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巨大迷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文萍的中短篇小说集,主要收录了《血晕》、《绿岛》、《布罗陀梦幻》、《边缘》、《巨大迷路》、《黄金感觉》、《梦醒时,不再彷徨》、《再深刻的爱情,也可以成为过去》、《一段“盲目”初恋

》等。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内容推荐

在相思湖作家群中,文萍是非常出色的一位。从1980年在广西民院读书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算起,她至今已写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创作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评论、诗歌等等,其中最精彩的是她的小说。

本书为她的中短篇小说集,主要收录了《血晕》、《绿岛》、《布罗陀梦幻》、《走进人群里》、《入世》、《黄金感觉》、《梦醒时,不再彷徨》等。其中《血晕》写的是祖孙三代女人之间的爱爱恨恨,一种根植于血缘深处的不理解以至伤害,对一个人的成长带来的影响。《入世》则写的是一位中国女留学生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被那个世俗的物质世界同化的故事。小说把生活的残酷、人的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目录

第一辑:1983—1989

血晕

绿岛

布罗陀梦幻

平和之境

边缘

走进人群里

第二辑:1990—2000

巨大迷路

黄金感觉

入世

第三辑:2001—2005

再深刻的爱情,也可以成为过去

梦醒时,不再彷徨

一段“盲目”初恋

代后记 从相思湖到富士山

试读章节

血晕

我在心里狠狠地咀嚼了好多回,希望总有一天我站在母亲面前,对她说:“我不是你生的。从此后,我不再叫你妈妈。”

这种情绪出现时,我的大脑被一块莫名其妙的重物压迫着,影响我的嗅觉、味觉和触觉,严重地破坏了我的视神经,就是在屋里我也会迷失方向。

家里所有我苦心经营的东西突然消失了,这套为了它我才急急结婚的房子于我没有感觉,我像个瞎子不时撞着墙或别的什么。

假如这时我无意撞进我的书房,那些顶天立地的大书柜便会齐齐地向我压来,头疼极了,脑子里那块重物不再沉寂,而肆意地翻天覆地,我只能抱头鼠窜,或者在地上打滚。

很多时候,疼痛使我脸色苍白、脚手发麻、浑身抽筋,但这种种良好的表现仍没有力量抵御这份惩罚,我只能用最后一点力气跳起来,冲进卫生间,用冰冷的自来水冲刷这个出现故障的大脑。

这时我看见窗外那个太阳。我走到阳台上,心平气和地站着,眼前是几座粘在一起的大山,太阳就在山顶上。我嗅到了太阳的焦味,山前的水塘飘满鱼腥。野草随风吹着,搅拌着人类肌肤的清香。太阳的血映红了半个天空。

我还好好地活着。

仍然常常要面对我的母亲,仍然常常要唯唯诺诺,要尽力表现我的孝心,在旁人面前证实她给我的母爱。

我是她的女儿。

现在,我的手心正攥着一封电报:“奶病危,速归。”

我是要速归,接到这封电报的第一个反应是:此刻起,第一趟到奶奶处的火车是几点钟的。我看准了时间,安静了下来,恐慌立刻完完全全地侵袭了我。

这回奶奶真的要死么?我不怕奶奶死,无数次想到奶奶终于有一天永远合上她疲惫的眼睛,我很平静。人老了,总是要死的,而且死亡对于奶奶,绝对是一种解脱,是无可选择的幸福归宿。

可是手里的电报却把我的胃倒挂了起来,还伴着烦躁。心底深处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抵御。

我害怕面对奶奶么?我不想见奶奶么?我清清楚楚地正视自己时,我就无可逃避了。

当然,那时这份清醒这份理智并不起作用,强大的感情力量,或许是这种害怕本身使我重重复重重地永远选择第一趟开往奶奶的火车。

六岁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她的妹妹家过农历八月十五。

我和奶奶睡在东头的里厢房,晚上天黑得早,我坐在火塘边很快便在奶奶怀里睡着了。奶奶放下手里正烘着的我的衣裤,把我抱到床上。

我的肚子上围了个红兜兜,红兜上有只小白兔。我好好地睡着,这时我看见一个妇人站在我床头。这女人不高,头上包着蓝头巾,两条浓眉下的大眼用全部的精神盯着我。她弯腰伸手抱我,独自说着话:宝贝太沉了,我抱不动了……不要怕,我是妈妈……妈妈抱你回去。她说话的时候,伸出红的舌头,像血一样湿淋淋。她的手指甲很长,没有腿没有脚。我没见过她,不认识她。她不停叫着宝贝,腰弯得更低,使劲抱我。她已经抱住我了,我不要她抱,挣扎着哇哇大哭。

