庄妃/22

 大御路与永安桥/29

 清入关前在辽东建有三座都城/38

第二章 陪都旧事

 清帝东巡怎样祭祀三陵/45

 东北人参“滋养”清朝二百年/52

 清朝贡品花样多/56

 清代官员的考核制度/61

 清政府有一整套卖官制度/72

 清朝东北官方通道——盛京驿站/78

 关东绿色长城——清代柳条边/85

 盛京围场的设立与废止/94

 康熙皇帝教育子女有特点/100

 清朝皇室族谱——玉牒/109

 清玉牒如何落户沈阳/113

 清政府用廷寄传递皇帝密旨/120

 三陵植树有说道/124

 《四库全书》的两次出关与人关/131

 清代东北的畸形婚俗/137

 清末奉天省官制改革/141

第三章 奉张治奉

 张作霖也是伯乐/151

 张作霖家事/156

 张作霖迟到九年的安葬/164

 中国四大军校之一的东北讲武堂/170

 东北最早的银行——东三省宫银号/175

 张作霖募捐赈济宁夏海原地震灾民/181

 张作霖查抄天合盛/185

 王永江助张大帅治理奉天/189

 奉海铁路填东北国有铁路空白/194

 张学良成立基金会扶助辽宁教育/199

 张学良巧妙处理军阀矛盾/204

 九世班禅在奉天/208

第四章 辽海新潮

 奉天城的行与市/215

 奉天大学堂开辽宁近代高教先河/220

 马车铁道拉开沈阳轨道交通序幕/224

 东北大学图书馆的变迁/229

 东北第一所私立大学——冯庸大学/234

 红十字运动在辽宁/240

 辽宁电报一百年/245

 沈阳近代工业的先驱——盛京机器局/250

 东北棉纺业先驱——奉天纺纱厂/255

 沈阳的“经街”与“纬路”/260

 沈阳最早的消防队——水会/265

 沈阳最早的公众运动场——小河沿体育场/270

 东北第一座现代体育场——北陵体育场/274

 东北首届运动会是华北九运会/278

 民国年间小河沿的销烟/282

 少年周恩来在东北的读书生活/289

 沈阳马路右侧通行的由来/293

第五章 古迹寻踪

 清关外三陵之永陵/299

 清关外三陵之福陵/307

 清关外三陵之昭陵/317

 八王寺的荣辱兴衰/326

 关东第一书院——银冈书院/331

 沈阳最早的大学——萃升书院/336

 奉天有座三贤祠/341

 神奇的桓仁八卦城/346

 奉天同善堂/351

 北市场的前世今生/359

 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觐靴草/366

 东北三大怪/371

 稀世唐档经历干年沧桑/376

 明代残档中的戚继光轶事/380

 信牌、屏风藏着明朝事儿/384

 三十年代东北档案大集中/388

后记

试读章节

努尔哈赤认定沈阳是“凤落龙潜”的宝地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还有另一种说法:努尔哈赤认定沈阳是“凤落龙潜”的风水宝地。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努尔哈赤在建都辽阳时,就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在当时的东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但是,三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努尔哈赤正为此郁闷之时,忽一日有人来报,说是他家附近的树林落下一只凤凰。努尔哈赤急忙带众臣前去观看,刚刚走近,凤凰突然腾空而起,直向沈阳方向飞去。努尔哈赤深知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就请风水先生到沈阳察看,发现沈阳真是一个龙兴宝地,于是,当即下决心迁都沈阳。

这个传说似乎过于神奇,也不能作为努尔哈赤突然迁都沈阳的合理解释。但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建都建城,都把风水放在首位,这却是事实。

