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突破(实操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新京报十周年精品系列”共五册,这本《突破(实操卷)》(曹保印主编)阐述了采访者怎样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最大的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想的解释。

本书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对于新闻写作的突破,你有什么感想?《突破(实操卷)》主编曹保印的感想是:突破,真正的障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好好看这本《突破(实操卷)》吧,书里那些关于突破的故事,会告诉你关于怎么突破,突破什么,从哪里突破,突破的功夫如何修炼的答案。不过,需要提醒你的是,答案都不是现成的,而是每一个都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寻找,去探索。

《突破(实操卷)》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辑:江湖篇

 魔幻“大师”王林

 国乒队史上第一次整风运动

 大年初一,那束送人病房的康乃馨

 采访阜阳“白宫”的22天

 “潜伏”富士康的日子

 食品安全之殇:暗访·证据链·真相

 “只有性别是真的”:王亚丽案件调查幕后

 一元钱的改革

 兰考大火:当地官员离孤儿有多远?

 “穿越”泰坦尼克

 云南缉毒警的神秘丛林岁月

 “房妹”是怎样“炼成”的

 预算公开:政府、媒体、公众都在学习

 平凡的恶:被遗弃老人之死

 产科医生的“杀熟”逻辑

第二辑:现场篇

 她为何挖掉了男童的双眼?

 我经历的“广渠门救援”

 如实记录发生的一切

 灾难之后,可怕的是“遗忘”

 黄岩岛笔记

 大法官眼里的“经济问题”

 潜规则或显规则

 李怀亮案的另一面

 “扮作开会的”是采访的一张名片

 一所大学里的“荣华富贵”

 “我是住在深圳的香港人”

第三辑:修炼篇

 老天爱笨小孩

 一定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知识量丰富+脸皮厚=记者很需要的气质

 我成了极度专职的“官员杀手”

 采访也是一种态度

 自己突破自己

 热线记者的北京味道

 暗访中扮演的“角色们”

 女摄影师的低级“突破”

 职业记者最需要的特质:坚持、执著、质疑

 娱记修炼手册

 新闻突破中思维方式训练研究

试读章节

魔幻“大师”王林

记者:张寒

在我的新闻生涯里,可能再也碰不到一个采访对象,如此赤裸裸地去谈论官员的利益、送礼、高利贷等潜规则。

他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犯法了吗?”

我帮别人办事,他愿意给我1700万,我犯法了吗?

送我一辆车子……他就是送我一辆飞机,我犯法了吗?

玩空盆变蛇,我收钱了吗?我没收钱能叫诈骗吗?

他会详细地告诉我,如何运作高利贷才能不犯法。在他看来,只要不犯法,谁能管得着呢。

我从最初的震惊,到慢慢地适应他说话和思维的方式。有些瞬间,我会迷惑,我真的是生活在2013年吗?

第一回合:大师的嘱托

很多人问我,大师为什么会愿意接受采访?

其实过程顺利得不可置信。

之前,我联系了当地媒体同行。她为难地跟我说,大师已经十几年不接受媒体采访了,“他很低调”。后来,我在微信上找到一个他的熟人,希望能转达我的采访意愿。他把我的私信给大师看,大师最终还是拒绝了。

所以,当我跑到芦溪县城——他的王府前时,几乎是抱着无论如何今天是见不到大师的心情敲门的。

结果我说明来意,再加上大师之前的印象,门房通报了一声,轻松进人。

穿过院子进了别墅,我突然觉得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浩大金黄的山洞。6、7米挑高的天花板,金色的水晶灯长长地掉下来。大师颇有威严地坐在客厅的椅子上,背后是一个金色的玻璃壁。

王林穿一身黑,紧身T恤,黑色腰带带铆钉和金属鹰头。之前见过王林的视频,见面觉得他似乎从20世纪90年代的视频穿越而来。有一种夸张的老式派头。

来回交锋几句。立刻感觉到王林早有准备。

第一次见面,他强调的有两点。一,我王大师扶危济困,慈善不知道做了多少。第二,我一辈子交朋结友,大方大气。他对我说,你主要写这两点就好了。

对于他的空盆变蛇,他的回答让我吃惊。这个曾经在资料上被吹得神乎其神、安身立命的东西,他居然自己定义为民间传统杂耍。

我当时想,不知道哪位媒体高人给他出了这个主意。这算是自断其臂:我都说是杂耍了,你还能说我骗人?