她的手却捏住我的喉咙,狠狠地说:捏死你,捏死你,你哭捏死你。

我哭不出声了,只能“嗷嗷”地叫,眼睛散着白光,这光线辐射住她幽暗的头巾。

她不见了。

屋里只有一盏煤油灯,灯苗在墙上跳跃。  奶奶奔了进来,她抱住我,脸颊贴着我的额头,叫着宝贝宝贝宝贝,醒醒醒醒,怎么啦怎么啦?

我哭,哭,告诉奶奶,有个女人抱我捏我。

姑奶奶瞪着眼睛看奶奶,奶奶瞪着眼睛看姑奶奶。

姑奶奶说,那女人住隔壁,死了才三天。

第二天,我高烧昏迷,连续三天,人死去了一次,又活过来了。

奶奶在盼着,她的眼睛一直盯着我,无论我去哪里,我离家或者回家,我知道我走不出她的眼睛。我的脚步还混杂在街上那无数的脚步中时,她就看见了我。我出现在门口,她的眼睛接受了我。

她平静地看着我,黄黑相间的眸子高耸在我面前,眼白已经不纯,带着朦胧的混沌启发我进入她的苦难。

她躺在那张早年她特制的帆布靠椅上,雪白的头发零乱地镶在发黄的帆布里。她的头歪向右边,右边是通向马路的门。她这样歪着好久了,脖子已经僵硬了。

她双手交叉放在腹前,身上盖了床有许多补丁的被单,嘴唇紧紧闭着,眉头轻轻锁住。

她的手已经衰落成层次丰富的褐灰色了,手指骨节大而粗糙,开裂的皮肤上永远合不上的沟壑有永远洗不去的黑色污渍。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回家,我看见奶奶这双手,我叫奶奶洗手,奶奶听话地用肥皂搓了又搓,可是不行。她伸开两手给我看时,骂了起来:你不高兴看了,奶奶就是这双手把你抱大养大的,不高兴看你滚出去。

奶奶仍那样看着我,眼睛不眨,嘴唇也不动。她没有眉毛、睫毛,只有一搭一搭的皱纹罩住眼睛。脸上没有了肉,全是没有伸缩也不透气的老皮。除了皮就是那双眼睛,我刚刚说的嘴巴其实没有,闭得紧紧的只看见一条线。

奶奶。

我叫她,把东西放下,坐在她身边。

她仍不说话,仍那样看着我,死死地盯着我。

我抓住她的手,使劲地搓着搓着。我不再看她,不敢看她的眼睛她的皮肤她的手她身上的白被单,甚至不敢看我运动着的手。

我看见了死亡,死亡正笼罩着她。死神在奶奶身边来回走着,它穿着灰色的衣服,扑打着两只翅膀,“哎呀哎呀”地叫着。

恐慌又袭住了我,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力量跟死亡抗衡,我只能握着奶奶的手不停地搓啊搓。奶奶仍那样看着我,我不看奶奶就知道她那样盯着我,我的手突然没有力气搓不动了,于是我就叫奶奶奶奶奶奶。

你回来了?

奶奶突然说话了。

坐火车好累啊,先睡睡吧。

我擦去眼泪,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上大学,离开奶奶的时候,奶奶去送我,她哭。她的眼泪使我心里很烦乱,那时我多么想离开这个城市,离开奶奶。我叫奶奶别哭,旁边的人也对她说:你有福气,一条街就出一个大学生。

奶奶就不哭了。

分配工作的时候,我留在我想留的这个城市,而且我去的单位对我充满了诱惑力。

奶奶只来看过我一次。

那天朋友请吃饭,在一个很讲究的饭店,喝美国的威士忌和法国的白兰地,很晚了才回来。奶奶正坐在邻居家里,她的头也是那样向右偏,眼睛盯着大门,看见我回来,她微笑着,笑得好高兴好轻松。