沈阳处在浑河之阳,上通辽河,辽河又通大海,又有辉山做依背,山水交融。据《盛京通志》载,沈阳的辉山有“包罗万象、跨驭八荒之势。辽水右回,浑河左绕,佳气轮困葱郁,万年帝业非偶然也”。又称其山源出长白西麓,由长白而永陵启运山(在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由启运山而福陵天柱山(沈阳东陵),由天柱山而昭陵隆业山,一脉相承,直到沈阳以西塔湾而止,是为“龙脉”,也称“龙岗”。努尔哈赤的故都赫图阿拉城,祖陵永陵,以及沈阳的故宫、福陵和昭陵,都建在这条“龙岗”上。

对“龙岗”一说,史书记载很多。《盛京通志》载:“启运山,兴京城西北十里永陵在焉,自长白山西麓一干绵互层折至此,重峦环拱,众水朝宗,万世鸿基实肇于此。”《清史稿·地理志》载:“启运山在平岭南麓,永陵之桥山在焉,所谓龙岗之正脉也。”对于东陵所在天柱山,《长白山征存录》载:“启运山西二百四卜里为天柱山,太祖高皇帝之陵寝在焉,名曰福陵,距奉天四十余里。又西越奉天城西北十里许,为隆业山,太宗文皇帝之陵寝在焉,名曰昭陵,距长白山一千七百余里,土人统呼为龙岗。”

相传努尔哈赤在为其父祖选择陵址时,曾请风水先生指点,风水先生指着祖坟上面的山说,这座山形似条龙,南面那座山形似风凰,中问平原上有一条河(苏子河)。这是“龙凤夹一杠,后辈当王”。于是,努尔哈赤就在这里建了祖坟,是为永陵,并将这祖坟里的祖宗们追封为皇帝,建陵谒拜。乾隆阜帝在东巡拜谒永陵时,曾作《恭瞻启运山作歌》:“长白龙乾西南来,灵山启运神堂开。原运流长绵奕世,骈蕃促祉皇图培……”可见,直到100多年后,努尔哈赤的子孙们对龙脉一说也是深信不疑的。“龙岗”风水说是后人的附会

从沈阳的自然地理状况上看,从东陵山地经过旧城向西至沈阳站,确有一条自然的岗脊,在旧城处且有较高的突起,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龙岗”,它是沈阳市区南北地表径流和浅层地下径流的分水岭。稍加注意人们会发现,小南门的地势高于小南边门,小西门的地势高于小两边门,小北门的地势高于小北边门,其他大南、大西、大北也都是城门地势高于边门地势。老沈阳人也一定知道,从东陵山嘴子起,经毛君屯、文官屯、北陵,西至塔湾,也有一条绵亘北部市区的黄土岗。对于这条黄土岗,人们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沿黄河大街或长汀街向北,过了新开河就开始上坡。,这就是先人所说的又一条“龙岗”。这两条缓慢起伏的被现代科学称之为褶皱的地貌,恰巧合了古代的风水之说。

可见,说努尔哈赤认定沈阳是龙兴之地,因而在建东京城仅四年后,就执意迁都沈阳,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努尔哈赤当年迁都沈阳,内心中最大的秘密,也许就是发现了浑河与天柱山结合的沈阳宝地,发现了相交理气的山之龙脉,水之龙脉。所以,他力排众议,决定后即匆忙地带领八旗大军和家眷迅速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这次迁都的原因,有其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战略上的考虑,但不可否认也有“风水说”的影响。若说战略,那就证明了努尔哈赤的雄才大略、深谋远虑;若说“风水”,沈阳也确实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种地理优势,古人将其附会演化成神秘的“风水说”,不仅努尔哈赤信以为真,就是普通百姓也深信不疑。迁都的真实原因是看中沈阳的战略地位

据清史专家研究,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真正原因是看中沈阳的战略地位。

努尔哈赤攻占东北最大的城市辽阳之后,首先想到的是,辽阳不仅是山海关外最大的城市,也是关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就想在这里建都,先过过太平日子。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理想遇到重重困难。首先,被占领地区的汉族百姓对异族进行强烈排斥。通过暴动、暗杀、投毒、逃跑等各种形式,反抗女真族对他们进行的奴隶统治。其次,在辽阳以南的复州、盖州、金州等地,明军不时袭扰,辽阳被俘的汉人官员也同明朝廷通递信息,要求派兵保护。努尔哈赤在建东京城之际,就想减少同汉人的冲突,昕建新城就选在辽阳老城数里之外,不料还是不能太平。于是就想选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做都城。

