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菲特76条投资准则
内容
试读章节

第22条:85%相信格雷厄姆

应该投资甚至连傻瓜都能经营的业务,因为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傻瓜来经营它。

——沃伦·巴菲特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金融分析的开山鼻祖。他的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深为一大批顶尖证券投资专家所推崇。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上亿资产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因此,格雷厄姆享有“华尔街教父”“现代证券之父”等多项美誉。

1894年5月9日,本杰明·格雷厄姆出生于伦敦。在他还未谙世事的时候,伴随着美国的淘金热潮,他随父母移居到了纽约。

早在读中学时,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数学中所展现出来的严密逻辑和必然结果。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由于成绩优秀,毕业后本来可以留校任教,但他想找一份报酬优厚的工作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而在校长卡贝尔的推荐下进入了华尔街。

由此,这位未来的华尔街教父开始了他在华尔街传奇的投资生涯。

他从证券市场内最低级的职位——信息员开始做起,到研究报告撰写人,再到证券分析师,直至在华尔街创立属于自己的格雷厄姆公司。

升任证券分析师是格雷厄姆一生事业的真正开始。期间,格雷厄姆大量搜集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他发现当时一些上市公司为了隐瞒利润或在债权清理时逃脱责任,常常千方百计地隐瞒公司资产,导致股票价格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这些公司宛如一个个诱人的金矿,展现在了他的眼前。

1915年,他发现古根海姆勘探公司拥有大量隐蔽性资产,于是建议纽伯格先生大笔买进该股票,让纽伯格一举赚了数十万美元。

1923年,年仅29岁的格雷厄姆敏锐地发现了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杜邦普通股,于是他大笔买进杜邦公司股票。两个星期后,杜邦公司股价飞速上涨,他赢得了巨额的财富。

伴随他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的,是他日渐成熟的投资技术和投资理念。1926年,格雷厄姆与纽曼联合创立了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由此开启了在华尔街长达30年的辉煌投资之路。

1934年底,格雷厄姆终于完成他酝酿已久的《有价证券分析》,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证券分析大师和“华尔街教父”的不朽地位。之后又于1942年推出了他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虽是为普通投资者而写,但金融界人士也深为书中的智慧光芒所倾倒。它再一次巩固了格雷厄姆作为一代宗师的地位。

1956年,62岁的格雷厄姆决定从华尔街引退。他解散了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选择加州大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致力于把他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

格雷厄姆首次提出了“价值投资”观点。他认为:“价值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建立在敏锐观察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的价格购买股票,有指望保本并能获得满意收益的行为。价值投资者投资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而投机则是建立在突发的念头或是臆测之上,试图在股价的涨跌中获利。”

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格雷厄姆又引入一个“安全边际”的概念,用来评估某些股票是否值得购买。他认为,其实投资者不需要计算公司内在价值的精确值,只需估算一个大概值,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作对比,用于判断该公司股票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安全边际足够则可以投资,反之则最好放弃。

格雷厄姆还忠告投资者要注意规避风险——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遵循两个投资原则:一是严禁损失,二是不要忘记第一原则。为了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他建议投资者将他们的资产组合彻底多元化。

P61-63

后记

巴菲特的八大谜团

巴菲特是犹太人吗

有人说巴菲特是犹太人,理由是巴菲特的母亲叫利拉·斯塔尔,而斯塔尔是典型的犹太姓。因为犹太人有遵从母系的习俗,由此推断巴菲特应该是犹太人。还有人拿犹太人“不顾一切地拼命赚钱,却光积累不消费”这样的金钱价值观,来与巴菲特的性格特征相比较,从而得出“巴菲特是犹太人”的结论。

事实上,很多证据表明巴菲特并非犹太人。在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巴菲特为了继续追随自己的老师,也是自己的偶像——格雷厄姆,他曾经提出不要薪水,免费到恩师的公司工作的请求。结果,格雷厄姆拒绝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原因很简单:格雷厄姆更想把一些机会留给犹太人。

对此,巴菲特回忆恩师说:“他人很好,只是说,看,沃伦,在华尔街,大型投资银行不雇佣犹太人。我们这里只有能力聘用为数不多的员工。因此,我们只用犹太人。办公室里的两位女性雇员是犹太人,公司所有人都是犹太人。这有点像是格雷厄姆版本的‘反优先雇佣行动’。事实上,50年代(20世纪——作者注)真的存在对犹太人极大的歧视,对此,我很理解。”

