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9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内容
编辑推荐

《2009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一书由著名散文作家、评论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红孩主编。精选了铁凝、池莉、周明、王宗仁、贾平凹、冯骥才、柯云路、竹林、从维熙、石英、肖复兴、何建明、刘醒龙、叶文玲、王周生、张守仁、黄亚洲、程树榛、柳萌、彭荆风、舒乙等名家作品为代表的优秀散文100篇。

本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可以一览2009年我国散文界创作的风貌。本书的序言和精彩点评为该书增添亮色。

内容推荐

本书为“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年选系列之一,精选了铁凝、池莉、周明、王宗仁、贾平凹、冯骥才、柯云路、竹林、从维熙、石英、肖复兴、何建明、刘醒龙、叶文玲、王周生、张守仁、黄亚洲、程树榛、柳萌、彭荆风、舒乙等名家作品为代表的优秀散文100篇,是中国散文学会和年选主编对全国散文爱好者的特别奉献。

目录

第一辑 生活之真

 1 文洁若先生二三事/马明博

 2 人,一定不能懦弱/庄志霞

 3 在德国享受一次“高干”待遇/程钧榛

 4 时常想念奚美娟/赵忱

 5 小叔父/陈佳洱

 6 你是谁的谁/孙菊

 7 1967年的旅行/边芹

 8 南下途中/高深

 9 陕北酸曲/施雪钧

 10 有个女孩想去西南/凌仕江

第二辑 岁月之河

 1 真人/舒乙

 2 坐在雷锋对面/黄亚洲

 3 滚滚红尘/张小童

 4 昆明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彭荆风

 5 绿水长流/池莉

 6 记忆里的柳青/王森

 7 女教师/张暄

 8朝着鲜花去/桑麻

 9 桐木的质感/杨平位

 10 三个人的小学/徐淑红

第三辑 文化之光

 1 京剧的韵味/石英

 2 赶在雨前看柳亚子/肖复兴

 3 草图里的隐秘/赵翼如

 4 寄语镇巴民歌/贾平凹

 5 间隔:在杜南草堂/张于

 6 张桂英扎染/叶梓

 7 东林寺,谁成就了你的孤独美/秦连渝

 8 歌状态/刘云

 9 长陵楠木/张守仁

 10 静默的石屋群/姜异新

第四辑 精短之韵

 1 去绍兴看鲁迅/吴志实

 2 中秋明月处处圆/柳萌

 3 同在“加加林”/宁明

 4 不敢亲近的亲亲鱼/余雷

 5 那一盏马灯/赵爱心

 6 藏族明友米玛/曹雷

 7 徜徉在清寂的秋晨里/许莉

 8 风雨桥的记忆/范承玲

 9 黄昏/顾丽敏

 10 轻盈飞/葛芳

第五辑 美文之美

 1 故里桑植帅魂归/贺捷生

 2 少年时,不懂爱情/从维熙

 3 三千道瀑布/冯骥才

 4 女人的荷/红孩

 5 在乡下坐公共汽车/毕星星

 6 别一种送行//任芙豪

 7 西洼里的童年/阿慧

 8 晨光/陈奕纯

 9 一粒麦子/刘燕成

 10 多想听那羊脖子上的铁铃声/韩露

第六辑 城市之声

 1 一位老海军的记忆/王周生

 2 香山雪/叶丈玲

 3 一只松鼠的城市/刘醒龙

 4 “只要人有眼睛……”/乔十光

 5 琴记/戴冰

 6 话说赵州“木牌坊”/赵志勇

 7 从黄寺到马甸/张利文

 8 守心的老墙/陈长吟

 9 祖先留下未来的玄机/戴荣里

 10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曹丽琴

第七辑 苍生之情

 1 教我学游泳的章仲锷/铁凝

 2 谢晋的最后一个遗憾/何建明

 3 母亲,我那曾经做奴隶的母亲/陈洪金

 4 大美无声/乔秀清

 5 父爱有余香/陈宝红

 6 我和父亲之间/王克楠

 7 生命中的两个她/郑海洋

