琬田编著的《大美喀斯特:探访造化的奇迹》是《最美中国行》系列丛书之一,它细致描写了中国最具典型性喀斯特地貌特征的14个地区,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喀斯特独特景观文化。在你攀越过巍峨大山、瞻仰过名江大河、穿越过辽阔平原之后,这些喀斯特景观地貌依然会让你感叹造化的神奇,甚至让你目瞪口呆。因为,这简直是大自然的惊人奇迹!你不亲自探究,你永远不能领略它的魅力。通过此书,你能欣赏到壁立千仞、险象环生的峡谷,峰丛共舞、百里画廊的江景,还有令人屏息、完美塌陷的天坑……那里花垂千峰,藤墨绘制千古绝画;画卷深处,风刀水剑刻就万顷盆景;一江墨色,雕刻千般美景;一峡之中,便可看尽万年。你甚至会在青青石板路,盈盈街巷泉中,迷醉于西街。
都市中钢筋与水泥的森林,束缚不住人们亲近自然,向往自由、渴望游走的心灵。翻开最美的书页,跟随内心的呼唤,一路上发现最美的中国,歆享风景背后最耐人寻味的文化。
在“喀斯特王国”选取最美的喀斯特代表,路南石林、桂林山水、荔波、黄果树瀑布、九寨沟……琬田编著的《大美喀斯特:探访造化的奇迹》类型齐全,见识喀斯特地形的奇特瑰丽,感受自然造化的神奇伟力。
《大美喀斯特:探访造化的奇迹》用镜头捕捉自然之形,用心灵诠释美的真谛。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不仅仅是最优美最生动的喀斯特地貌原始资料,别具匠心的拍摄方式更赋予了它们震撼心灵的人文光辉。
通俗流畅、生动优美的文字娓娓道来,在瑰丽的喀斯特美景中陶冶性情,在缤纷多彩的民风奇俗中感受民间趣味,在人文景观中触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中升华自己。
长满黑色石头的地方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长诗《天问》里就曾问道:“焉有石林?何兽能言?”一千多年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柳州,郁郁不得志,作《天对》以答:“石胡不林?往视西极。”当时柳宗元的根据是什么?今人不得而知。但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南约100千米处,确有一座被誉为“天下奇观”的石林,由于地处路南彝族自治县,又被称为“路南石林”。
在撒尼语中,“路南”的意思是“长满黑色石头的地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人们很难相信:在广达三万平方千米的坡地上,到处耸立着春笋般破土而出的灰黑色石峰,峭石插天,剑戟排空,仿佛座座高墙古堡,给人一如古长城般“势拔五岳掩赤城”的视觉震撼;拔地而起的石峰、石柱、石笋、石芽参差错落,直刺青天,远远望去,俨然一片苍莽的林海,蔚为壮观。但是,你若据此而认为,这石林只有铁骨铮铮的阳刚之气,缺乏了秀气和妩媚,那也是不对的。瞧,在绿树丛峰之间,更有飞瀑直泻,成叠求喷云;或山泉汇聚,成明镜长湖……试想一下,当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一簇簇、一丛丛宛若腰带的浪漫山花缠绕着这黑色石林,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充满诱惑的石林哟,竟像一个百变金刚、一位千面女郎,一时裒坎镗鞯,铿然有声;一时又婀娜多姿,明媚动人。
造化弄巧
路南石林享有“世界喀斯特精华”的盛誉,在相差不到500米的海拔空间中发育有石芽、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等最丰富的喀斯特类型,错落有致,洋洋洒洒,俨然一幅立体的生态全景图。
这罕见的自然奇观从何而来?据地质学家考证,早在2.7亿年前,路南地区还是一片广阔的海洋,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海水中生活着大量的贝壳、珊瑚类生物。这些生物死亡之后,它们的遗骸堆砌沉积,形成了几百米厚的石灰岩。至今在石林的一些地方,我们仍能看到几乎全部由生物躯壳和残片组成的石灰岩,可以想见,当时这里是多么热闹和充满生机的海底世界啊。 然而,有了石灰岩,并不一定就能形成石林,否则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石林就成了随处可见的一般景观了。但实际情况是,即使在西南这片国内最大的喀斯特地区,石林的面积也不到万分之一。所以,它的形成堪称是一部充满巧合的地质传奇。
在地质方面,第一个巧合便是地壳的抬升。发育石林的石灰岩最初位于海底,而今却伫立在近2000米的高原之上。很明显,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持续抬升的过程,因为只有地壳抬升,才能使水有较大的向下侵蚀的动能,才能发育石林这样垂向立体的景观。其次,地壳在抬升的过程中,岩层要大致保持水平,不能发生明显的倾斜,这对石林的保存至关重要,否则高大的石柱就会站立不稳,顺势滑塌。第二个巧合在于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不偏不斜,恰好使岩石在平面上被分割成了网格状,以后水沿着网格状裂隙向下溶蚀,随着溶蚀的加深加宽,一个个石柱才得以分离出来,形成如树林状的峰丛,而非一道道石墙了。最后一个巧合与一场水火的洗礼有关。2.4亿年前,路南地区遭遇了一场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岩浆冷却之后形成了玄武岩,坚硬的玄武岩覆盖在早期的石林之上,保护着石林躲过了上亿年的风沙。玄武岩变薄褪去之后,石林露出了地表,充沛的雨水和地表河流就像一把神奇的雕塑刀,终于把岩石雕塑成了千奇百怪的喀斯特形态。
