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画酒言
内容
试读章节

◎禅画者,“禅”与“画”也。

禅画者,“禅”与“画”也。

要给禅画下准确的定义很难,在一般的美术辞典中这样诠释禅画:“古代中国画的一种样式,极似大写意画,但又赋予更深的一层美学含义。”这样的诠释虽没有明显的漏洞,但空洞而乏味。于是,有人又说:“禅画是修禅者用笔墨表达禅理的绘画。”此说虽然中规中矩,但却落入言诠,且将参悟禅理而非修禅的画者拒之门外。真正的禅画并非要表达,而是作者禅心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在体验到人生、宇宙的真谛之后,通过画笔写出的禅的意境,其特有的征象和独特的手法能让观者悟到其中蕴涵的禅理。

虽难以给禅画下准确的定义,却可以概述禅画的几个特征:

一、以水墨为本,恣意笔墨,千变万化,融合浑厚,一气呵成。

二、画与不画之间,常留大块空白,广寂空间为心灵留下无限回旋的余地。

三、大写意笔法,一路狂写,笔墨酣畅,轻松洒脱,弄笔戏墨,遗貌取神,妙味无穷,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四、明心见性,画藏机锋,贵乎创造,推陈出新。

禅画,不仅需要深厚的绘画技艺,更要超越宗教画的层面。绘画者要能参悟禅的本义,掌握天道之本源,善用绘画技巧,推陈出新,无拘无束,以描画心中所感知的禅机、禅趣、禅悦,写出胸中丘壑。

禅画是表达禅理的方便法门之一,禅的本质是要看到自己生命的本性。所以禅画表现形态往往是脱俗、空寂、古拙、孤傲、无理、无心……但经常又用洒脱、风流、疯癫、活泼等很平常的手法,犹如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那么自然地流露。所以禅画不拘任何体裁、不拘任何方法,只要把握着生生不息的禅心。

僧侣禅师之作,佛教题材之画,未必为禅画;而非僧道中人,所画也非释道题材,但因其画风禅意十足,画面禅味盎然,却是真正的禅画。由此也可见,“禅”已不是单纯的佛学的原物了,它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思想的一部分。

佛画不同于禅画,佛画的目的大约可分为三:第一是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第二是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根据佛经和佛教传记中的记载,当佛在世时,佛教寺院中已经有了佛教绘画。《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十七云:“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装饰。’即往白佛。佛言:‘随意当画。’闻佛听已,集诸彩色,并唤画工。报言:‘此是彩色,可画寺中。’答日:‘从何处作,欲画何物?’报言:‘我亦未知,当往问佛。’佛言:‘长者一于门两颊应作执仗药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檐下画本生事;佛殿门傍画持鬘药叉;于讲堂处画老宿苏刍,宣扬法要;于食堂画持饼药叉,于库门傍画执宝药叉,安水堂处画龙持水瓶着妙璎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经法式画之,并画少多地狱变,于瞻病堂画如来像躬自看病;大小行处画作死尸,形容可畏;若于房内应画白骨髑髅。’是时长者从佛闻已,礼足而去。”此记载可视为佛画最早的起源。

禅画是在禅宗大兴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画风,虽与佛教有关,但其本质与佛教已渐行渐远。后世习禅之人,常在画室焚香冥想,正身端坐,意沉丹田,悠然研墨,淡泊宁静,面对白纸,思如行云流水,挥毫自如,自由表现,一气呵成,无碍自在,写出自性面目,企求画出永恒的生命属于自我的作品来。禅画的题材也从佛教题材释迦、观音、罗汉、祖师、达摩、净土等,转移到山水、花鸟、走兽、果实等。

吴道子是著名的佛画家,他的画主要表现的是宗教教义。吴道子独创的佛教图像样式被称为吴家样,是成熟的中国佛画。据传,吴道子所画的“《地狱变相图》中一无所谓剑林、狱府、牛头、马面、青鬼、赤者,尚有一种阴气袭人而来,观者不寒而栗”。吴道子用艺术手法表现经变故事,其描绘的地狱阴森恐怖,“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可见其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吴道子在长安景公寺画的地狱变相“笔力劲怒,变状阴怪”,致使看过此画的屠夫和渔夫都为之改业,担心因过多杀生将来会在阴曹地府受到惩罚。