我却没笑,奶奶的突然到来让我不知所措。仍然是一个不知如何面对奶奶的问题。我把奶奶领进我的屋子,奶奶一进门,脸色马上苍白发青,她倒在床上说头昏要躺躺。我恐惧她头昏,一连串地问她怎么办。她说你去煮稀饭。

吃了稀饭,奶奶竞好了。她笑着说:刚才是饿的。可我笑不出来,只淡淡地说:真怕你在我这儿病倒了。P2-5

序言

已经有多久了,手中的这支笔不再与灵魂触碰?在这喧嚣与浮华盛行的年代,我这凡夫之躯席卷其中,奋斗或者挣扎,为了所谓明天的美好生活,随波逐浪,不能脱俗。

可每当夜深人静或独自相处,一只看不见的思想之手便会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那颗躁动的心,轻轻地问:你快乐吗?生命的意义真的就在不远处吗?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

很多很多年以来,这一直是纠缠于我灵魂深处的问题——关于活着的价值,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就是这些苦思之路上的蹒跚脚步。

我把这些思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青春年少时对家庭、亲情、血缘带给人的困惑的探寻,时间是1983—1989年。第二部分,1990—200O年,那时,去了日本,环境的变化,生存的压力也变得不同,人在困境中的无奈更显突出。第三部分的三篇文章,是回国后到报社工作的采访实录,是真实的爱情故事,因为真实,更显出现实的残酷。

并没有满意的答案,也许一生都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那些认真的反省和执著的追寻却让我活得沉甸甸的真实。学习着去理解和实践爱和享受爱的生活,辛苦地体验放手和背弃的伤害与冷酷,试着去追寻快乐生活的平衡与和谐……

这本书,也是漫长思索的点滴记录,是我躁动的灵魂在寻找的出口。

如今,我仍然向往宁静地面对自己的日子。虽然眼睛所到之处和脚步行走之处,已难寻清凉静谧的风景。但哪怕是丁点儿的独处,我的内心都会涌现不自禁的欣喜。我知道自己多么需要这点时间,让心灵没有任何重负的休息。

已经开始每天半小时静坐冥想的日子了,在闭目养神的时间里,我知道了驱逐世间乱象的艰难,慢慢体会到心灵与自然接触后身体的放松。我深信,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之后,那颗辛苦跳动了几十年的心,一定会有一个宁静的安放之处。

这本书,我要献给离我越来越远的外婆,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与她朝夕与共的那些日子里,她用她那瘦小但坚韧的身躯为我抵挡风雪,追寻幸福。尽管那幸福最终并没有降临到她身上,但她的灵魂却把我引向光明之途;是她给了我无私的爱,使幼小的我得以茁壮成长,尽管我的成长是对她生活的背离,但她却用她的苦难成就了我的幸福人生。

想到外婆,我每每不能自持。漫长的日子里,如果还有温暖,那原始而永不熄灭的光芒一定源于她。我知道不论她在何处,人间或者天堂,她一定在凝视着我,庇护我。

我要好好活着,以报答她给我的源源不尽的温暖,并用我这颗还有能量的心,去爱我所爱的人和我的生活。

2010年清明节

后记

一、关于文萍的小说

在相思湖作家群中,文萍是非常出色的一位。从1980年在广西民院读书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算起,她至今已写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创作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评论、诗歌等等,其中最精彩的是她的小说。

1980年6月,大学三年级的她在《广西文学》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啊,柑子》,这篇小说是她为大学写作课交的作业,被当时的班主任袁广达老师相中,推荐给《广西文学》,很快得到发表。这件事说明文萍的创作起点很高,也说明她是有一种属于写作人的天分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她后来的创作中得到了证实。

从《啊,柑子》到1985年,文萍进入她创作的第一个富有激情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文萍在《芙蓉》《红豆》《广西文学》《漓江》《南宁晚报》等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评论作品。其中在《芙蓉》1984年第3期上发表的中篇小说《走进人群里》是其代表作。小说写到一对年轻的恋人从相爱到分手。虽然隋节并不复杂,但它却写出了人的心灵对理解及沟通的渴望,而这也成为文萍此后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然而,刚二十出头的文萍也带有她这个年龄这种经历的年轻作家在创作时存在的局限,她在这个阶段创作的作品比较单薄,语言比较简单,蕴含的内涵有限。

