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旧京城市建设寻踪追迹
内容
编辑推荐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为我们留下了遍布城内外的各种形式的文物古建。本书的内容,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建筑或旅游景点,为避免泛泛介绍落入俗套,笔者试图从另一视角对其进行论述,如介绍颐和园时,着重论述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集大成者的造景手法,论述其建筑特色与建筑风格。在介绍古建筑的历史沿革时,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尽量展现每一具体建设项目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包括建成初期、民国年间、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尤其是要尽量提供最新信息或鲜为人知的史实,如在介绍皇家道观大高玄殿时介绍了最近在其门前复建牌楼的消息等。

内容推荐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北京的城市建设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规模和特点,为我们留下了遍布北京城内外的各种形式的文物古建,有巍峨古朴的城垣与城门、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群、庄严肃穆的祭坛、沧桑神秘的帝王陵寝、景色旖旎的皇家园林、风格迥异的寺观与教堂、蜿蜒险峻的万里长城、雕梁画栋的清代王府、深邃清幽的胡同与四合院、流淌数百年的漕运古渠、造型各异的石质拱桥、印满车辙的石板古道,还有那中西结合的近代建筑,这是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物质体现。作为一名华夏子孙,特别是一名北京人,了解我们祖国首都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北京现存的古建筑及有典型意义的近代建筑的基本情况,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北京人,向全国以至全世界人民宣传北京这座文化古都,宣传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设项目,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录

第一章 城垣

 一 西周燕都遗址

 二 辽南京城垣

 三 金中都城垣

 四 元大都城垣

 五 明清北京内城城垣

 六 明清北京外城城垣

 七 明清北京皇城

第二章 宫殿

 一 辽南京宫殿

 二 金中都宫殿

 三 元大都宫殿

 四 明清北京宫殿

第三章 祭坛、庙

 一 天坛

 二 地坛、日坛与月坛

 三 先农坛

 四 社稷坛

 五 太庙

 六 历代帝王庙

 七 孔庙

第四章 皇家园囿

 一 金代同乐园与鱼藻池

 二 金代万宁宫及西园

 三 元、明、清时期的太液池(北海部分)

 四 西苑(中海、南海部分)

 五 明清时期的万岁山(景山)

 六 清代南苑

 七 清代海淀御园

 八 颐和园

第五章 帝王陵寝

 一 金代之金陵

 二 明十三陵

 三 清东陵

 四 清西陵

第六章 佛教寺庙

 一 法源寺

 二 潭柘寺

 三 戒台寺

 四 西黄寺

 五 隆福寺

 六 双塔庆寿寺

 七 雍和宫

 八 妙应寺

 九 广济寺

 十 大正觉寺

 十一 云居寺

第七章 道教道观

 一 白云观

 二 东岳庙

 三 大高玄殴

第八章 伊斯兰教清真寺

 一 牛街礼拜寺

 二 东四清真寺

第九章 教堂

 一 十字寺

 二 南堂

 三 东堂

 四 西什库堂(北堂)

第十章 长城建设

 一 北齐长城的修筑

 二 明代长城建设

第十一章 清代王府

 一 恭王府

 二 醇王府北府

 三 醇王府南府

第十二章 水利工程建设

 一 曹魏北朝时期的车箱渠与戾陵堰

 二 金代的金口河

 三 元代的通惠河和白浮堰

 四 金水河

 五 坝河

 六 明清时期永定河水利工程

 七 大运河水利工程

第十三章 桥梁建设

 一 卢沟桥

 二 永通桥(八里桥)

