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颜氏家训/经典阅读解读点评
内容
编辑推荐

颜之推深受儒家名教礼法的影响,却也推崇佛家思想。他学养深厚,学风严谨,尤其擅长文字,加上他博学笃行的节操和辗转流离的丰富阅历,为他有所著述奠定了基础。

《颜氏家训》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内容推荐

颜之推深受儒家名教礼法的影响,却也推崇佛家思想。他学养深厚,学风严谨,尤其擅长文字,加上他博学笃行的节操和辗转流离的丰富阅历,为他有所著述奠定了基础。他一生著作很多,但以《颜氏家训》影响最大。

《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涉及范围也很广,它论述为学、立身、治家之法,辩证南北时俗之谬,兼及字画音训,考证典故,品第文艺,以训子孙,自成一家之言。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根据,强调立己、达人、爱人、谅人,恪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伦常秩序;同时主张经世致用,反对不学无术、荒诞疏狂的门阀世风和脱离实际的穿凿附会,强调士大夫应“明六经之指”,学以致用,成为国家所需的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等多方面的人才。

目录

卷一

 序致第一/2

 教子第二/5

 兄弟第三/11

 后娶第四/15

 治家第五/20

卷二

 风操第六/29

 慕贤第七/54

卷三

 勉学第八/60

卷四

 文章第九/91

 名实第十/109

 涉务第十一/115

卷五

 省事第十 /120

 止足第十三/128

 诫兵第十四/130

 养生第十五/133

 归心第十六/137

卷六

 书证第十七/152

卷七

 音辞第十八/190

 杂艺第十九/199

 终制第二十/210

试读章节

风操第六

【原文】

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①,咳唾唯诺②,执烛沃盥③,皆有节文④,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⑤,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劳翰墨。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

【译文】

我看《礼经》,上面均为圣人的教诲:如在长辈面前如何使用簸箕、笤帚,如何使用匕匙、筷子,怎样咳嗽吐痰,怎样使应答得体,怎样持烛照明,怎样以礼待客,怎样端盆送水侍奉长辈盥洗,等等,《礼记》里对此都有专门的规定并将这些礼节讲得很详细完备。但是此书已经残缺,且仍然有一些礼仪规范书上未记载,另外,随着世事的变迁,有些礼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一些有学问之士就自己斟酌制定了衡量的尺度,代代相传,教育子孙应该如何去做,世人就把这些称为士大夫的风操。这些风范和礼仪的基本脉络大体相似,但各个家庭情况又有所不同,其看法也各有长短。我在江南的时候,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像蓬草生长在麻中,不用扶它自然也会长直一样。而你们生于战乱不断的年代,对这些礼仪规范自然是无法看见和听到了,因为没有受到耳濡目染,所以,在这里我姑且将它们记录下来,以传示子孙后代。

【原文】

《礼》曰:“见似目瞿①,闻名心瞿。”有所感触,恻怆心眼②;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又:“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益知闻名,须有消息③,不必期于颠沛而走也④。

【译文】

《礼记》上说:“见到容貌与自己已故双亲相似的人目惊,听到名字与自己已故双亲相同的人心惊。”这是触景生情所致。一般情况下,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这种感情是可以且应该表达出来的。但是还要看情况,如果实在无法回避,也还是应该有所忍耐的:譬如自己的伯叔、兄弟,他们的容貌跟已故的父亲相似,难道就因为一见到他们就极悲痛而跟他们老死不相往来吗?《礼记》上又说:“作文章时,在庙里祭礼时,在君王面前时,都不应避自己父祖的名讳。”可见提及名讳时我们应该有所斟酌,大可不必一听到名讳就匆忙避走或痛苦难耐。

【原文】

梁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又有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孝元经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县民庶,竟修笺书,朝夕辐辏①,几案盈积②,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不省取记③,多废公事,物情怨骇④。竞以不办而还。此并过事也。