 8 一只墨水瓶改装的煤油灯/吴佳骏

 9 母爱无疆/段庆雷

 10 一双皮棉鞋/刘月映

第八辑 田野之风

 1 司机原来是活佛/王宗仁

 2 大洼为什么这样红/王巨才

 3 一株白杨祭/毛志成

 4 北山女人/任文

 5 亲亲我的高梁/潘永翔

 6 与时光一同老去/齐朱儿

 7 天因农人而长/孟德明

 8 羊吃草/刘云

 9 板栗飘香/衷九兰

 10 山药/张国江

第九辑 凭海之悟

 1 贫穷和富有的距离/柯云路

 2 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周明

 3 爱是美丽的/竹林

 4 玩出“道”来/刘一达

 5 等你长小了我就抱你/彭世团

 6 放下/邵顺文

 7 夏夜,听李娜唱经/董雪丹

 8 亲近香港的理由/黄桂元

 9 远近固庄/李清明

 10 尘土里的钥匙/于燕青

第十辑 生命之畏

 1 与熊相处的日子/王贤根

 2 到处有人说到牛/宋长征

 3 鹰志/王族

 4 冬虫夏草/杨文丰

 5 湿地里的生命/刘月新

 6 住在城市里的菜鸟/余继聪

 7 一片盐碱地/刘汉斌

 6 我的宅杆我的雀/李治山

 9 乌鸦/杨永康

 10 树/譙楼

试读章节

今年7月,我去了一趟德国。

女儿远嫁德国已经十五年了,外孙也上了中学,思亲之情,无时不神驰于左右;加上今年北京暑热难耐,于是,便偕同老伴飞往女儿的住地——汉堡,一则探亲,二则度假。

女儿住在汉堡郊区的一所别墅里,四周为绿树浓阴所覆盖,非常幽静。别墅后有一硕大的花园,种植了好几十种花木,现在正值生长茂盛的旺季,葱茏滴翠,姹紫嫣红,处处赏心悦目;特别是德国的夏季气候湿润、凉爽,更觉得心旷神怡。现在,女儿和外孙都放了暑假,女婿也利用这个时间申请休假,一家人得以轻松愉快地享受天伦之乐。

可是,乐极生忧,因为不适应气候的变化,没住多久我突然生病了。说来也不算什么大病,扁桃腺有些红肿——似乎要发炎了。在国内这样的小毛病是经常发生的,过几天就会自然痊愈,因此,我并未在意。但是,女儿夫妇对此却很重视,要求我必须去医院就诊。我因为身体欠佳,在国内经常跑医院,每次看病挂号都要排长长的队,挂了号还得再排队候诊,没有几个小时是下不来的。后来,蒙领导关怀,让我享受了“卫干”待遇,但也只能在指定的医院诊病,仍然需要排队等候,每次看病也要花上半天时间。因此,对去医院我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怵怕。现在异国他乡,语言又不通达,更不愿受那份罪了。

可是女儿夫妇却很固执,他们说,你们未来之前,已经替你们买好医疗保险了,你去看病是很便当的,而且事先可以电话预约,不需要排队。

在他们的再三说服下,我只好勉强答应。次日上午,女儿开车陪同我前去医院。路程很近,不到十分钟便到了。这是一所社区医院,一座小巧的二层红色小楼,笼罩在绿阴丛中,前面小小的停车场,被花坛围绕着,整齐地停放着几辆小轿车。周围看不见闲杂人员,显得非常静谧。女儿前去按了一下电铃,一位青年女士前来开门,她是挂号员,我们说明来意后,她便在一个小本子上给我登了记,算是挂上了号;随即由女儿领着我到候诊室候诊。候诊室的人很少,连我们父女仅四个人,坐在那一排圆圆的圈椅上。地上铺有地毯,看上去很干净,一尘不染,室内空气清新,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这哪里像病人候诊,我感觉似在宾馆的贵宾室。我偷偷地问女儿:你是不是让我到“高干”病房了?因为这样的场面,在国内的医院只有高干病房才能见到(我是探望一位患病的高干领导时,在北京某大医院看见过这样的情景)。女儿听后乐了,说:这哪里是什么高干病房,是普通门诊!同时她向我解释:这里是我们的社区医院,住在这里的居民,不管你是什么人物——比如大官、大腕、大款,患病时首先都到这里就诊;只有疑难病症,医生认为需要,才介绍你转诊城里的大医院。这里是不分什么高于和普通病房的,谁来初诊,都是这样,一视同仁。这样的社区医院,医生的医术都比较高,一般的病症都可以诊治,费用也不太贵,所以人们不需要,也不愿意跑城里的大医院。