 三 通运桥

 四 马驹桥

 五 朝宗桥

 六 琉璃河大桥

第十四章 衙署

 一 元代衙署

 二 明代衙署

 三 清代衙署

第十五章 近现代街区改造

 一 东交民巷使馆区

 二 民国时期香厂路改造

 三 日伪时期的“新北京”建设

第十六章 近代铁路建设

 一 京汉铁路

 二 京奉铁路及正阳门东车站

 三 京张铁路及其京门支线

 四 北京环城铁路

第十七章 胡同街巷与民居

 一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保护区

 二 东四三条至八条保护区

 三 廊房

第十八章 其他建设项目

 一 鼓楼

 二 钟楼

 三 国子监

 四 明、清北京石板路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皇城概况

皇城是保护皇宫外围的城墙,北京开始有皇城始于金代,金海陵王营建中都城,形成从外至内的大城、皇城及宫城的三层都城城墙体制,以后元、明、清三代大体沿用此格局(元代时皇城城墙又称萧墙)。

明北京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城垣较元代萧墙向外扩建,位于内城中部偏南,除西南缺一小角外,呈长方形。其东垣位于今东黄城根北街北口至今贵宾楼门前一线,长约2150米;西垣在今西黄城根南街、北街一线,南至灵境胡同东折至府右街,再折向南至西长安街,长约2644米;南垣在今东、西长安街北侧,其东段与西段于天安门前均南折至今人民英雄纪念碑处,在天安门前形成一“T”形广场,长约1770米;北垣则在今地安门东、西大街一线,起自原宽街西口至原御河桥北口,长约2460米。除去西南角缺失部分,明皇城占地6.8平方公里,城垣周长近11公里,城墙均用城砖砌筑,高6米,墙面涂红土,顶覆黄琉璃瓦。皇城共有9门,东日东安门,西日西安门,北日北安门(清代时改称地安门),南日承天门(清代时改称天安门),天安门前为大明门(清代时改称大清门,民国时称中华门)。在承天门与大明门之间狭长的宫墙两侧东有长安左门,西有长安右门,在长安左、右门外,于清乾隆年间各建砖石琉璃门一座,各辟三券门,分别称东三座门、西三座门。各门之中,承天门明代时为一牌楼式建筑,清代重修改称天安门后,改建为面阔九间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地安门为一砖木结构的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其余东安门、西安门、大明门等规制与地安门略同。

皇城内部按功能大致可分为宫城、太庙与社稷坛、镇山(今景山)、御苑和内官衙署办公区等区域。在宫城前方,自南而北有大明门、承天门和端门,在大明门与承天门之问有两道南北方向的宫墙,墙内两侧有千步廊,正中为长达500米的御道。承天门前外金水河自西向东流过,上置汉白玉石栏金水桥五座。桥南有一东西向大道,称为天街,东有长安左门,西有长安右门,在承天门前形成一“T”形的宫廷广场,广场东墙外明代为吏、户、礼、兵、工等部所在,西墙外为五军都督府、锦衣卫等。至清代,东墙外仍有诸部,西墙外则有太常寺、刑部、都察院等。

其他为皇室服务的衙署及手工作坊、仓库、工局等分布于皇城各处,如明代时内官监、司礼监、尚衣监、司役监、都知监、御马监等设于皇城东部,而西什库、惜薪司、御用司、赃罚库、银作局、兵仗局等设于皇城西部。明代由太监管理的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除浣衣局外,均设于皇城之内。

穿过端门即为宫城正门午门,在宫城前方东、西两侧,分别有太庙和社稷坛,宫城之北则为镇山(又称万岁山,今景山公园)。御苑位于宫城西侧,元代为太液池,明初时在今中海之南另辟一新水面,称南海,使御苑之内南海、中海、北海相连,形成皇城内的广阔水域。此外,在皇城东南隅,有保存国家档案的皇史宬,在紫禁城西侧,有福佑寺、昭显庙及大高玄殿等建筑。