一直在生长
风和雨是改变石林面貌的化妆师。在经历了亿万年的风风雨雨后,今天的石林面貌与早期相比已经大相径庭。然而时至今日,每时每刻,石林还在发生着变化,只是这种变化极其细微,我们用肉眼很难察觉。岁月悠悠,风雨无情,古老的石柱不断被侵蚀消亡,而新的石柱也一直在孕育催生。
在苍莽的石林之中,高大的石柱是绝对主角,它们四处密布,郁郁葱葱,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地上散落着不少低矮的石头。有人或许会认为,这些石头是长期被风雨侵蚀剩下的残迹。但事实恰恰相反,它们是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学名叫做“石芽”。一般来说,露出地表五米以下的都称做石芽,而往土里凹下去的石芽则大小难定,有的甚至深达20多米。地质学家解释说,被土壤覆盖在地下的石灰岩,先在地下接受溶蚀,形成石芽的雏形,表层的土壤被雨水冲刷带走以后,石芽便露出了地表。而且,这种石芽还会不断地长高,在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后,石芽最终会长成高大的石柱,而成片的石柱就会形成新的石林。从远古到现在,石林就是这样新老交替,不断演化而来的。
由于石灰岩在地表和地下都会接受溶蚀,并且分别是按着大致固定的速度进行的,所以根据石灰岩的溶蚀速度,地质学家能计算出石林的景观年龄。在石林里不同的景区,景观年龄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经过几百万年形成的,有的只用了80多万年。
P8-10
中国自古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这是儒家的思想,如今细细思索,依然发人深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它融入在这个绚烂多姿的世界的各个角落,它让百川大山、人文景观闪耀着光彩;它教人们拥有广阔的胸襟,海量的气度。因此,踏上旅途,探寻文化,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为此,我们特意编撰了《最美中国行》系列丛书,为你解读隐藏在中华大地表象之下的深刻文化内涵,让你看到一个更丰富多彩的中国。
《大美喀斯特》是《最美中国行》系列丛书之一,它细致描写了中国最具典型性喀斯特地貌特征的14个地区,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喀斯特独特景观文化。在你攀越过巍峨大山、瞻仰过名江大河、穿越过辽阔平原之后,这些喀斯特景观地貌依然会让你感叹造化的神奇,甚至让你目瞪口呆。因为,这简直是大自然的惊人奇迹!你不亲自探究,你永远不能领略它的魅力。通过此书,你能欣赏到壁立千仞、险象环生的峡谷,峰丛共舞、百里画廊的江景,还有令人屏息、完美塌陷的天坑……那里花垂千峰,藤墨绘制千古绝画;画卷深处,风刀水剑刻就万顷盆景;一江墨色,雕刻千般美景;一峡之中,便可看尽万年。你甚至会在青青石板路,盈盈街巷泉中,迷醉于西街。
本书的内容不同于其他的旅游书籍,并非单纯写景或者单调叙事,也不是一本旅游攻略,而是着眼于“文化”,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名人事迹和民俗风情巧妙地将各处美景串联起来,让名人和历史为你导航。精炼的述说,一目了然、生动有力,让人回味无穷。文章的语言通俗中带有隽永的诗意,浏览也罢,吟诵也罢,都是美妙的享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值得一提的是,全文精心选配了大量令人震撼、眼前一亮的图片,这些图片都由专业摄影师拍摄,还原了喀斯特景观的真实面貌,你大可按图索骥,跟随它们的脚步,在富有诗意的文字和精彩的照片中畅游,并探寻这远离喧嚣的神奇领域。此外,我们还特意在每个章节最后添加了小版块栏目,补充了一些精短的传说典故,丰富了景点内涵,也让你的阅读增加了趣味性。
读罢此书,喀斯特地貌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向往,同时你也会知道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行走的每一寸土地上。很多时候,峡谷它不只是一个峡谷,那经过亿万年沧海桑田转变的故事,需要你静下心来在书里体会。在此,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旅途中的良伴、一扇窗户,开拓你的眼界,带你进入一个更为绚烂博大的世界,看到别人看不到而你深知的东西。如果你不是身在旅途,那让你的心去旅行一次吧,去领略历时千年的自然精华和人文精华!它一定能带你跨越时空、跨越地域、遨游历史,提高你的精神内涵,让你拥有更为畅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