哦,我似乎了解了一点德国的医疗体制。

约摸等了二十分钟,轮到我看病了。一位护士小姐把我领到一个温馨的小房间,这是医生的诊室。室内整洁而淡雅,我刚刚迈进门内,医生便笑盈盈地站起来和我打招呼,同时把我让到她的对面坐下,她详细地询问了我的病情,经过我女儿的翻译,她便进行例行的听诊、观诊——其程序和我国的医院类似,只不过更加仔细一点。

随后,她笑着对我女儿说,没有什么大的病症,扁桃腺有点发炎。顺手写了一张小便条,让我女儿领着我去化验室化验。

化验室内仅有一名年轻的化验员,她白衣白帽,态度和蔼可亲,遵照医嘱,很快便给我化验完毕,随即由她亲自送给医生。我坐在室内稍候片刻,化验员便将医生开的处方交给我们。凭此处方,去临近的药房购药。  我看了看表,此次看病总共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心里一点也没有以往在国内看病时那种疲惫、烦躁的感觉,如同到邻家做了一小时的客,用我女儿的话说,享受了一次“高干”待遇。

写了以上这点感受,是不是有点“崇洋媚外”、“美化资本主义”之嫌?

请勿忙下这个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既然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医疗上能够做到贫富贵贱一视同仁,难道我们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做不到这一点?既然一再强调“以人为本”,对患病的人起码应该平等相待、资源共享,不应该有三六九等之等级差别吧——比如,我们现在实行的医疗“规则”:高干(大官)门诊、特需(大腕或大款)门诊、卫干(局级干部)门诊、一般(普通劳动者)门诊,当然,这也算各得其所了。可是,总令人有点不平等的感觉。

“你是想搞平均主义!”有人可能会这样批评我。且慢扣帽子!平等和平均不是一个概念。有特权就无法公平。现在人们不是都在大声疾呼搞医疗改革、改变一些不合理的体制吗?其目的也含有给普通患者一点公平待遇。我想,如果我们学习德国的医疗方式:让城乡的医院分布范围广一些,医疗点多一些,医疗设备均衡一些,基层医生的水平高一些,不要把“优势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几个大医院;本着小病就地求诊,大病转诊就医,贫富贵贱、职位高低一样看待,我们通常所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弊端,是否可以缓解一下?社会的不公、不平现象是否可以减少一点?从大处说,对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是否可以实现得快一点?

不知医界当权的诸公以为然否?P15-18

序言

时光荏苒,转眼已进入新世纪第十年。在这十年中,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中国也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譬如地震、海啸、禽流感、非典、金融危机等等,这些带有全球性或区域性的事件,多多少少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既然可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就必然要影响到我们的思维和思想,终将会影响到我们的文学。大的问题咱关注不了,也解决不了,在这里我只想就十年以来的散文发展状况进行一次概括性的盘点,以期引起同行们对散文的进一步梳理与探讨。

第一,新世纪十年散文创作整体趋于平缓,没有出现大的风潮。不像上世纪末出现了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热和以张中行、季羡林为代表的学院散文热。当前,有一种散文热,即官员散文热,但终因没有重要的领军人物而徘徊不前。

第二,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人在网上开通博客,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这些文章从广义说,都可以称作散文。但水平良莠不齐,有相当多的文章跟我们传统的散文还不大一样,因此,我们还不能将之称为散文。这些文章作为表达见解、开展交流无可厚非,但如果让纸媒作家接受还需要时间。

