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来自国外的比较教育著作。书中既有作者对几千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精辟分析,也有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冷静思考,还有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均表现了作者浓厚了学术功底和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博大精深。

内容推荐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十年中的中国大学、中南地区的高等教育概况、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中国大学等。

目录

导 言 是史话,而不是历史

第一章 概念和内容框架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高等教育

第四章 改革十年中的中国大学

第五章 中南地区的高等教育概况

第六章 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第七章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中国大学

试读章节

成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是在发起百日维新运动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积极影响下创建的。幸运的是,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后,它幸存了下来。京师大学堂起初是追随东京大学的模式,而东京大学本身则深受法国和德国大学的影响。当时政界的保守分子也显然被日本既引进西方制度和技术却同时保留了帝国的威望

P36和儒家文化的至上地位这样的方式所吸引。我们从1902和1903年制定的钦定和奏定学校章程是如何以日本为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系中可以明确地看到这一点@。在这个教育体系中,京师大学堂处于中心领导地位。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原本是十分明确的尊儒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到了1915年,日本帝国野心已从“21条”中暴露无遗,中国也开始从学习日本转而学习美国和欧洲。因此,这就使得日本对中国的教育影响和其帝国扩张之间的直接联系难以得到证实。

1911年以后,中国对外国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借鉴主要放在第二章中加以讨论,时间跨度为1911年至1949年间的38年。这里只是集中谈一下到本世纪50年代为止中国是如何借鉴国外教育模式的,并将其与1949年至1960年间苏联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对比。自近代教育萌芽以来,中国引进了各种类型和各种模式,的高等教育,一些是通过外国传教士或外国政府的力量引进的。另一些则是通过中国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和历代政府的努力而引进的。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所受到的外来影响是多元的,进行的教育试验和革新也是多样的,这与建国后至1957年间只向苏联学习的做法截然不同,当时是文化、政治、经济一切领域向苏联看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无论是其预科制,还是大学的模式,都曾被引人中国。很多美国传教士很早就设法在中国建立了与美国类似的预科性质的学院。这些学院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大学,但因其统统受西方基督教机构的直接控制,已演变成了与同期美国大学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形式。中国高等教育对美国大学的模仿始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原本是用庚子赔款建起的一所留美语言预备学校,到20年代末发展为大学,是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当时由留美归国的优秀学者领导校政。可以说,是美国传教士把预科制学院引进了中国,而后是中国学者使其仿效美国大学的模式。

P37

序言

Ruth Hayhoe(中文姓名许美德)教授是加拿大人,先后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士学位,英国伦敦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比较教育专家之一,也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之一。曾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系教授、系主任,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等:现任香港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比较教育学会理事长。

Ruth Hayhoe教授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加拿大文化、教育的交流,曾发起并主持了一系列中国——加拿大教育和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笔者有幸参加由Ruth Hayhoe教授倡导并负责的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资助的“中国——加拿大联合培养教育博士研究生项目”,于1992年赴著名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在RuthHayhoe教授和Donald Burrill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其间有比较多的机会与RuthHayhoe教授接触。Ruth Hayhoe教授忘我的工作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平易近人的处世原则,特别是她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关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通,对中国人的热情与友好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内心,充满了对她的敬慕。

Ruth ftayhoe教授多年来潜心于中国文化与教育的研究。她的研究有别于西方一些学者——她以强烈的现实感,努力使她的研究对中国当前的发展有所帮助;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教育和社会经济的状况;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十分关注中国西部、中国少数民族和妇女的发展;她注重事实,她的足迹遍及中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地区。,本书正是她的上述研究风格的体现。书中既有她对几千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精辟分析,也有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冷静思考,还有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均表现出了她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她深入实际、亲自调研,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知识分布、地理分布和性别分布三个独特的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本书的英文版1996年在美国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并于当年获美国《Choice》杰出学术著作奖。国外一位学者认为,“Ruth Havhoe是财富:任何一个对现代中国、比较教育和知识社会学感兴趣的人都需要读她的一系列著作”。

1995年,我访问加拿大时,看到了本书的手稿,感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著作,遂希望将其译成中文,并相信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会有很大帮助。这一愿望得到了Ruth Hayhoe教授的慷慨应允。回国后,由于我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此书的翻译就由许洁英来承担。许洁英克服了自身学业任务较重的困难,在完成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同时,组织几位研究生共同完成了全书的翻译任务。其间正好Ruth Hayhoe教授到西北师范大学讲学,对本书的翻译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本书翻译完成之后,由我进行了校对。后又请Ruth Hayhoe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原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现就读于美国斯丹佛大学的陆永玲女士进行了校对,Ruth Hayhoe本人也对大部分章节进行了校正。  

参加本书翻译的有:许洁英(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赵国栋(第二章、第五章);路兴(第三章);王振宏(第六章)。

屈满学、吕国光、狄飞、赵明仁等同学协助做了许多工作。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除得到Ruth Hayhoe教授本人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以外,还得到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科研处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编审王兰女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多次与译者和作者联系,认真审阅书稿,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领导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译者、校者的水平有限,本书的翻译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王嘉毅

1999年1O月于西北师范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许美德著//许洁英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119971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00-02-01
首版时间 2000-02-01
印刷时间 200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4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7: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