(二)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皇城

民国以后,皇城不再是皇家禁区,为方便交通,开始分段拆除皇城。1912年在皇城南垣辟南池子、南长街两豁口并设券门。以后又在今府右街南口辟灰厂门,在今南河沿、翠花胡同、宽街、厂桥等处开设便门。1913年初,民国政府内务部派民工在地安门迤西、东安门迤北、西安门迤南及天安门两侧各拆除一段城墙。同年,将南垣中段开缺口,并以八字短墙与墙内的宝月楼相连,辟为“新华门”,作为当年袁世凯总统府的正门。1915年拆除东、西千步廊,以后,又陆续拆除了东、西、北垣的城墙。至今,仅存从府右街与灵镜胡同交汇处向南至西长安街(为西墙南段,现为中南海西墙),再向东经新华门、天安门、太庙至贵宾楼(南墙)一段城墙了。今南长街、南池子南口的牌楼式门券即是当年为方便交通在皇城南墙上开挖的。

与此同时,皇城各城门也大部被拆除。1912年2月,在袁世凯策动的兵变中,东安门被焚毁。1950年,因小贩用火不慎,将西安门烧毁。为方便交通,1951年拆除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和东、西三座门,1954年拆除地安门,1959年拆除中华门。至此,皇城诸门仅剩天安门和民国年间所辟之新华门。其中天安门于1969年~1970年重修,1984年大修,1999年再次修葺,如今,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及广场上之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广场西侧之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东侧之国、家博物馆共同组成的建筑群,以其突出的政治地位和壮丽的街景成为中外游人青睐的场所。

2000年12月,在灵境胡同与西黄城根南街交汇处施工时发现了皇城西南角墙基,此发现确定了已埋人地下80多年的皇城西南角的具体位置,还证实了皇城西南垣缺一角的历史记载。当时曾设想在遗址上设透明步道展示其风貌,后因种种考虑暂时将遗址保护性填埋,仅在遗址之上的人行步道铺设异色砖示意当年皇城西南角的位置与走向。

2001年,将皇城东垣遗址大部辟为皇城遗址公园,除植树绿化外,还复建一小段带有断面的城墙,保留包括东安门遗址在内的部分旧有墙基。

2003年,在皇城南垣内侧自太庙向东至南池子一段,将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暗河的外金水河(又称菖蒲河)恢复为明河,植树种草,修亭、桥,铺甬路,建菖蒲河公园,再现当年之风貌。

2006年,又在地安门内大街东、西两侧修复两段共约500余米掩于民房中的旧墙体,在墙下铺设草坪,在闹市区形成黄瓦红墙绿草的街心景观。此两段城墙为当年自地安门至万岁山(即景山)北门北中门通道的护墙残余部分,其东墙当年设有黄瓦东门,门内通道即今黄化门街,西墙设有黄瓦西门。笔者曾为这段墙体是否属于皇城城墙咨询过西城区文物局的马先生,马先生答复说,可以算作是皇城的内城墙。

北京市1999年公布的首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皇城之内的有14片,具体为:南长街、北长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景山前街、景山后街、地安门内大街、南池子大街、北池子大街、东华门大街、西华门大街、陟山门街、文津街、五四大街。2002年公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又将皇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被称为是具有唯一性、完整性、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并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P25-27