第三,传统与创新依然是散文创作的两大堡垒。坚持传统观念的依然誓死捍卫,呼唤创新的依然在不懈追求,双方好像没有中间过渡。而且,这两类作家在发表的阵地、会议的场所方面都不一致,只是在偶尔小聚时才有一种契合。一般表现在创新派对传统派的谦卑与尊重,而在我看来这不是对艺术的谦卑与尊重,而更多的是因为年龄。

第四,散文的各种评奖、各种会议、各种论坛、各种民间刊物、各种网站、各种博客层出不穷,这些无疑构成散文的万花筒般的景象。目前,在散文界影响最大的散文奖是中国散文学会根据冰心先生生前遗愿所设置的冰心散文奖,到2000年已评出四届。其他散文奖还有鲁迅文学奖中的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和郭沫若散文奖。

第五,散文阵地在缩小中得到发展。我们注意到,在新世纪初,有的散文刊物或报纸副刊逐渐退出市场,但随着时间流逝,散文逐步升温,当下发表散文、随笔的刊物越来越多。报纸中的《中国文化报》的“美文”副刊、《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和《文汇报》的“笔会”副刊在全国副刊中具有领衔之风,为推动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六,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选本层出不穷。散文选本在全国有六七种之多,这说明三个原因:一是市场需要;二是选家角度不同;三是选家缺少权威性。我自己自信地认为,由我编选的这本年度《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是最具特色的一本。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丰富,每本一百篇,分十辑;二是每篇散文后边均配有二百字左右的点评;三是每本书在出版之时都有我对当前散文创作发表独家看法的序言。因此,每年我编选的《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尽管出版时间最晚,却有着非常稳定的读者群。

第七,当代作家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在写作本文之时,我在自己的博客上正开展新世纪十年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家的评选活动。我在启事中声明,这纯粹是一次游戏活动,人人都可以参与。但从收到的大量的推荐名单看,几乎没有几个是出于公心,客观公正的。大多数人推荐的几乎是自己的写作圈子,更有甚者自己推荐自己,或者叫学生、同事推荐自己,让人看后啼笑皆非。看来,真把这个活动当成一次游戏了。就是说,当代作家非常在乎自己,考虑问题非常实际。即推荐谁,投谁的票,要看这个人对我怎么样,有多少帮助。

第八,当代作家,尤其是散文作家,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也许是散文文体有其自身的局限,我们发现,在大量的散文中,题材大都过于陈旧,即使语言再好,手法再新,也没什么新鲜感。我历来主张,好作品是等来的,要看缘分,如果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是很难写出好作品的。文学创作是需要感性的,从情感出发,以理性结束。一味地把散文当论文来写,连散文也不会原谅他。

第九,散文理论建设比十几年前要相对好些。但真正有真知灼见的散文批评家全国充其量不到十个人,有的人搞小说评论、报告文学评论,或在某些散文报刊工作,写出的文章除了罗列作品,进行不花钱的吹捧外,几乎没有什么观点可言。而有些学院派评论,因为本身缺少创作实践,对散文一知半解,所写的文章大都晦涩难懂,到处堆砌新名词。我以为,好的文艺评论要像毛泽东同志写出的那样,文章通俗易懂,观点鲜明,还要高屋建瓴。

第十,近十年散文作者出书比任何时候都多,比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作者要多几倍几十倍。我非常鼓励散文作者出书,一是对自己阶段性创作进行总结,二是可以评职称时用,三是扩大社会交流。如果有可能,在全国举办一次散文图书博览会,场面一定很壮观。不过,出书可以,不能影响自己的家庭生活,更不能老是自费出书,反复出同一水平的书。那样,既浪费纸张也浪费自己的精力。

以上拉拉杂杂说了十条,不过是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关于新世纪十年的散文创作我实在还有很多话要说,既然是写在前面的文字,就要有所节制,不然要耽误大家阅读书里边的正文了。还是那两句话:感谢支持,感谢理解。我的邮箱为honghail967@sina.com,我在北京等待您的声音!

2010年3月24日 西坝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9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红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600145
开本 32开
页数 5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