我追了一句,杂耍意味着这不是真的?他扫了一眼过来,“不要深究了。信就信,不信就拉倒”。随后他以一个果决的手势表示不要再探讨此事。王林很善于用他的不耐烦来截住别人的话头。

但王林是易怒的。当我提到了司马南和质疑的时候,之前理性的王林消失了。从他跺得地板山响,大吼几声打了一套拳开始,他开始偏离了之前的轨道。

70张绿卡和种种神迹就是这时候说出来的。随后炫耀像洪水开闸一样不可收拾。

他常用的开头是,“我王大师行走江湖几十年”。

他带着我去看他两层楼的合影。看到重要人物,指导我如何全角度地拍摄。常常伴随一句话,“这假的了吗?”

第一次见他,以他最终语重心长的话结局,“把这些照片登出来给他们看看”。不屑地补了一句,他司马南见过谁?

第二回合:大师的“杂耍”

第一次见面之后,我知道和大师干聊,很难聊出东西来。对大师了解太少,气场全部偏向他那一半。而大师往往是车轱辘话一遍遍重复。

只有拥有更多的信息点才可以和他对话。

我发现了一些反对者的信息。这才知道怎么能和大师进行信息量丰富的聊天。

第二次见大师,心里有了一些底。

少了第一次的陌生感,又有其他记者过来,王林更活跃了一点。

在大师家中的感觉,这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所有的地方都塞满了东西。高贵的太师椅下面居然塞满了西瓜。而桌子上摆满了十几种吃的。吃饭的饭桌上有满满一大筐鸡蛋。

这种堆放让我觉得有点奇怪。后来偶尔在网络上搜到曾经有两个人冒充王林徒弟来诈骗,被一个魔术师识破。其中一个疑点就说到两个人变东西时桌子上堆满了东西,其实是障眼法。

不知道大师是不是这样。但聊了一会,大师突然站起来,要给我们变葡萄。手里两颗葡萄,冲着一个金色的盘子一扔,没了。是瞬间的事情。然后王林拉开裤脚,两颗葡萄稳稳地塞在袜子里。

大师兴起,让我隔他几步远,说可以隔空敲背。他严肃地看着我,“你等会儿会感到两下重重的锤击”。

我把头发撩起来等着。大师一会儿说头发没撩好,一会儿又比划方位。

在大师离开我之前,我能感到他用手指敲了我两下。随后大师开始运功,问我你感觉到敲击了吗?感觉到了吗?

我心想,那是你之前敲的好不好。

我说,感觉到了。大师很满意。他凑近了冲着我的胳膊发功,“感觉到热了吗?”

毫无感觉。

我说对。旁边的人张大嘴巴不可思议地看着我。

我突然有想爆笑的感觉。

这个世界太魔幻了。为了进一步采访,我也成了托儿了。

实际上在大师家里,每天进进出出各色人等。一般到他家中都会恭恭敬敬。我记得大师之前说,“太烦,我说下次让民政局局长到我家来”。

果然民政局局长第二次就坐在那里。

大师心情很好。于是,采访进行到了纠纷核实阶段。包括我之前了解的高利贷的信息等等。大师都痛快地承认。

在他看来,这些都不犯法。听他说起几千万,就像我们说起几千块钱。他还主动出示了自己的证据。看看资金往来,都是百万千万计。

第三回合:官员的交情

又是两天核实更多的信息,第三次去见王林。

这一次主要谈官员。之前他会很笼统地提到官员和他的交情。或者展示和外国政要的合影。很少具体说到某个官员。

那天大师兴致很高。他提起自己会讲英语。然后用英语来讲他如何点菜。虽然都是单个一个词一个词,但还可以听出来是英语。

他高兴地说起,虽然会讲英语,但不认识字。为了掩饰这一点,他拿报纸的时候小心翼翼,看着浓黑大字的应该朝上,就拿起来装模作样地看。旁边的人一走,他再放下来。

后来又讲了他到日本不用钱如何买东西,所有的人都认识他。“米西米西”,他竖起大拇指。

讲官员,他讲到了原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宋晨光。“好朋友”,他说,“即使他被判死刑也是好朋友”。

讲刘志军。没有见过这么拼命工作的人。“一天睡不了几小时”。他愤愤不平,说他玩女人,他哪里有时间?