这说明,不仅格雷厄姆不承认巴菲特是犹太人,就连巴菲特都不认为自己是犹太人。

巴菲特是白手起家吗

或许是为了烘托“股神”的神力,大多媒体都将巴菲特描绘成一个出身贫寒、白手起家的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867年,巴菲特的曾祖父悉尼·巴菲特从纽约来到奥马哈,先是和巴菲特的外公乔治·霍曼一起经营一家车马出租店,而后自己开了一家百货商店。

1915年,巴菲特的祖父欧内斯特·巴菲特在城西开了一家巴菲特父子百货商店。据考证,这家店是奥马哈市当时最大的一家百货公司,而不是像大多数媒体上说的“杂货店”。其时,巴菲特家族应该属于中上层社会的人家,家境很优越。巴菲特在回忆中曾说:“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各方面的条件就很优越……我在好学校上学。”

1934年,欧内斯特还担任了奥马哈俱乐部的主席,那是个当地名门贵族的社交场所,由此也说明巴菲特的祖父是奥马哈的上层人物。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是欧内斯特的三儿子。他大学毕业后进入金融业,在一家银行做股票经纪人。后来,他和两个合伙人成立了一家股票经纪行——巴菲特一福尔克公司。这家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却意外地红火起来。霍华德曾说:“即使在艰难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

1942—1952年,霍华德4次作为共和党人获选美国国会众议员,成为435名众议员之一。

可见巴菲特的出身并非贫寒。用时下流行的说法,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二代”和“官二代”。

在如此优越的家境下,说巴菲特白手起家,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说他的原始积累是当报童以及进行农场交易赚得的,也未免有些牵强。

没有芒格协助的巴菲特会不会有今天

1959年,由于父亲去世,芒格特地从洛杉矶赶回老家奥马哈。对芒格早有耳闻的巴菲特找到芒格,邀请他共进晚餐。两人一见如故,虽然没有立即合伙做生意,但从此两人经常通过电话探讨生意上的事情。

认识芒格的第二年,成了巴菲特筹集资金的分水岭。在此以前是他找别人投资,此后是别人找他投资。

当年,他的投资跑赢道琼斯指数29个百分点,公司资本达到190万美元。仅仅两年后,即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就达到了720万美元,远超他老师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与此同时,他的个人身家也超过100万美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也是从1960年后,巴菲特的事业飞速发展。尤其是1978年芒格正式加入伯克希尔后,巴菲特的“身手”越来越“神”。

当然,每一笔交易都能大获全胜只是一个幻想,巴菲特本人也曾说:“如果从我的上百种投资中剔除最好的15项投资,其长期表现将流于平庸。”

然而不管是在蓝筹印花、喜诗糖果,还是在可口可乐、吉列刀片、美国运通等的收购决策中,都烙刻着芒格投资思想的印迹。

从这个意义上说,巴菲特的今天,军功章上有芒格的一半。

在认识芒格以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忠实信徒,关注的是“烟屁股”——公司的关闭清算价值。在芒格的提醒和敦促下,巴菲特从买“便宜货”的老路迈上了买优质企业的新长征。

如果时间可以倒退,没有芒格的“配合”,今天的巴菲特或许不会那么耀眼。

巴菲特的梦想是什么

巴菲特的父亲做了10年的国会议员,作为“官二代”的巴菲特却没有走父亲的路子——涉足政治。

有人说,巴菲特之所以能够通过投资成为世界首富,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他从小就有强烈的发财欲望。对此巴菲特似乎也不否认:“我一直坚信我会成为富翁,对于这一点,我从来没有动摇过。”

巴菲特真的只是个“财迷”,却没有一丁点儿的“官瘾”吗?有人给出的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他们从巴菲特的投资对象中看出了一些端倪:虽然巴菲特没有走他父亲的从政道路,但他对于新闻业情有独钟。

我们知道,新闻也是“政治”。如果说巴菲特投资只是为了赚钱的话,那么他对报业的投资就有些费解了。因为他在新闻业的投资回报率并不符合他一贯的标准。1969年,巴菲特拿下《奥马哈太阳报》时,他自己估计的年均回报率是8%,远低于他对其他项目的预期收益。此外,还有收购《华盛顿邮报》的著名战例,情况也大同小异。

如此看来,他在传媒业的投资是有机会成本的。换句话说,能够让巴菲特这样的财迷忍受“低”收益率的东西,只有梦想——深藏在心底的政治热情。

巴菲特爱喝百事可乐却为何投资可口可乐

很多人都以为巴菲特只喜欢喝可口可乐,实际上他从小就是百事可乐的拥趸,曾经每天都要喝四五瓶百事可乐。

巴菲特曾回忆童年时代:“我大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喝百事可乐的,那时我大约6至7岁。当时百事可乐的价格是可口可乐的一半,5美分能买12盎司百事可乐。”

