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行》以生动轻快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1956年至1957年作者到佤山参加社会调查的全过程。书中对佤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军事攻防、宗教活动、风尚礼俗以及家庭婚丧、文学艺术等都作了详细的记述;对佤族特有的重大宗教活动“拉木鼓”、“镖牛”、“盖大房子”、“送人头与砍牛尾巴”有着生动的描写。对于我们了解佤山社会历史调查提供了一个真实、细致、可信的文本。
图书 | 佤山行--云南西盟佤族社会调查纪实(1956-1957)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佤山行》以生动轻快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1956年至1957年作者到佤山参加社会调查的全过程。书中对佤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军事攻防、宗教活动、风尚礼俗以及家庭婚丧、文学艺术等都作了详细的记述;对佤族特有的重大宗教活动“拉木鼓”、“镖牛”、“盖大房子”、“送人头与砍牛尾巴”有着生动的描写。对于我们了解佤山社会历史调查提供了一个真实、细致、可信的文本。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到云南西盟对佤族经济社会进行长期考察的结晶,是一本佤山亲历记。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佤族社会面貌.记录了民族科考人员艰辛的边地生活,体现了他们对事业的执著和对佤族同胞的深情。 书中对佤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军事攻防、宗教活动、风尚礼俗以及家庭婚丧、文学艺术等都作了详细的记述;对佤族特有的重大宗教活动“拉木鼓”、“镖牛”、“盖大房子”、“送人头与砍牛尾巴”有着生动的描写。近百幅老照片更是难得一见。全书具有科学性、文学性和可读性.有助于读者对佤族这个古老民族的全面了解。 目录 序 自序 少数民族社会大调查之始 第一章 通往西盟之路 一、边城思茅 二、景洪观佛牙 三、勐朗坝见闻 四、初见阿佤人 五、西盟印象 六、三佛祖庙 七、特殊谈判 八、参观西盟小学 九、初识阿佤理 十、临行之际 第二章 走进马散部落 一、向山寨行进 二、大哉马散部落 三、宴请头人 四、访问大魔巴 五、讨论建农业社 六、拜访大窝郎 七、品尝老鼠煮稀饭 八、赶马散街 九、作水鬼 十、丧葬礼俗 十一、重要发现 十二、拉木鼓 十三、镖牛 十四、新年伊始 十五、建房月 十六、边地生活 十七、盖大房子 十八、送人头与砍牛尾巴 十九、砍头祭谷及其终结 二十、马散一西盟会议 第三章 险赴永广部落 一、我去永广 二、豪华之家 三、边防八班 四、二连印象 五、军事部落 六、永广社会 七、走出永广 八、告别西盟 第四章 西盟佤族社会形态 一、概况 二、原始的生产方式 三、古老的社会组织 四、姓氏与父子连名 五、家庭、婚姻与丧葬 六、神圣木依吉信仰 七、简朴的物质生活 八、初始的科学文艺 结束语 附录:民族志电影《佤族》拍摄提纲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佤山行--云南西盟佤族社会调查纪实(1956-1957)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志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12887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3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1 |
出版时间 | 2009-07-01 |
首版时间 | 2009-07-01 |
印刷时间 | 200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0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33.355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云南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