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其实也新鲜(湖南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覃晓光主编的《历史其实也新鲜:湖南故事》是《湖南日报·湖南故事》专栏系列图书之一种。书稿约30万字,收录了发表于2013年《湖南故事》专栏的文章48篇,分“润之游学”“史海拾珠”“先贤遗事”“岁月屐痕”四个部分,涉及革命史、经济史、社会史、科技史等各个方面,对湖南近现代史上一些鲜为人知或产生了特殊影响的历史往事和历史人物做了新的挖掘、考证和解读。

内容推荐

历史,在一般人眼里就是过去那些事儿,但我要说,历史其实也新鲜。前人的故事,对于后一代人来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世界。历史的新鲜感更多来自新的发现。

在这一部《历史其实也新鲜:湖南故事》里,更多的是注重往历史大事深处的开采,对历史大事结果的解读,把历史留给后人的沉积展示。

作者覃晓光不仅亲临现场探寻遗迹,而且走访了当事人的后代或事件的见证者,用新的眼光加以考量,以新的方式进行表述,使旧的历史有了新的味道,使有关的历史更加充实、丰满、鲜活、灵动,给人以全新的启示和震撼。

目录

润之求学

 1 初次到板仓——拜师柳午亭

 2 “行乞”的日子——一月五个县

 3 宁乡一个圈——“云流千里远”

 4 沩山好地方——结缘密印寺

 5 湘安古道行——伏口有“三罗”

 6 梅城存故事——文庙可作证

 7 益阳三天里——龙洲留客住

 8 板栗“高龄”——栽树铁炉冲

 9 来了个湘潭“舅舅”——毛陈两家情

史海拾珠

 1 “特约记者”毛泽东

 2 毛泽东送礼斯大林——湘绣与名人(一)

 3 “百子图”与蓝棺罩——名人与湘绣(二)

 4 “电波”还有故事——追记传奇湘女王一知

 5 共和国“第一号烈士”(上)——关于段德昌授衔的历史设问

 6 共和国“第一号烈士” (下)——领袖、元帅和将星

 7 两个湖南人潜伏在上海——“谍海神工”涂作潮传奇之一

 8 “涂木匠”的隐秘生涯——“谍海神工”涂作潮传奇之二

 9 不改木匠品性——“谍海神工”涂作潮传奇之三

 10 “想起57年前”——访原国民党起义军官彭毅

 11 击毙阿部规秀——追记湘中名将陈正湘

 12 “风平浪静”是澎湖——70年前,杨宣诚的一个提醒

 13 郑家溉:不屈的中国老头

家国天下

 1 川妹子嫁了南郎——赵一曼家事(上)

 2 二十八才知亲生母——赵一曼家事(中)

 3 人民币上留下墨迹——赵一曼家事(下)

 4 刘思齐中秋还愿——向家砖屋(一)

 5 往事六十三年前——向家砖屋(二)

 6 名字都上中国史——向家砖屋(三)

 7 杨开慧烈士遗事——向家砖屋(四)

 8 大山深处将军家——湘女邵华(上)

 9 家山长在此门中——湘女邵华(下)

岁月履痕

 1 风吹雨打留园在——洪江首富刘岐山(上)

 2 风吹雨打留园在——洪江首富刘歧山(下)

 3 湖南的“鸦片战争”——洪江1923

 4 炭河里之谜

 5 孙水河作证——涟源杨家滩湘军将领故居群探秘

 6 楠木厅九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曾驻

 7 又“见”西原——《艽野尘梦》有“续篇”

 8 一张旧报纸的故事

 9 山花带来春消息——我省首届民间文艺奖述评

先贤遗事

 1 一个“特殊观众”——陶铸和花鼓戏《打铜锣》《补锅》

 2 “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和他的盐酸碱及名节

 3 铁证——《大清一统舆图》中的钓鱼岛

 4 “怪人”柳午亭

 5 罗盛教,差点被埋名的英雄

 6 姜济寰,南昌起义一要角

 7 “中国盲文之父”——黄乃传奇

 8 周恩来终生不忘的人——追记烈士陈友才

 9 馆“藏”的雷锋故事——雷锋出名的几个节点

后记

试读章节

◆饭桌对联增乐趣

整个书院参观完后,时已过午,刚好工友颜师傅跑过来叫吃饭,姜梦周、萧述凡忙说:“请,请!”他们来到书院的食堂:满桌的菜,中间一把兰花茶壶,盛着宁乡特有的米酒。萧述凡给每人盛了一大碗。

萧子升说:“我可不太喝酒呢!”