在巴菲特50岁生日的时候,他还收到一个外形像六罐装百事可乐的生日蛋糕。

巴菲特从1987年才开始改喝可口可乐。当年,一个朋友介绍他品尝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樱桃口味可乐。他喝过后非常喜欢,由此爱上了可口可乐。

如果从饮用的时间上来看,巴菲特更喜欢百事,但他为什么却舍弃百事可乐而花巨资在可口可乐身上呢?

理由很简单。从澳大利亚到津巴布韦,从奥马哈到大阪,从中国长城到大堡礁,数百万人一天就喝掉10亿罐可口可乐。世界上一半的碳酸饮料都是由可口可乐公司销售的,这一销量是它的劲敌百事可乐公司的3倍。

作为一个以赚钱为目标的商人,能够决定他行为的,永远只有利益。至于爱好,只是生活的调味品而已。

巴菲特解散合伙公司是无奈还是阴谋

巴菲特从1962年开始收购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1965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拥有50万股伯克希尔股票,约占49%的股份。到1967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拥有的股份已达59.5%,到1968年几乎高达70%。

1969年9月,巴菲特解散了他的合伙公司。有人认为巴菲特在1969年“退居二线”,实则是“以退为进”。因为巴菲特在12年前出道时人微言轻,合伙公司的人物、权力架构中,应该有不少无奈的权宜和妥协之举。而到了1969年,他羽翼已丰,可以按自己的游戏规则来玩了。这一退,真正确立了他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地位。

这次“退休”,巴菲特并没有清仓,反而在增持伯克希尔的股票。截至1970年底,通过持续增持,巴菲特夫妇在伯克希尔的股份从原来的18%猛增到36%。

芒格曾说,巴菲特是“贪得无厌的收购者”,像洛克菲勒一样,在缔造商业帝国之初,大刀阔斧地扫清了任何挡路者。

因此说,巴菲特在1969年宣布解散公司“退休”,并不是像很多媒体书籍、评论人士所说的清仓离场。

巴菲特是大慈善家还是吝啬鬼

最近几年,世人眼中的巴菲特正从富豪转变为慈善家。

早在2006年就曾将85%的个人资产,折合375亿美元,以股票形式捐给5家慈善基金会。2009年,他与比尔·盖茨多次在公开场合支持对富人征收高额遗产税和所得税。2010年,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来中国劝捐时,承诺在去世之前和去世之后的10年内,把99%个人财富用到慈善事业当中去。2014年,84岁的巴菲特再次向5家慈善机构捐出价值28亿美元的公司股票。

慷慨大方的巴菲特,也曾一度以“吝啬鬼”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在1985年关闭经营不善的伯克希尔纺织厂时,面临失业的工人们要求“比合约规定高的遣散费,以及几个月的额外薪资”。失业工人们想见巴菲特,但被巴菲特无情地拒绝了。

这位当时身价10亿美元的富豪,并不是不清楚这些工人们失业后的凄凉景象。他说:“如果你已经55岁,只会说葡萄牙语,耳朵又听不到,那你就完了。这没有任何解决之道。”即便如此,这位大富豪也毫无恻隐之心。

对于“外人”吝啬,也许还可以勉强说得过去,但巴菲特对自己的家人也吝啬得出奇。20世纪80年代,巴菲特的女儿苏茜居住的房屋非常小:“厨房就像婴儿毛毯那样大”。苏茜想找父亲借钱改善一下居住条件,身价lO亿美元的富豪父亲回答却是:“你为什么不去找银行?”

此外,巴菲特的姐姐在1987年股灾中几乎破产。巴菲特并没有出手相救,只是从姐姐应得的信托基金中提前支付现金给她。

不过这些所谓的吝啬,换个角度来看更像一种美德。拒绝失业工人的要求,只不过是尊重契约精神罢了。再说公事公办,如果掺入私人感情,他也成不了一个伟大的投资大师。至于对家人的吝啬,又何尝不是一种大爱。那些骄奢淫逸的富二代们,正是因为没有巴菲特这样“吝啬”的父亲,才有的进医院,有的进法院。

成就巴菲特的是好运气吗

有人说,巴菲特之所以成功,只是他的运气足够好罢了。

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正好是美股的最低点。美股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涨到2007年。而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同样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他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赶上了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