讲到自己的人脉以及如何去运转对项目的把控力。

和第一次一样,他其实愿意展示自己的能量。那句“我什么项目办不下来”,一挑眉毛,双手把外套往后一扔,眼神都不错地看着你的反应。

出门留吃饭,拒绝。他着急了,说你们知道吗?多少人来我这吃顿饭回去说几十年,你们还不吃!

稿子发表后,我接到了他的电话。我能想象到他的愤怒。接电话前深吸了一口气。

在几句“乱写”、“收钱报道”之类的话之后,我辩解说,我没乱写,也没有收任何人的钱。话音未落,大师说了句,我告诉你,你不得好死。接下来一句,“你全家不得好死”。这句话有点不能忍了,我就把电话挂了。

挂电话后,我想到王林曾经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有一次去宁波见到一群官员。他指着其中的一个官员说,30天之内你全家必有牢狱之灾。

当时这个官员不屑一顾。不久官员的家人被抓。王林说,这个官员抱着电话痛哭,向他求助,大师没有理他。不到30天,官员也进了监狱。

我仔细想了想,第一大师没有给我指定期限。第二,像我这种无名小卒,日子太过平淡,大师的心理暗示很难找到一个着力点。

于是我只好安心地不屑一顾了。

P2-5

序言

突破,你能吗?

要做最好的新闻,惟一的经验就是现场、现场、到现场,接近、接近、再接近。为了取证,有人整夜整夜趴在黑工厂的院墙上,证据就在不远处,但咫尺天涯,最后在狗吠声中,终于拿到证据;有人甚至扮成醉汉,匍匐爬行,最终取证;有人混进矿工里面,不顾危险到矿井下面去拍矿难;有人像《射雕英雄传》中的哲别一样,躲在内蒙的草堆里面,等着第二天的“神五”落地……一篇篇优秀新闻作品就是这么诞生的。

直说了吧,不想发表独家报道的记者,不会是好记者;而要想发表独家报道。就必须先实现各种突破,其中最难的是突破自我。独家,可以是独一份的消息,可以是独一份的角度,可以是独一份的观点,可以是独一份的逻辑,还可以是独一份的材料。一个字:独。

怎么突破?突破什么?从哪里突破?突破的功夫如何修炼?

在这篇文章中,我不想说大道理,而只愿讲小故事。悟性高的,自可从故事中明白无数道理,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悟性低的,自可津津有味地看看故事,比葫芦画瓢,学一学实用的小招式。

现在,故事开讲!

厕所里面堵副总理

对,你没看错,就是在厕所里堵副总理,而且堵的是女副总理,不是副总经理。更不是女副总经理。

2005年3月11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参加全国人大浙江团分组审议,新京报记者赖颢宁被临时派出盯人。到达会场时,吴仪已经安坐在主席台上,会前堵人的机会错过了,赖颢宁只得等待机会。

发言过了大半,吴仪突然起身离座,赖颢宁的第一判断是她要离场。马上提起已经收拾好的手提包,从侧门跟上,录音机攥在手中,准备堵住吴仪副总理采访。

门口近十名工作人员围上,吴仪跟他们简单交谈几句后,独自向前走,高大的保卫人员紧随其后。这时,赖颢宁意识到机会来了,因为吴仪没穿大衣,肯定不是离场,而是上厕所,保卫人员都是男性,不能跟到女厕所,而赖颢宁作为女记者却可以和吴仪单独相处。果然,赖颢宁一路尾随,没有任何阻拦,只有灼灼注视的目光。

吴仪进了厕格,赖颢宁在洗手台假装洗手掩饰,担心吴仪知道自己跟至厕所采访反感。很快,一名女工作人员进来了,很显然,她是被紧急派进来的。赖颢宁的手洗了三四遍了,终于听到了冲水的声音,赖颢宁立即把录音机又攥到右手中,并按下录音按纽。

吴仪走到洗手台,离赖颢宁只有半米距离,赖颢宁左手把水龙头关了,侧身,微笑,说:“总理,你好。”吴仪还以微笑。赖颢宁继续说:“我是新京报的,想问您一个问题。”“哪个报?”“新京报!”赖颢宁大声重复了一遍。“噢,好。”这个“好”字,虽然只是意味着吴仪知道的意思。但也是她并不反感的信号。