1985年,文萍进入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习,在这将近两年的学习生活中,她接触了许多国内有名的作家,有幸聆听了王蒙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及北京一些名校的名师上课。她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悟到了自己的长处,她那双一直有些朦朦胧胧的眼睛开始明亮起来了。1987年她在《芙蓉》第2期上发表了小说《布洛陀梦幻》,这篇小说的副题是“是结束也是开始”。这句话似乎也预示着文萍的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篇小说以细腻柔美的笔触展示了一个深谙艺术之道的女人和一位投身艺术的年轻男子之间无望的爱。在小说中,爱和被爱永远是错开的,她得不到相应、对等的回报,你爱一个人,完全是距离下的幻觉,你无法进入他的内心。相反,你不爱一个人,却会因一种自虐心理而投入他的怀抱。此篇小说同样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一种永远难以沟通的困惑,但比起1984年发表的《走进人群里》,无论其内容的宽度和广度,还是文字的表现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1987年12月,文萍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血晕》,这篇小说的发表标志着文萍的小说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小说写的是祖孙三代女人之间的爱爱恨恨,一种根植于血缘深处的不理解以至伤害,对一个人的成长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对于这类纠缠不清的内耗性矛盾的根源,作品并不想作出完善的解释。但读完此作,我们的理智却可溢出“家庭”之外作更多的思考:一种健康人格的形成,常常不仅在于社会的光亮处、放大处、公共处经受考验,而且也在生活的隐蔽处、细微处、缝隙处历经锤炼。而后者留下的痕迹,往往要超过前者。小说的语言细腻、简洁,同时采用重叠的手法,强调语言的感染力。整篇作品如泣如诉,一气呵成,读后让人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血晕》获得了成功,被评为广西首届青年文学创作作品奖,同时还被美国发行量很大的《侨报》转载。此后,文萍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家庭问题的中篇小说,如发表在《小说界》的《河》,《中国西部文学》的《绿岛》等等。同时她这个时期发表的小说《平和之境》,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手法表现她一贯关注的主题。

1989年10月,文萍到日本留学。1990年,在日本大阪的《荒岛》杂志上,她发表了中篇小说《巨大迷路》(这篇小说于2000年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选入《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日本太平洋卷》)。这是一篇写得精致凄美的爱隋小说,她写了一对非常相爱却最终不能结合的恋人的故事,故事并不复杂,但作者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手法,把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放到一个到日本留学的女孩与一个日本人交往的故事中,让那段发生在中国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大脑,你在为他们落泪的同时不得不深思,为什么有情人不成眷属。而同时在另一期《荒岛》上发表的《入世》写的是一位中国女留学生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被那个世俗的物质世界同化的故事。小说把生活的残酷、人的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更为可贵的是,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作家对生活的描写更加冷静、客观,而文笔也更加娴熟和老到。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在1990年第2期《荒岛》上发表的《黄金感觉》,形式非常独特,对人类生存的困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也许是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比在国内大的原因,文萍在这个时期写的小说不多,但她却写了大量随笔,这些随笔多数反映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及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冲突。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文萍作为一个作家,她的视野更开阔,她笔下的文字也更加成熟。

二、关于《绿岛》

在文萍的小说中,我非常喜欢《绿岛》。这篇小说,当年我推荐它发表在《中国西部文学》上。

这部小说的正题之下,还有这样一个副题:“你逃于无处可逃。”读者也许看得出来,这个副题自有作者十分明确的传达意图。

当然,这一切都是关于人生的,或关于人的生命过程的。

《绿岛》是所谓的新潮派小说,还是不甚严格的现实主义小说?那是难以判断的,何况这种判断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但这篇小说所诉诸的探索,却是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的。不过,这种探索并不在于小说传达的方式方面,而是在于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情意蕴方面。

就《绿岛》的结构(形式合成)及其叙述而言,它显得不是很严谨,但是,从主人公的分娩到那种刻骨铭心的母爱的展示,只构成一种叙述的时间框架,而其中所弥漫的却是分娩之前,大致是从少女时代开始的零零碎碎的生活印象。这种印象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人的生命历程的上空所笼罩的各式各样的欢愉、苦恼、嘈杂与异常不和谐的旋律及声息。情节的贯穿固然是存在的,但小说的基本特点,却是细节的连缀、叠合与展现。而这样的小说方式,是与作品的思想感情包孕与寓意呈显相顺应的。

