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儿童心理解读/心理解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在书中为那些情感上受到困扰的孩子的家长们提供了容易掌握、有帮助的指导。全书言辞犀利、一语中的,以一个家长的口吻探讨了作为父母如何才能成功地引导自己的孩子,强调家长如何才能与其孩子谈心、交流思想,以及通过教会家长怎样帮助其孩子改变这些不良的想法,勾勒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目录

上编儿童思想品德

生活自理能力差绝不能娇生惯养/(3)

有钱不乱花从小学理财/(9)

要想战胜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15)

避免“鸡蛋壳心理” 心理减负不可少/(22)

人际适应欠佳学会广交朋友/(29)

不让孩子说谎父母首先不说假话/(35)

过于怯懦害羞应当克服自卑心理/(42)

孩子情绪失控务必加强关爱/(48)

预防焦虑症减压最重要/(55)

驱赶忧郁除误解多赞扬/(61)

防止病态人格勿过分溺爱和期望过高/(68)

中编儿童学习适应

学习适应不良宜多关爱和指导/(77)

“按头喝水” 不如因材施教/(84)

缺乏兴趣与动机 明确目的增强求知欲/(89)

知难而退要不得理想教育最重要/(94)

“读书无用论”要纠正学习利国利家利己/(100)

归因错位困难多认识自我是关键/(104)

“囫囵吞枣”不消化理解学习效果佳/(110)

“临阵磨枪”要不得复习方法很重要/(116)

学习茫然无头绪学会有序和连贯思维/(122)

“高分低能”问题不少更新观念多练多做/(128)

“心理饱和”无好处劳逸结合要减压/(133)

学习过度焦虑建立自信学放松/(139)

考分看得过重害死人提高综合素质为上策/(145)

杜绝考试作弊端正风气严明纪律/(150)

考试落榜不灰心调整心态闯新路/(156)

下编儿童行为习惯

矫正儿童多动症重在教育与训练/(165)

矫正攻击性行为从净化不良环境人手/(170)

孩子内向退缩应多结交朋友/(177)

固执与任性切莫听之任之/(182)

克服粗言烂语文明礼貌教育少不了/(187)

偏食、厌食和贪食定时定量不挑剔/(191)

预防从小吃喝玩乐艰苦奋斗教育应及早/(198)

预防早恋现象宜以疏导为主/(204)

防止小孩轻生要注意蛛丝马迹/(209)

防止孩子离家出走成为他的知心朋友/(215)

杜绝少年行窃务必防患于未然/(220)

避免盲目模仿犯罪确立道德行为规范/(226)

防范少年结伙犯罪首先要有正确友谊观/(230)

试读章节

娇生惯养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孩子的依赖病

父母的过分照顾可导致儿童的撒娇依赖。许多父母深感孩子使用餐具和吃饭困难,实际是否如此呢?根据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周岁可用杯喝水,周岁半会用勺吃饭,2岁便可独立吃饱。但是,一些3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可独立做事,在家里却连饭也不肯自己吃,该会的事不会,该做的事不想做,遇事总要依赖大人,这就是心理上的“依赖病”。得了这种病,表现懒惰、没精神,不喜欢参加活动,总爱依偎在成人的怀抱里,缺乏主动热情,缺少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不敢尝试,依赖性强和缺乏自理能力。

社会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还表明:在亲子关系不和的家庭中,孩子从小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要比亲子关系和睦的家庭高得多。

亲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是由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造成父母负担过重,感到力不从心所致。而子女则往往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都依赖父母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父母一帮到底。这样,子女的需要和父母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与日俱增,以至于出现纠纷。追根溯源,是由于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理能力,使他们自小养成懒散、怕吃苦、爱面子、讲虚荣的坏习惯。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父母做了些什么,他们把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生活一再证明,一旦父母失去了劳动能力,这类人很少去尽起码的孝道。

另外,父母离异,儿童过早地遭受生活挫折,再加上单亲家长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帮助孩子,因此常常过多地要求子女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反而出现变相依赖的现象。

此外,父母粗暴地拒绝儿童带依赖性的要求,之后由于心软又满足了儿童的依赖要求,这种情况往往使儿童产生更加严重的依赖心理。

 ◆解决策略

进行必要的磨难教育

一个拥有亿万资产的大企业家,他的独生女儿正在念大学。她白天上课,晚上外出打工,以赚取学杂费。这个企业家平静地说:“这种情况在日本很普遍,也很正常。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让她经受一点艰苦生活的磨炼。她长大后才能知道怎样把握自己,怎样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这才是真爱孩子的表现。”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用一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进行一点磨难教育。