于是,赖颢宁把问题抛出来了:“总理,这次两会很多人大代表提议实行免费婚检,您怎么看?”吴仪一边擦手,一边侧身向赖颢宁回答:“我个人的考虑是,在传染病高危地区推行免费婚检……”问题没有结束,吴仪边走边谈,赖颢宁尽量把录音机放得离她近点。一出厕所,那些高大的保卫人员立即围上,在赖颢宁身边隔着。

回答完了后,吴仪快步向前走,回头叮嘱赖颢宁:“这个可别帮我报出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她进了会场,工作人员散开了,其中一名保卫人员冲赖颢宁说:“真厉害,竟然在厕所堵总理。”

全国两会是每年的新闻盛宴,也是新闻战场,在这个特殊的新闻战场上,不要说独家采访副总理,就是想独家采访参会的代表委员,都会异常艰难。然而,新京报记者赖颢宁偏偏就实现了突破,在厕所里采访到了副总理。虽然采访到的内容当时不能公开报道,但成功采访到吴仪副总理这个故事本身,就已经是极有味道的独家新闻了。

对记者来说,呈现在这类新闻上的突破,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敏锐捕捉新闻现场的每一个信息,并能够迅速做出精准判断,稍有差迟,独家新闻就会转瞬即逝。它考验的,往往是记者的聪明劲儿、机灵劲儿,当然,做好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对采访对象所涉问题的精心准备。否则,就算是将副总理堵在了厕所里,也没多少实际意义。事实上,在全国两会上,类似情况有很多,有不少记者堵住了代表委员,却张口结舌说不出问题,或者所提问题问非所答。

王菲和李亚鹏结婚

对,你还是没看错,就是王菲和李亚鹏结婚,不是离婚。

2013年9月13日,王菲和李亚鹏离婚,消息传出,迅速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新京报也做了头版封面报道。

不过,这不是我讲这个故事的重点,我的重点是他俩的结婚。对新京报来说,王菲和李亚鹏离婚的消息并不是独家报道,谈不上突破,但他们结婚的消息,却是由新京报全球独家首发的。

王菲和李亚鹏的恋爱,从2004年到2005年,一直是娱乐媒体关注的焦点,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肯定要结婚,但没人知道是什么时候结,在哪里结。

2005年7月29日上午,新京报文化娱乐部记者接到主编电话,说有知情人爆料,王菲和李亚鹏中午会在北京什刹海附近的小王府吃饭,具体为什么吃饭,不知道原因。

普通人在一起吃饭不是新闻,名人在一起吃饭就是新闻,一对恋爱中的名人在一起吃饭更是新闻,何况两位都算是超级名人。

随即,记者杨林和徐万涛就赶赴小王府一探究竟。

到了小王府,他俩发现门口停的是新疆牌照的汽车,联想到李亚鹏是新疆出生,便推测王菲和李亚鹏可能会在里面。当时,小王府大门紧锁,杨林试探敲门,门开后保安问来干嘛,杨林说:“来赴宴。”

说这话时,杨林中气十足,俨然是真正的赴宴宾客。于是,保安未再多问,便让杨林直接进去了。接近餐厅门口时,杨林发现了李亚鹏的经纪人李亚伟,直觉王菲和李亚鹏肯定就在里面吃饭,于是,在和李亚伟寒暄时,迅速溜了一眼包间的门缝,瞬间便触电了!

包间里,王菲穿着白色婚纱!

随即,杨林提出想拍照采访,李亚伟见势不好,马上将他送出小王府。但,新闻已经采到了:王菲和李亚鹏当天正在摆婚宴。唯一可惜的是,俩人出来后打着伞,让徐万涛很难拍到两人的正脸。

第二天,新京报刊发全球独家新闻:王菲和李亚鹏结婚。

对记者来说,呈现在这类新闻上的突破,就是没有请柬,也能进得了门、拿得到料。这种突破看似简单,其实技巧非常微妙,它要求记者既要沉得住气,又能稳得住神,藏万丈波澜于方寸心中。

轻松一刻的娱乐报道讲究进门,所有的新闻报道都讲究进门,特别重大的新闻报道更讲究进门。拿着记者证,在被采访人的掌声中进门,对记者来说算不得本事;越是拿着记者证,越是不让你进门,不但不让你进门,而且对你层层设防,你却能进得了门,拿得到料,才是记者的本身。做不到这一点,你连合格记者都不算。