巴菲特也认为自己中了“娘胎中的彩票”。他说:“我出生于1930年,如果我是个女性,我不会获得那么多的机会。如果我是黑皮肤的话,我也不会获得同样的机会。如果我出生在世界其他地方的话,我也同样不会拥有这么多的机会。”

这样看来,巴菲特的成功的确有运气成分。但如果说他的成功只是因为他运气好的话,显然很难服人。为什么美国同时代的其他人没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关于运气,我们可以听听巴菲特是怎么说的:“我在19岁那年,读了一本很不错的书,名字叫做《聪明的投资者》。从这本书中,我有幸学到了一个最核心的理论,这就是运气。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不会做任何标新立异的事情。我对未来的20年甚至10年都没有出色的洞察力,我的确是在寻找一些很显而易见的东西,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在持续做的事。”

现在,你还认为成就巴菲特的是好运气而不是价值投资吗?

目录

第1章 投资就像打扑克

 第1条:抓一手好牌很重要

 第2条:估值就是“猜牌游戏”

 第3条:远离傻佬的教条

 第4条:投资与概率游戏

 第5条:投资不需要高深的数学

 第6条:依照性格决定投资方向

 第7条:先问输,再问赢

 第8条:不参与看不懂的赌局

 第9条:高手都是高情商

第2章 基本面的信徒

 第10条:做足研究基本面的功课

 第11条:投资的是企业而不是股票

 第12条:知“面”更需知“心”

 第13条:价格并不是价值的唯一标准

 第14条:关注那些优秀企业的扩展价值

 第15条:优先考虑消费垄断型企业

 第16条:优秀的企业总是相似的

 第17条:辨识价格竞争型企业

 第18条:尽量远离价格竞争型企业

 第19条: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管理状况

 第20条:读懂利润率和存货周转率

 第21条:读懂公司的财报

第3章 股神的投资逻辑

 第22条:85%相信格雷厄姆

 第23条:15%相信费雪

 第24条:巴菲特与众不同的“三心”原则

 第25条:投资从阅读开始

 第26条:5+12+8+2法则

 第27条:“危险”也能孕育“生机”

 第28条:利用“复利”赚钱

 第29条:在“低位”找自己的“长坡”

 第30条: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第31条:活用选择性反向投资策略

 第32条: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33条:长期持有可降低交易成本

 第34条:“愚蠢和规则”是关键

 第35条:不要试图战胜市场

第4章 洞悉市场的阴谋

 第36条:股市总是阴谋四伏

 第37条:了解“市场先生”的心理和怪癖

 第38条:资金安全比赚钱更重要

 第39条:增强你的“安全边际”

 第40条:避开新鲜玩意的诱惑

 第41条:尽力保住本金

 第42条:不要借钱炒股

 第43条:不做盲从的旅鼠

 第44条:别听信黑庄的忽悠

 第45条:警惕从天而降的空头市场

第5章 抄底与逃顶的艺术

 第46条:利用牛熊周期

 第47条:洞察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

 第48条:盯着球,等待最佳的击球机会

 第49条:短视行为与利空现象创造投资良机

 第50条:市场机制与购买机会

 第51条:辨识购买的时机

 第52条:确定合适的购入价格

 第53条:果断逃离股市高峰

第6章 别妄图赢走所有筹码

 第54条:富贵应该稳中求

 第55条:拥有安全保障最重要

 第56条:做人不能太贪婪

 第57条:买进靠耐心,卖出靠决心

 第58条:把握好卖出的时机

 第59条: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第60条:别人疯狂进入时我退出

第7章 撼山易,止损难

 第61条:止损是最好的求生

 第62条:合理设定止损点

 第63条:去除不良心态

 第64条:坦然面对亏损

 第65条:危险来自失控的贪念

第8章 技术分析近似玄学

 第66条:投资很简单,是人们把它复杂化了

 第67条:没有实践,永远是纸上谈兵

 第68条:打消试图去预测市场的想法

 第69条:搞清楚“投资”与“投机”的分界

 第70条:不要迷信专家的技术分析

 第71条:亲自考察胜过一切

第9章 股神也会出错牌

 第72条:为什么聪明人净干蠢事

 第73条:“捡烟屁股”不是个好主意

 第74条:明知故犯最愚昧

 第75条:衍生品与下水道

 第76条:犯过的错误要铭刻在心

跋:巴菲特的八大谜团

序言

巴菲特的阴谋与阳谋

巴菲特一直金光附体:股神、先知、慈善家……

很多人未入股市,先被神话洗脑,把巴菲特当“神”膜拜。当巴菲特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出牌”,或者神话褪色后,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他妖魔化,诋毁其为黑庄、骗子、阴谋家……

巴菲特是神吗?巴菲特是魔吗?抑或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巴菲特有阴谋吗

曾经有人问:巴菲特会坐庄吗?