毛泽东说:“那不行,今天梦周盛情,大家都得喝。颜师傅,有辣椒吗?”

正巧颜永吉师傅端一大碗辣椒炒腊肉上来了:“有,有,有!还是祖塔的野山椒呢,保管辣得出汗,辣得出奇。”

毛泽东:“这是好东西,我是少不了它呀!”

萧子升:“嗨嗨,润芝吃辣椒,真是到处都有名啊!哈,哈,哈。”

毛泽东看到桌上还有一大碗红烧肉:“这是地地道道的家乡菜,湘潭、宁乡人每逢佳节,少不了红烧肉,我们乡里人讲打牙祭。”

姜梦周举起大碗酒说:“来,来,来!我先敬大家一杯,泽东携子升,天马应知音,云山生蓬荜,我等喜在心。为二位接风,干。”

萧子升说:“吃饭,怎么跟作诗一样。”

毛泽东见桌上有家乡菜,便脱口而出:“牛皮菜。”

萧子升知道毛泽东来了诗兴,也同和道:“马齿苋。”

姜梦周会意地笑了笑说:“哎!有了!螃耳夹。”

萧述凡却不知如何接,但见颜师傅端了一碗姜炒鸡上来,因当时没有买到鸡婆,所以杀了一只阉鸡,还有颗没有阉干净的鸡睾丸在碗边,肖述凡心中一喜,忙说:“叫鸡蛋。”

大家哈哈大笑说:“蛮工整的嘛。”

大家喝着高兴,过了几轮后,桌上的钵、碗已堆满了,颜师傅还在上汤菜。

萧子升举筷子说:“钵下钵、碗叠碗,钵碗装好菜。”

毛泽东说:“美配美,味拌味,美味胜佳肴。”“来啦,众星捧月。”颜师傅端上来一碗汤,大家又是一笑,哈哈,颜师傅你的横批对得好呀!颜师傅哪里知道端上来的一碗鱼丸子汤就是横批喽,中间是一个拳头大的金甜瓜,甜瓜:陶空后,装上肉煮汤,这种汤又香又甜,特别鲜美,故名“众星捧月”。

饭后他们交谈得很深,姜梦周介绍了当地农民的状况。农民来读夜校,开始有了觉悟,学校来读书的进步青年很多,有很多有才学,有建树的人才,还说,这里将来定是国家人才的摇篮。姜梦周还讲了反袁护国和废止跪拜孔子、教育改革的做法,毛泽东都很感兴趣。听后,心中有所悟,说道:“要寻找大本大源,培养人才也很重要,本源,就是从心而悟,世界观,就是由脑而生的嘛。”晚上住在云山书院,第二天早上去了黄材镇。姜梦周送行说:“我还有些俗务,过几天在叔衡家见。”

白云寺、云山书院给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长沙相聚忆“迥龙”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一师宁乡籍的同学王熙、宋旦父、周世钊在湖南省委招待所畅谈时,还提到了迥龙山一件趣事:“那年……进了白云寺。庙前天井里那些乌龟是历代的和尚买来放生的,壳上都刻了字。最有味的是和尚开餐时梆子一响,那些王八就一齐浮到水面,伸出脑壳等施舍,老和尚说这是灵龟朝佛。更叫人难忘的是二十四位诸天的神像都放在楼上。和尚说,有年山下几栋房子失火,火趁风势,烧得人们不敢上前救火。眼看房屋化为灰烬,忽然天上降下几十位大汉,扑灭了熊熊大火,救出了火中的灾民。第二天,和尚去敬神,只见诸天菩萨个个焦头黑面,原来昨晚救火的大汉就是这些神仙爷。你说这是几多好笑的神话哟!”