序言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北京的城市建设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规模和特点,为我们留下了遍布北京城内外的各种形式的文物古建,有巍峨古朴的城垣与城门、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群、庄严肃穆的祭坛、沧桑神秘的帝王陵寝、景色旖旎的皇家园林、风格迥异的寺观与教堂、蜿蜒险峻的万里长城、雕梁画栋的清代王府、深邃清幽的胡同与四合院、流淌数百年的漕运古渠、造型各异的石质拱桥、印满车辙的石板古道,还有那中西结合的近代建筑,这是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物质体现。作为一名华夏子孙,特别是一名北京人,了解我们祖国首都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北京现存的古建筑及有典型意义的近代建筑的基本情况,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北京人,向全国以至全世界人民宣传北京这座文化古都,宣传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设项目,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6年初夏,笔者受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委托,接受了由北京市政府组织编辑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北京卷》的附属课题“1949年前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建设项目”的研制任务。该课题编写大纲由北京城市建设档案馆初步制定,著名城市地理历史学专家岳升阳教授审阅、修改,笔者按照大纲执笔完成具体内容。确定大纲之后,笔者利用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有利条件,趁假期奔走于图书馆、档案馆及建筑项目所在地之间,同时利用网络查询、电话查询等手段,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为课题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课题研制大纲中的部分内容,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建筑或旅游景点,为避免泛泛介绍落入俗套,笔者试图从另一视角对其进行论述,如介绍颐和园时,着重论述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之集大成者的造景手法,论述其建筑特色与建筑风格。在介绍古建筑的历史沿革时,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尽量展现每一具体建设项目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包括建成初期、民国年间、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尤其是要尽量提供最新信息或鲜为人知的史实,如在介绍皇家道观大高玄殿时介绍了最近在其门前复建牌楼的消息。在介绍历代帝王庙时,披露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前的下马石被红卫兵砸成两段又埋入地下,近年整修时又挖出粘合立于庙前的史实。在资料的选用方面力求准确,如民国年间广济寺失火的确切日期各种资料报道不一致,笔者特地到北京市档案馆查阅了当时的有关档案才获得满意的结果。

同时,课题研制大纲中还有一些内容不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一些近代建筑,如民国年间的香厂路改造、日伪统治时期的“新北京”建设等,有关资料很少见诸报刊,笔者只好通过网络查询、请教专家获得资料。如有关“新北京”建设的史实,笔者就曾数次拜访北京地方文献专家、首都图书馆原副馆长韩朴研究馆员。

大纲中的另一些内容极为分散,如清代石板路等,找不到系统的资料,笔者从数种报刊中找到近年来发现清代石板路遗迹的零星报道,再加上古籍中的资料,将其缀串成篇。

在有关部门与人员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课题终于圆满完成,其成果经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整理并增加若干图表,和其他几位同志的成果一起以《(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北京卷)专题研究成果汇编》之名编印成册。

成果完成之时,正值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前夕,根据举办“人文奥运”的宗旨,国家投巨资对北京地区的文物古建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同时加大了对北京所拥有的众多文物古迹的宣传力度。研究课题中所涉及的众多建设项目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对其中相当部分建设项目亦有了新的认识,遂萌发了以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撰写一部反映北京古代和近代有影响的建筑项目发展、变化、保存、保护情况著作的想法,在征得课题组织者——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同意的前提下,笔者开始进行著作的撰写工作。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思路确定著作撰写的指导思想为“宣传北京,保护文物”,并据此确定书名为《旧京城市建设寻踪追迹》。

既然要“寻踪追迹”,就必然要进行实地考察,于是,笔者利用了几乎所有暇余时间,对书稿中所涉及的百余处古代与近代建设项目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实地考察,撰写了数万字的考察笔记,拍摄了大量照片。在考察的同时,笔者对课题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改写,首先是使文字简洁、流畅,追踪媒体最新报道,增加了根据考察结果而了解的有关建设项目保存、保护、维修、发掘等情况的最新信息,对其利用价值与保护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与评论。经过以上工作,使书稿中所叙述的绝大多数建筑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为对古籍与其他书刊中有关资料的重新编写,二为媒体有关的最新报道追踪,三为笔者实地考察的情况与感受,四为笔者实地拍摄的照片,意在对北京市1949年以前的重大建设项目,包括现存的和仅余遗迹或仅知晓遗址的项目进行以“寻踪追迹”为主要过程的跨越时空范围的介绍。