当今发达国家大多重视对磨难教育的开发和实践。目前,美国至少有35个磨炼营,以推行磨难教育和锻炼青少年为宗旨。他们对处于犯罪边缘的危险青年进行一年在丛林中生活和磨难自立的训练,已使不少孩子重铸人生,其成果令人瞩目。至于日本,更是把磨难教育推到极点,以至于被人称为“魔鬼教育”。应该承认,只要不是太过于酷虐,只要掌握适度,这样的磨难教育对培育青少年的坚强意志、健全人格是有莫大好处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在各行各业担任顶梁柱的人,大都经历过各种磨练,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千锤百炼方成钢,而后化为绕指柔正是这个意思。看来,搞一点磨难教育应该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有求必应”

如果孩子依赖心理较重的话,则有必要增加其单独活动的机会。例如在学习方面,当孩子的作业有错误时,鼓励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自己再做,直到做对为止。不要让孩子一张口就立即获得帮助。依赖心重的独生子女做作业时,他们的父母总是过于主动地帮助他找出错误,甚至提示他答案是什么。久而久之。孩子渐渐养成随便做作业或先给个答案交差了事的不良习惯,自己不检查对错,只要作业、考卷写完就算完事。这种学生常常粗心、不专注。父母、教师知道他不专心,不仅不加以提醒。甚至还帮助他找出错误的地方,下一次作业时他肯定还是如此粗心、不专心。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宜先判断这样的限制(或要求)是否合理。若认为不应妥协,则先尝试转移注意力或解释原因。如果无效,则仍应温和地坚持到底,切忌先动怒,事后再简洁地向孩子说明理由。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自己的事自己做

由于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过于照顾、干涉。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根本不能成长为健康有用的孩子。因此,“少教育”是独生子女教育须牢记的最根本的教养态度之一。“少教育”听起来有点费解,实际上是放手让孩子独立行动。父母要尽量克服为孩子做点这个、做点那个的心理,要默不做声地关注孩子的行为,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趋势。例如,孩子在一个游戏活动中失败时,父母和教师应该暂时离开孩子,不要急于干预、伸手帮忙。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自己去解决。P.5-8

序言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将肩负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任。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儿童是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人的儿童时期可以理解为个体自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各个阶段,包括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和学龄期等阶段。本书所涉及的儿童则是指学龄儿童,又包括着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儿童,即从6、7一17、18岁的中小学阶段的儿童,通常也称为青少年学生。

学龄时期的儿童,学习和生活主要在学校,但又不脱离家庭和社会,一般是年龄越小越不脱离家庭,年龄越大越不脱离社会。当今的学龄儿童,由于社会环境的负面作用和家庭教育的失当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学习活动的繁重负担,考试竞争的紧张激烈,加之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生活节奏的快速运转,等等,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和心理适应不良,心理异常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心理异常现象不仅会产生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导致儿童思想情绪的不稳、学习能力的下降和问题行为的滋生等,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种种心理疾患,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为了使儿童的这些心理异常现象所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矫治,家长和老师适时地、合理地给予疏导、指引和教育、帮助等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说来,轻度的心理异常问题占心理异常儿童的大多数,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病态的心理异常患者则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它只是占心理异常儿童的少数,两者应予区别开来。本书是为中小学生的家长,也包括老师对学龄儿童进行心理教育而撰写的。希望在他们给孩子施以心理健康教育时有所帮助,也希望他们对本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给予必要的指正。

本书对当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三部分内容共40个问题,即上编——儿童思想品格的11个问题,中编——儿童学习适应的13个问题,下编——儿童行为习惯的14个问题作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对这些问题,均从行为描述、原因追溯和解决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每个问题都从具体案例开始,探讨此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为家长及老师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和有效措施提供了建设性意见,旨在通过案例的剖析、判断和相应的教育、引导措施的制定等,产生举一反三的作用,达到解决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患、促进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效果。

本书的上编(包括中编的第14个问题)由广东教育学院梁运华撰写,中编(除第14个问题外)由广东南海师范学校潘穗珍撰写,下编由广东嘉应教育学院刘剑辉、侯秋霞、何尚武、罗胜庆等撰写。在成书过程中,中山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谭广洪、责任编辑邹岚萍等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谨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00年8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儿童心理解读/心理解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光山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6017345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0-12-01
首版时间 2000-12-01
印刷时间 200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2
14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