与吴道子同时代的王维尽管画的主要是水墨山水,但他表现的却是禅的意境。王维所作的《辋川图》,就是一幅“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禅意盎然的禅画,这幅画与他的诗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联系起来看时,我们分明就能感受到“寂”与“空”的“无我之境”。唐代人是这样评价吴道子和王维的画的——杜甫诗云:“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冬日谒玄元皇帝庙》),杜甫评价吴道子的画突出的是一个“动”字。而韦庄诗云:“静阅王维画,闲翻褚允棋。”(《和友人》)这里突出的是一个“静”字。一动一静正好突出了两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画的特质,同时也表现出佛画与禅画的区别。

所谓禅画,是在禅宗兴起后逐渐形成的一种画风。禅宗初创于北魏,至宋初,一些禅宗僧人承继晚唐的“逸品”画予以发扬,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并得到苏轼、黄庭坚等大批文人士大夫的呼应。因禅宗讲究顿悟,禅僧在此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形式不仅是“萧萧数笔”、脱略形似的“墨戏”,更突出的是讲求刚猛迅烈,形象怪诞夸张,极具爆发力和外露、张扬的特征。可以说,初期的禅画,主要是当时禅宗僧人为传达禅宗意旨的特殊行为方式,随着其影响的扩大,禅画的作者也就不再囿于禅僧,作品的题材日趋广泛,其主旨也不再限于传达禅宗意旨,更多的是作者心灵的折射。

有人将禅画中的意蕴具体划分为虚、无、空、淡、寂、静、奇妙、孤高等等,虽然从这些特征中可以找到禅境或禅趣,但是,这些特征或属性在庄学、玄学和道学中同样存在,它们还与传统士大夫文人画有关联,并非禅所特有。其实,画作中的禅是与艺术结合的禅,确切地讲它不是禅理,而是禅趣、禅味、禅意,它往往融合了其他思想体系的各种因素。如果过于执着地将禅画界定为某种形态,其本身就违背了禅的本义。

任何一种有形的方式,落入言诠,已非禅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禅画不是禅,而只是通向禅的一个过程,只是禅的一个载体。不必执着于禅画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大义,只须自心而发,只要是心中感悟的自然流露。

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美学散步》)宗白华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禅和艺术的关系,禅宗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必然也要涉及绘画领域。在禅的心灵状态下进行创作,浴天地之道,发自然之魂,这就是禅画的根本。

禅是不立文字的,而画藏禅机,则没有人说不可以。这是因为文字的指向性太过直白,一旦形成文字,禅意便荡然无存了。而画则不需要去说明什么,它可以因画中的禅趣、禅味、禅意而深藏禅机。

在绘画艺术中,画家往往不遗余力地追求神似,这种神似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高超的艺术技巧简洁生动地表现摹画对象的特征;另一种是不拘于客观本体,对摹画对象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并在所摹画的对象中表达画家的情感体验或人生旨趣。这种神似正是禅画所追求的,不过它所表达的是禅机、禅趣、禅意。

“境”是指人意识中的景象、环境。佛教中的“境”,就是感觉的存在:“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正修行第六》)。诗人的“境”是把心灵的内在感受和世界的外在物象相融合,创造一个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共存的意象。而禅画,既有诗的意境,又有佛家的境界,画家将对自然的描写,最终落实在对自己心灵的表达上,达到禅境与艺术境界的高度统一。

P1-5

后记

我本来并不准备写什么后记,只想寻几张旧画作来做插图,不料作插图的时候,又觉得还有一些话想说,于是,一面在作插图,一面又多写了几句。

这本书的创作应该说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开始了,在读到一本好书之后,看到一幅好画之后,走过了一块风景优美的土地之后,在和朋友们一起谈天说地之后,我的心里总会荡起一些涟漪,并留下一些零篇散章。

这些零篇散章正是我生命中最鲜活的元素,也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的身躯虽然永远也无法脱离自然界,但人的思维却可以超脱一切。不过,这要有一个前提,即:对大自然的真正了解和对自我、对人生的真正认识。