“笨小孩”感动高晓松

对,你依然没看错,就是“笨小孩”,不是聪明小孩。而且,这个“笨小孩”就是新京报记者,她感动高晓松的,不是鲜花,而是用最笨的方法发出一条条笨笨的约请采访的短信。

2012年11月8日,因醉驾入狱的高晓松结束牢狱生涯,于是,媒体纷纷出动,四处追击,试图采访高晓松的铁窗生活。然而,无一例外,高晓松全部回拒。

当天,新京报文娱新闻部记者刘玮也给高晓松发去采访短信,虽然明知难以约上,但还是想表达一下新京报的关注和关心。果然,高晓松出狱当日,高晓松并没有回复她,尽管刘玮隔几天就发个短信给他,但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11月底,高晓松生日那天,刘玮又给高晓松发了个短信,结果得到了高晓松的回复。这实际上是一个巧合,因为刘玮并没特别注意到这天是高晓松的生日。用刘玮自己的话说, “如果没记错的话,那是他第一次回复我。大意是说,他近期还不太想接受采访,希望我能给他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先静一静”。

这条回复也让刘玮觉得有了希望,因此继续保持着几天一个短信的频率。但事情到此也就僵持住了,再无进展。此后,虽然看到了高晓松接受柴静《看见》节目采访的消息,刘玮随即又给高晓松发了短信,但高晓松依然不见回复。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出发点。

刘玮不甘心,又想办法求高晓松的朋友冯唐、老狼帮忙,但均告失败。在约高晓松采访期间,偶尔刘玮会收到回复,但口径都差不多,就是再等等,再等等,再等等……刘玮觉得,就算是他在敷衍自己,有回复就说明有希望,而自认为“笨小孩”的刘玮能用到的办法,也就是不断地发短信,发短信,发短信。

12月中旬,高晓松突然松口,在几番沟通之后,最终同意接受采访。12月底的一天下午,刘玮来到高晓松办公室,从午后聊到天黑,在昏暗的冬日傍晚,刘玮只见高晓松一根根点燃香烟的亮光。

事后,刘玮问高晓松,为什么最终同意接受自己的采访?高晓松说,他出来第一天,全国有名字的媒体都在给他发短信约采访,一周后剩了一半,一个月后又少了一半,最后只有刘玮在“想着他”,他甚至觉得“有点感动”。

也许是上天也被“笨小孩”刘玮的执著感动了,柴静采访高晓松的节目居然没有播出,这就使刊发刘玮和高晓松对话的新京报,成为独家报道高晓松“牢狱心路”的媒体。

其实。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新京报记者,也是像刘玮一样的“笨小孩”。2005年,为了采访一位拒绝采访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校长,我整整一天都在不停地向他编发“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短信,最终彻底感动了他。接受了我差不多整整一夜的采访。

而新京报记者马力,为了能采访到环保部官员,在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我们部委从来不接待都市类媒体”之后,在环保部楼下长时间“部门立雪”,硬是生生感动了这位官员,最后不但接受了他的采访,而且介绍马力认识了环保部其他更多的官员,关系处得非常好,迅速打开了马力“环保线口”的工作。

表面上看,我们都是“笨小孩”,用的都是“笨”方法,但恰恰是这种“笨”,最终使采访取得了突破。而实际上,这并不是“笨”,而恰恰是对职业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价值的坚守。作为记者,如果缺乏“笨”的精神与行动,总是想走捷径,往往欲速则不达。

刘玮成功采访高晓松的故事,也曾感动了新京报总编辑王跃春,在新京报的BQQ主编群里,她曾要求主编学习刘玮的“笨”劲儿,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不放弃一切可能地努力突破自己。

3个故事讲完了,对于突破,你有什么感想?不管你怎么想,我的感想是:突破,真正的障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为什么这样说?我不告诉你,你自己好好看这本书吧,书里更多的突破故事,会告诉你更多关于怎么突破,突破什么,从哪里突破,突破的功夫如何修炼的答案。不过,需要提醒你的是,答案都不是现成的,而是每一个都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寻找,去探索。

还等什么?去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定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去努力突破自己吧,无论你是不是记者,你都需要!

曹保印(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总监)

2013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突破(实操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保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700296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2013239835
中图分类号 G212.2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8: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