毛泽东为什么会对迥龙山念念不忘?与他相交、相知几十年的周世钊思考分析认为:除了他老人家对故地都有份特殊的感情外,迥龙山和白云寺的“五奇”也确实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蜿蜒曲折如游龙,在沩水中游的江滨开阔地忽然掉头回顾,真有点“迥龙望祖”的气态,这是一奇。宁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迥龙山却在平畴绿野上拔地而起,这是千峰万岭中难觅的佳处,又是一奇。一座近四百米高的山上,苍松、翠竹、怪石、瀑布齐全,山顶生盆地,山下绕溪流,鸟鸣蝉唱、花香扑鼻,可谓具备名山风光之大全,这是第三奇。山上观音石、半山亭、青莲寺、白云寺等名胜古迹众多,“灵龟朝佛”、“菩萨救火”、“观音坐石”等神话传说亲切感人,这是第四奇。更奇特的是古今名人题写的诗联匾额,看来叫人心旷神怡。乾隆御匾题的是“迥龙望祖”。李东阳的题词是“此处可成仙”。王坦修的题词是“麓山不能冠其美,南岳不能逾其奇”。于右任、左宗棠、陶汝鼐、陶澍等的题词赠匾都为名山古刹增添了色彩。清代重臣赵焕联所题“地净尘嚣,在绿树丛中,白云窝里;缘多香火,是西天活佛,南国名山”,更勾勒出了迥龙山的清幽境界。

毛泽东在宁乡的这一段“路”,看起来也就是访友探朋,游山玩水,与他日后的革命之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也就是青年学子传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知识积累行为。但是,从他和张鹤亭谈话时对宁乡稔熟的情形来看,难道不是一种“领袖知识”的积累?

P35-37

序言

☆覃晓光

历史,在一般人眼里就是过去那些事儿,但我要说,历史其实也新鲜。

前人的故事,对于后一代人来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世界。

一个地方的历史,对于当地人来说,可能是平常事,而对于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新鲜事,这是空间“制造”的新鲜。在中国,哪个地方出现两千年以上的青铜器,是新闻,但算不上“大新闻”,如果在美国哪个地方出土一件青铜器,对于世界来说则是“天方夜谭”,新鲜度的指数太高了。

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是构成新鲜的重要元素。

历史的新鲜感更多来自新的发现。

历史档案总是不断地解密,历史当事人总是不断地发声,地下总是不断地有文物出土……这些当然都是历史领域的新鲜话题。

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新鲜元素来自学者新的发现。

在历史的发现中,让历史充实、丰满起来,让历史灵动、鲜活起来;

还历史本来面目,“本来”取代“变味”,“恢复”取代“篡改”,历史也就新鲜了。

最近,兴起了一种口述历史。

其实,“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祖宗。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在没有甲骨、没有竹简、没有绢帛、没有纸张的时候,人类同样在记载历史。这种工具就是“口”。

口口相传,也就成了人类最初的历史记载、历史教育、历史传承的形式。

当然,时下的口述历史与传统的历史口口相传,只有一个“口”的形式相同,内涵却不可同日而语。

口口相传的东西,其实并不都是不靠谱的东西。其中更多的是真实与虚假、真实与传说、真实与演义的杂糅。

让真实与虚假、与传说、与演义分离,还历史的本来面目,重新做出“历史大餐”也就新鲜了。

同样,我们也得重视“口述历史”的新鲜度。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新,更有着“感受”上的新。因为它不像“口口相传”的历史那样,可以说“祖上就这么讲的”,而得“亲历、亲见、亲闻”,得对事实负责。历史伦理的重负让谁也不敢信口开河。虽然,人们口述的可能是“旧事”,可因为加入了太多的新鲜元素,谁也不会再以“陈年烂谷子”对待它。

写了以上三点随感,其实就是说明《湖南日报·湖南故事》的采编套路。

正是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历史领域的不断发现、历史表述形式的更新、历史细节更多的披露、对历史结论的质疑,构成了历史的新鲜度,这种新鲜度也就是《湖南故事》报道的“新闻点”。