探索自然界本质的篇章,我早已用画笔写在宣纸上,而探索人生的篇章,却是刻印在我的心中,何时拷贝出来,却又决定于很多因素,比如时间、心情、机缘等等。这些因素里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因素,那就是朋友得知我在写这些文字,便向我索看,看了以后直呼过瘾,呼完过瘾后余兴未尽,又与我谈佛论禅,探究自然,指点人生,犹如策划界所谓的头脑风暴,亦使我从中得到许多收益,亦让此书增加了许多成色。许多朋友为我这本书的创作和出版提供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些朋友的名字时刻在我的脑海中盘旋——马鸿增、左庄伟、周琳、刘自强、邹晓峰……我还可以说出许多熟悉的名字,但还是就此打住吧。在这里,我一并向这些朋友真诚地道一声谢谢。

从开始有冲动写这本书到这本书完稿时,窗前的兰花已经感受到了2008年入秋后的一缕缕凉风。不知不觉,我的人生已走过了六十度春秋,这本书即是我六十年岁月的积淀,六十年人生的感悟,六十年旅途的小结。当一本书合上最后一页时,另一本书即将打开新的一页。六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驿站,这个驿站包含着到达与出发。

谨把此书赠给我即将开始的新的人生。

2008年12月于听兰斋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部分:酒禅一昧

 禅定入画

 酒后放言

 诗书画印

第二部分:入世凡语

 尘埃与灵镜

 主旨与案例

 行旅与心羽

第三部分:听兰洗心

 养兰习德

 听兰品香

 兰言蕙语

后记

序言

当我听说书画家麻凡写出了30万字的《禅画酒言》时,既有疑惑,更有好奇。对麻凡的书画,我是了解的,还曾写过评论文章,尤其欣赏他的泼墨狂草和大写意花鸟。但我却未曾想到他在悄悄地进行着深邃的人生思考。几十年来,看书、读画、行旅、创作,凡有所感、所悟、所得,他都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零篇散章竞自汇成了洋洋大观。

麻凡这一论著的诞生,应当与他这些年远离世俗纷扰,一心求艺的隐居生活有关。前人说:“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他说:“关键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这话我赞同。麻凡的书画工作室虽在都市高层建筑之上,但室内有花有草,有鱼有鸟,他便以屋宇为天地,以心灵为自然。在闹市的净土中,他时时沉吟、反思:为什么人只有在临终时才能彻底忘掉尘世的牵绊,才能正视生命的根本涵义?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做人生的回顾,早一点正视生命的本义呢?

我明白,这部著作其实就是麻凡对上述思考的一份沉甸甸的、合格的答卷。全书分为“酒禅一味”、“入世凡语”、“听兰洗心”三部分,每一部分各分为三个章节。三部九章,共构为一首跌宕起伏的人生感悟交响乐,其间流动的旋律时有变化,立意各有侧重,但艺术人生的悟道精神贯穿始终,而且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我不由产生了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开篇明义,第一部分第一章“禅定入画”便是重点谈论对“禅”和“画”关系的理解和感悟。宗白华曾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又说:“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麻凡正是本着这样的体认,从多个角度展开思悟的羽翼。既有对禅与文人画关系的论述,也不乏饶有兴味的“公案”故事,还涉及茶与禅的关系等;对王维、苏东坡、梁楷等历史文化名人与禅的关系也有所论及。麻凡坦言:“以禅入画,以画为禅,使禅画交融,以艺术人生完善人生之艺术,这是我追求的目标。”在当代社会充斥浮躁喧嚣心态,名利纠缠之下,这是一种难得的反省精神。他认为,当代具有禅心的书画家,应怀有悲天怜人的慈悲之心,历经名利场之后的觉悟之心,在人生风雨凄迷中终见人生明灯的顿悟之心,透过纷纭的宇宙看到天地人融和的喜悦之心。而画作中的禅,不是禅理,而是禅趣、禅境、禅味。就这样,麻凡以他自己的“禅悟”,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对个人生命和心灵关注的人生追求。

