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路标/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海德格尔是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本书是他晚年自编的论文集,汇集了海德格尔自1919年至于1961年间所出版的重要文章14篇,特别可以呈现海德格尔在近半个世纪的思路历程。在此书中,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海德格尔本人的存在思想之进程和海氏对西方“存在历史”的独特的清理、批判。本书书名亦已明示,它包含了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之追问的道路上的各个标记——“路标”。

内容推荐

本书收有海德格尔不同时期的名篇。其中前五篇属于前期海德格尔的重要作品,如《现象学与神学》、《形而上学是什么?》、《论根据的本质》等,分别出版过单行本。后九篇为后期海德格尔作品,如《论真理的本质》一文,标志着海德格尔思想“转向”(Kehre)的开端;《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篇,最明确地表现出后期海德格尔对于其前期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反思,以及与现代生存主义(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自觉划界,亦被视为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完成的标志;而《面向存在问题》一文对后现代(主义)思想产生了卓著的影响,尤其是海德格尔在其中首创的“涂划法”,对于法国激进思想家雅各·德里达的“消解论”(deconstruction),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

与后期海德格尔的其他一些著作相比较,我们可以说,《路标》一书最具有“学术性”——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海德格尔的其他作品算不上严格的思想著作;我在此所谓的“学术性”,是指《路标》一书中的文章在形式上(论题、文风等)相对而言更加近于西方传统学术的讨论风格。《路标》的论题几乎完全是哲学史专业的题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史上众多哲学巨匠的讨论,或专题,或兼论,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家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及至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欧洲现代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和萨特尔等。显然,海德格尔把这十四篇不同时期的文章汇集在一起,是有其专题设计的意图的。

这个专题,海德格尔已经在“前言”中明言:本书意在让读者体察到一条“通向对思想之实事的规定的道路”。所谓“思想之实事”乃是“存在”(Sein)。在《林中路》中,海德格尔把他前期的奠基之作《存在与时间》称为“路标”,实即因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重新提出了“存在问题”,确立了他毕生思想的这个唯一主题。主题是唯一的,思想之路以及路上的风光却是多彩的。

目录

前言

评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1921)

现象学与神学(1927)

最后一次马堡讲座节选(1928)

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

论根据的本质(1929)

论真理的本质(1930)

柏拉图的真理学说(1931/1932,1940)

论□的本质和概念。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二卷第一章(1939)

《形而上学是什么?》后记(1943)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1946)

《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1949)

面向存在问题(1955)

黑格尔与希腊人(1958)

康德的存在论题(1961)

说明

编者后记

试读章节

黑格尔与希腊人——这听来犹如:康德与希腊人、莱布尼茨与希腊人、中世纪经院哲学与希腊人。听来如此,实则不然。因为是黑格尔首次把希腊人的哲学思考为整体,并且对这个整体作了哲学的思考。这是何以可能的呢?这是由于,黑格尔以某种方式来规定历史本身,认为历史在其基本特征上必定是哲学的。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史乃是精神达到本身的在自身中统一的、因而必然的进步过程。哲学史绝不是毫无联系地依次更替的那些不同意见和学说的一个单纯序列。

在其关于哲学史的柏林讲座的一个导言中,黑格尔说:“我们眼前具有的历史乃是观念自我发现的历史”。(《哲学史讲演录》,霍夫麦斯特编,1940年,第一卷,第81页注)“因为哲学史只阐明哲学本身”。(同上,霍夫麦斯特编,第235—236页)因此,对黑格尔来说,作为精神向着绝对知识的自我发展,哲学与哲学史是同一的。在黑格尔之前,没有一种哲学获得过这样一种对哲学的基本态度,这种基本态度使得下面这回事情成为可能并且要求着下面这回事情,即:哲学思考同时在其历史中活动,并且这种活动就是哲学本身。但是,按照黑格尔在海德堡第一个讲座导言中的一句话来讲,哲学的目标是:“真理”(同上,霍夫麦斯特编,第14页)。

正如黑格尔在对这个讲座的手稿做的一个眉批中所说的,作为哲学史的哲学乃是“纯粹真理的王国——不是外部现实性的行为,而是精神内在的寓于自身之持存(Beisichselbstbleiben)”。(同上,第6页注)“真理”——在此意味着:在其纯粹现实化中的真实,这种现实化同时表现出真实之真理、真理之本质。

那么,对于一种关于思想之实事的沉思来说,我们可以把黑格尔对哲学之目标(即真理)的规定一道当作一个暗示么?也许可以罢。一旦我们着眼于哲学的目标(即真理)充分解释了“黑格尔与希腊人”这个论题,现在亦即在其命运之整体中的哲学,我们就可以把黑格尔的这个规定当作一个暗示了。

因此,我们首先就要问:在何种意义上,哲学史作为历史在其基本特征上必定是哲学的?在此何谓“哲学的”?在次何谓“历史”呢?