沈阳恰恰在地理位置上符合老汗王的想法,进,可以以此为根据地,向西、北、南三个方向发展;退,一两天时间即可撤到抚顺以东的山区,在那里可以任凭八旗劲旅驰骋。沈阳的战略地位,让努尔哈赤感到在这里建都更有利于安全,有利于长远发展。于是,决定将都城迁到沈阳,以做充分的两手准备。在迁都之前,先将掠夺的财物运回赫图阿拉,并于天命十年(1625)三月初四下达谕旨,当天就起程北迁,第二天住进新都城沈阳。

后来他的子孙们对沈阳、辽东的经营及制定的入主中原战略,基本是按照老汗王的战略思想制定的。

不管努尔哈赤是出于何种考虑,他的这次迁都,对后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其子孙的进一步西进中原,做了必要的准备。也正是他这次迁都,使沈阳成为了后金最后的都城和清王朝开国的京师,也为沈阳现代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于淑娟)

P14-16

序言

奉天,作为一个地区名称,有其历史性。严格地说,存在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至1929年初。顺治十四年,清政府作出决定,为加强陪都盛京的区域中心地位,撤销设在辽阳管理辽东地区“民人”的地方行政机构辽阳府,仿照京师顺天府的命名和建置,在陪都设“奉天府”,管理盛京地区各县“民人”事务。从此,这一地区又有了奉天之称。因奉天府管辖区域在今天的辽宁,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省之后,定其名称为奉天省,沈阳又被称为省城、奉天城。1923年8月,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标志正式有了奉天市的建制。

1928年12月,张学良易帜,东北地区归属国民政府,并于1929年2月5日发布训令,将奉天省改名为辽宁省,奉天市改名为沈阳市。此后虽在日伪统治时期又恢复“奉天省”、“奉天市”之名,但毕竟属非法殖民统治而不被我国承认。

历史断代可以有个年代界限,但事物发展却不能严格按照年代计算,总要前后延续一定的时间。本书的内容就涵盖了从17世纪初后金兴崛起到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的350多年的历史,所记述此间所发生的事,统称为“奉天纪事”。

奉天作为一个区域名称,只存续了273年,作为一个地区,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就城区而言,且不说有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新乐遗址,有战国时期燕国大将秦开建立的候城遗址,即使有文献确切记载并有地上地下文物证明的历史,也是1100多年前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在这里设置的沈州城0元朝中期建立的“沈阳路总管高丽军民万户府”,在元末从辽阳迁到这里,使“沈阳”的名称与这座城市不可分割地联系到了一起。到了明朝,在这里设置“沈阳中卫”,又是260多年,到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将沈阳城改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满语“穆克敦”),“沈阳”的名称暂时消失。清顺治十四年(1657)又有了奉天之称,直到1929年东北易帜,“沈阳”又再度回归。

沈阳城作为都城,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这里开始的。后金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放弃刚刚建成的辽阳东京城,将都城迁至沈阳。一年半后,努尔哈赤就因病去世了,他的继承者皇太极继位5年后,开始大规模改造、扩建沈阳城。不仅建设了汗王宫殿,还将城市十字街改建为井字街,将4座城门改为8座城门,加高、加固了城墙。这些举措,扩大了城市规模,使沈阳成为辽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推动了沈阳城市的快速发展。

当时的沈阳城内,井字街把城区划分为“九宫格”,除了宏伟的汗王宫殿居中,八旗兵营分布在汗王宫殿以外的“八格”,各王公大臣和贵族府邸遍布全城,寺庙和衙门以及临街商号分散在各条大街,沈阳城可谓空前繁荣。

