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求是读史(我们中国这些年)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凡主编的这本《求是读史(我们中国这些年)》以翔实而客观的语言,将政治大事和个人小事糅合在一起,披露了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年来,一些人物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内容述及;太平轮倾覆始末,开国大典前夜历史人物的争论,天安门观礼台的修建,国旗护卫来历,“92派”集体下海,吴敬琏再访浙江,韩商在中国,等等。

内容推荐

“求是读史”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与《求是》杂志社《小康》杂志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通俗历史类读物。《求是读史》丛书以历史为主线索,以文化为品位,以普及历史知识、解开历史谜案、还原历史真相、记录历史风云为目的,选文均从已发表的文化、历史、人物类稿件中精选,以细微的笔触写出千百年来的人物心灵史,探寻事件的来龙去脉,再现物件的颠簸跌宕,展现世间的沧海桑田。

张凡主编的这本《求是读史(我们中国这些年)》摘取了一个个历史话题,回述了共和国所走过的历史瞬间。

目录

太平轮:一艘永远无法到岸的船

一个国家的新生

观礼台三十五年风云变幻

国旗升降的幕后故事

电影中的建国叙事

六十年国家生日的难忘瞬间

红色镜头下的五十年代

亲历“资本”变迁六十年

“九二派”:官员下海二十年

不为人知的冀商百年传奇

北大考古九十年

《不列颠百科全书》背后的故事

“后三届”那一代

今日大邱庄

吴敬琏的浙江探秘之旅

中国新政要的红色摇篮

一个法国摄影师的中国眼睛

中国承包火车第一人的人生之路

50万韩商在中国

试读章节

1949年1月31日,北平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中午12时30分,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部由西直门进入北平城,开始接管防务。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在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里,毛泽东开章明义:“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新政府的准备工作也在筹备之中。就在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进入北平的前一个月,中国共产党的“大管家”杨尚昆已经将中共中央转移到北平后的驻地安全方案报给周恩来。李克农的意见是,从乡村到城市,在时局最紧张的关头,且北平是局部和平未经清理,应当引起最高的警惕。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从涿县乘专列到达北平的当天晚上就住进了中共中央的临时驻点——香山。与毛泽东同一天到达北平的还有黄炎培,他则是住进中共中央为特邀人士准备的北京饭店。3年前,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就民主话题进行了讨论,也因此给黄炎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月中旬,黄炎培携妻带子离开上海,化装走香港。他在日记中记录,是为第三次亡命:第一次清光绪二十九年(1901)7月去日本;第二次是民国十六年(1927)5月19去大连。然而周恩来的赤诚邀请,使“亡命”不过半个月的黄炎培在3月1日就决然返京,准备全身心投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中来。

毛泽东到达北平后的第三天,杨尚昆和范离去“新北平”(即今公主坟以西一带)看房子,打算作为将来中央机关驻地。中央驻地问题一直难以定论,4月16日,杨尚昆致电周恩来,请求决定。“因目前急需着手布置,如决定经营新市区,则需要大修理和建筑部分房屋,购置家具,估计需人民券10乙以上。”

国民党统治下的金圆券其时已因通货膨胀成为废纸一张,市场上甚至开始以物易物,袁大头式的银元是最受欢迎的硬通货。据8月8日湖南《中央日报》刊发《人民券受市民欢迎,2000元换银元l元》报道:“人民券向来信用卓著,与银元的比值是2000元换银元1元……”倘以彼时民间币值交换率计算,“新北平”的打造需要500万银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中共中央后来决定利用已有建筑,中南海就此进人视线。6月,中直机关从香山移入中南海,杨尚昆任中直机关临时党委书记。“新北平”最终没有成为中央机关的驻地。

被删掉的“中华民国"

1949年9月21日晚,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

这一天,黄炎培的心情并不轻松,他听说杨杰从云南准备来京,结果在香港被刺杀。大会开幕,他留意到,代表总数662人,出席635人。这天,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要发言,结果,他的发言被宋云彬批评为“既不庄严,又不松动,令人生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是宋庆龄的发言,但宋云彬又说,“可惜她不会说国语,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念出来,就没有劲了。”

大会第一天有些意外状况被很多人记录下来。宋庆龄讲话时,正雷电大作,电灯也忽然灭了,不久后又亮了,如同天气一样。散会出门时,《文汇报》主编徐铸成发现,天空已是满天星斗。

9月26日,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的问题,代表们产生了争议。周恩来说,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下加括弧简称“中华民国”,每次会议都有人表示累赘,当初之所以在《共同纲领》草案中写人这一条,主要是为了顾及一部分人的意见,表示不忘辛亥革命创始的功绩。张元济发言赞成删去,何香凝起身抗议。黄炎培和邵力子则称可暂留,其他代表都主张删除。这时,沈钧儒说,去掉这4个字并无忽视辛亥革命的意思。于是,周恩来就拿他的话作为结论,简称“中华民国”于是被删除了。

西方媒体则在猜测中国政府亮相后的新阵容,美国合众社此前发布了一条极不靠谱的消息,引用灵通的中国人士的说法称:“孙夫人宋庆龄女士大概将被推选为‘中共’发起的联合政府的首届主席。该联合政府料将于‘双十节’在北平成立,‘中共’主席毛泽东料将置身于联合政府之外,但将保持其‘中共’党的领袖地位。”P11-13

序言

寻找回来的故事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西哲赫拉克利特如是说。更何况,这是一个变化万端的世界,时代潮流浩荡而来,呼啸而去。