答案必定很快就有一种危险,给人老调重弹的印象。但对思想来说,任何时候都没有什么熟知的东西。黑格尔解释道:“随着笛卡尔,我们才真正踏进了一种独立的哲学。……在这里,我们才可以说到了自己的家园,可以像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飘泊之后的船夫一样,高呼‘陆地’……”(《黑格尔全集》,第十五卷,第328页)。黑格尔想用这个比喻来暗示:“ego cogito sum”,即“我思故我在”,乃是哲学能够真正地和完全地定居于其上的坚固陆地。在笛卡尔哲学中,自我(Ego)成为决定性的subiectum[一般主体],亦即成为自始就摆在眼前的东西。但只有当主体的主体性的结构和运动已经被展开出来了,并且主体已经被提升为绝对的自我认识时,这个主体才以正确的方式,亦即在康德意义上,变成为先验的和完全的,也就是在思辨唯心主义意义上被占有。由于主体自认为是这种决定一切客体性的认识,它作为这种认识就是:绝对者本身(dss Absolute selbst)。真正的存在乃是绝对地自我思考的思想。对黑格尔来说,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而且这是由于一切都被取回到思想中,被规定为黑格尔绝对地称之为“观念”(Gedanken)的东西了。

          P503-P505

序言

本书把我的一些已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参看书后之“说明”,第562页)串在一起,意在让读者对一条道路有所体察;这条道路只在途中向思想显露出来——既显示又隐匿。

也许,这乃是一条通向对思想之实事的规定的道路。这种规定并不带来什么新鲜东西。因为,它乃在老中最老者之前进行。它要求那种在持续地被寻求的同一者之同一性中的逗留。

通向这种逗留的道路,不许人们像描写某个现成事物那样去描写它。对力图踏上这条道路的人来说,有所助益的只有持续不断的用力,努力去探讨(即在其位置上去寻找),“存在”(sein) 个词语一度作为有待思的东西已经揭露了什么,这个词语有朝一日也许作为被思的东西将掩蔽什么。

凡踏上思想之道路者,极少知道:是什么东西作为规定性的实事推动他——仿佛从背后战胜了他——走向这个实事。

凡投身进去,向着在老中最老者中的逗留行进的人,都要服从一种必然性,就是他以后必然会受到不同的理解,受到一种与他本人所认为的自我理解不同的理解。

不过,这种必然性建基于那种可能性中,即:依然还有一个自由的运作空间满足历史性传承的要求。也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形:历史与传承被拉平了,被平整为对信息的均匀贮存,并且作为信息被用于不可避免的、为一种受操纵的人性所需要的规划。

是否这样一来,就连思想也已然在信息装置中一命呜呼,或者,是否对思想来说,一种进入庇护的沉落(ein Unter-Gang in den Schutz)是由它那个对它本身遮蔽着的渊源决定的,这依然是一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把思想指引到在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这一边的地带之中。

      1967年初夏记于弗莱堡

后记

    编者后记

     (第三版)

《路标》初版于1967年,1976年作为海德格尔全集第九卷出版。全集版与单行本初版有所不同。1978年的单行本第二版是以全集版的文本形态为基础的,但删去了在全集版脚注中首次公开的海德格尔在样书上做的边注。眼下这个单行本第三版把这些作者边注一并付印。从现在起,《路标》单行本就与全集第九卷在字面和页码上统一起来了。为这个新版,编者又对文本作了审订,消除了一些印刷错误。

《路标》全集版的文本格式,是根据海德格尔在生前最后几年堅给编者的指示安排的。据海德格尔的意见,全集版增录了两个单篇(《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和《现象学与神学》),它们在《路标》第一版中还是没有的;此外,根据写作日期对书中各篇文章作了安排;还有,从作者样书中采用了几个短小的、为说明文本服务的修改,还把从作者样书中采录的边注纳入脚注中。

《形而上学是什么?》的“后记”是在该文第四版(1943年)时增补的。作者在《形而上学是什么?》第五版时(1949年)对该“后记”作了一些文字改动。现在,在用阿拉伯数字标示的脚注中,录下了这些改动处原来的表述(即1943年版的表述)。

在脚注中用字母(a,b,c……)标示的边注(中译本中以“作者边注”标示——译者),是从本书所收诸篇的单行本样书以及《路标》第一版样书中摘录的。在多数情况下,一个单篇就有几本样书,偶尔甚至有四本或五本不同版次的样书。在眼下这个新版中。每一个边注前均标出了相关样书的版次。

这些边注是作者在不同年份和年代里写下的,从各个单篇发表年份开始,一直到海德格尔生命的最后几年,但没有标明具体日期。读者可以根据样书的出版年份来估计作者写下这些边注的大概日期。

       F.W.冯·海尔曼

       1995年月于弗莱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路标/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28684
开本 32开
页数 5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0-11-01
首版时间 2000-11-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9: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