但新闻报道终究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历史撰写。同样,新闻工作者也不是历史工作者,他们写的是新闻稿件,而不是历史论文或历史文件。因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工作规律,让历史材料发出新的音声。他们有时会根据需要,将历史材料重新搬出,让它说出与现实有关的话来;有时,他们会抓住一个契机,制造新的话题;有时,他们会用更深入的采访,将已在舆论场的话说得更加细腻、更明白,更有深意,更有兴味。

在这一部《历史其实也新鲜》里,你可以看到《风平浪静是澎湖》。一个大背景是:在东海钓鱼岛成为中日之间的热点时,而水天相接的澎湖却是“风平浪静”。而历史事实是,澎湖当年比钓鱼岛更危险,在同盟国起草的《开罗宣言》文本里,只是粗粗地写道,日本占领的台湾归还给中国。而在当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却是将澎湖单列的。如果《开罗宣言》就这样签订的话,那么以日本后来窃取钓鱼岛的手法,澎湖也会被其视为“固有领土”。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是湖南人杨宣诚发现《开罗宣言(草案)》中的“破绽”,来了一个提醒,才让澎湖“白纸黑字”地回归中国,也让日方无空子可钻。近70年的事,是件旧闻,因为有了“大背景”,也就新鲜了。在这个意义上,克罗齐那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言也就合理了。因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将来的历史。不懂得过去,就无法理解现在;同样不懂得现在,也就无法理解未来。我们讲“故事”,就是为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实。现实当然新鲜。

2013年《湖南日报》的《湖南故事》,讲的是“故事”,说的却是“新鲜话”。这似乎是实现报纸新闻性和可读性的统一的一条途径。

(作者系湖南日报社社长、党组书记)

后记

又是一年,《湖南故事》第三集结集出版,冠以《历史其实也新鲜》的书名。

这一集,不像《辛亥:湖南故事》那样有一个明显的主题,故事说得有点“杂”,上到开国领袖,下至平头百姓;大到政治、军事、外交,小到经商、做瓷,甚至一张报纸的收藏;文到湘绣、地方小戏,武到真枪真刀、炮火连天;明到人的心怀,暗到隐秘战线……

尽管“杂”,这一集却有它的鲜明特色,那就是,老“事”新“说”,味道新鲜。

无“新”不成报,“新”出世事源。

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等等,2013年是许多历史大事的纪念年。

2013年,也是热点频出之年,曾经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难灾重的东邻继续右转,中日钓鱼岛对峙呈长期化态势,等等。

如此,许多往事又会涌上人们的心头。但是,毕竟时间和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让人们对往事要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么只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要么只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因此,在这一年里,《湖南故事》更多的是注重往历史大事深处的开采,对历史大事结果的解读,把历史留给后人的沉积展示。

120年前,伟人毛泽东诞生。他的诞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对于毛泽东,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特别是80后、90后,熟悉的是他的丰功伟绩和晚年错误,而陌生的则是他的人生道路,特别是“青年之路”。他的“青年之路”,无疑是当代青年励志的榜样,可这条路是否就是已公开面世的书刊、媒体中所表述的那样简约?我们抓住这一“新闻点”,进行广泛的材料收集和采访,发现那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因此,我们除开辟了《青年毛泽东之路》专栏外,还在《湖南故事》中发表了《毛泽东和伏口“三罗”》《沩山是个好地方》《梅城的故事》《“游”在益阳的日子里》《毛泽东送礼斯大林》《特约记者毛泽东》等。这为的是展示一个真实的青年毛泽东。对于中日钓鱼岛对峙这一热点,我们发表了《“风平浪静”是澎湖》《郑家溉,不屈的中国老头》《击毙阿部规秀》……我们不仅要告诉读者与钓鱼岛相关的历史重大事件,而且要告诉人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当年是怎么样“发出最后的吼声”的。

当然,我们也留下了遗憾,这就是未能更多地展示60年前那场发生在朝鲜半岛上战争中的湖湘儿女风采。也许,随着历史的变迁,那会成为另一个“新闻点”,也将是我们在“湖南日记”上留下更多文字和图像的报道领域。

我们今后要做的就是,打开历史的“保鲜膜”,让读者尝到更多的“新鲜”故事。

编者

2013年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其实也新鲜(湖南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覃晓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6101160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5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96
CIP核字 2014100307
中图分类号 K296.4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2
出版地 湖南
234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