顺治元年(1644),随着清军入关,京都也迁到北京,王公大臣、八旗官兵随之进关。为了不忘祖宗,效仿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南京作为陪都的做法,顺治皇帝也将盛京作为大清陪都,不断进行城区建设,以有别于关内各地的管理方法而设置衙门和官员。此后近200年间,他的4个子孙,作为皇帝10次到盛京祭祖和巡视,对于加强陪都的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皇帝下令,增建盛京边墙,使原来方块形城区,拓展为城方郭圆内外城,多出了八关厢城区,使盛京城向外扩展了两倍。

清军进关以后,几乎全部的八旗官兵调往关内,东北地区人口骤减。为了加强对故里的经营,顺治朝下令,鼓励关内汉人出关垦荒,使辽东地区人口逐渐增加。虽然康熙朝以后,以保护“龙禁之地”为名,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但无法阻挡山东、河北等地汉人“闯关东”谋取生计。等到清朝末期,“闯关东”队伍更是如洪流一般无法阻挡,封禁变弛禁,最后不得不取消。“闯关东”的人们不仅使东北人口大增,荒地得以开垦,也将关内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带到东北,无疑推动了东北的开发与发展。奉天地区因处东北南部,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成为关内人“闯关东”的主要落脚之地,因此,较吉林、黑龙江人口增长更多,经济发展更快。

到了近代,日俄等帝国主义在这一地区开商埠,建铁路,进行政治、经济侵略,强制奉天对外开放,尽管是被动的,但不可否认,客观上推动这一地区接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0世纪20年代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父子又经营了15年,使奉天又有了新的发展。总之,我们可以说,没有历史上的奉天,就没有今天的沈阳。

正是由于后金的兴起和陪都的地位,以及奉张治奉等一系列的历史变革,使奉天的内涵不断丰富。数百年间,这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发生的事情不计其数一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奉天”留给人们的记忆,包括政治经济、文教体卫、市井人情、风俗习惯、古迹遗存、名人轶事,可书可写者比比皆是,只要你稍微加以注意,就会令你目不暇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渴求,这一切都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其中一大批热心的学者,将精力投入到沈阳、辽宁地方史的研究中,并著述了一大批地方历史书籍。本书编著的宗旨,也是想为读者提供一部了解辽沈地方史的通俗读物。

任何一部历史教科书或史学著作,都不能将一个时期的历史包罗万象地收入其中,本书也不例外。这里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对于这些故事,有的读者虽然有所接触,但对其历史细微可能还不甚了解;有的是社会上的里巷传闻,掩盖了历史本来面目;有的读者可能从未涉猎。作者在写作这些故事中,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文献和有关著述,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文章,或者对所述故事进行详细阐述,或者对以往谬误进行校正,或者叙述一个全新的历史事件。为便于形象地了解故事的本来面目,编者还精选了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档案文献或历史照片作为插图,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本准确、翔实、形象、可读的历史读物。

后记

辽宁省档案馆收藏有190余万卷册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承栽的历史。上溯到唐开元年间,下止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清代以后的档案资料,更是详尽,可以说,有清一代300年来在辽宁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能在档案中寻到踪迹,有的记载之细,令人称奇。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利用这些档案资料撰写了大量的地方历史研究文章,发表在各种报纸、刊物上。因为这些文章都是依据档案史料写成,史实准确、资料翔实,情节引人,语言通俗,在社会上和史学界有很好的影响。本书所录文稿,就是省档案馆作者发表在报刊上的部分文章,我们将其汇集成书,名为“奉天纪事”。

《奉天纪事》按历史发展进程为序编章续节,每章作为一个专题,各节既是章下一部分,又独立成篇。这样编纂的初衷,就是想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辽沈地方历史的通俗读物。

由于编者学识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识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09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奉天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成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67335
开本 16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3.1-49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2
出版地 辽宁
245
187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