第一部分第二章“酒后放言”与第二部分第一章“尘埃与灵镜”有着相近的主旨,是作者打开心锁的坦白,谈论修身养性之道。麻凡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病重垂危,已准备后事,但他在信念的支持下竞度过危机,以“我是强者”的心境活了下来。由此他悟出:“只要我们的生活理念洒脱一点,生死两忘,自然能够活得潇洒,感受到生命的愉悦。”回首走过的不平坦的路,他能通达平和地坦言:“启蒙你的人,给了你方向;鼓励你的人,给了你勇气;压制你的人,成全了你的强者风采;中伤你的人,反衬了你宽容的魅力。这世界如此美好,我们的心应该时时充满了感动。”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丑恶的鞭挞,弥漫在他的言说中。他也曾感受到孤独,不同寻常的是,他悟出了“有一种孤独是享受,,的道理,在孤独中咀嚼生活,感悟生命,会进入一种特殊的境界,感到孤独的美,享受到孤独特有的魅力,会更加珍惜欢聚的快乐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些体味,没有切身经历和境遇,或缺少思维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写出来的。类似这样闪着高光的思维火花,在他的论述中还有不少,可谓机锋频见。

麻凡作为一位书画艺术家,在这本书中专设了“诗书画印”、“主旨与案例”、“行旅与心羽”三章,记述了他个人的创作体会和感悟,抒写了他在“行万里路”中游目骋怀的历程。对自己代表性作品创作过程的追述,既是经验之谈,也有史料价值。而游记体的那一章,如“五台寻梦”、“九华佛音”、“武当问道”、“普陀洗心”、“青城觅幽”、“新疆纪行”、“敦煌采风”、“黄山揽胜”、“诗情九寨沟”、“画境张家界”、“重温大别山”、“再回微山湖”等,则展现了作者的文思和文笔。“每次行走都感觉自己是个新的生命,一切,刚刚上路。”说得好!

麻凡对兰花情有独钟,养兰、品兰,对兰文化更有深刻的见地。他的书画工作室就命名为“听兰斋”。本书的第三部分“听兰洗心”,集中了他有关兰文化的思考。第一章“养兰习德”,高屋建瓴地劈头写道,养兰者有三重境界,即“俗手”、“圣手”、“逸手”,其区别在于对兰花与人的本性相通的理解程度。而后又从人格象征、道德喻意、人生境界、理想情操等方方面面,广征博引,由古及今,尽得养兰养心之妙谛。后两章“听兰品香”和“兰言蕙语”,则分别从美学思想论赏兰之道,并收入古今书画名家所题兰诗50首及他本人咏兰诗50首。古今相通,心有灵犀,令人大饱眼福。如果将这一部分称为现代“兰经”,也许并不过分。

《禅画酒言》出自麻凡之手,出自这一位特立独行的中年书画家之手,使我倍感兴奋和欣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命力、魅力和穿透力,又一次得到实实在在的验证。麻凡以他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作品,步履矫健地行进在“以艺术之人生完善人生之艺术”的道路上。他已经进入“学者型书画家”的队列。此书值得品读,故为之序。

2008年12月于十门斋

内容推荐

麻凡对诗词、鉴赏、古文字等都有较深的研究,被誉为“当代书坛小篆第一人”,他的新著《禅画酒言》分为“酒禅一味”、“入世凡语”、“听兰洗心”三部分,每一部各分三个章节。书中收录了麻凡在平时书画创作之余,拾得的心灵所感、所悟,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生活智慧。

作为一名书画艺术家,麻凡在书中专设了“诗书画印”、“主旨与案例”、“行旅与心羽”三章,记述了他个人的创作体会和感悟,既是经验之谈,也具有参考价值。麻凡对兰花情有独钟,书中第三部分的“听兰洗心”,集中了他对兰文化的思考,并收入了古今书画名家所题兰诗50首及他本人咏兰诗50首。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彩色和黑白插图,部分是他本人代表作,还有他收藏的历代名家之作。

编辑推荐

麻凡现系南京市博物馆专职金石书画家、鉴赏家,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他对诗词、鉴赏、古文字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本书是著名书画家麻凡的新著。《禅画酒言》立意各有侧重,但艺术人生的“悟道精神”贯穿始终,而且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他以自己的“禅悟”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一位书画艺术家,麻凡在书中专设了“诗书画印”、“主旨与案例”、“行旅与心羽”三章,记述了他个人的创作体会和感悟,并以优美的游记散文抒写了他在“行万里路”中游目骋怀的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画酒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麻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85680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8: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