时间是一条不息的河流,人们涉水而过,总会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有的被郑重其事地对待,浓墨重彩地描绘;有的则随风而去,再无踪影;还有的没入淤泥,被泥沙裹挟,历经沧海桑田,变成记忆的化石。

值得庆幸的是,每个时代总还有一些执着于寻找印迹的人,潜入时间长河,将这些散落的记忆打捞出来。《小康》杂志的编辑、记者们就是这样的有心人,他们将自己沉潜往复的探寻成果集结成册,让今世和后世的人们可以观察、了解那些沉浮于岁月之河的人生。他们跋涉所及的,既有误会重重的古代史迹,也有掩埋已久的近代史事。

1986年,梁培恕第一次萌发了写父亲的念头。梁培恕写父亲,是他发现外界对父亲及其思想的种种解读很多都是简单化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一个真实的梁漱溟是什么样的?1999年时,梁培恕完成第一稿。这本写父亲的书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却已是2011年。

这是儿子眼中的梁漱溟。

曹禺诞辰100周年,人们以不同方式赞许他的成就。也有人唏嘘,他晚年时因“写不出东西”而备受折磨。作为女儿,万方则感慨:灵性慢慢干涸,这不是曹禺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一代作家遭遇的困境。”

这是女儿心中的曹禺。

83岁的萧乾遗孀文洁若,如今仍愿做丈夫的影子:写回忆萧乾的书;随身带着萧乾的刻印;讲话时,一定扯到萧乾身上。在萧乾诞辰100周年时,纪念活动不断,活动现场总能见到文洁若,拄着她那根刻了萧乾名字的拐杖。

这是妻子眼中的萧乾。

三毛去世前,留了最后一封信给自己的知己、“爱人”眭澔平。三毛死后,眭澔平接续她的脚步,用20年时间行走180多个国家,以双眼、双手、双腿完成三毛未尽的心愿,以自己的方式解读那个率真外表下,“内心压抑得很深很深”的女人。

这是爱人眼中的三毛。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忆。

中美军事档案合作揭开了尘封60多年的历史:“请肃立、静穆。仪仗队将为你面前的这张6人圆桌依次摆上美国海陆空三军和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的军帽与一顶平民的礼帽,这代表美国所有在海外战斗的失踪人员。”

数以千计的日本孤儿在“二战”时被遗弃中国,身份认同成为他们一生的惶惑。6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不停追问:是什么力量促使黑龙江省方正县的人们向曾经的敌人之子伸出温暖的手、给他们以生的希望?已有三个孩子却又领养了一个日本遗孤的鲁万富说:“怎么说那也是条命啊!”

原央视著名主持人、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大力倡导“口述史学”,他率领的团队用8年时间采访了3500人,最终完成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到底讲的是什么?那些亲历者的讲述令人动容,那些普通的生命个体在战争中的真实状态为何会让人潸然泪下?

一提到叶名琛,熟悉历史的读者就会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怪异策略,从而认定他是清朝晚期一个昏庸的高官。然而,这有没有可能是一个由清政府和侵略者联手制造的百年冤案?

一个日本老人,为什么跑到中国在黄土高原栽种了1800万棵树?

一个93岁的中国老人,又为什么要坚持在日本打13年的官司?

……

沉没的故事一经浮出,就一定能让我们这些读故事的人惊讶不已。

有些故事是讲大人物的,比如张治中女儿记忆中的周恩来,张作霖家族的60年甘辛,陈立夫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冰心与巴金的98封书信,儿子眼中的梁漱溟,名誉遭受磨损的曹禺晚年,林洙读懂的梁思成,等等。在那些名满天下、纵横世界的政治人物、文化名人的光环背后,那些被故意忽略或有意忘记的真性情悄然揭幕。后人由此理解他们的选择,赋予他们的爱恨以不同的意义。

有些故事是描述大事件的,关于一个国家的新生时刻,国旗升降的幕后故事,六十年国家生日的难忘瞬间,关于八年抗战中真正的战士,虚构与真实的中国远征军,从东北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的命运悲歌,永远无法抵港的太平轮。在战火纷飞、国家创立的时刻,把青春与热血献给理想、却又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一代人,他们的经历岂能成为历史的空白?!

还有的故事是关于小人物、小事件、小传奇,讲述的都是时代中被裹着踉跄前行的人们。比如程默,一位摄影家,他是鲁迅葬礼唯一的影像记录者,曾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侵华日军对重庆的野蛮大轰炸,也曾用相机记录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在延安的生活工作,还曾亲手拍下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比如康国雄,民国著名金融家康心如最小的儿子,本是“1949年以后中国培养的大学生”,却因一顶“蒋介石干儿子”的大帽子,被困扰了一生,他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带着家人“活下去”。还有霍元甲,传奇的精武英雄,他的真实身世并不显赫,身边也没有如花美眷,性格更非剑拔弩张,出生在一个七代习武的农民家庭,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却幸运地遇上了孙中山。  那条名叫历史的长河,不舍昼夜,奔腾向前。每一朵浪花里都隐藏着故事,每一颗水滴里都饱含着人生。难以忘怀的硝烟,爱恨交织的时刻,被碾压的人性,被命运捉弄的才华,都会相拥着、碰撞着,如泥沙俱下一般,汇入时代的大海。

无论是活着的人,还是逝去的人,都注定以各自的方式与历史相遇。纵然我们不能复原历史,但我们还可以打捞记忆。最能打动人们心扉的,就是那些迎着命运的抗争。这与成败利钝无关。

请大家静一静,读一读这些故事。谢谢。

是为序。

钱文忠

2015-01-0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求是读史(我们中国这些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004640
开本 32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2014244138
中图分类号 K26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