这个问题很可笑,他不坐庄,难道还跟庄不成?

在牌戏或赌博中,只有庄家和闲家。如果你认为股市中庄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除了庄家,就是闲家。

巴菲特手握巨量资金,就算他主观上不愿意坐庄,客观上也不可能当闲家了。

凡是坐庄的,一定可以进行内幕交易、操纵股价。股市是逐利场所,一条基本原则是亘古不变的:投资者都不是为行善而来。机构与庄家概莫能外。

左手赚钱,右手捐钱。就算巴老罩着慈善家的光环,他也要优先考虑股东利益。

阴谋从来都是秘密谋划,暗中行事。

说巴菲特有阴谋,不过是诛心之论。但人在市场,如同身处江湖。很多事情,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

巴菲特的阳谋

阴谋论从来都是有市场的,巴菲特有无阴谋无从求证。而巴菲特的阳谋是有目共睹,也是最为强悍的。

所谓阳谋,就是公开的计谋。

男厕的小便池周围,通常都是湿漉漉、脏兮兮的。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的男洗手间,每个小便池的中心位置都雕有一只黑色的苍蝇。男性在小便时就会瞄准这个点,从而提高了准确性,减少了飞溅。后来物业管理者发现,小便池上的“苍蝇”居然使飞溅量减少了80%。

这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阳谋。它没有秘密,一切都是公诸于众。实施者只是借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助推”达到自己的目的。

巴菲特身处“股神”的位置,一举一动都是股市的焦点。他也可以用这种焦点效应,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造势”。比如他买进“中石油”,就会有很多信徒跟进,中石油很快就出现暴涨。

再如,你花费100万美金,请股神吃一顿饭。第二天,所有媒体都会传播这则新闻。世人根本不会记住你,倒是对股神的崇拜会进一步加深。股神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势能又进一步加大。

祛魅与返魅

在其智囊的协助下,巴菲特出口成章。他在每次写给股东的信件中,都旁征博引,穿插着文学典故和圣经话语,以及数不清的笑话,因此经常被财经媒体报道。作为商业信条与幽默的混合体,巴菲特的言论传播弥远。

每逢牛市,总会有人打着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旗号招摇过市,更有来路不明、神神叨叨的“本土学徒”贩卖外来和尚的玄谈。

但勿庸讳言,巴菲特也有过很多败走麦城的经历。

矫枉必须过正,有必要做一些对“巴菲特们”祛魅的功课。

为尊者讳毫无必要。盯住瑕疵,放大缺点并妖魔化,更不足取。

不仿冒,不称徒,不炒作!这样才能对巴菲特有清醒的认识,也是对巴菲特最基本的尊重。

一个人能取得类似巴菲特这样的成就,一定有其可取之处。不管阴谋也好,阳谋也罢,我们不妨统称之为“巴菲特的扑克牌”。因为股市如赌局,赢,才是唯一的目的。

中国有句老话:“听其言,观其行”。我们既要听听巴菲特的公开主张,也要看看他的实际操作。不管“巴菲特的扑克牌”如何打,我们只有认清其“牌理”,才能真正掌握巴菲特投资策略的精髓。这本书,就是力求以客观、全面的视角,阐释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精髓。兼听则明,希望本书对读者有所助益。

作者

2015年1月

内容推荐

巴菲特是股神、先知、慈善家,还是黑庄、骗子、阴谋家?孙恩棣编著的《巴菲特76条投资准则》拨开笼罩在巴菲特身上的重重迷雾,力求以客观、全面的视角,阐释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精髓。展示其在股市操作上的精妙手法,帮助股民朋友掌握巴菲特投资策略的精髓。

编辑推荐

孙恩棣编著的《巴菲特76条投资准则》分为九章,通过还原巴菲特在证券投资中的真实故事,从股市基本面分析、股神的投资逻辑、市场阴谋防范、抄底与逃顶艺术等角度,提炼出巴菲特的76条投资准则。本书逻辑清晰,案例丰富,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适合股民朋友学习参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菲特76条投资准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恩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908816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4308193
中图分类号 F837.12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