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宁静的地平线(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张郎郎,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生于延安,一九六八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论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员、院刊编辑。之后曾任《中国国际贸易》杂志编辑、《国际新技术》杂志总经理、《中国美术报》副董事长、华润集团中国广告公司驻京办事处主任、《九十年代》杂志专栏作家。《宁静的地平线(精)》是作者回忆性散文的结集。

内容推荐

《宁静的地平线(精)》是作者(张郎郎)回忆性散文的结集,讲述了作者认识和接触的一些人物的命运,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个人经历。这是作者“胡同系列”之外的部分回忆性散文的结集,讲述了作者认识和接触的一些人物的命运,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个人经历。

《宁静的地平线(精)》由中华书局发行。

目录

自序

月洞门

晓红

琴声

孙维世的故事

关露及其他

王庄

家书

金豆儿

“太阳纵队”传说及其他

宁静的地平线

迷人的流亡

试读章节

月洞门

十六岁那会儿,想学太极。

人们都笑了,说:玩假稳呀。随便说,我还是学,想:太极修身养性,练好了,一通百通。嗯,就颠颠儿地去景山公园。见天如每。千年暗绿,虬结古柏下,片片晨雾像蚊帐扯来扯去。我们忽而白鹤亮翅,忽而野马分鬃,气息渐顺,觉着天灵盖快会喘气了。

我问:“师傅,快了吧?”她说:“早着呢。”笑笑,又说:“一别性急,二别叫我师傅,难听。”

本想再说两句,看她那么认真地云手,就静静瞧着。尽管远方没人箫吹春江花月夜,看她凝重的风云流动,步步韵律,我心想:太极多咱才能练到这份儿上。

“超华,”刘老师脑瓜锃亮,黑洒鞋,白小褂,密门紧扣,嗽嗽嗓子:“这哪儿是打拳呢,纯粹跳舞,快不如这孩子了。”说着使下巴指指我,转身四方步,蹬蹬向别处走去。

她做个鬼脸,笑了:“瞧,师傅怎么说?”拿白手绢轻轻拍拍脸,说:“走人。”

出了景山东门,沿着大红墙根儿往筒子河边慢慢溜达。她一路连哼带唱,蜻蜓点水:

“一道黑,那个两道黑,三四五六七道黑……”

我慢慢跟着。

按我们学校的传统,该叫她大姐姐。本来么,她已经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学生了。她不让,让我叫她名字。

在我们这伙中学土匪眼里,她是双重的崇拜对象,又是艺术家,又是美女。

其实,她并不是流行的漂亮,只是精彩。浑身是戏,浑身灵气。伶牙俐齿,思路敏锐,话不饶人。这辰子正修着民间曲艺课呢,满口鼓词,穿着紧身黑毛衣,头发扎成一束马尾,干净利索。

“呀!瞧这孩子,好看死了!”她嚷。

一个傻乎乎的孩子,糊了一脸鼻涕泥,看得我两眼发直。

“这类孩子,可人疼……谁不知是哪一家的大掌柜的吧?”话音未落,自己笑得捶胸顿足岔气。  最烦别人说她好看,可还好说别人。一天,看照片,指着她俩妹妹,说:“怎样?出落得特别漂亮吧?一比,我成歪瓜烂枣了。”

我笨嘴拙舌:“她们有她们的漂亮,你有你的。别自卑……”简直不知所云。

“废话!”狠狠瞪我一眼,“哪跟哪儿啊?再胡说不带你玩了……象牙的烟袋乌木的杆儿,掐头去尾是一道黑……”吓得我不敢吱声。

其实她小妹我见过——欧阳永华,在我们学校就打眼得出名。身条修长,匀实。冬天好戴着大白口罩,光露着两只浓眼,就能气死明星。脖子跟天鹅一样,洁白而高抬。两眼永远朝前,和男生不过细言,高不可攀。

一天,我还露个大怯。下午跟超华去瞧大夫,那是梅花针祖师爷孙惠卿的闺女。她说:“孙大夫忒灵,有病治病,没病健身。让她也给你敲两下。”

一进候诊室,阳光耀眼。超华说:“这是我妹妹蜀华,这是郎郎。”

蜀华微微一笑:“我见过他,还介绍什么。”她嗓音沉稳,两眼温和地直视你。

我张口结舌,说:“是挺面熟,好像见过……”

超华一笑横断:“嘿,玩《红楼》啊?”

我愣那儿了。蜀华腾地脸红了,缓缓地说:“人家没看过那书,别乱说。”

超华爽朗大笑,问我:“看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吗?”