【译文】

梁朝时有个叫谢举的,声望很高,但因他一听到自己父祖的名讳就哭,而为世人所讥笑。还有个臧逢世,是臧严的儿子,踏实肯学,品行端正,从不败坏家风。梁元帝出任江州刺史时,派他去建昌督理政务,当地百姓纷纷给他写信,从早到晚汇集到官署,公牍信札堆满了案桌,但是,他一看到信上有写了“严寒”的,就总是伤感流泪,再无心审阅,公事常因此被耽误,因而引起人们的责怪和不满,他最终因避讳影响办事,难以务政而被召回。这两个人都是把避讳的事情做过了头。

【原文】

近在扬都,有一士人讳审。而与沈氏交结周厚①,沈与其书,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译文】

近来在扬都,有个读书人避讳“审”字,但他同时和一位姓沈的人交情深厚,姓沈的给他写信,只署名而不写上“沈”姓,这就不合情理了。

【原文】

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①: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②;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谓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梁武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炼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或有讳云者,呼纷纭为纷烟;有讳桐者,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便似戏笑耳。

【译文】

凡是需要避讳的字,都必须用跟它意思相近的词来替代:齐桓公名叫小白,因此博戏中的“五白”就被称为“五皓”;淮南厉王名长,于是“琴有长短”就被说成“琴有修短”。不过,倒是还没听说把“布帛”说成“布皓”,把“肾肠”说成¨肾修”的。梁武帝小名阿练,其后辈都把“练”说成“绢”;可是,如果把“销炼”物品说成“销绢”物品,恐怕就与事义相悖了。至于那些避讳“云”字之人把“纷纭”说成“纷烟”;避讳“桐”字之人把“梧桐树”说成“白铁树”,简直像是在开玩笑了。

【原文】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儿曰鲤,止在其身,自可无禁。至若卫侯、魏公子、楚太子,皆名虮虱;长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连及①,理未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北土多有名儿为驴驹、豚子者,使其自称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汉有尹翁归,后汉有郑翁归,梁家亦有孔翁归,又有顾翁宠;晋代有许思妣、孟少孤②,如此名字,幸当避之。

【译文】

周公的孩子叫“伯禽”,孔子的儿子叫“鲤”,这些名字只与被命名的人本身相关,与别人无碍,自然不必禁止。但是像卫侯、魏公子、楚太子等人的名字都叫“虮虱”,司马相如又名“犬子”,王修名“狗子”,这就不仅仅是他们本身的事情了,而是关系到了他们的父辈,于情于理都说不通。我们今天来看古人所做的一些事会觉得很可笑。北方人爱给儿子起名为驴驹、猪仔之类的,如果也让他们这样称呼自己,或者让他们兄弟这样称呼自己,他们能受得了吗?前汉有人叫尹翁归,后汉有人叫郑翁归,梁朝有人叫孔翁归,还有人叫顾翁宠;晋代有人叫许思妣、孟少孤,诸如此类的名字,最好还是避开。

P29-32

序言

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拥有创新精神和开放的视野,提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并对语文课外阅读做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指定和推荐了具体的课外阅读书目。

为了有效实现新课标对中小学生指定的阅读目标,我们对图书市场进行了考察,并邀请了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严格遵循新课标精神编写了本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与同类图书比较,本丛书还增加了如下栏目:

阅读导航:包括作者简介、内容梗概、艺术特色等,使读者阅读本书前,对本书的全貌有一个基本了解。

快乐导读:用精炼、优美的语言,切入主旨的问题,引领读者步入正文的阅读。

旁批旁注:旨在帮助读者在阅读中进一步理解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并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对作品正文的理解,尽可能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启发读者思考。

情境赏析:体现了对典型人物、典型语言、典型心理描写及创作手法的鉴赏评析,引导读者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审美鉴赏。

名家点评:名家对此书或书中某一方面所作的评论。

我们衷心地希望阅读此书能给你带来阅读的快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颜氏家训/经典阅读解读点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北朝)颜之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552279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2013092157
中图分类号 B823.1-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