实地考察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其收获也不言而喻,增长知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获得第一手资料,可谓是苦中有乐。在考察的过程中,对于那些人所共知的名胜古迹,以发掘其鲜为人知之处为主要目标。笔者曾于春寒料峭之时踏着昆明湖表层将融的冰层,登上平时禁止上岸的治镜阁岛,探访那被人们称为“水牢”的治镜阁遗迹,还曾在故宫武英殿北侧的非开放区,近距离观察据考证为元代宫殿建筑遗存的断虹桥和浴德堂。对于媒体的有关报道,笔者以“眼见为实”的态度进行了核实,如北京某报2005年曾以《万里黄河水明年盘进京》为题报道万家寨水库引黄工程将于2006年引黄河水人永定河,笔者到永定河沿岸考察,并未见到来水的迹象,经咨询北京市水务局,方知此工程尚在计划之中。再如《北京日报》曾于2004年报道北京启动南苑团河行宫修复工程,并将于2008年竣工,但笔者2008年到团河行宫踏访时方知该工程已因故停工。对于2008年奥运会前进行了全面维修的项目,笔者及时了解进展情况并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笔者曾在恭王府仔细比较其新近复建的银安殿与府内现存的清代殿堂的墙体,发现其在用料和砌筑工艺上的差距,还曾在2004年复建的永定门城楼下发现众多砌筑于墙体的明代老城砖。

考察的收获不少,感受亦颇多,这里既有长途跋涉风吹日晒的辛苦,也有在经过几番曲折而探访到隐于山林或闹市中的古建遗迹时犹如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既有看到文物古建受到不法分子毁坏的愤怒和受到建设性、规划性破坏的遗憾,也有得知文物古迹受到保护和整旧如旧的维修时的欣慰;既有到文物古建所在地考察时受到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帮助与理解时的感激,也有在被某些单位占用的文物古建门前徘徊而不得进入的失落。笔者曾因京门铁路票车停运,不得不爬山穿洞,徒步考察这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近代铁路;也曾在南苑的旧宫村辗转往复,询问了数十人后方找到隐于柏油路下的清代南苑旧宫的唯一建筑遗存——衙门桥。笔者为历经400余年风雨而一直保存完好的明代朝宗桥石碑近年被不法分子严重污损而扼腕叹息,为东岳庙山门被规划于“红线”之内而拆除感到遗憾,也为永定门城楼、天坛祈年殿、牛街礼拜寺等一大批古建得到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复建或维修而感到由衷的欣慰。笔者在通州马驹桥镇和南苑团河行宫遗址曾分别得到村民谷师傅和于大爷的热情介绍,受益匪浅,也曾在欲进入先农坛坛域内的一家企业时(门内保留有一座石牌坊)受到门卫的粗暴拒绝,颇多感慨。

在实地考察的同时,笔者还密切关注各媒体有关对本书稿所涉及的文物古建的报道,以随时增添新的内容,如2009年6月开始进行北京城南中轴线空中文化广场建设、2009年5月北海总体规划公示所披露的4个单位占用北海建筑的情况等内容均被笔者及时加入书稿之中。

在课题研制、实地考察和本书撰写与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的刘欣葵教授将我推荐给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有关领导;北京大学的岳升阳教授审阅了课题大纲,首都图书馆原副馆长韩朴研究馆员和周新慧研究馆员、北京联合大学徐薇教授等人多次接受我的咨询;我校魏书宋、袁家方、冯浩、高志敏老师和龙珊同学,首都医科大学刘宝杰老师,北京排水集团谭乃秦高工等为我提供了部分照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基金评审委员会对本书的初稿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并予以资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文举教授、出版社社长周嘉硕编审对于本书的编辑出版给予自始至终的支持与关注;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的刘媛经理帮助开拓本书的海外发行渠道;校人口研究所的王树新教授,图书馆的梁秀萍、杨燕玲、王春晖、余跃曼、贾贵君、张蕾、朱德章、张怡青、陶慧华、罗葆春、侯娟、李淑云、霍可、于辉、李援朝、刘卓、毕振德、曹艳峰等老师为我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帮助,其中曹艳峰老师还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文字校订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刘瑞玲同志,为课题的研制与完成多方联系,全力协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课题的研制和本书的撰写,参考了众多有关资料,笔者已将参考资料细目列于书后附录之中,谨对参考资料的诸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谭乃立

2010年3月完稿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旧京城市建设寻踪追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乃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816545
开本 16开
页数 4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4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1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00:49