“没有……”

“回去好好看看,再说话。别闪着。”

我整个莫名其妙。

蜀华说话至少比她姐慢三拍,笑笑说:“别当真,我们姐妹好胡说八道……”

“是你自己胡说八道,”超华利索抢断,“郎郎,走……二姐姐打鬓又描眉,左照右照是两道黑……”

回到家,翻《红楼)),恍然大悟,敢情。

来回转腰子,蝎里虎子喝烟袋油,坐不是,站不是。几天不敢去她家。这超华哪儿哪儿都抓哏,急不得恼不得。  她突然来电话,命令式现在进行时:

“立刻来,有苏联回来的朋友。”

那是东四头条,文化部后身有三个小院,北京罕见的小洋楼。第一家是茅盾先生,第三家是钱俊瑞先生,超华她们家在中间。我想,她说的“朋友”准是原本借住在钱家的刘振惠,他从列宁格勒回来一掠而过,山呼海啸然后就泥牛入海了。没准他从老家回来了……

兴冲冲走进小院,春光普照。

蜀华,红毛衣,靠在竹躺椅边,看大厚书。永华,白毛衣,刚洗了头,慢慢拢呢。超华,还是黑毛衣,斜靠在月洞门边。粉皮墙,灰瓦檐,一丛金迎春花,斜刺里扑出。屋里谁在弹钢琴。没法喘气。

虽说我来前擦了把脸,可刚在三尺浮土胡同里,踢了场球。这会儿后脊梁的粘汗又冷又硬,盘球熟练的双足,此时只会挪横步。

她们家的人,把我震晕了。她们家的景,照样震,赛过电影。我们是在胡同里弹球、逮老儿、拍洋画的土匪,这会儿离了眼、散了魂,六神无主。

超华一蹦一跳过来:“嘿,我哥回来了。永华,带他去听听哥带回来的新唱片……粉皮墙上写川字,上看下看是三道黑……”还黑呢,我都两眼发黑了。她是一道黑闪。

小妹一摆头,我像让她拍了花子,走哪儿跟哪儿。那厚重的木楼梯,那清雅的阁楼,真是个“带阁楼的房子”,我仿佛直接走进了电影。

她放上一张《天鹅湖》,好像那是她们家的湖,不时自言自语似的轻声说:

“白天鹅出来了……这是黑天鹅……这是王子……”这时候,你说你自己就是那位公主,我也信。没什么新鲜。音乐和空气混成一锅粥,洒落的花瓣是锅里的葱花,点点全是清香。那天,那地,那曲,有点儿超自然,反正不像北京,不像我们活的这块地儿,不是我们的日子口。P5-9

序言

前两年,北岛为《七十年代》一书组稿尽心尽力,前拉后推我才勉强完成了《宁静的地平线》这个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篇“奉命文学”。可是,许多朋友说,这在我写的这类故事里,算是最好的。可见,像我这类懒散的写者,没准儿真需要适当的压力和“目标”,才能陆续出书。否则,我就沉浸在饭后茶余的侃山、聊天、“织围脖”、讲故事去了,不像写书这么枯燥,这么自说白话,没有互动,没有叫好,自然,也没有许多板儿砖。

写书是个寂寞的活儿。

素未谋面的李世文先生通过北岛找到我,说中华书局想出我的书。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就晕了。作为一个读书人,对我国几家出版社都有一份崇敬,中华书局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一个业余写者,能在这里出版作品,过去从来都不敢想。

时代在变迁中,再加上编辑一时糊涂,就成了我的运气。

细想,和“地平线”这个故事也有关系。许多读者,是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才知道有这么个我,一直在讲故事。

我从小就喜欢讲故事,这可能是遗传。我父亲、母亲都喜欢讲故事。我在育才小学讲故事,为了争得一席之地,因为打架打不过别的孩子。到了中学,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以后,在人生的各个关口,我似乎都是靠会讲故事侥幸蒙混过关。考上一零一关键是作文,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关键是一篇文章。此后,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也是靠讲故事。

到了香港能给《七十年代》写专栏,只因为会胡抡。进普林斯顿当访问学者,以及到几个学校冒充“驻校作家”,其实还是靠侃山。说实在的,和我众多同学、朋友在学术领域中不可同日而语。不是我学不会,主要是我没下工夫。主要时间,全得侃山。

所以,有的朋友说我是个“鼓书艺人”,这个定位很准确。所以,在此重申,我讲的这些故事,要么是自己“看到的”或“以为的”,都是单镜头的管窥之见;要么就是道听途说,觉得是那么回事儿,就这么组成了故事。

我这么一说,你那么一听。

千万别指望在我故事里找历史,找哲学,找教益,顶多就有点儿意思。

这本书里收集的文章,都是讲一类故事。

以后也许还有其他胡同里的故事和传说,再收集成册,算是讲故事的人,留个话本。那些和这本不太一样,而是和《大雅宝旧事》属于一类。

终于,我可以用每天最好的时段,来编辑自己的故事。对我来说,这就是幸福,就是意义。

希望这本书,偶尔帮你解闷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宁静的地平线(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郎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93155
开本 32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307824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