但它只说明了造就一种小说方式的可能性。

我们读这篇小说,倘若可能感受到一点儿人生的苦恼或生命的意义的真诚思考,那作品的艺术目标也就算兑现了。

小说无法确凿地告诉你应该怎样生活——明明白白或一览无余地忠告什么,那是与真正的艺术创造相悖的——小说只能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人生过程的种种酸甜苦辣,如果这种描写能够真真切切地唤起某种生存求索的勇气,甚至能够触发某种体现了社会进步心态的怀疑精神,那就意味着小说可能进入一种高层面的审美世界。《绿岛》是否已经进入了这样的审美世界,这可以另作判断。但这种审美世界的实现,却是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寻求的理想——假如我们读过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此也就不会困惑了。

小说只能是小说。小说不可能像哲学或其他社会学科那样,把某种历史的或现实的逻辑结论公正而严谨地呈送到读者的面前,这种期待本身就是反小说的或反科学的。对于人的自身生存状态的探索与怀疑,是包括小说在内的全部艺术创造的绝不可能衰败的永恒命题。作家不会是绝对的怀疑论者。但作家一旦窒息了自己的怀疑精神,即以为现实的一切社会文化状态已经完美无缺,或盲目地操持某种仅仅强调承袭而排斥创造的观照逻辑,那任何艺术的探索精神都可能被扼制而趋于消失。在这方面,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说过许多精彩的话。我们不妨一读。

我之所以说到米兰·昆德拉,倒不是有意要把《绿岛》往现代小说艺术那里拉扯。因为《绿岛》只能是《绿岛》。但必须肯定的是,《绿岛》确实包含了一种涉世颇深的生活寻觅,一种隐藏了较为开阔的视野的生命求索:作者把那些最常见的、凡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的琐碎生活现象,幻化为一种富有存在意味的图像。

这就是我所理解与感受到的《绿岛》。

《绿岛》从女主人公的分娩苦痛开始,以新的生命所导致的精神与肉体的新的生存状态的出现而告终——其中所能意味的,则是人的生命经验的缩影或境界(特别是女性的生命经验的缩影或境界)。

然而在这种框架之中,更为丰富的方面是人生的烦恼与辛酸: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贫乏,而且是灵魂负荷的沉重——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那种相互之间的无法理解及不容易沟通,那种各式各样的精神压迫与不可能出现的超脱……这种状况,在血亲的家族之间也难以幸免,譬如女主人公与母亲、与姥姥、与哥哥、与丈夫、与婆婆、与小姑子等等。理解往往是暂时的,而不理解却成为永恒的存在。

不过,这不是所谓的人性或人的本能所致,而是纷繁的社会生活所恩赐给人的一种无可避讳的本质内容。

我们之所以不断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那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不理解状况的结果:由于不理解才不断地强调理解的问题。而不理解也是事实——我们不能否认这种事实。英国的小说理论家福斯特说过,即使是一个坦诚到了极点的人,他总是企图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告诉你,但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因为人不可能全部地理解自己,这样他也就不可能完整而可靠地表达自己。此外再加上人的沟通过程中的某种损耗,沟通的可能性势必又被打折扣。当然,这仅仅是理论的解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沟通的障碍还隐含着许许多多人为的原因,就像《绿岛》的描写所揭示的那样。毫无疑问,这种描写与揭示所包孕的社会文化意蕴,是具备相应的文学表现价值的。

人的苦恼与困惑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只能说:那是人自己制造的。

但生命的逃亡则是幻想!

你只能逃于无逃之处。

其归宿就是“绿岛”,但它也不是终极。

生命的“绿岛”是一种生命延续之后的喜悦与幸福。这不仅是人的天性的艺术洞观,而且是人的既定社会生活的真实展现。

不是命定论,也不是悲观主义,而是一种生命过程中的体验与领悟。

就领悟而言。《绿岛》的结尾描写所辐射的光芒是强烈而有益于人生的。

我们应该欢迎各式各样的有益于人生、有益于人的生命理解的小说。

(感谢周政保,感谢他的文字,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他对我的阅读都是准确的,这也是我选用他写于2001年6月的这篇评论为代后记的原因。——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巨大迷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98881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5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1
15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